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新疆高校少数民族班《自然地理学》教学效果的一些建议

来源 :亚太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gaoang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新疆高校少数民族班《自然地理学》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课程自身地位下降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民汉同学之间思维方式和接收习惯的不同,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将民族班学生与汉语言学生区别对待,既考虑课程的独特优势,又要考虑到民汉学生的异同。针对新疆高校少数民族班的特殊情况,提出以下建议:1.增强学生基础知识;2.调整教学计划;3.丰富教学内容;4.增加教学实践。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自然地理学;教学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景观及其组成要素和自然现象在空间上相互依存与相互作用机理的一门学科,具有基础性、综合性、系统性的特点[1],是全国高等院校地理学各专业必须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2],也是地理学各专业的本科生在学习部门自然地理课程之前开设的一门专业入门课和先行课,具有进行学科整体鸟瞰和树立并巩固专业思想的双重功能[3]。因此,学生对该课程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对后续相关课程的认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与深度[4]。
  新疆位于我国西部干旱大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当地学生学习自然地理相关知识提供了优越的先天条件。新疆又是一个包括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在整个学生群体中占到较大的比重。民族学生相对于汉族学生而言,具有汉语基础水平差,动手实践能力强等特点,且在思维方式上民汉同学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该进行具体的区别对待。尤其是对待民族学生,应充分考虑其特点,发挥其优势,使其能在学习中有效的接受知识,提高能力。目前,新疆区内大部分高校对民族学生的《自然地理学》授课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以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为例,对民语言学生有关课堂授课的几个相关问题做一讨论。
  一、现状
  1.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科内容不连续。目前新疆区内大部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普遍存在入学门槛低,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情况,新疆大学亦不例外。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民班学生均属于“民考民”,即学生从上学开始一直是在民校上课,高考大部分也是用民语答卷,因此汉语水平相对较差。虽然部分民族学生正式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之前在预科班接受了为期一年的汉语及基础课的学习,但是汉语水平依然很弱,对于汉语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学习中会出现听不懂和不理解的现象。
  我校《自然地理学》教授对象为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应用专业、人文地理专业、生态学专业、环境科学专业、地理信息系统专业、遥感专业等相关专业学生,高中均为理科生。尽管理科生相对来说有着较强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和运算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实验基础,但是理科生高中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仅限于必修一、二,地理知识的断层和长时间没有接触地理知识,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学科知识的不连续和缺失,这样不管是对于教师的讲授还是学生的学习来说都是一大问题。
  2.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缺失实践课程。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目前对于《自然地理学》的教学基本上是以单一的讲授法为主,无辅导和实习环节。讲授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地向学生传授较多的信息,而且便于教师备课,但是,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和学习的被动,非常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自然地理学》课程覆盖内容较广,教学内容较多,涉及到地球表层的诸多要素,如地质、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等,对自然地理学的学习是学生首次综合性的学习自然地理学的相关内容,因而民族学生普遍认为其抽象,难懂。如各种复杂的天气状况、水文要素、地质地貌等,诸如此类的自然地理现象,如果仅靠教师在课堂上单纯的说教将会极大的制约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是如若开设一定的野外实践课程或虚拟野外实践课程,让学生能亲身的参与进来,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课程自身地位下降,课时安排较少。《自然地理学》是基础课、先行课,并且是首次系统性的讲解自然地理学的相关知识,同其后开设的《气象与气候学》《水文学》《地貌学》《地质学基础》《生态学》等部门地理学课程在内容上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全国高等院校地理学各专业必须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伍光和),在地理科学的基础课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目前大多新疆高校对《自然地理学》的课时安排为一学期,学时为原来的54压缩为现在的48,部分院校甚至取消该课程,《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各专业教学中的地位逐渐下降。
  《自然地理学》共8章,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想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加快教学进度,相应的单节课授课内容也要增加。这样,许多相关知识只能一带而过,这不仅加大了学生理解的难度,也为后续课程相关内容的理解带来了障碍。学习不仅是一个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记忆的过程,对于汉语基础薄弱的少数民族同学,填鸭式和囫囵吞枣的教学方式本就使得大多数少数民族同学在课堂上并未能听懂教师的讲解,教学内容的繁多更是容易引起听课疲劳,使其尤为不适。更为严重的是,目前多数少数民族同学,在课前很少预习,课后更不去复习,如果课堂教学中增加预习和复习,则会影响教学计划。
  二、建议
  1.增强基础知识。学校目前普遍存在民族学生汉语水平差的情况,相应的会影响其对相关学科的理解和学习。虽然大部分民族学生正式进入大一之前在预科班进行过一年的汉语知识学习,但大多数效果不是很好,建议在预科期间增强学生的汉语水平学习强度,如:(1)增设早、晚读,学习时间的增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2)增加民汉同学之间的相关活动,使民族同学能够在与汉族同学不断的沟通和交流中提高自身汉语能力;(3)在进入大一之前进行汉语水平摸底测试,并设定相应标准,对不符合标准的同学应延伸其预科时间的长度。   2.调整教学计划。目前大多新疆高校对《自然地理学》的课时安排为一学期48课时,教师难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对丰富的《自然地理学》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也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教学应该从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出发,因此建议对教学计划做以下安排:(1)将本课程分两学期完成,并增加课时,这样既减少了单学期的学习强度,又增加了总的授课时数,使民族学生能够有效的接纳和消化所学知识;(2)确定课程中每一章的核心概念和具体内容,简化和删减学科知识点,使教学内容适应民族学生的承受能力;(3)按照一定比例,合适的增加预习和复习辅导课,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学习习惯;(4)将现行的每节课50分钟减少为45分钟,既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又可增加学生课间休息和与教师课外交流的时间。
