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孟二冬,他以生命诠释和躬行了他一生挚爱的中华文化。他所拥有的真善美的精神,为我们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积淀的风采。孟二冬,他为人师表,是所有教师的表率;他又带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应该成为全社会效仿的楷模,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表率!
【关键词】孟二冬;精神;治学;真善美
【中图分类号】G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12-0109-01
孟二冬,一个博学的中文系教授,中华大地千千万万学者中的一个,他的魅力感染了身边的人们,他的离去让人遗憾、痛惜。他是普通的,却又是不平凡的,他以生命诠释和躬行了他一生挚爱的中华文化。他的故事无处不闪现着中华文化的光辉,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精髓,震撼着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灵。他的学识、他的人格,值得各行各业的人们深思和学习。
一、踏实的治学精神——真
孟二冬,他是七年著一书的踏实学者。他呕心沥血所做的研究,不仅内容详实,且大都是从第一手资料出发。即使所指导学生资料引用的出处不是第一手资料,他也要求其重新查证最原始资料,搞确切。他视读书为乐,“虽不能偃仰啸歌,心亦陶然”。他在图书馆门口等待工作人员上班,他甚至对阅览室内书籍的摆放位置了如指掌……这仿佛是闹市中的一方净土。
现代社会,“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观念。开放的市场经济,带来门户的开放,交流的频繁,商品流通,高新技术的传播,先进管理经验的吸收——这样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信息时代,新颖大胆,具有强大的冲击力。人们在努力地适应,同时也有了对市场经济的负面回应,道德商品化,行动自由化,实用主义,个人主义,侵袭而来,在许多人的心中悄然滋长。拜金、享乐、利已,或者迷茫、徬徨、苦闷,功利让心灵失去平静。孟二冬的淡泊名利,静心做学问,实在是可贵的,值得颂扬和提倡。在生存的压力,物欲的诱惑面前,不能只强调享受和占有,而忽视伦理和道德,失去做人的准则。要摒弃浮浅、浮躁和浮夸,求真、讲实,潜心读书做学问。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正人先正已,教人先教已。孟二冬作为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了。
二、为人的博爱精神——善
孟二冬的弟子们说老师像魏晋的人,没有架子、率真。他更没有名校教授的傲气、优越感,这正是他为人的善良之处。他的“阳光”缘于他的平易,他的温和缘于他的谦恭,他如长辈关心自己的孩子,做唯一拿手的“红烧肉”,为他们改善伙食;对学生给以一视同仁的爱;课外更没拿自己当高高在上的导师,和学生玩乐在一起;没有客套,却一诺千金,在学术上竭尽全力帮助学生;时而为自己对人、事的不屑态度而惭愧,多么可爱……这生动的一幕一幕又是多么的感人,多么的温暖。孟二冬,他修身养性,为学生全心全意,以自己的“善”圆满着对学生的爱。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本,作为一名研究古文学的教授与学者,他也许是深知其中的要义,也融合在了自己的教师职业中。他信守承诺,无私地帮助学生。他也许是时刻在反躬自省,所以才会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立刻省悟些许的不当。他将对学生深厚的爱理性地升华,没有偏颇地将爱洒播。没有善良的内心,怎么能做到?他严以律己,又以长者的宽厚对待他的学生。他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关怀备至。毫不夸张地说,他是以诚信对待每一件事,每一句话。他乐于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不分彼此。对学生的宽厚,对自己的严格,缘于他的“善”,又反过来衬托着他善良的人格。
三、育人的奉献精神——美
孟二冬的奉献精神无处不在,他广博的学问,他出色的教学,他谦和的为人,直至生命的最后,倒在他心爱的讲台上……他是将毕生的精力,将自己的全部都交付给了自己挚爱的教育事业。孔子有两句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老师为延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奉献精神。在当代,孟二冬,再次以言传身教为这两句名言注释了新涵义,即教师忠诚于党和国家教育事业以及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献身精神。
美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精神领袖爱默生说:戒指与珠宝只能勉强算是礼物,唯一真正的礼物是将自己的一部分献出。孟二冬在他的事业中奉献着自己,他将自己的真心、真爱、欢乐、同情、宽容,都当作礼物送给了自己的学生,送给了教育事业。何等伟大!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是春蚕,是红烛……他无愧于这所有的美誉。真善美,具有无比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孟二冬,作为普通的人,普通的公民,恰恰就在这普通、平凡中展示了人的价值、人的尊严。
孟二冬,他所拥有的真善美的精神,也许得益于他毕生研究的中华文化。他以儒雅的古朴风范为我们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积淀的风采。而今当我们以文明古国的姿态融入世界,与市场接轨时,人们的交往比任何时代更为频繁,相互依赖也更为突出。人与人之间更需要真善美的精神。真善美的精神也永远不会过时,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将更加发扬光大。孟二冬,他为人师表,是所有教师的表率;他又带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应该成为全社会效仿的楷模,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表率!
