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安全观

来源 :世界家苑·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bin_t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联网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的发明深深影响了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扩宽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同时,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文化,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互联网成为全球化运动在文化领域内的具体表现。互联网本身特有的开放、共享、广泛参与的鲜明特征,使得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传统相互交流,丰富多彩的思想观念、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相互碰撞融合,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在更深领域、更大范围、更多层次上展开。可以说,世界因互联网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丰富。
  同时,互联网时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亨廷顿指出,“在这个新世界中,区域政治是种族的政治,全球政治是文明的政治。文明的冲突取代了超级大国的竞争。”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互联网的竞争,是意识形态领域的竞争。人类进入到了一个争夺话语权的新时代,谁占领了网络优势谁就能把握自己的文明话语权、就能守护好自己的文化安全阵地。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所宣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西方的文化观念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我们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树立自己的文化安全观,坚决抵制在互联网“虚拟世界”竞争的浪潮中,被西化、同化的威胁。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安全思想;机遇与挑战;社会主义文化安全观
  导言
  互联网时代文化全球化的趋势已经势不可挡,随着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传承在互联网全球化的环境下,越来越失去时空界限,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边界也越来越被消解,全球化不仅仅再是经济战略问题,同时也是文化战略问题。维护本国民族文化安全以及文化产业利益,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扩展网络经济空间,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13亿多中国人民,更好造福各国人民。在2015年12月16日在中国乌镇举办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指出,“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互联网对人类文明进步将发挥更大促进作用。”在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分析了互联网时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就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提出了“四项原则”和“五点主张”。这为建立互联网时代下新的社会主义文化安全观提供了重要保障。
  本文将分三部分论述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安全观。第一部分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安全的内容,第二部分论述互联网时代下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第三部分论述互联网时代下树立怎样的社会主义文化安全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安全的内容
  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文化是人类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产物,是一种历史和现实的存在。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之上,文化的发展,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另一方面,文化又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从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反作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进步。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高速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经济全球化、互联网时代的全球共享性,使得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置身其外独自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深刻了解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安全的内容,根据互联网时代的全球化形式,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文化安全观。
  (一)我国文化安全概念的界定
  我国文化安全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但到目前为止,理论界对于文化安全概念的界定仍没有统一的标准。“文化安全”一词在国内学术文献中的出现目前可追溯到1999年。有两篇文章在标题中使用了“文化安全”一词,一篇是林宏宇1999年8月发表在《国家安全通讯》当年第8期上的《文化安全:国家安全的深层主题》,另一篇是朱传荣1999年12月发表于《江南社会学院学报》当年第1期(该刊创刊号)上的《试论面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安全战略》。著名学者潘一禾在《文化安全》一书中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所谓国家文化安全是‘指一国的观念形态的文化(如民族精神、政治价值理念、信仰追求等)生存和发展不受威胁的客观状态。它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幡一禾将文化安全界定为一种客观状态。有些学者认为文化安全是指对一种文化价值的保护,“国家文化安全就是维护一个主权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的安全,特别是一个主权国家的主流文化价值体系,能够保持自己的文化价值传统,免遭内部或外部文化因素的侵犯,能自主自愿地进行文化革新,吸收和借鉴一切有利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文明生活方式。”
