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亚利桑那州与犹他州边界上的大峡谷是美国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这是科罗拉多河在高原上切割出来的雄伟地貌,长约445千米,深1.6千米,峡谷的两岸之间距离一般在16千米左右。
大峡谷南沿
我们到访的,是游客最多的大峡谷南缘。高原在河流的侵蚀下,被分割成一层一层,近处看起来层峦叠嶂一般,每一座“山峰”被水流纵切开来,可以看到不同年代的岩石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极目远望,则可看到大势平坦的高原,被河流切割出的深深“裂痕”。夏天正午的阳光投射下来,在峡谷上形成一层青白色的光雾。我们沿着峡谷南缘步行,不时地贴到峡谷最边缘向下看。1.6千米的高度足以让人感到目眩腿软,耳边只听见呼呼的风声。一些勇敢的游人沿着印第安人留下的之字形小径向峡谷下面走去。那将是非常艰辛的远足行程,因为小径异常陡峭,坡度常常达到50°以上,而峡谷底部夏天温度在40℃以上,远足者脱水晕倒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徒步横穿峡谷是颇有些挑战性的活动。
此时,科罗拉多河水并不怎么多,细细的,在峡谷中蜿蜒,需要依靠河水在日光照耀下反射的波光才能清楚地看到。可就是这现在不怎么起眼的科罗拉多河,在数百万年的时间里不懈地流淌着,一点点地把高原切开,达到了今天近2000米的深度。
我们的旅游指南书上是这样介绍大峡谷,“相比于科罗拉多河型塑大峡谷所花去的600万年时光,在大峡谷南缘预订夏天的一个房间只需要提前11个月,这简直是弹指一挥间。”一句话既点出了大自然塑造大峡谷的伟力,也说明了这里夏季旅游的火爆。
我们准备了帐篷。到达大峡谷边缘后就安营扎寨。夜深了,天也凉了,白天的暑气荡然无存。躺在帐篷里,打开天窗,天上的银河清晰可见。这大大的银河与峡谷就这样安静地对视着,600万年了。没想到,今天小小的龙眼能来到它们的身旁,就像银河里的一颗小星星,或是峡谷中的蚂蚁,不留下任何痕迹。
丢牛的地狱:布莱斯峡谷
沿着亚利桑那州89号公路是一条景观公路,我们一路向西北行驶。路边休息处有不少印第安人在摆摊出售印第安人的手工艺品。他们说着标准的美国英语,开着丰田、本田汽车,这与他们印第安人的面容、窘迫的社会经济地位形成了一种奇怪的组合:既不同于普通的美国人,也不同于我们浪漫想象当中的有独特文化的印第安人。
我们在亚利桑那和犹他边界上一个叫做佩奇(Page)的小镇过夜。这是一个干净整洁、方便的小镇,商店、餐厅还有我们住宿的Motel6汽车旅馆中,不少服务人员都是印第安人。我用信用卡支付房费,然后按照我的习惯用中文签名。没想到,前台的印第安人服务员看到我的签名哈哈大笑起来。她拿着我的签名给她的同事看,“天啊!这是签名呢,还是画画啊?”随后她转向我,“你的签名太好了,因为没人能仿冒。”她这么一说,我也觉得自己的签名挺“神奇”的。“你知道这是什么文字?”我问她。她想了半天,“越南文?泰文?”唉,看来中国文化在此地还有待大力推广啊。
如果说大峡谷是纯粹的壮美的话,布莱斯峡谷则是壮美的整体与秀美的局部的结合。虽然不像大峡谷那样拥有世界级的知名度,但是布莱斯峡谷与大峡谷却构成了一刚一柔的完美的对比。
布莱斯峡谷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峡谷,而是一片台地的边缘被水和风侵蚀后形成一个大“碗”。砂岩被侵蚀成一根根造型各异的石柱,密密麻麻排成一片,有点类似溶洞里的钟乳石。岩石整体都呈红褐色,这是岩石中的氧化铁所致。有些石柱会呈现一种紫色,这是因为岩石中富含氧化锰。每当清晨或者傍晚,太阳的光线在岩石间移动,亮度也逐渐变化,这些岩石就成了变色龙,不断地变换颜色。因此,最早在此游牧的Paiute印第安人认为,布莱斯峡谷中的石柱,是一个神秘的民族被一个复仇的半人半神施了魔法,因而变成了石头。印第安人把这些石柱叫做hoodoo,这个词在英语里也有“倒霉的人、遭了厄运的人”之意。这些石柱的下半部分连接在一起,形成一道道石墙,上半部则呈下大上小的锥形。整个石柱群就像一个迷宫,置身峡谷底,看到的就是一层层无穷无尽的石墙,以及石墙顶端一根根千奇百怪的石柱。这个峡谷里最早的白人定居者、木匠布莱斯用很朴实的话说,“这里是丢牛的地狱”。想想也是,如果走失了一头牛,牧人在这大迷宫里真是没办法再找回来了。
