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当士兵的将军不是好将军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個世紀前的中國小學生,人人都會唱一首歌:“我有一個理想,一個美好的理想,等我長大了,要把農民當,要把農民當。”後來,這首歌與當時的許多歌曲一起,過了時。與這些歌曲一起過了時的,還有“狼牙山五壯士”的故事。中國教育當局在把這故事從小學課本上刪除時,理由挺抽象,曰“與時代精神不符”。但我猜,其真實的道理可能在於:教育,應當鼓勵著學生目標遠大;若是學生們都以狼牙山五壯士為榜樣,最終去當一介平頭大兵,捐驅捨命,那還讀書幹什麼。
   伴隨著一系列的“過時”與“刪除”,國家制訂了新的教育方針,最能反映新方針的,其實並不是 “面向”這、“面向”那的那個官方經典表述,而是教育者們在教育學生時眾口一詞的一句口頭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家長們從小就用這句話來鼓勵孩子好好學習;從幼稚園教師,到大學教授,也無一例外地把這句話掛在嘴上。“一將功成萬骨枯”——要讓孩子們從小就知道,當將軍好,當士兵不好;要努力學習,以便長大後成為那“一將功成”的“將”,而不要墮入那“萬骨枯”堆中的一員。
   據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這句話,是拿破崙說的,筆者查了半天,也沒找到拿將軍在哪兒說的這句話,他祇說過一句“每一個士兵的背包裡都有一支將軍的權杖”。這句話的意思並不難懂,說的是,每一個士兵在作戰時都應胸懷著將軍的戰略意圖,都應當有著清醒的全局意識,而不是簡單地“跟著走”。它怎麼就能演義成“每一個士兵都應當有當將軍的野心”的意思呢?中國文人的演義功夫確實了得。嚴復一邊抽著大煙一邊“編譯”了《天演論》,把其中的“演化”(evolution)一詞偷換成“進化”,為中國知識份子坑騙中國人民提供了精神利器——從此,中國人在形形色色的“進化排隊序列”中,老是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排在末流,如此百年下來,把中國人的民族自卑感牢牢夯實。而今人的“編譯”功夫,雖嚴復再世亦不及矣。中國文化人,與時俱進,偷偷地把自己弄虛作假的習慣由“托古作偽”修正成了“托洋作偽”。
   當然,假話未必不是好話。為了讓孩子們學習向上,編個洋大人的話鼓勵孩子,也未必是壞事。應該鼓勵孩子們從小立志做農民做士兵,還是應該鼓勵他們立志做將軍——如果做一個民意考察,恐怕還是後者有群眾基礎,特別是家長們。哪個家長辛辛苦苦地培養孩子,是為了讓他長大當農民?哪個老師會因為自己教出了一個士兵學生而驕傲?哪個學生會在自己的農民或士兵志向的激勵下刻苦攻讀?還是新的教育方針來得更實際、更合民願。
   如此說來,搞教育的原則與做生意的原則也就差不了多少,都是“以顧客為上帝”嘛。被教育者喜歡聽什麼,我就教什麼。被教育者喜歡做將軍,我就鼓勵他做將軍。被教育者不願做農民,不願做士兵,我就教他不要立志當農民當士兵。這就好象一個醫生,以病人的意願為依歸,他想喝糖漿就給他喝糖漿,他不願打針就不打針,不願做手術就不做手術。不是醫生給病人開藥方,而是病人根據自己的感覺好惡到醫院去“點藥方”。這樣的醫院,孩子們可能最願意去,做家長的誰敢把孩子往那兒送?而奇怪的是,事情一到了教育問題上,同樣的道理,家長們的神經就錯了亂,齊齊一律地與這類教育庸醫們站到了一個立場上。
   這種以取悅於被教育者為設計宗旨的教育制度,要為之定性,有一個剛剛發明的新詞最合適,“媚俗”。
   中國的教育史,從孔老夫子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年。而廢科舉,興新學,不過百多年的歷史,其它那兩千多年,一貫制,學生學的是聖賢之教,考的也是做人之道。科舉考試,從童試到殿式,從考秀才到考狀元,基本都是一種考法,不過就是寫一篇千把字的文章。按今天的教育邏輯,這頗不可思議。考官如何就能從區區一篇小短文中看出,這個人可以升進士,那個人祇能做舉人;這個人在治國上是大才,那個人是庸才?你怎麼就敢保證,那個文章寫得好的人,不是花拳繡腿、庸碌之輩;而那個文章寫得不好的人,真上了官位卻有管仲、樂毅之才?就這樣一種看上去挺荒謬的考試制度,唐太宗憑什麼就敢驚呼“天下英雄盡入我彀中矣”?
