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的美》与《声无哀乐论》在音乐“形式美”观点上的辨析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57482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对比了汉斯力克《论音乐的美》与嵇康《声无哀乐论》在音乐的本质,音乐的作用,音乐与情感的关系三个方面的论述。汉斯力克讨论的音乐的本质是“乐音的运动形式”。嵇康在讨论“声无哀乐”时,追求的是无形的“虚静”。音乐的作用在于享受美感以及引发人情感的共鸣;嵇康认为音声与心有关,引导人们修身养性。汉斯力克看来,艺术品皆有引起情感的功能。嵇康提出了“音声无常”的觀点,乐能给人以完整的审美享受。
  【关键词】音乐美学;“形式美”;声无哀乐;“虚静”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7-0249-01
  【本文著录格式】郭嘉,赵策.《论音乐的美》与《声无哀乐论》在音乐“形式美”观点上的辨析[J].北方音乐,2020,04(07):249,251.
  一、音乐的本质为何
  汉斯立克提出“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音乐美是一种独特的只为音乐所特有的美。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它存在于乐音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等观点,完整地提出自己的音乐美学理论的体系。音乐的基本单位是“音”,音的流转产生旋律,旋律最主要的是节奏性。在结构上体现的是对称协调的特性,每个由“音”构成的单位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合理转换。作曲家有非常多的声音素材以供使用,往往从日常生活以自然环境中获得创作灵感,这样的乐音往往又被创作成和声、旋律再现在作品中。首要音乐美的基本形象是旋律;其次和声带来了千姿百态的变化;节奏使二者的结合生动活泼,这是音乐的命脉。
  嵇康在讨论“声无哀乐”时,讨论的是形而上的本质,是从音和声的关系出发的。讨论的是二者的组合互动的问题,以和谐之美为最高追求,和谐美体现出的则是人与人内在的相处,外在的情感。《声无哀乐论》中提到“天地合德,万物资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章为五色,发为五音。”认为音声是客观存在的。这是受到汉代美学思想影响产生而来的。在嵇康看来,“以大和为至乐”“无乐岂非至乐”突显出的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所讲的以大为美的理念,认为最美的音乐世无声的,强调的是内心的体验感受,直击内心,音乐的品鉴与人物品藻相联,音乐的至美与内心的沉静相关。音乐具有修身养性的作用,嵇康肯定这样的观点并进一步深化。
  可见,汉斯力克讨论的音乐的本质是“乐音的运动形式”,是由和声、节奏等组合而成的音带给我们美的感受。音乐之所以美,在于它呈现出的形式给人以无限的审美享受;嵇康在讨论“声无哀乐”时,受道教思想的影响,追求的是无形的“虚静”。讨论的是音、乐带给人的心灵层面的感受,从而修炼心性。在嵇康看来,音乐的本质就是人心对于自然的感知,审美主体心境的虚静是音乐美的关键,是音乐内容上传达出的美感。
  二、音乐的作用
  一切艺术毫无例外的具有影响情感的能力,这是必须承认的事实,但音乐影响情感的方式很特殊。音乐比任何其它艺术美更快更强烈地影响我们的心情。音乐的呈现性功能还体现在审美主体对音乐的体验之上。尽管审美观察只能以艺术作品本身为依据,可是在现实中独立的艺术作品还是作为两个活的力量的中间物,那就是在他的来源和去向,即作曲家和听众之间,来发挥它的效能的。汉斯立克准确地指出了一个基础事实,音乐之美的负载乃形式而非“内容”,感情与思想的传达并非作曲家的目的,乐思的塑造才是。
  在以“和谐”为美,以体验为主的前提下,嵇康指出内心与音声的关系,这在《声无哀乐论》中多有论及。就心、声二者的重要程度而论,在乐中的地位而言,嵇康是以“心”为乐之“体”,而以“声”为乐之功用,其作用只在于“发泄滞情”。因而是否拥有虚静之心决定了能否得虚静之音。嵇康认为乐之美,在于“虚静之心”和“虚静之声”的结合。嵇康肯定乐的作用。声可理解为形式上的有节奏构成的音声,乐是心与声的结合,是音乐的最高表现状态。
  在汉斯力克看来,音乐欣赏完整的过程应是听众要借助幻想力到达美的体验、产生情感。再由美的体验回归到作品的赏析中去,音乐的作用在于享受美感以及引发人情感的共鸣;嵇康认为音声与心有关,将“和”作为美的最高境界。获得“和”的审美体验要求拥有虚静的心灵境界,心的虚静方可获得音声的“和”,引导人们修身养性。
  三、音乐与情感的关系
  任何真正的艺术作品总是会与情感发生某种关系,任何艺术作品都不独占这种关系。问题完全在于音乐如何以它的特殊方式唤起这种激情来。因此不能停留在音乐现象的第二线的、模糊的情感作用上,应该深入到作品的内部,并且从作品自身机制的规律来解释作品的印象所具有的特殊力量。”也就是说,乐曲引起的听者的情感共鸣与乐曲本身的关系较为模糊,并不是肯定的逻辑关系,由此,汉斯力克证明的是,情感是由于自身所处环境变化引发的。
