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一部财经纪录片的启蒙价值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_BILLGAT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不懂财经,这辈子就连金条也没见过,但我懂中国社会。”
  在大型电视纪录片《黄金时代》的开播仪式上,总导演康健宁这样说。7月,这部以黄金为主题的财经题材作品播出,它也是中国第一部以黄金为主题的电视文献纪录片。
  按照制片人程兆民的描述,黄金需要认真了解,因为它曾经跟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息息相关,也跟大家口袋里的财富息息相关。
  总导演康健宁拍摄过《沙与海》《大国崛起》《公司的力量》等作品,《黄金时代》自然继承了其一贯的宏大叙事风格。
  与大多数就事论事的纪录片不同,《黄金时代》不仅在狭义的财经角度上梳理贵金属黄金的历史,其着意点更广阔更宏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应该拥有一种怎样的财富观,才能让这个国家和民族真正进入“黄金时代”。
  “让黄金作为一根线”
  2011年,一直研究黄金的财经作家张庭宾跟第一财经频道总监谢力谈起他出版过的《黄金保卫中国》一书,并询问他是否可以就黄金这个话题拍摄一个电视纪录片。
  谢力十分兴奋。近几年,第一财经频道一直在寻找合适的纪录片选题。2010年,他们曾以中国股市二十年为题,制作了五集的电视纪录片《财富与梦想》。
  谢力并不在乎纪录片的市场风险,因为做纪录片不以市场为主要诉求目的。“大型财经纪录片的创作,我们要的是社会影响力,”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能否有拿得出手的作品,能否有纪录片作品,代表着一个电视台的制作水准和制作实力。”
  谢力立即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导演康健宁,希望能跟他合作,完成片子的拍摄和制作。康健宁对黄金不大了解,但对这个话题很有兴趣,首要的原因便是黄金话题的启蒙作用——大多数人还只简单地认为黄金是一种财富象征,可是真正了解黄金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的人恐怕不多。黄金离大多数人比较远,拍摄纪录片破题难度很大。
  一谈黄金,从专业角度来讲离不开最基础的金本位制度,“除了这些不能不讲的历史,我们更着意在当下。我更感兴趣的是对今天的人能带来什么思考。这是一个能够通过梳理历史来关注当下的题材。”康健宁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他渐渐发现,黄金其实牵扯到一些更深、更有意思的话题,比如道德、国家的信用、权力、法律、自由。“我们引申了一些东西,包括人类对于黄金的态度,它就宏大起来了。”
  第一财经频道总监谢力也有相似的想法,“黄金涉及整个人类历史,除了经济话题之外,历史、文化、哲学等都是我们涉及的领域。让黄金作为一根线,串起整个人类的经济史,”他说,“这是一个宏大的话题,非常适合纪录片的创作。”
  项目很快开始启动。几乎对黄金一无所知的80后年轻导演团队开始恶补与黄金相关的多学科知识。他们联系了四五百个专家学者,导演何思几乎给近几年所有的诺贝尔经济奖获奖者发去了约访邮件。
  在最后的213个采访对象中,除了戴相龙、陈雨露等经济类专家学者,还包括历史学者金重远、社会学系教授胡守钧、哲学教授何怀宏等等,甚至也包括文化批评学者朱大可、张闳。
  “这片子还是给老百姓提个醒”
  导演陆熠欣把第四集的解说文本写出来后,被康健宁狠狠骂了一顿。
  “写解说稿时,他一直告诫我要‘说人话’,不要装作无所不知、高高在上。”陆熠欣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相对来说,财经纪录片的拍摄被普遍认为更为困难,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很多财经领域的抽象话题很难进行电视化呈现。康健宁希望片子能够“深入浅出”,第一个要求就是解说文本必须要与观众贴近。
  “这个片子没有打算给搞金融、搞货币制度建设的人看,还是给老百姓提个醒,启个蒙,让大家多知道一些我们应该知道的。”康健宁说。
  其次,导演们被告之,采访时一定要让平素惯于用专业和晦涩语言表达观点的专家们使用最接地气、最浅显的表述方式。采访时,陆熠欣就算已经懂了,一般还是会再追问一句“我还是不太明白”,“冒着被学者们不屑的风险”,逼迫他们说最简单的话。
  制片人、总撰稿人程兆民向《中国新闻周刊》形容,康健宁的工作方式是“反复地质疑文本”,“有很多时候他是明白的,但装作不明白。你得把这个事讲清楚,比如我们的稿子是不是能让90岁的老太太听懂?”
