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发展基因

来源 :决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nat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灵璧县要下功夫优化发展环境,以最优惠的政策、最宽松的环境、最周到的服务,吸引更多企业前来投资兴业,从而形成主攻工业的强大合力。”
  “将生物质电厂与垃圾电厂融合建设,灵璧项目是全国首例。”光大国际灵璧项目负责人杨建国的一句话,道出了该项目的不寻常之处。
  2016年2月19日,坐落在灵璧县尹集镇的光大国际发电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5.7亿元。为何将首个生物质与垃圾发电一体化项目放在灵璧?杨建国一语点出关键所在:“在灵璧建一体化电厂,一方面因为灵璧是传统农业大县,秸秆资源丰富;另一方面,我们更看重的是灵璧新能源产业未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看好灵璧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不只是光大国际,自2014年起,林洋电子、阳光电源、远景风能等国内知名的新能源企业,纷纷落户灵璧。
  那么,点燃这一火种的内外因子分别是什么?新能源产业将如何重塑灵璧的发展基因?又将给灵璧带来怎样的“激活效应”?带着这些疑问,《决策》记者走进春天里的灵璧,对话决策者,探访企业家,感触一座皖北后发型县域奋力前行的脉动。
  星火燎原
  “2015和2016这两年,灵璧建成变电站的容量是过去20年建设容量的总和。”灵璧县电力公司总经理魏柱说出的这个数字,为灵璧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注脚。
  2月10日,在灵璧县工业经济表彰大会上,县委书记刘博夫充分肯定了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呈现出的较快发展速度。2016年,灵璧县新增规上工业企业、工业税收均实现历史性突破。刘博夫强调说:“要树立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坚持年年都是工业突破年、年年都是项目推进年、年年都是招商引资年。”
  但工业发展需要一个突破口,新能源产业正是灵璧破解工业薄弱痛点的抓手。灵璧县委副书记、县长曾超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灵璧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装机总容量达到350兆瓦。
  投资大、周期短、见效快无疑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一个新能源项目一般投资都在2亿元以上,建成后能带来上千万的年收入,这对当地经济发展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安徽省电力设计院的专家道出了新能源产业的突出优势。
  灵璧新能源项目的实际情况也印证了这一点。截至2016年12月,灵璧已竣工的新能源项目总投资近20亿元。灵璧全县已建成并网光伏项目5个,共计90兆瓦;已建成风电项目1个,37.4兆瓦;光伏、风电、生物质发电、热电联产等新能源项目储备6个,约300兆瓦。
  从2014年新能源产值为零,到2016年光伏、风能、生物质项目遍地开花,灵璧用两年时间闯出了新能源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新路。
  恰逢其时
  新能源产业的星星之火,在灵璧渐成燎原之势。那么,灵璧为什么将目光瞄准新能源产业?
  作为典型的皖北县城,灵璧求发展的渴望焦灼而热烈。在激烈的县域竞争版图中,灵璧一直承受着板块挤压带来的落差感。
  以新能源产业起步前的2014年为例,灵璧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12亿元,同属宿州市的萧县规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73亿元;灵璧县工业投资为34.88亿元,增长27.6%。虽然增速是两位数,但由于基数低,与萧县的130亿元和砀山的74.67亿元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灵璧的支柱产业以食品加工、服装初级加工业为主,这些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小、产值少,对整个县域经济的贡献度低。”灵璧县发改委主任钟鸣告诉《决策》。
  怎样补上工业“短板”?选准抓手是破题的关键。
  恰在此时,国家政策的东风给灵璧推开了一扇窗。国家能源局发布的《能源“十三五”规划》及《可再生能源“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5%以上,并在能源发展布局上做出重大调整,将风电、光伏布局向东中部转移,新增风电装机中,中东部地区约占58%,新增太阳能装机中,中东部地区约占56%。
  再从灵璧自身来看,发展新能源产业正好在资源优势和政策导向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灵璧得天独厚的太阳能、风能及秸稈资源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根基。
  根据气象部门数据,灵璧年平均日照时间2081.8小时,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4746兆焦/平方米,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48%,属于太阳能开发的二类区域。2.1米/秒的平均风速,风切变指数较小,湍流强度适中,则为大型风电场建设提供了优越的风资源条件。
  区域竞争的态势,加上自身求发展的迫切渴望,成为灵璧挖掘优势,找到县域经济新增长源的内外双重推动力。于是,灵璧顺势而为,将国家政策的东风跟优质资源禀赋相融合,发力新能源产业,可谓恰逢其时。
  服务制胜
  有了新能源产业的火种,如何为其助燃增力?这是灵璧壮大工业的又一道思考题。打好招商组合拳,成为一大亮点。
