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二妮绣花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y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向阳村文化大院传喜讯儿,
  锣鼓喧天喜煞人儿,
  刺绣教室一开门儿,
  呼啦啦走进人一群儿。
  于小芹儿、刘玉珍儿,
  后跟着三姑和四姨儿,
  “快活嘴”嫂嫂刚落脚儿,
  一阵风吹来了小二妮儿。
  说二妮、道二妮儿,
  喜酒窝长得怪逗人儿,
  脑门上留着齐眉穗儿,
  牛角小辫梳两根儿。
  迎风一刮乱碰对儿,
  卜卜楞楞小棒槌儿,
  杏子眼,双眼皮儿,
  眨巴眨巴怪喜人儿。
  薄嘴唇,翘鼻子儿,
  嘿嘿一笑好淘气儿,
  肩上挎个小坤包儿,
  手里提着小兜子儿。
  红黄绿紫绣花线儿,
  绣花的小针带几根儿,
  竹撑子,缠手巾儿,
  针头线脑一大堆儿。
  带着大针绣花边儿,
  带着小针绣花芯儿,
  一条腿儿是锥子儿,
  两条腿儿是剪子儿。
  棉线粗,丝线细儿,
  浑身是眼铜顶针儿,
  远近闻名绣花女儿,
  奶奶传承好手艺儿。
  绣蓝天,飘白云儿,
  绣绿水,起波纹儿,
  绣工厂,隆隆响儿,
  绣农村,麦似金儿。
  墙中间挂一幅二妮绣花图儿,
  教改之花展新枝儿,
  读万卷,修四德儿,
  先成大业垫步子儿。
  一个一个长得俊儿,
  穿戴齐整靓小子儿,
  白衬衣,蓝裤子儿,
  蓝背心里面有路子儿,
  红背心上印黄字儿,
  三个字印的是好孩子儿。
  打开了羊毫笔兔毫笔儿,
  蘸丝墨,好香味儿,
  砚水壶,笔架子儿,
  看一句,写一句儿。
  立心立德好句式儿,
  “三字经”“百家姓”儿,
  “四言杂字”“千字文”儿,
  “上论语”“下论语”儿,
  “大学”“中庸”和“孟子”儿,
  “诗经”“礼易”和“杂记”儿,
  “春秋”“左转”并古文儿。
  专科本科毕了业儿,
  力争闯闯博士门儿,
  呼啦啦一群姑娘围上来儿,
  请教二妮问下文儿。
  二妮说:前三针加的是红线儿,
  后三针改用绿线丢马蹄儿,
  隔三针用的是黄线调颜色儿,
  左看右看怪得劲儿。
  东墙上挂了个刺绣美女图儿,
  十个姑娘闹新春儿,
  瞪着眼抿着嘴,
  一个比一个有精神儿。
  好头发,黑髯髯儿,
  三尺三寸还有余儿,
  梳了一个大爬角儿,
  脑后带个小燕尾儿。
  杏子眼,柳叶眉儿,
  小脸蛋赛过鸡蛋二层皮儿,
  一笑俩酒窝,满嘴红牙根儿。
  花云肩儿花领子儿,
  挑花裤腿绿走水儿,
  镇江丝带是斜纹儿,
  红鞋带,白绫子儿,
  红裤子小鞋白高底儿。
  往前走,颤巍巍儿,
  往后退,印一朵转枝莲花牡丹心儿。
  小二妮生来麻利脆儿,
  走过去一溜小脚印儿,
  转八字,走十字儿,
  甩水袖飘起红彩云儿。
  歪着头,抿着嘴儿,
  嘴里不住哼小曲儿,
  呼啦啦众姐妹围上来,
  二妮姐鞋面上不扎花是啥原因儿?