参考文献
[1]钱兴.当代教师道德[M].河海大学出版社,1997.
【关键词】孟二冬;精神;治学;真善美
【中图分类号】G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12-0109-01
孟二冬,一个博学的中文系教授,中华大地千千万万学者中的一个,他的魅力感染了身边的人们,他的离去让人遗憾、痛惜。他是普通的,却又是不平凡的,他以生命诠释和躬行了他一生挚爱的中华文化。他的故事无处不闪现着中华文化的光辉,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精髓,震撼着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灵。他的学识、他的人格,值得各行各业的人们深思和学习。
一、踏实的治学精神——真
孟二冬,他是七年著一书的踏实学者。他呕心沥血所做的研究,不仅内容详实,且大都是从第一手资料出发。即使所指导学生资料引用的出处不是第一手资料,他也要求其重新查证最原始资料,搞确切。他视读书为乐,“虽不能偃仰啸歌,心亦陶然”。他在图书馆门口等待工作人员上班,他甚至对阅览室内书籍的摆放位置了如指掌……这仿佛是闹市中的一方净土。
现代社会,“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观念。开放的市场经济,带来门户的开放,交流的频繁,商品流通,高新技术的传播,先进管理经验的吸收——这样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信息时代,新颖大胆,具有强大的冲击力。人们在努力地适应,同时也有了对市场经济的负面回应,道德商品化,行动自由化,实用主义,个人主义,侵袭而来,在许多人的心中悄然滋长。拜金、享乐、利已,或者迷茫、徬徨、苦闷,功利让心灵失去平静。孟二冬的淡泊名利,静心做学问,实在是可贵的,值得颂扬和提倡。在生存的压力,物欲的诱惑面前,不能只强调享受和占有,而忽视伦理和道德,失去做人的准则。要摒弃浮浅、浮躁和浮夸,求真、讲实,潜心读书做学问。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正人先正已,教人先教已。孟二冬作为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了。
二、为人的博爱精神——善
孟二冬的弟子们说老师像魏晋的人,没有架子、率真。他更没有名校教授的傲气、优越感,这正是他为人的善良之处。他的“阳光”缘于他的平易,他的温和缘于他的谦恭,他如长辈关心自己的孩子,做唯一拿手的“红烧肉”,为他们改善伙食;对学生给以一视同仁的爱;课外更没拿自己当高高在上的导师,和学生玩乐在一起;没有客套,却一诺千金,在学术上竭尽全力帮助学生;时而为自己对人、事的不屑态度而惭愧,多么可爱……这生动的一幕一幕又是多么的感人,多么的温暖。孟二冬,他修身养性,为学生全心全意,以自己的“善”圆满着对学生的爱。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本,作为一名研究古文学的教授与学者,他也许是深知其中的要义,也融合在了自己的教师职业中。他信守承诺,无私地帮助学生。他也许是时刻在反躬自省,所以才会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立刻省悟些许的不当。他将对学生深厚的爱理性地升华,没有偏颇地将爱洒播。没有善良的内心,怎么能做到?他严以律己,又以长者的宽厚对待他的学生。他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关怀备至。毫不夸张地说,他是以诚信对待每一件事,每一句话。他乐于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不分彼此。对学生的宽厚,对自己的严格,缘于他的“善”,又反过来衬托着他善良的人格。
三、育人的奉献精神——美
孟二冬的奉献精神无处不在,他广博的学问,他出色的教学,他谦和的为人,直至生命的最后,倒在他心爱的讲台上……他是将毕生的精力,将自己的全部都交付给了自己挚爱的教育事业。孔子有两句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老师为延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奉献精神。在当代,孟二冬,再次以言传身教为这两句名言注释了新涵义,即教师忠诚于党和国家教育事业以及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献身精神。
美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精神领袖爱默生说:戒指与珠宝只能勉强算是礼物,唯一真正的礼物是将自己的一部分献出。孟二冬在他的事业中奉献着自己,他将自己的真心、真爱、欢乐、同情、宽容,都当作礼物送给了自己的学生,送给了教育事业。何等伟大!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是春蚕,是红烛……他无愧于这所有的美誉。真善美,具有无比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孟二冬,作为普通的人,普通的公民,恰恰就在这普通、平凡中展示了人的价值、人的尊严。
孟二冬,他所拥有的真善美的精神,也许得益于他毕生研究的中华文化。他以儒雅的古朴风范为我们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积淀的风采。而今当我们以文明古国的姿态融入世界,与市场接轨时,人们的交往比任何时代更为频繁,相互依赖也更为突出。人与人之间更需要真善美的精神。真善美的精神也永远不会过时,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将更加发扬光大。孟二冬,他为人师表,是所有教师的表率;他又带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应该成为全社会效仿的楷模,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表率!
参考文献
[1]钱兴.当代教师道德[M].河海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