   原來,從一篇千字文中,確實很難看出一個人的治國知識,但卻能看出一個人的內在人格。須知,不似今天那些除了做官什麼也不會的人,古代的考官们可都是些在“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的環境中教化出來的老进士,不但個個張口能詩能聯、落筆能書能畫,而且許多都是些“半日讀書、半日靜坐”、上馬能騎射下馬能安邦、如王陽明般的修行人。這些考官大臣有這個本事能從一篇小文章中嗅出考生的人格力量來。若讓今天的大學教授們去做考官,那當然是面對考卷而兩眼一抹黑的了(包括在下)。中國古代的教育制度,教給學生的不是做事的知識,而是做人的修養;科舉考試,考的不是考生做事的學問,而是做人的學問。這整個的教育、考試制度,是建立在一個基本假定之上的:會做人的一定會做事;只有會做人,才能會做事。
   需要指出的是,古人謂之“會做人”與今人所謂“會做人”,在概念上是有很大差異的。今人說一个人“會做人”,一般是說其人情練達,八面伶瓏,善於玩“王二麻子鬼吹燈”一套。而古人之“會做人”,說的是一個人“吾善養吾浩然之氣”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壯志,“仁、智、勇”俱全的人格——科舉考試,考的是這個東西!
   育人,也有個方向問題,路線問題,哲學問題,也有個“育什麼人”的問題。以科舉考試為核心的古代教育制度,到了明清晚期,也生出諸多流弊,也出現了應試教育,也開始鼓吹“學而優則仕”,鼓勵學生出人頭地,光宗耀祖,金屋藏嬌。然而,以育人為本,卻是這一教育、考試制度貫徹始終的核心哲學,從未動搖。嘗有育錯人時,育偏人時,卻未有不育人時;未曾有教書不育人而專事以教人做事為“教育”者。
   到了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彼時的中國當局搞了“將軍下連當兵”和“幹部下鄉務農”等“再教育”活動。今有摩登人士詰難:將軍要提高指揮水平應當進軍校啊,從士兵那裡能學到什麼兵法戰術?幹部要提高領導能力應當進黨校啊,從農民那裡能學到什麼治國方略?若夫知識教育,此所詰者極是。然彼之 “再教育”,非知識教育乃人格教育也——意志的再磨練教育、感情的再親合教育、道德的再昇華教育、靈魂的再淨化教育。此一教育思想的根源,並非來自“彼上”之突發奇想,而是來自於以人格教育為核心的中華民族千年一以貫之的教育道統。
   一個教育制度,應當以教育學生“做人為本”還是“做事為本”——若把這個問題明確地擺在桌面,擺在當今中國的教育部長面前,擺在中國的大、中、小、幼的教師們面前,大概誰也不敢說“做事為本”,誰都會官面堂皇地回答“做人為本”。但下了檯面,個個又都會在背地裡嘟嚷上幾句“軟道理”“硬道理”之類的狗屁道理,然後,該怎麼做還怎麼做。這叫作“苟且”。——苟且的教育者,苟且的教育制度,苟且的社會。
   有人會說,即使接受了“育人為本”的教育原則,這農民、士兵、將軍的道理,似乎還不是那麼分明。胸懷農民志士兵志的學生就一定會做好人?胸懷將軍志的就一定會做壞人?