  二妮一旁努努嘴儿,
  三妮妹你真缠磨人儿,
  七色丝线用完了儿,
  海蓝嫂马上就送上门儿。
  一半拉扎的是蓝菊挂儿,
  一半拉扎的是腊梅儿。
  隔三针,跳三针儿,
  鞋尖上扎到脚后跟儿。
  竖三针,横三针儿,
  扎上蜜蜂站花枝儿。
  张着牙,咧着嘴儿,
  扎着膀,拱着脊儿,
  伸条腿,蜷条腿儿,
  支扎着两根小胡子儿,
  哧溜哧溜喝露水儿。
  众姐妹叽叽呱呱笑一阵儿,
  咚咚呛马路上一队人马敲家什儿。
  前头走着马镇长儿,
  后面跟着村主任儿,
  还有女子秧歌队儿,
  人人打着小红旗儿。
  镇长说:县申遗办有批示儿,
  小二妮批准为省级民间艺术传承人儿。
  她奶奶绣花的外号“七仙女儿”,
  她本是“七仙女”的小孙女儿。
  县电视台记者要采访儿,
  请你准备就动身儿。
  咱要把剪窗花,捏泥人儿,
  传承文化遗产变黄金儿。
  民俗村牌一挂人添彩儿,
  要拉动农家乐旅游新鲜事儿。
  春云秋菊腊梅嫂儿,
  呼啦啦围上来人一群人儿。
  “啪啪啪”巴掌拍得像炒豆粒儿,
  小二妮成了全县大名人儿。
  千言万语说不尽儿,
  唱到这里算结局儿。
其他文献
文学作品的情节结构是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重要艺术手段,在叙事性作品中,不同性格的人物,总是按照自己的立场、观点、方法展开行动,构成各种各样的事件和人物关系。因此,人物性格的发展是作品情节的核心。  高尔基说:情节是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这一点在京韵大鼓传统曲目《闹江州》和河南坠子《李逵夺鱼》中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  京韵大鼓《
从收音机进入中国家庭伊始直到今天,广播与曲艺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听众忠实地守候着,沉醉于话匣子所传递出的嬉笑怒骂、金戈铁马、儿女情长之中。毋庸置疑,广播与曲艺的结缘是一段佳话,相互交融、相辅相成。  今天我们再回首历史的时候会发现,最早出现在各种电台广播中的曲艺形式并不被称为“曲艺”,而更多地叫“玩意儿”或“什样杂耍”。曲艺的命名是在新中国正式确立的,在最初的几年,曲艺还包括着杂技
提到《曲艺》杂志,如对一盏不饮自醉的醇醪,似待一位不期而遇的朋友。近日获悉她的生日将至,细问才知与母亲同龄。作为她的一名普通读者与得益于她帮助的渡者,方悔过往是否唐突了什么,而时下,竟不知当何以为贺。如此,回顾过往因她而经历的前后,且当一种纪念吧。  结缘于《曲艺》,当从偶遇的一位恩师谈起。我是山东省聊城市一名基层文艺工作者,一年前因代表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聊城市杂技团)参加了由山东省文化厅主
表 轧楞、轧楞、轧楞……黄土高原,烟尘滚滚,一支人马往南而奔。马背浪厢为首为头坐好两个人,一个是器宇轩昂,一个是一脸憨实。就拉浪格歇晨光,后头,有人在喊。  季历 (白)前边的人马,快快停下,速速停下了。  仲雍 (白)阿哥,该勒浪追上来。  泰伯 (白)贤弟,你我快走!  表 前边的人马拼命逃。后边的人拼命追。后头骑的是龙驹宝马,呒不几乎辰光,已经追上来哉。  季历 (表)只见后来之人将马扣住,
我对文艺真正的社会功能的认识,是在写相声《如此照相》之后。1979年5月,北京摄影行业举行肖像展览,我和赵炎被王府井中国照相馆邀请去照人头像。赵炎的形象比我好,摄影师反复地为他照。我坐在旁边等着,便和照相馆的师傅们随便聊起天儿来。“为我们写段相声吧!我们照相馆可乐的事儿可多了!”“就讽刺我们某些人的服务态度吧,有人把老头的照片儿给寄到大姑娘手里,小伙子取的像片袋里装的却是老太太,哈,哈……”好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