  3.丰富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可以采用图片、动画及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使教学内容变得直观,易懂,对少数民族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和汉语专业术语帮助很大,教师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应合理、有效的借助多媒体,以使各种复杂难懂的教学内容能够以简单明了的方式呈现出来,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要求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目前多媒体的形式已不仅仅局限于与课堂多媒体,也可以拓展到智能手机,智能手机发展十分迅速,目前本科生基本人人持有。许多地理专业APP(手机软件),可以用来有效的丰富课堂。如Minor Planets & Comets(虚拟天文台),可根据观测者所处的时间和地点,计算天空中太阳、月球、行星和恒星的位置等;OMAP(奥维互动地图浏览器),所下载的谷歌(Google)或必应(Bing)遥感影像、地形图、等高线图等几乎可以做到对自然地理现象的仿真。
  4.增加教学实践。目前大多高校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分期开设,实习往往安排在学期末理论课结束以后,而这种模式往往造成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脱节。一方面,理论知识因得不到及时的现场讲解而削弱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集中的实习又难于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得到充分的消化和吸收。因此建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穿插进行,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及时安排基础知识和野外技能的考察与实习。如有关地貌学河流阶地特征和形成过程内容讲述完毕后,可马上安排学生到乌鲁木齐河上游进行考察。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有效的掌握知识。而期末实习则可就若干问题进行讨论性质的综合实习,如天山北坡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等问题。新疆大学地处西部干旱区,独特和丰富的自然地理环境使这种教学方法可得以实现。
  5.补充教材内容。我校现采用教材为伍光和等所著的高等教育出版社《自然地理学》(第四版),是目前全国高等院校自然地理学主流教材。然而对于民族同学,精简的用语却不适于他们的认知,完整的概念体系却显得专业术语十分庞杂。如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一节,提到“汉代张衡(公元78-139年)则以“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表述宇宙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在时间上无始无终的特点”。对于民族班同学,“张衡”,“汉代”,括弧内表示生卒的内容,“公元”等……都需要做进一步解释,而课堂教学又不能做到,学生在自习的情况下,又很难体会到古人对宇宙的理解。因此建议编写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配套补充教材,对课本做进一步的系统说明。
  三、结语
  总的来讲,《自然地理学》作为一门系统性、综合性较强的基础学科,要求学生能够系统的学习该课程的相关知识内容,理解和掌握核心知识,因为这关系到后续其它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在具体的教学安排中应有效的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使教学能够在民族学生的可承受的能力范围内。民族学生学生具有实践性强的认知特点,如若能调整目前教学计划中课堂教学和野外实践教学不相适应的状况,可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能够使教学任务顺利的、有效的完成。
  参考文献:
  [1]伍光和,王乃昂,胡双熙等.自然地理学(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6.
  [2]伍光和.从综合走向和谐-自然地理学教学的感悟[J].中国大学教育,2007,(7):23-24.
  [3]陈效逑.“自然地理学”创新教学体系的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8,(6):24-27.
  [4]祝明霞,曹铭.自然地理学课程建设与改革[J].高师理科学刊,2015,35(7):96-103.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其他文献
建立了捻线捻制成形过程中的接触摩擦模型,采用小球分裂算法和Augmented Lagrangian法进行接触搜索和接触力计算.提出钢丝绳捻制成形计算机模拟的系统模型,系统能够生成可被A
提出了超高维向量空间中的一种新的邮件向量表示方法,在考虑邮件误判风险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种基于认知学习模式的邮件过滤新算法。该算法模拟人类的认知学习过程,将系统分类与用户识别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得邮件过滤时的误判风险最小化。实验结果表明,算法具有较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在邮件过滤应用中,能获得较高的查全率和查准率。
作者简介:陈艺丹(1990.11-),女,汉族,四川资阳人,助教,硕士研究生,西华大学,政治学、思想政治。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国家未来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工科背景的学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人才储备,肩负重任。本文以分析当代高校工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为核心,结合我国工科学生特点及对其思想政
良好的工程意识是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的必备素质,其培养要从接触专业课程开始,该文探讨了土木类工程测量课程教学中,如何进行工程意识的培养,从工程责任意识、强制性标准意识、工作团队意识、吃苦耐劳意识等在测量教学过程中的培养进行了探讨,并对教学环节进行了相关设计和改造,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接受了锻炼,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良好的工程意识。
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利用新媒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结合《我是税务人》创作过程的心得体会,阐述以微电影为载体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总结。重
摘 要:计算机课程作为中职院校的一门必修课,对于学生掌握基础的计算机知识,提高自身综合技能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对素质教育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如何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要成为了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的研究对于中职院校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措施。本文的研究对于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计
摘要:当代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导致会计环境和人才需求的变化,进而对国内高职院校会计教育带来了挑战。本文针对高职院校会计教育的现状,以会计人才市场需求的现状为背景,从会计高职教育的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师资队伍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2-0143-02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市场经济体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商品贸易的活动越来越多,尤其是在这个信息化、科技化以及数字化的社会中,衡器作为一种计量工具,几乎被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都在使用,衡器对于商品贸易以及结算都很重要,但是计量工具的产生的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多,衡器的物品的计量检测问题不仅可以对市场经济产生直接影响,还会对我国的科学研究产生影响,所以说解决衡器的物品计量的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该文主要介绍了计量衡器的组成、衡器计
写实油画的意象表达是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与舶来绘画媒介的融合,符合中国油画现阶段的艺术诉求以及发展导向。意源于心,依托于象。意象重在意,重在画家的审美取向和情感
现在舞蹈作品越来越多,但是大多已是其它艺术的附属品。一个正真的作品,一个好的舞蹈,也许无需太多花哨的东西,无需复杂的队形和高难度的动作。舞蹈作品《海子》,使舞蹈不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