夜行锡安山
提到美国西南部,尤其是提到犹他州,就不能不提到摩门教。
摩门教于19世纪在美国创立后,摩门教徒就一直受到基督徒的迫害。根据摩门教的教义,上帝将在美洲大陆上建立新的应许之地,新耶路撒冷,也就是新的锡安山(Zion,耶路撒冷的一座圣山)。因此,摩门教徒19世纪40年代在当时的领导人杨柏翰带领下,向美国西部进发,寻找定居点以及锡安山。摩门教徒从此成为犹他州最早的开拓者,州府盐湖城成为摩门教徒建立的城市。目前,整个犹他州有70%居民为摩门教徒。
在摩门教西进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犹他州这些壮美的地貌。因此,不同于加利福尼亚等西部一些地区因淘金潮而被开放的历史,犹他州主要是因为宗教信徒寻找信仰乐土而被开放的。19世纪60年代,一些摩门教徒宣称他们发现了摩门教义当中的锡安山。虽然杨柏翰本人考察后否认这座山是锡安山,并且把这个地方命名为“非锡安山”(not Zion),但是人们还是习惯性地叫这里“锡安山”,联邦政府后来更在这里建立了锡安山国家公园。
我们按照地图向锡安山附近一个小镇进发。傍晚,天色暗了,我们发现自己一头扎进了一座红色的大山里。公路上往来的车辆已经非常少,道路就在山间盘桓,一边是大山,一边是深谷。山体是块巨大的红色巨石。拐过一个180°的转弯,迎面又是一座巨大的红色山峰压过来。大山接着大山,随后又接着一条狭窄漫长的隧道。隧道年岁已久,内部没有任何照明设备,也很狭窄。隔一段距离,隧道壁上凿一个洞,让光亮透进来。就这样,我们在黑暗中慢慢行驶,忽地一下,强烈的光线射进来,一座巨大的红色山峰一闪而过,然后又是无尽的黑暗。又是强光,又是红山。夜行中,我们有点紧张,有点担心,又无法控制地被摄人心魄的美所震撼。在让人敬畏的大山深处,我们明白了神秘、神圣里的“神”,究竟是怎么样一种美丽与敬畏的混合。
终于,前面开阔起来,看到路边的指示牌,我们居然于不经意间穿过了锡安山国家公园!
难怪呢!150年前初到此地的摩门教徒们会认为,这里就是《摩门经》中的锡安山!
大峡谷南沿

我们到访的,是游客最多的大峡谷南缘。高原在河流的侵蚀下,被分割成一层一层,近处看起来层峦叠嶂一般,每一座“山峰”被水流纵切开来,可以看到不同年代的岩石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极目远望,则可看到大势平坦的高原,被河流切割出的深深“裂痕”。夏天正午的阳光投射下来,在峡谷上形成一层青白色的光雾。我们沿着峡谷南缘步行,不时地贴到峡谷最边缘向下看。1.6千米的高度足以让人感到目眩腿软,耳边只听见呼呼的风声。一些勇敢的游人沿着印第安人留下的之字形小径向峡谷下面走去。那将是非常艰辛的远足行程,因为小径异常陡峭,坡度常常达到50°以上,而峡谷底部夏天温度在40℃以上,远足者脱水晕倒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徒步横穿峡谷是颇有些挑战性的活动。
此时,科罗拉多河水并不怎么多,细细的,在峡谷中蜿蜒,需要依靠河水在日光照耀下反射的波光才能清楚地看到。可就是这现在不怎么起眼的科罗拉多河,在数百万年的时间里不懈地流淌着,一点点地把高原切开,达到了今天近2000米的深度。
我们的旅游指南书上是这样介绍大峡谷,“相比于科罗拉多河型塑大峡谷所花去的600万年时光,在大峡谷南缘预订夏天的一个房间只需要提前11个月,这简直是弹指一挥间。”一句话既点出了大自然塑造大峡谷的伟力,也说明了这里夏季旅游的火爆。
我们准备了帐篷。到达大峡谷边缘后就安营扎寨。夜深了,天也凉了,白天的暑气荡然无存。躺在帐篷里,打开天窗,天上的银河清晰可见。这大大的银河与峡谷就这样安静地对视着,600万年了。没想到,今天小小的龙眼能来到它们的身旁,就像银河里的一颗小星星,或是峡谷中的蚂蚁,不留下任何痕迹。
丢牛的地狱:布莱斯峡谷
沿着亚利桑那州89号公路是一条景观公路,我们一路向西北行驶。路边休息处有不少印第安人在摆摊出售印第安人的手工艺品。他们说着标准的美国英语,开着丰田、本田汽车,这与他们印第安人的面容、窘迫的社会经济地位形成了一种奇怪的组合:既不同于普通的美国人,也不同于我们浪漫想象当中的有独特文化的印第安人。