  (二)我国文化安全思想的核心与实质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从广义上讲,泛指由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与“文明”一词常常通用;狭义上就是指思想、观念、知识或意识形态等。意识形态具有文化属性,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马克思文化安全思想的核心。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他们的思想是一个时代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形态作为文化的核心,对国家文化安全极为重要,统治阶级如果丧失了其社会思想领域的主导地位,失去了意识形态的防御和自卫能力,就会在全球文化交融共享的大环境中,遭到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蚀、“和平演变”的攻击,最终失去对国家的领导权。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维护国家安全是维护文化安全的实质。在文化发展全球化的趋势下,必然伴随着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由于历史的、地理的、文化传统差异等原因,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文化利益冲突和碰撞。在文化利益的冲突和碰撞中,维护本国的文化利益和安全,实质上就是在维护民族国家的安全。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力;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我国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尤其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抵御来自内、外部的文化侵蚀,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国家和民族的根本文化利益为出发点,树立新的国家安全观,以适应中国文化安全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需要。”
  (三)树立社会主义文化安全观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指出,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并明确提出要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
  首先,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时代的发展打破了旧有的国际安全格局,丰富了国家安全的内涵,也凸显了文化安全的地位。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由物质冲突向文化冲突扩展,亨廷顿曾说,“最普遍、重要的和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互联网时代下,国与国之间的博弈、人与人之间的竞争,由看得见的外化于经济上的转向看不见的隐藏于网络背后的竞争。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安全观的树立越来越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方面。
  其次,互联网时代,网络本身所具有的开放、共享、广泛参与的特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流交融交锋,这其中不乏一些西方腐朽文化、拜金主义、污秽思想,建立新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树立社会主义文化的安全观迫在眉睫。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是“潘多拉的盒子”还是传播人类优秀文明的载体,取决于我们如何应对。置身其中,我们不可能不受到不良文化的入侵,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正确面对,采取积极的态度,掌握互联网文化交流的主动权,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文化安全观,真正发挥互联网作为人类文明财富共享的平台,共建人类文明的共同家园。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需要我们树立社会主义文化的安全观。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但文化的发展水平与质量与经济的发展却不相一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如果文化长期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则会对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仅在传统文化领域占据制高点,在非传统文化领域也要掌握主动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国文化的发展不再局限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内,我国的文化发展要想与经济发展同步,必须注重非传统文化领域的发展。制度建设是一方面,安全观念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方面,对人的指导作用尤为重要。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不仅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更需要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文化安全观“保驾护航”。
  二、互联网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时代,新的传播媒介与传播形式不断发展,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革,意识形态的斗争与交锋呈现出新的特点。作为一把“双刃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既面临着机遇,即互联网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领域的意识形态交流、对话提供了一个基础性的平台;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看不见的网络空间的成为各国防范网络犯罪、规范网络安全的重大障碍与难题。
  (一)互联网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机遇
  1、互联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
  技术革命的发展,推动了现在文明的快速演进。恩格斯指出:“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却在更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发展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文化交流发展的传统平台,传统平台主要是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向人们进行单方向的文化内容的输出,人们只是被动的接受,而互联网平台则改变了这种方式。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于丹就指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是中国文艺理论追求的一个境界。思接千载就是文化本身,视通万里就是平台。互联网就真的做到了视通万里。整个世界在沟通上越来越可以借鉴了,但是每个民族都在提供着自己的价值观。我们不缺少文明,但是我们缺少话语。当这种话语在互联网平台上真正流通起来的时候,也许中国文化在人类文明这个共同体里可以把自己发挥到极致,同时也会受到技术时代最大的成全。”作为双向的交流平台,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依托互联网新媒体,拓展了传统意识形态工作的空间,使得网络上的文化内容更具吸引力、感染力与凝聚力。各种党报、理论学刊通过与网络相结合,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多样化的意识形态表达形式使网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就接受到主流思想文化的教育,从而使意识形态工作从被动变主动,从枯燥变活泼,形成了与网民良性互动的局面,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群众基础。