   讓我們以王陽明在他的科舉考試中所作的一篇八股文中的一段,來幫助回答這個問題。
   是以其禍患之方殷,固有可以避難而求全者矣,然臨難自免,則能安其身而不能安其心,是偷生者之為,而彼有所不屑也。
   變故之偶值,固有可以僥倖而圖存者矣,然存非順事,則吾生以全而吾仁以喪,是悖德之事,而彼有所不為也。
   彼之所為者,惟以理欲無並立之機,而致命遂志,以安天下之貞者,雖至死而靡憾。
   心跡無兩全之勢,而捐驅赴難,以善天下之道者,雖滅身而無悔。
   當國家傾覆之餘,則致身以馴過涉之患者,其仁也!而彼即趨之而不辭焉。蓋苟可以存吾心之公,將效死以為之,而存亡由之不計矣。
   值顛沛流離之餘,則捨身以貽沒寧之休者,其仁也而彼即當之而不懾,視之而如歸焉,蓋苟可以全吾心之仁,將委身以從之,而死生由之勿恤矣。
   是其以吾心為重,而以吾身為輕,其慷慨激烈以為成仁之計者,固志士之勇為,而亦仁人之優為也。
   且看,王陽明懷的是將軍志,還是士兵志?估計狼牙山五壯士中沒有一個識字的,但他們卻有著與這位先哲同樣的心——戰士的心。王陽明的這段話,可不是他為科舉應試而唱的高調,而是他真實心跡的表白。他用自己偉大一生的偉大事功,踐行了自己的偉大志向,而被後世公認為聖人級的人物。更耐人尋味的是,明代的考官,怎麼就能從這聊聊數語的“空話”中識出這位千古大賢,為中華民族拔擢出這位不朽的人才?這難道不是值得今天的教育者和教育制度設計者深思的嗎?
   不錯,王陽明的主要事功,是在其將軍的位子(贛南巡撫)上實現的。他從一個滿懷戰士情懷的年輕舉子,最終成了一位將軍,一位想當士兵的將軍,一位好將軍。不想當士兵的將軍不會是好將軍。
   (作者是澳門理工學院教授)
其他文献
▲4月23日,青海玉樹,仍然有數千名居民棲身在帳篷中,等待安置。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樹7.1級地震,造成2698人遇難,數萬人無家可歸。  印度國家漁業發展委員會大樓   3月25日,德國一名86歲的老嫗出現在德國科特布斯挑戰者杯體操比賽現場。她身著體操服,在雙杠上上下翻飛,動作輕盈優雅,讓周圍觀眾看得目瞪口呆。這名老嫗名叫約翰娜·奎阿斯,從30歲開始一直堅持體操運動。  韓國抗議者譴責朝
期刊
澳門北區有一條以國際節假日“五一勞動節”命名的馬路——勞動節大馬路,葡文街名:Avenida 1 DE MAIO,位於馬場東大馬路近海濱一段至馬揸度博士大馬路止。這裡原是黑沙環區一片新填海區,隨著90年代附近陸續建起了商住大厦住宅區,不少地標性建築物亦隨之在此選址,如堪稱黑沙環市肺的黑沙環公園、首間澳門官立中葡職業技術學校、澳門政府污水處理站停車場……澳葡政府以勞動節日來命此街名,想必是因此處毗連
期刊
澳門經濟建設的顯著成就令世人矚目,澳門政府對民生問題的高度重視使澳門人普遍受惠。然而,儘管澳門堪稱高福利社會,卻仍有許多地方不盡人意,甚至引發不少有識之士的憂慮。怎樣才能促使澳門社會繼續健康發展,不斷臻於完善,更有效地建設發達繁榮與和諧穩定相結合的現代社會呢?讓我們依據社會學的相關理論,聯繫澳門社會的實際情況,進行一番認真的分析。  社會現代化與澳門的差距   社會現代化(social mo
期刊
6月30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香港會見了前往出席慶祝香港回歸祖國15周年活動的行政長官崔世安,胡主席在肯定澳門特區政府工作的同時,更希望特區政府進一步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尤其是要高度重視民生工作,推動澳門各項事業不斷取得新的進步。  崔世安向胡主席彙報說:澳門形勢穩定,將繼續根據施政報告所制定的政策措施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並根據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將澳門建成“一個中心,一個平臺”,即世界旅遊休閒
