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生活化

来源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yin2286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依据:教育即生活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二、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施步骤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交际工具,它具有四个方面的能力:听、说、读、写。为了与生活相联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条龙教学步骤来实现我的计划:课前说生活、课堂悟生活、课后写生活。
  (一)说生活——课前讲故事。
  为了训练提高学生大胆、流畅、标准的说话能力和快速、准确的听辨能力,我利用课前5分钟开展“讲故事”栏目。内容和形式自己定,有相当的广泛性和灵活性。很多学生从报纸、杂志、电视甚至生活中搜索材料,丰富多彩,耐人寻味,更多的是有教育意义的材料,对于参加高考的每一位考生来说,都有很强的鼓舞性和启发性,更为他们的写作积累了一个又一个的好素材。另外,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他们采用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讲述性的、有演讲性的、有表演性的,还有主持性的等等,从中可以看出在他们的内部隐藏着巨大的潜力。短短的5分钟说话,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听辨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更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慧眼去挖掘身边的点点滴滴,从中感悟生活,学习语文的精华。
  (二)悟生活——课堂内容联系生活,感悟生活。
  生活化课堂就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师应该让课堂与生活链接,唤醒学生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去感知、理解语文,进行个性化解读,真正实现“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这样语文学习的天地才能更宽广。在实践中,笔者总结出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三部曲”,即:教材生活化、情境生活化、教学生活化。
  第一,教材生活化。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资源,是培养能力的依托,是培育人文素养的载体和沃土。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关系,把教材分成三类,即:再现生活的教材、贴近生活的教材、远离生活的教材。针对不同类型的教材,采取不同方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生活,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情境生活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获得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从创设情境入手,让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投入地学语文。比如通过游戏、音乐、竞赛、表演等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这样会使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贴近,使学习过程充满情趣。导入情景生活化为学生建立起认知水平与文本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用:1.事物导入,用画一画、说一说的方式表达对生活的认识;2.活动导入,在课前设计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感受;3.故事放像,让学生获得课文更多的背景资料,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4.巧设质疑,针对课文的生活结合点、重难点,让学生质疑,调动学生生活积累。体验情景生活化就是用创设、引入生活情景的方式,还原生活场景,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去解读文本,在生活中再次体验文本的情感,在生活中实践文本给自己的启发,沟通“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
  第三,教学生活化。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对当前语文教材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状况对教材进行大胆地“删”,删去教材中有些不符合学生现实生活状况的内容;也可以对教材进行适度地“增”,增加一些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内容。同时在文本学习时做到三突出,来保证文本学习质量。突出精要,紧紧围绕学习重点,问题设计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和生活体验,触动学生心灵;突出层次,问题应层层推进,适合学生认知规律,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将对教材的理解转入到对生活的感悟中;突出关联,抓准教材的生活联系点、读写能力训练点、情景创设点、育人联系点,更有效地发挥教材的核心辐射作用,强化学以致用的意识。
  学生在这种探究性、创造性活动中,培养了理解、处理、整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了自主有效的学习,同时情感、综合素养得到了提升。
  (三)写生活———课后写作文。
  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写作不仅仅是谋生和成就事业的一种手段,也是自身发展的组成部分。我们应让生活扎根于写作园地,让学生通过写作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品味生活,做一个会健康生活的人。
  再者,通过前面两个环节的训练,学生已经积累了一部分素材,所以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写作这一步的强化训练,以使所学知识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为我所有,为我所用”。
  从写作形式上来看,学生天天记日记,周周写小作文,月月写大作文,在长时间的训练中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会说,再不用发愁写作文没话可说,像挤牙膏式的困境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学习语文的“源头活水”,将“语文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使他们在生活中接受意志品格的锻炼,接受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的熏陶,使之在生活中情不自禁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成为一种“本能”。
其他文献
一、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所以,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其次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
期刊
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工具性学科,语文学得好,对学习其他各门学科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而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书籍是知识的宝库,阅读是摄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它既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也能够加强语感训练,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积累词汇和语言材料,从而学好语文,用好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更要教会学生求真知,行真事,做真人。下
期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体育事业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政府的带领下,更多的人投入到发掘娱乐价值、文化价值、及经济价值的工作中来。贵州省少数民族众多,少数民族体育资丰富源。但由于贵州地处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相对落后的经济条件制约了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导致该项事业一直处于比较幼稚的阶段并发展缓慢。但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它得到了蓬勃发展。2011年的第九届民运会在贵州的成
期刊
所谓的意象教学法,就是结合中职学生善于具象思维的审美习惯,在老师讲授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准确定位意象,总结诗歌内部有机组合为一体的形象和情感两类潜在信息,并深入分析意象的各个特征,将表层含义和内在意蕴相统一,并不断分析与之相关的意象或者意象群,从而达到对诗歌总体意境的把握和鉴赏。意象教学法的展开主要从四方面入手:  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多引导学生收集意象,比如:“松”是傲霜斗雪的典范,也是挺拔坚
期刊
随着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也逐渐表现出来,承受能力差,自闭,焦虑,缺乏信心等,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应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育的全过程中,各科教学都应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
期刊
一直以来,关于体育本质的探讨与研究得到许多国内外学者和专家的关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得出许多观点和结论,这些结论是从不同角度,不同重点,不同维度得出的不同理解,本文综合了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笔者自己的一些鄙见。  一、有关体育本质的几种观点  近几年来,对体育本质的研究观点层出不穷,各种学术专著,例如《体育学原理》、《体育方法学》、《竞技运动学》等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作者对体育本质的理解。目前
期刊
叶圣陶先生曾经告诉我们,“语文好比一把锁钥,用这把锁钥可以开发无限的宝藏。”这形象的比喻是说语文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语文素质的钥匙。“钥匙”是一种凭借,一种工具。如何才能使用好这把人文性的钥匙 ?使它所承载的使命创造性的发挥出来,让我们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焕发出学生那份沉睡于心中的自我意识,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用心灵真正的与文本对话,用心灵透彻的
期刊
新南威尔士大学是如何培养创新人才的? 本科教学和管理有何特色? 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笔者曾到新南威尔士大学作过两年访问学者,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和新南威尔士大学的联系,对新南威尔士大学的本科生培养模式进行过一定程度的考察和研究。本文以新南威尔士大学为例,谈谈新南威尔士大学本科教学的主要特点。  一、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概况  新南威尔士大学(The University of Ne
期刊
新学期马上就要开始了,每位老师又将要任教新的班级。新的班级对于师生来说都是崭新的。此刻,教师是否能给学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将对今后的教学产生深刻影响。笔者在多年的教学探讨中发现,第一节课上若能处理好以下三个问题,将为后续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1. Why do I need to learn English?2. How can I learn English well?3. Do your tea
期刊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把握提问的“度”和时机、对象,注意掌握好提问的艺术策略:  一、掌握时机,敏于捕捉  提问应捕捉适当时机,在什么时候提问,提什么问题,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敏于捕捉,巧于引发,善于创设。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够突出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知识的疑难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分散难点,最终达到解决难点的目的。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