  2、互联网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传播的途径与形式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但是如何将这些人类文明的巨大财富为人民所共享、为世界所了解?这就需要有一个将其传递到每个人的途径与方式,互联网做到了这一点。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特别是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飞速增长与网络的大范围使用标志着我国已经全面参与到互联网时代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目前,中国有6.7亿网民,网民规模全球第一;有413万多家网店,在全球国家顶级域名中排名第二。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传播带来了积极影响和繁荣发展的新机遇。在互联网所营造的开放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可以利用网络传播的广泛性与跨时空性,向西方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宣传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与治国理念。近年来,中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一带一路”的发展模式、“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等等,增强我国文化的全球影响力和凝聚力,使中华民族不仅在经济上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文化上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互联网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加大众化、普及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一套束之高阁的理论说教,它是人民群众实践的产物。但由于每个人受教育水平的不同、接受思想文化影响的程度的差异,使得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的理解并不深刻彻底。互联网的出现,使得这一矛盾得到解决,网络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只要参与就被接纳,公众使用互联网时,可以通过自己的兴趣、时间等自主选择与获取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信息。思想政治工作者通过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精品展示在网页上,营造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并及时地更新与反馈新的内容与思想,使之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解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思想困惑,以此来吸引网民的注意力与浏览量,改进主流意识形态强化的机械式的教育方式。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的普及方面,网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社会等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知识与内容普及化。
  (二)互联网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机遇往往伴随着风险与挑战,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亦是如此。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虽然使我国的文化发展取得了新的进展,呈现出许多积极向上的特点,但是,由于我国还处于网络的普及与推广阶段,互联网技术还不是特别发达,互联网的核心技术与话语霸权仍由西方发达国家掌握。西方国家通过网络潜移默化的向我国输入意识形态信息,冲击着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网络思想多元化的发展、网络舆论消弱主流文化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的主流思想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互联网时代下我国的文化主权受到威胁
  文化主权是以文化为主体的权力,文化主权是国家整体主权的一部分。表现在文化上,它属于国家最高权力的一部分。互联网时代文化安全关系到国家的文化主权。文化发展的主导权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的象征,所有独立的主权国家应该有权利来根据自己本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生活需要发展本国的民族文化,让本国的民族主流文化在国家社会文化的发展中具有主导地位,促进多种文化的交流来带动繁荣本国主流文化的发展和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积极地维护在全球一体化下的国家的文化安全,促进本国民族主流文化的昌盛和发展,从而能起到巩固和稳定国家的主权和安全。
  互联网时代,人类进入到了一个争夺话语权的时代,谁有媒体的优势谁就有文化的优势;谁有文化的强势水的世界观就代表着主流,就可以控制人们的意识和观念。西方一些理论家指出,倘若一个国家的文化成为主流文化,其价值观支配了国际政治秩序,它就必然在国家社会居于领导地位,因此,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不同意识形态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就是最有力的进攻。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自新中国成立之日起,就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和平年代战争的入侵已经不太可能,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入侵。“美国利用自身在网络规则和硬件生产领域的强大发言权,主导国际网络安全标准的制定,并通过双边贸易谈判等渠道,将增强网络安全的通行标准推广到世界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这种变化体现出美国在战略上控制网络技术与安全的用心。”互联网时代,推动网络发展进程的主导力量仍是西方的发达国家,在信息的话语权的争夺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占有绝对的优势。他们只承认西方国家的话语而否认其他国家尤其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正当性。他们通过压制我国向世界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价值体系与思想理论,诋毁我国的各种政治与社会政策,向世界其他国家传递着错误的信息。例如“中国霸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对非洲的“新殖民统治”。这些不良信息的传播不利于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加深了其他国家人民对我国的误解。
  2、互联网时代下文化多元化的思潮冲击了我国的主流文化
  “互联网网民急剧增加,迅速扩大了以高开放、大流量、快速度、易互动、难管控为主要特征的新兴媒体的覆盖面,加上已有的广播、电视、电话、图书、报纸、刊物等信息媒体,使社会思潮的传播、衍生、扩散、变异成倍增长,各种噪音、杂音的传播更加难以掌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经济成分多样化、人们的价值观也随着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的思潮随之出现。西方的自由化、拜金主义、实用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社会思潮通过网络不断涌入我国,对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追求产生了广泛的潜在影响,一些青少年中存在着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和“无用论”的思想倾向。非马克思和反马克思通过互联网的传播,侵蚀甚至动摇着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主导思想地位,降低了人们对主流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网络舆论是人们思想认识和个人观点的新形态,网络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了表达个人利益诉求和价值判断的途径。但在利益的驱使下或者是西方媒体对我国网民的“和平演变”,使得网络舆论成为滋生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温床。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教育和引领人们意识形态的主流文化,在背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迎合大众低俗需求的影响下,传播过程中遭到“被边缘化”。这些低俗文化排斥包括精英文化、主流文化以及现实主义文化在内的文化理想和文化需求。他们利用网络排斥权威的特点,弱化主流文化传媒的权威观念、降低主流意识形态所宣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道德观念的影响力。