我们在亚利桑那和犹他边界上一个叫做佩奇(Page)的小镇过夜。这是一个干净整洁、方便的小镇,商店、餐厅还有我们住宿的Motel6汽车旅馆中,不少服务人员都是印第安人。我用信用卡支付房费,然后按照我的习惯用中文签名。没想到,前台的印第安人服务员看到我的签名哈哈大笑起来。她拿着我的签名给她的同事看,“天啊!这是签名呢,还是画画啊?”随后她转向我,“你的签名太好了,因为没人能仿冒。”她这么一说,我也觉得自己的签名挺“神奇”的。“你知道这是什么文字?”我问她。她想了半天,“越南文?泰文?”唉,看来中国文化在此地还有待大力推广啊。
如果说大峡谷是纯粹的壮美的话,布莱斯峡谷则是壮美的整体与秀美的局部的结合。虽然不像大峡谷那样拥有世界级的知名度,但是布莱斯峡谷与大峡谷却构成了一刚一柔的完美的对比。
布莱斯峡谷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峡谷,而是一片台地的边缘被水和风侵蚀后形成一个大“碗”。砂岩被侵蚀成一根根造型各异的石柱,密密麻麻排成一片,有点类似溶洞里的钟乳石。岩石整体都呈红褐色,这是岩石中的氧化铁所致。有些石柱会呈现一种紫色,这是因为岩石中富含氧化锰。每当清晨或者傍晚,太阳的光线在岩石间移动,亮度也逐渐变化,这些岩石就成了变色龙,不断地变换颜色。因此,最早在此游牧的Paiute印第安人认为,布莱斯峡谷中的石柱,是一个神秘的民族被一个复仇的半人半神施了魔法,因而变成了石头。印第安人把这些石柱叫做hoodoo,这个词在英语里也有“倒霉的人、遭了厄运的人”之意。这些石柱的下半部分连接在一起,形成一道道石墙,上半部则呈下大上小的锥形。整个石柱群就像一个迷宫,置身峡谷底,看到的就是一层层无穷无尽的石墙,以及石墙顶端一根根千奇百怪的石柱。这个峡谷里最早的白人定居者、木匠布莱斯用很朴实的话说,“这里是丢牛的地狱”。想想也是,如果走失了一头牛,牧人在这大迷宫里真是没办法再找回来了。
夜行锡安山
提到美国西南部,尤其是提到犹他州,就不能不提到摩门教。

摩门教于19世纪在美国创立后,摩门教徒就一直受到基督徒的迫害。根据摩门教的教义,上帝将在美洲大陆上建立新的应许之地,新耶路撒冷,也就是新的锡安山(Zion,耶路撒冷的一座圣山)。因此,摩门教徒19世纪40年代在当时的领导人杨柏翰带领下,向美国西部进发,寻找定居点以及锡安山。摩门教徒从此成为犹他州最早的开拓者,州府盐湖城成为摩门教徒建立的城市。目前,整个犹他州有70%居民为摩门教徒。
在摩门教西进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犹他州这些壮美的地貌。因此,不同于加利福尼亚等西部一些地区因淘金潮而被开放的历史,犹他州主要是因为宗教信徒寻找信仰乐土而被开放的。19世纪60年代,一些摩门教徒宣称他们发现了摩门教义当中的锡安山。虽然杨柏翰本人考察后否认这座山是锡安山,并且把这个地方命名为“非锡安山”(not Zion),但是人们还是习惯性地叫这里“锡安山”,联邦政府后来更在这里建立了锡安山国家公园。
我们按照地图向锡安山附近一个小镇进发。傍晚,天色暗了,我们发现自己一头扎进了一座红色的大山里。公路上往来的车辆已经非常少,道路就在山间盘桓,一边是大山,一边是深谷。山体是块巨大的红色巨石。拐过一个180°的转弯,迎面又是一座巨大的红色山峰压过来。大山接着大山,随后又接着一条狭窄漫长的隧道。隧道年岁已久,内部没有任何照明设备,也很狭窄。隔一段距离,隧道壁上凿一个洞,让光亮透进来。就这样,我们在黑暗中慢慢行驶,忽地一下,强烈的光线射进来,一座巨大的红色山峰一闪而过,然后又是无尽的黑暗。又是强光,又是红山。夜行中,我们有点紧张,有点担心,又无法控制地被摄人心魄的美所震撼。在让人敬畏的大山深处,我们明白了神秘、神圣里的“神”,究竟是怎么样一种美丽与敬畏的混合。
终于,前面开阔起来,看到路边的指示牌,我们居然于不经意间穿过了锡安山国家公园!
难怪呢!150年前初到此地的摩门教徒们会认为,这里就是《摩门经》中的锡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