期刊
▲3月28日,南京,一名女生在聽完高考勵志演講後跪在地上向父母感恩,現場學生高喊“我一定要考上大學”、“爸爸媽媽,我愛你們”等口號。  ▲4月16日,朝鮮平壤,慶祝金日成誕辰100周年演唱會,有心人拍下很多聽眾睡著的畫面。   4月5日,上海街頭,一名男子拖著一輛嚴重超載的板車在街頭行走,吸引了不少讚歎的目光。  ▲4月25日,珠海金灣魚塘邊臨時法庭現場,審判席的背後是養殖戶搭建的房屋,牆上掛著
期刊
在兩岸博弈中,北京和民進黨被看成是冤家對頭,他們之間會有共識?讓我們在這裡權且借用“共識”一詞。如果我們將“共識”定義為對事物的相同認識和判斷,撇開彼此立場的對立,則會發現,雙方在若干問題上看法驚人地一致,甚至連認識盲點和思維方法都一樣。   一、關於國民黨的真面目    台灣問題的複雜性在於,國民黨是一個從大陸來的政黨,這一歷史淵源使得大陸與民進黨看法一致。他們一致斷定:國民黨會傾中賣台。
期刊
剛剛過去的10年,是澳門歷史上發展得最快、最成功的10年,經濟上的突飛猛進,推動了社會的全面發展。可以說,過去的十年,澳門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為澳門贏得了廣泛的國際聲譽,重新樹立了澳門的城市新形象。  這是一個革故鼎新的時代,這是一個人物薈萃的時代,同樣,這也是一個不應被忘記的時代,10年光陰風雲變幻,56萬居民見證歷史,首屆澳門優秀服務獎在期待中進行,11名最具代表性的社會人物在專家和讀者的嚴格
期刊
正當專家學者發出後危機時代貿易保護主義可能抬頭的警示並且國際社會為此風聲鶴唳時,發生在全球最大的發達經濟體美國與最大的發展中經濟體中國之間的衝突越演越烈。  向中國“亮劍”   今年1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上任以來第三份國情諮文中毫不遮掩地五次提及中國,並將美國經濟萎靡不振的原因歸咎於中國。一個月之後,根據奧巴馬在國情諮文中的政策安排,美國啓動了跨部門的貿易稽查中心(ITEC)。按照奧巴馬的說
期刊
社会急速发展,衍生一些事不关己,少管闲事,名哲保身,道德缺失的社會現象时有发生。澳门在向“国际旅遊休閒中心”迈进的進程中,全社会公民的道德教育尤为重要。  ◆【读者来函】◆  提高科學施政能力首先  應提高“官德”  讀了澳門月刊社會民意調查研究中心4月11日至5月10日民調結果,其中2750份問卷中受訪市民反映澳門部分司局官員對民眾民生問題避重就輕、敷衍塞責、高高在上的衙門作風,無形中和市民形成
期刊
本次民調依然以半結構式問卷訪談的方法對民生關注焦點進行了調查。  一、調查的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資料收集和分析的基本單位是個人,個人調查對象包括本地永久居民、非永久居民以及遊客。調查內容主要針對拱北關閘口岸形象和通關能力等問題。  本次民調於2012年5月11日至6月10日進行,採用了發放問卷的調查方式,民調先後在關閘口岸附近的巴士站、的士站、商店、餐廳場所針對提高口岸形象和通關能力等問題進行專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