  3、互联网时代下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遭到不同程度的“虚无化”
  历史虚无主义是当今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要课题之一。建国以来,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表现就是“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制度”。历史虚无主义必然导致文化虚无主义,他们通过颠覆文化传统,否认革命的正当性,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否定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这种错误思潮是对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挑战,也是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然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代表者却以“标新立异、追求新奇”为标杆,不加辨析地鼓吹西方文化,只要是来自“西方的”都是最先进、最新的,而本土的则为落后、腐朽的。他们认为中国要搞现代化,就必须全盘西化,现代化只有一个模式。这就否认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发展和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不仅会造成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无知,而且使现代化逐渐丧失了内在的精神根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主体意识也因此而失去依靠,削弱了民族自尊心与凝聚力,消融了中华民族精神,彻底割裂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并最终导致现代化因为失去历史的基础而难以更好的推进。   三、互联网时代下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安全观
  面对互联网时代发展进程中,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出现的严峻挑战,文化安全作为国家安全体系的一部分,越来越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维护好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艰巨。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树立切实有效的文化安全观。
  (一)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文化安全观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同样,文化的安全发展也需要遵循这些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愿通过互联网架设国际交流桥梁,推动世界优秀文化交流互鉴,推动各国人民情感交流、心灵沟通。我们愿同各国一道,发挥互联网平台优势,让各国人民了解中华优秀文化,让中国人民了解各国优秀文化,共同推动网络文化繁荣发展,丰富人们精神世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创新社会主义文化安全观,不仅注重在传统文化领域的安全,更要注重新兴文化领域的安全问题,运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作用,创新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传播形式,使中国的主流思想文化为世界人民所理解和接受;树立协调的文化安全观,就是在互联网大平台的基础上,协调多元文化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多元文化中始终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树立绿色的文化安全观,坚决抵制腐朽、低俗的文化,开通网络文化过滤的“绿色通道”,净化网络空间,让真正的文化精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树立开放的文化安全观,坚持文化发展的“引进来”和“走出去”的道路,闭关自守不可取,要积极同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交流融合,同时借助互联网的开放、共享的特点,让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人民了解真正的中国;树立共享的文化安全理念,当今互联网的发展,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相隔万里的人们不再“老死不相往来”,共享才能发展,共享才能进步。
  (二)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建立新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
  互联网时代,要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安全观,必须要保证互联网体系的安全性。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互联网发展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指出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面对这些问题与挑战,国际社会应该在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加强对话合作,推动互联网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应遵循“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的原则,把握“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推动网络经济发展、促进共同繁荣;保障网络安全,促进有序发展;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促进公平正义”的主张,是各个国家在文化交流中,都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切实建立保障文化安全的网络平台与通道。
  (三)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文化安全观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过程中,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立足于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结合中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状况,建立符合中国国情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需求相一致的文化制度和文化法规,从而更好地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在思想文化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这是确保中国国家文化独立的政治前提,是维护我国文化主权的根本;必须维护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在台湾问题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与祖国文化整体的关系上,要以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为最高文化利益,为根本的价值取向和文化主权原则,地区文化多样性应建立在国家文化主权统一的基础上。