  汉斯力克看来,艺术品皆有引起情感的功能,而这样引发的情感变化又与作品没有确定的因果关系。换言之,人的情感波动来源于艺术品,艺术品引发的情感也不是固定唯一的。音乐所产生的情感是很特殊的,应该把注意力放在作品上,放在作品展现出来的形式上。
  嵇康否认声有哀乐,但他肯定乐的作用。声可理解为形式上的有节奏构成的音声,乐是心与声的结合,才是音乐的最高表现状态。“声”是“乐”的存在的一个要素,仅仅是作为形态性的乐音运动形式而存在。而音乐,作为“乐”的存在,包括了音声的形态,也包括了言词、乐舞形式一类观念、行为的内容。声的哀乐,是萌发与内心然后展露在听音乐之时,至于人产生何种情感,与音声是没有关系的。
  嵇康以此说明音声与情感表现之间没有必然的、明确的对应关系。可见,不同的情感或可是同一首调式下得出的,不同的调式也会使听者得出相同的感受。 借此提出“音声无常”这样的认知。音声可以发泄人的情感,但这样的关系在嵇康看来并不是唯一指定的关系。这一点上,嵇康与汉斯力克有着相同之处。
  四、结论
  总之,二人关于音乐的讨论主要集中在音与乐为何,音乐的本质为何,音乐与情感的关系三个方面。最核心的讨论是音乐与情感的关系问题。二者关于音和乐的看法基本相同;关于音乐本质的看法,汉斯力克认为是形式,嵇康认为是自然;关于音乐与情感的关系的看法,汉斯力克认为音乐作品可以引发情感,但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情感在回归作品的过程中寻找。嵇康提出“音声无常”的观点,乐可以给人以完整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
  [2]卡尔·达尔豪斯,蒋一民.爱德华·汉斯力克与音乐的形式概念[J].中国音乐学,1990(1):135-143.
  [3]娜布其.论汉斯力克的音乐美学思想[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2000(1):45-46.
  [4]宋卫.关于汉斯力克《论音乐的美》中的自相矛盾[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8(4).
  作者简介:郭嘉(1996—),男,汉族,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人,在读硕士研究生,西南民族大学,研究方向;音乐。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面颈部淋巴结性肿块采用B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30例面颈部淋巴结性肿块患者,均采取B超诊断,并对比术后病理诊断,分析B超诊断效果及表现。结果:面颈部淋巴结性肿块
目的结合医学免疫学课程特点,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将科研的研究内容和免疫学的前沿进展引入医学免疫学的教学,提高医学免疫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方法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
声乐艺术的审美活动包括作品的创作、歌唱表演的再创造及欣赏。其中,歌曲的二度创作在声乐艺术中极其重要,它是表演者对歌曲的理解及加工再输出的过程,合理的二度创作不仅可
观光农业是发展农村经济和乡村旅游的必然选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旅游成为越来越喜欢的生活方式,其中又以周末周边游为主。所以观光农业游是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
电子音乐制作技术已成为电影音乐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当代影视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在近现代电影音乐创作中,电子音乐以强有力的渲染点缀提
新生儿先天性下消化道畸形患儿可能做广泛肠切除或需多次手术治疗,胃肠道需长期休息以治愈原发病,禁食期间,所需的热量、维生素、电解质、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及药物需进行全胃肠外
将已经测定的GPV株系ORF5部分基因序列与RPV株系的序列进行比较,根据ORF5起始区域的核苷酸序列合成上游引物,以RPV ORF5基因框架3’外侧核苷酸及编码氨基酸序列作为参考,设计3’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建设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一般会出现很多的问题主要是因为项目历时较长,投资较大,并且还有多种不可预知同时又无法避免的影响因素,比如参与项目的人员、施工所用的材料、施
大众传播时代,体育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获得了电视传媒的青睐,二者的互动促进了彼此的发展。本文详细地分析了体育文化的电视优势及电视传媒对体育文化传播的促进作用,论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