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手术治疗

来源 :中华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d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Levine和Edwards的X线分型标准,Ⅱ型骨折9例,ⅡA型骨折12例,Ⅲ型骨折7例.男22例,女6例;年龄17~62岁,平均39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16 d,平均4 d.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3例,头部重物砸伤6例,坠落伤、头面部撞击地面5例,颈椎过伸伤2例,其他原因2例.12例合并神经症状.20例采用了前路融合加钢板内固定术,8例行后路融合固定术,评价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骨性愈合,一旦复位固定,神经功能恢复良好.20例前路内固定和4例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者,术后颈椎活动度无明显改变;4例后路复位、植骨加钢丝固定者,术后颈椎旋转活动度减少50%~70%.结论颈椎前路融合加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可获得良好的即时稳定性,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且不影响颈椎活动度.

其他文献
目的 提高无菌性脑膜炎和脑炎病原早期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分别设计针对肠道病毒(EV) 5’UTR、Ⅰ型和Ⅱ型单纯疱疹病毒 (HSVⅠ ,Ⅱ )糖蛋白D基因、人巨细胞病毒 (C
目的 研究甘草黄酮对体外培养的鼠黑素瘤B16细胞及人表皮黑素细胞的生物学作用。方法 建立正常人表皮黑素细胞培养体系和培养黑素瘤B16细胞,添加甘草黄酮后,测定黑素细胞活力、酪氨酸酶活性以及黑素含量的变化,并与氢醌的作用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两种黑素细胞对药物的反应有所不同。与氢醌比较,甘草黄酮具有较强的浓度依赖性黑素合成抑制作用,且对黑素细胞的细胞毒性较小。结论 用体外培养的人黑素细胞作为研究对象与
目的初步比较经颈前路单枚单头螺纹中空加压螺钉与双头螺纹中空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突骨折的效果.方法1997年4月~2003年4月,对20例齿突骨折行经颈前路单枚中空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其中单头螺纹中空加压螺钉12例,双头螺纹中空加压螺钉8例.Anderson分型:Ⅱ型16例,浅Ⅲ型4例.其中3例伴有单侧椎间关节内撕脱性骨折.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骨折愈合以及颈部活动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10~1
目的探讨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变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中、重度OSAS患者47例为OSAS组,又分伴冠心病(18例)和不伴冠心病(29例)两亚组;另选17例单纯冠心病患者和健康老年人31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和NO/ET的动态变化.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OSAS两组及单纯冠心病组患者NO水平降低,ET水平增高, NO/E
目的: 研究ERCP在诊治胆胰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 对1996-01/2001-12我所临床应用ERCP诊治的1147例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治疗性ERCP由1997年的6例(12.4%)上升到2
目的 :探讨骨肉瘤组织中P 糖蛋白 (p gp) ,胎盘型谷胱甘肽 S 转移酶 (GST π)和DNA拓扑酶Ⅱ (TopoⅡ )的表达与临床耐药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骨肉瘤 ,骨化性纤维瘤和骨正常组织p gp ,GST π和TopoⅡ的表达 ,并对有关临床及病理指标综合分析 .结果 :骨肉瘤P gp ,GST π和TopoⅡ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4 5 .7% ,71.3%和34
在筛选具有生物活性的放线菌新代谢产物的过程中,从放线菌SIIA-A021 91的发酵产物中发现了新的多环(口山)酮类抗生素SIIA-C2191A及其溴代类似物SIIA-C2191B.基于形态学、化学
目的总结分析定制型膝肿瘤假体的设计与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6月~2002年10月膝关节周围骨肿瘤41例.男29例,女12例;年龄11~69岁,平均35.0岁.股骨远段肿瘤32例,胫骨近段肿瘤9例.骨肉瘤15例,骨巨细胞瘤13例,软骨肉瘤3例,孤立性骨转移瘤5例,纤维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尤文氏瘤、小圆细胞肉瘤及韧带样纤维瘤各1例.于包膜外截除肿瘤段后置入定制的半制约式带股骨(或
目的检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数及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研究其与IBS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并探讨超短波对IBS腹泻型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SF-3000全血细胞分析仪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50例健康对照者和65例IBS患者的淋巴细胞总数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并对其中45例腹泻型IBS患者超短波治疗前、后的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测定结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