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燕郊的意义

来源 :新文学史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eng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彭燕郊是作为“七月派”诗人被定位的.然而“七月派”活跃的时代仅是彭燕郊诗歌创作的起步阶段,他70年的创作历程和丰硕成果不是“七月派”所能涵盖的.彭燕郊1920年出生于福建莆田,1939年开始发表诗作.在漫长的时光里,彭燕郊与诗歌不离不弃,始终保持着旺盛的诗情和创造力,即使是在经受牢狱之灾的时候,也仍然采取“默记”的方法坚持着诗歌创作.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无论是就创作时间跨度之长,还是就创作的不断求新求变而言,彭燕郊都是一个奇迹.彭燕郊是“五四”以来的新诗现代化的着力实践者,他的诗歌体现了他的现代现实主义的艺术宗旨,充满了一种自由的精神,充满了对现代性的追求.
其他文献
英国rn1.从恶如崩——《善》rn超级巨星大卫·田纳特将通过在C.P.泰勒的剧作《善》中饰演主角的方式重返伦敦西区舞台!这位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一员主演过《哈姆雷特》《理查三世》《爱的徒劳》等众多经典莎剧,令观众对其趋之若鹜.2021年5月起,哈罗德·品特剧院的观众将有12周的时间来观赏他对人性扭曲蜕变过程的精彩演绎.《善》以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为背景,聚焦约翰·霍尔这个人物的精神危机.
期刊
人物形象塑造是戏剧创作的中心任务,也是决定戏剧成败的关键因素.成功的主旋律戏剧,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可贵的经验.
汤显祖《牡丹亭》中的“闺塾”与阮大铖《牟尼合》中的“塾哄”是明代戏剧中难得的描写私塾教育的生动片段.前者受教者是太守家的千金杜丽娘,后者是盐商家的养子佛赐与寄读的张咬住,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读书与练字,缺失文体活动.前者借迂腐塾师来约束少女身心,后者聘良师以教子成才.私塾教育中文体活动的缺失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带来国民精神和身体的羸弱不堪,最终导致近代中国的积弱成贫,这告诉我们青少年教学中课程的合理安排非常重要,必要的文体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助于民族的振兴与繁荣.
2017年7月由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席强总策划,中央民族乐团驻团作曲家姜莹作曲、编剧、导演,冯小宁担任艺术顾问,著名学者钱文忠担任佛学顾问的中国首部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拉开了全国巡演的序幕.剧情以玄奘西行取经的历史事件为主题,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描述了大唐高僧玄奘从都城长安出发,经历无数艰难险阻和生死考验,最终到达印度学习佛法的历史事件.该剧以民族器乐演奏为主体,创新运用了戏剧表现的手段,将器乐演奏、舞台表演、对白、现代舞美技术等巧妙地运用于剧目中,呈现出了民族器乐与戏剧融合带来的舞台效果和艺术魅力.
期刊
1949年5月,宋淇(原名宋奇,笔名宋悌芬、欧阳竟)离开大陆奔赴香港,后以笔名“林以亮”为台港读者所熟知,关于他在大陆时期的文学活动,过去一直未能得到完整的梳理.陈子善编《林以亮佚文集》收录了宋淇早期部分创作,“从中可清楚的看出青年林以亮的艺术趣味和爱好,可清晰的把握青年林以亮心智成长的轨迹”.①近年出版的《宋淇传奇:从宋春舫到张爱玲》(宋以朗著,牛津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谈到了宋淇早年的文艺活动,但是多有错讹.②本文将结合相关史料,对宋淇早期的文学活动进行钩沉、考证,并对《宋淇传奇》一书中的错讹做出补
期刊
鲁迅晚年出版著译,巴金主持的文化生活出版社成为首选.1935年8月,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鲁迅译高尔基著《俄罗斯的童话》,列为巴金主编的“文化生活丛刊”第三种.同年11月,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鲁迅译果戈理著《死魂灵》,列为黄源主编的“译文丛书”第一种.1936年1月,文化生活出版社又出版鲁迅的最后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列为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第一集第二种.此外,鲁迅翻印的《死魂灵百图》也委托文化生活出版社发行.凡此种种,都说明了鲁迅对巴金和文化生活出版社的欣赏和信任.
期刊
2016年3月海豚出版社出版的《丰子恺全集书信日记卷》(1-2)中共收录书信748通,真实再现了丰子恺同师友及家人的交往详情.笔者最近在雅昌拍卖图录上新见丰子恺书信三封,为《丰子恺全集》失收,查阅《丰子恺集外文选》《丰子恺研究资料》《丰子恺研究史料拾遗补论》《缘缘堂集外佚文》(上、下)《丰子恺年谱》《丰子恺著译系年》等相关研究资料均未见.本文将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这三通佚简进行整理和释读.
期刊
书写当代美国黑人历史,关切黑人群体的民族文化身份建构的黑人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在其剧作《藩篱》中,以独特的视角,精心安排的戏剧空间符号,舞台内空间的布置和舞台外空间的延展与交互,借助文学再现空间内部的异质性和颠覆性,依靠黑人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在与主流文化的交错“间隙”中捕捉自己的空间,建构美国黑人民族文化身份.
张资平是创造社“四巨头”之一,一生留下大量作品,其创作的《冲积期化石》是新文学第一部白话长篇小说,早期小说更是以鲜明的个性色彩和人道主义思想为文坛所称道.作为现代文学史上不能被抹掉的一笔,目前国内对于张资平的相关研究却相对滞后.究其原因,除了意识形态因素,关于张资平的文献保障体系不够完善是重要一环①.比如关于张资平和前期创造社的关系,目前只有张资平《曙新期的创造社》(《现代》,1933年第3卷第2期)一文比较简略地提及,很多地方都没有具体展开.笔者新见到的张资平回忆文章(包括《胎动期的创造社》《创造季刊时
期刊
近期翻阅旧刊发现庐隐的三篇佚文《我感到更深的寂寞了》《河畔》和《我也来谈谈妇女问题》,其中前两篇均为悼念石评梅而作,这三篇作品都未收入《庐隐全集》(王国栋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以及其他庐隐作品集等,现将这三篇佚文辑录并略作说明,以供庐隐研究者参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