  招商首先要选商。2014年下半年,多家新能源企业主动前来谈合作,提出投资意向。新能源企业的主动登门,让灵璧看到了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市场空间,也为灵璧寻求县域经济的突破带来了可能。但是,如何甄别项目,严把精细化选择的入口?灵璧决策层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县委书记亲自带队,我们不去企业总部,也不跟对方打招呼,直接跑到企业具体的项目点门口,然后再告知企业参观意图。”灵璧县发改委的工作人员生动地讲述着“突然袭击”的故事。
  “最终落地的新能源企业,都经过严格筛选。”灵璧县招商局局长刘兵告诉《决策》:“来灵璧投资新能源项目,一是企业得有实力,二是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三是没有弃光弃风行为,三者缺一不可”。
  同时,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推进,灵璧还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确保签约企业有序发展。秉承“资源共享、市场放开、先批先建、先建先得”的原则,灵璧在发展新能源产业的过程中,严把招商源头关,和签约企业定好时间表,严格按合同办事,逾期不开工就把机会传递给下一家企业,这意味着圈地不建将直接被淘汰出局。   招商更要留商。“拼政策,现在大环境下的政策相似;拼资源,同一纬度下,光照、风能资源也基本相同,灵璧能拼的就是服务。”刘兵指出灵璧发展新能源产业必须打好服务牌,提升发展软实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成为灵璧的核心着力点。
  为保证新能源项目顺利推进,灵璧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对入驻的新能源项目全面推行“三母式”服务,即像“生母”一样关心关爱企业发展;像“养母”一样宽容包容企业发展;像“保姆”一样服帖服务企业发展。
  对此,杨建国感触颇深:“从立项到获得四证开工建设,正常需要半年时间,但在灵璧只用了3个半月。光大在宿州市有4个项目同步推进,灵璧项目是推进最顺利的。”杨建国介绍说,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从市到县到镇,支持力度非常大,企业只需要专心做好围墙内的建设。
  建设垃圾发电项目常常绕不过的一道重要关口,是当地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面对群众质疑环境污染的种种追问,灵璧县委、县政府和企业一起选择用事实说话,两次组织群众代表前往深圳和宿迁的垃圾发电厂实地考察,悉心做好解释和思想工作。正是前期的基础工作,为后续项目推进铺平了道路。光大国际的生物质与垃圾发电一体化项目,总用地300亩,涉及到200多户村民,征迁难度极大,推进速度却很快。灵璧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路绿灯”的服务理念,展现出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决心和毅力。
  正如刘博夫所说:“灵璧县要下功夫优化发展环境,以最优惠的政策、最宽松的环境、最周到的服务,吸引更多企业前来投资兴业,从而形成主攻工业的强大合力。”
  激活效应
  对灵璧这样一个皖北地区的经济欠发达县域来说,一个个拔地而起的新能源项目,增加的不仅仅是经济数字,更成为激活灵璧发展的关键因子。
  首先被激活的是干部队伍的思想观念。刚开始发展新能源项目时,由于对相关产业发展不了解,项目推进往往十分缓慢。很多领导干部面对各项审批手续总是持有谨慎再谨慎的心思,“没办过,不敢办”成为最常用的挡箭牌。为了让干部队伍放下思想包袱,县里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外出考察新能源项目,全县范围内召开新能源项目推进会,为灵璧新能源发展凝心聚力。
  从不敢办到放心办,再到抓紧办,灵璧发展新能源产业的过程,也是思想解放的过程。灵璧县政务服务中心主任庄维东告诉《决策》:“现在新能源项目走完各项审批程序,最多不超过3天,行政审批整体提速60%以上,而且各个部门会主动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做谋划”。在灵璧县招商局,专门成立了招商服务中心,为企业全程代办各项手续,从签约到落地,甚至到企业的生产过程,都有工作人员跟踪对接,帮企业排忧解难。
  同时被激活的,还有县域竞争格局中奋勇争先的精气神。“突出产业创新,创建新能源示范县,全面推动县域经济扩量提质增效。”有了新能源产业的助力,对于“十三五”期间灵璧的发展,曾超信心满满。
  理念先行,规划领路。“县域建光伏电站、风能电站很常见,提出打造新能源产业示范县,灵璧是全省首家。”安徽省电力设计院相关专家指出,明确的发展方向,为灵璧新能源产业壮大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灵璧正在积极编制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未来,灵璧将进一步延长新能源产业链,发展装备制造业,实现新能源发电向新能源制造的转变。
  在产业链延伸的同时,灵璧还将新能源产业与生态保护、文化旅游、扶贫開发相结合,创造出“新能源 ”的生动局面。
  丰富的山石资源一直是灵璧宝贵的财富,然而利益驱动下的乱采滥挖行为屡禁不止,使得山体破坏严重。怎样才能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灵璧选择经济效益不高、环境破坏严重的乡镇采石场进行光伏和风力新能源开发,坚持项目建设与生态保护同步推进,在保持原生态环境的同时,对被破坏的山地进行生态修复,实现了“新能源 生态保护”的有机融合。
  作为闻名遐迩的千年古县,灵璧的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色,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又为丰富旅游业态注入了新活力。杨疃镇正在大力发展的农光互补项目,就是一个“新能源 旅游”典型案例。建成的光伏组件前后排和下方的空地上,以间种和套种的方式种植菊花,将形成摄影、季节观光等旅游形态,也将成为青少年学习和了解太阳能科技的教育示范基地。这扩大了优质文化旅游产品的供给,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精品。
  从第一家光伏企业入驻,到如今风能发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齐头并进,灵璧成为新能源产业迅猛发展的典型样本。这个昔日以奇石闻名的皖北小城,正在走出一条绿色、创新、共享发展的奋起之路。
其他文献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