  结语
  对于国家文化主权和国家文化安全的维护,不是消极被动的防御,而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只有积极参与合理的国际文化利益关系的建立,中国才能实现和平崛起,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和实现对国家文化主权的最大维护。互联网时代下,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就能够广为流传,就能够在国际舆论中获得话语权、掌握主动权。我们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传播平台的优势,进一步加大开发互联网传播技术的力度,扩看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努力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积极运用互联网传播平台参与各种文化的对话与交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树立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引导人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继续谱写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的历史新篇章。
其他文献
摘要:“雅”与“俗”是美术批评范畴的两个重要观点,对于二者的探讨一直争论不休,严格来说,艺术的所谓雅,应当是指精神和内涵的高雅;而所谓的俗,则是指表达手段和表现手法的通俗。从西方艺术功能的实质上说,整个人类艺术史都是工具主义的历史。原始艺术的巫术功能是工具主义,艺术是为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对艺术之工具性的开发,引出了美术史上雅俗互动的规律问题。  关键词:雅;俗;工具主义;雅俗互动  一、雅美术与
期刊
摘要:文章将考研培训市场作为研究的对象,对我国现阶段考研培训市场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意见,旨在通过问题的专项分析,提高考研培训市场的准入机制,规范行业的发展,从而为人才队伍的优化提供真实、有效的依据。  关键词:考研培训市场;问题分析;应对建议  随着社会的运行及发展,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断加剧,而通过考研教育体系的建立,成为缓解学生就业压力,在这一背景下,政府部门以及高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新时期中国油画建筑图像转变的文化解释,通过对新时期油画建筑创作的特征研究,指出中国油画建筑创作转变的脉络走向。  关键词:新时期油画;建筑图像转变;文化解释  新时期油画建筑创作,不论在题材、内容,还是表现手法、中心思想,都与以往油画作品有着较大的区别,油画建筑创作展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  一、新时期油画建筑图像的两种新类型  1.现实生活中的建筑图像  (1)民居图像 
期刊
摘要:习近平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紧紧围绕全面解决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问题,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不动摇,发挥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笔者针对中央巡视组巡视中央企业情况的实际案例,分析了国有企业基层党建工作虚化淡化弱化的问题,并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  关键词:党的领导;党建工作;虚化淡化弱化  一、对国有企业基层党建工作虚
期刊
摘要:本文讨论用离散傅立叶变换(DFT)方法来求系统h(n)的逆系统。本文一共选取3个系统,一个是最小相位系统,一个是非最小相位系统,一个是在消声室中对实际房间测试得到的房间脉冲响应函数h(n)系统。3次测量过程中可以看出,当系统h是最小相位函数时,能够通过DFT反卷积正确求出逆系统hinv,并且很好地恢复出输入信号。  关键词:离散傅立叶变换;反卷积;最小相位系统;非最小相位系统  一.绪论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色彩构成在当代壁画中的应用,通过明暗色调变化对当壁画影响比较,指出色彩构成在当代壁画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色彩构成;中国当代壁画;环境空间;公共艺术  色彩构成是壁画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色彩明暗、色调、色差和律动感变化,能够生动传达壁画创作的主旨。壁画色彩构成的研究,涉及壁画内容、形式、政治观点和人文关怀等多方面的内容,成为壁画研究主要课题之一。  一、色彩构成的概
期刊
摘要:《环球人物》的国际人物报道具有独特的风格:具有人情味的报道手法、通俗易懂的语言、注重报道对象的时效性使其在国内人物类杂志中具有很好的品牌影响力,也对其他刊物的人物报道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环球人物;人物报道;新闻写作  《环球人物》杂志创刊于2006年,是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的、国内第一份具有全球视野的人物类期刊。它涵盖了政治、财经、社会、文化、体育、娱乐等领域的国内外精英人物,在突出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油画创作中对装饰语言的借鉴与运用,通过装饰语言自身特征介绍,指出装饰语言对油画创作本身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装饰语言;油画;形式  油画艺术源于欧洲,20世纪传人中国至今,有着极其复杂的发展历程和重大的转变。欧洲的油画创作追求真实,传入我国后经历巨大的改变。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玄妙深奥的特性,使我国的油画艺术创作逐渐由真实向情感、意蕴过渡。油画创作追求古典意蕴与文化的表达
期刊
摘要:当前阶段,受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现代化企业制度愈发完善,这也就需要企业加强管理力度,以推动企业的发展。在此阶段中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也逐渐凸显,并且成为构建企业结构的一个重要环节。文章中围绕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应用中存在的不足,重点对其解决措施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可以明确激励理论本身对于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也是提升企业在市场中地位的一个有效举措。  关键词:激励
期刊
摘要:随着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美学教学在大学教学中的地位得到了明显改善,艺术教育是美学教育的重要科目之一,它是用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感染受众,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近年来,理工科院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这种培养一方面是建立在对学生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培养上,另一方面也创造性地把美学教育作为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艺术人生;美学教育;工科高校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