  “所谓的财经专业人士张口闭口的那些东西,老百姓既不感兴趣,也听不懂,似乎离他们很遥远,跟自己没什么关系,”康健宁说,“关乎到每个人切身利益的常识不被人知,这是巨大的遗憾、误会和误区。”
  为了让片子更具可看性,主创团队找到了很多与主题相关的故事。
  导演陆熠欣在翻阅两本讲日本明治维新的书时,偶然发现了一个就连日本专家们都很少知道的故事。日本幕府末年,日本为了发展海军,派出访问团出访美国、学习西方工业技术。在参观华盛顿海军军工厂时,一个美方人员拿起一颗螺丝钉对访问团中一名叫小栗忠顺的官员说:你们日本现在连这样的螺丝钉都生产不出来,买再多的军舰也只是一次性商品。
  小栗忠顺深感羞辱,他收藏好那颗螺丝钉,并在几年后日本造船厂建造工程中坚持使用40万两黄金的巨额投入,以达到最高要求的建设标准。这笔惊人的开销让他以贪污罪名卷入政治斗争,最后遭到处斩抄家的命运。人们希望在他家找到私藏的黄金,最后却一无所获,只找出了那颗在美国造船厂被羞辱后收下的螺丝钉。
  导演们觉得这个故事很能反映片子其中一个主题——各国(尤其是亚洲各国)历史上对黄金使用的不同态度,乃至接受外来文化时候的不同态度。在古代,中国、印度主要把黄金作为宗教装饰和皇权的标志,但是自身黄金产量稀缺的日本却把黄金用在向先进国家学习上,这是日本迅速完成近代化进程的原因之一。
  此外,片中还涉及到了一些人们平时不大关注的名人经历,譬如牛顿除了科学家之外的第二重身份——久居象牙塔的他曾55岁那年“弃学从政”,出任英国皇家铸币厂厂长,自此改变了黄金、英镑乃至英国的命运。他将黄金价格精确地固定下来,为英镑确立了一种牢不可破的契约关系,为英国进入事实上的金本位制度国家奠定了基础。   契约精神、财富安全、财富观的变迁,《黄金时代》探讨的主题正是借由这些小故事一一凸显出来。
  “我倒想做些根基的事情”
  一直以来,中国纪录片的社会地位和市场地位都有待提高。抛开那些播出渠道受限的纪录片不提,即便是由电视台投拍、拥有固定播出平台的电视文献纪录片,受众范围也相对小众。
  而自2011年广电总局下发“限娱令”后,或许原本受到冷落的专题片、纪录片正无意中成为一些电视台寻找节目形态的新出路之一。
  最近找康健宁拍摄纪录片的电视台开始多起来,除了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频道,还包括一些地方台,“做不过来了,挺多的,像《法门寺》、陕西电视台的《陕北启示录》,以及四川台的《天府的记忆》等等。”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目前也出现了一些好片子,比如《舌尖上的中国》,但好的东西还是挺少。纪录片创作起来是一个挺麻烦挺困难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工作,有些单位不太适应。另外,无论怎么说,创作者要有创作自由,但有些单位很明确提出,要做反映当地各方面都很先进的片子。”
  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状况近年来似乎正发生些许变化。一些纪录片或渐渐摆脱了过去只注重宣教的单一性质或在讲述角度方面有所突破,《大国崛起》等一些作品极受关注,而最近的《舌尖上的中国》更是引发收视热潮。
  在这些具有一定反响的纪录片中,《华尔街》《公司的力量》等作品也都属于财经类题材。而《黄金时代》从黄金角度切入,实则着眼于社会、制度范畴,其实已经不大像一个纯财经纪录片。
  “什么叫财经节目?我们不应该把财经节目专业化、圈子化。财经节目里有人在做阳春白雪、做专业技术、做房地产,我倒想做些根基的事情,” 康健宁说,“所谓根基包括社会、人、文化、法律、制度等方方面面。”据他介绍,他创作的另一部作品、今年内将在央视播出的《京剧》同样也将视角延伸到了社会层面。
  《黄金时代》从筹备到成片花去一年时间,但仍然远远不够。康健宁认为在拍摄和结构上都有遗憾,“我力不能及,因为它太开阔、太大了,要是真的展开了,那拍个三年五年也不为过。”
  第一财经频道总监谢力对财经纪录片的前景充满信心,“财经其实跟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我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关注财经类纪录片。更多的中国人富裕起来后,他们都需要思考如何守护好自己口袋里的财富,甚至如何让自己口袋里的财富增值,”他说,“在这个领域的专注和坚持,是非常有意义的。”
  接下来,谢力还想拍浙商、徽商等话题。他目前筹备的下一个题材是石油,片名已经基本定为《黑金时代》。
  (实习生王钇淼对本文亦有贡献)
其他文献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教学对于学生个人成长、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特质吸引学生、有效创设情境,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
期刊
21世纪,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人类社会已经开始步入了网络时代,网络今后将会成为企业开展各种经济活动的主要平台,网络广告也将成为企业形象和产品宣传的主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