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点为王:中国顶尖高校年轻人的囚徒困境

来源 :意林·作文素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tasy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大和清华,一个经常被提到的名词就是“卷”。人人都处于经济学所说的囚徒困境中。新生入学的时候,大家都有一种期待,在琳琅满目的课表里选自己有兴趣的,“在社团里搞一些大事情”。但辅导员老师、学长们很快就会让大家冷却冲动,理性地聚焦到一件事上:绩点。“不管你未来走哪一条路,绩点都是基本保障。”
  绩点的背后是高等教育功能的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身份本身即等同于精英,如今,高等教育进入大众时代,学位不断膨胀、学历持续贬值,高等教育成了精英人才选拔的代理机制。一个显著的标志是大学对学生的考核标准变了。考试评价不仅考查对知识的掌握,更要评价学生在群体学习中的相对位置,考试演变成当下同辈之间的竞争,分数成了未来竞争的工具。在清华、北大这样的高校中,分数的厮杀自然会格外惨烈。


  同樣的逻辑并不只在绩点上体现。今天的大学,学生可以做学生工作、参加各种比赛、申请出国项目、实习等,每一项都可以出现在未来的履历上,成为日后参选社会精英的资本。是否能够学到东西、是否属于自己的兴趣范畴不再是从事这些活动的仅有的评价标准,它在履历上的含金量是必须要考虑的。于是,这又成了一种“卷”,为了不落后于同学,陷于被动,每个人不得不把自己的简历尽可能地填满。
  在大学里,学生们和平级同学的关系变得疏离,但和学长学姐的关系变得紧密。他们之间的竞争性弱,而且后者能成为各种“攻略”的提供者。
  在大学里,学生因“内卷”而迷茫,教师因找不到潜心治学的学生而苦恼。中国两所顶尖高校发生的困境是:揭开漂亮的指标、体面的成功,这些中国最聪明的年轻人在极度竞争中,成功压倒成长,同伴彼此PK,精疲力竭。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有删减)
  跟帖
  @西米露:对大多数人来说,竞争本就存在,想往高处走就势必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光说”无济于事,不如多花点时间泡图书馆。
  @光明时评:为“内卷”感到担忧,不是反对竞争,而是反对高强度、无效率的竞争。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人生的道路不该只有“内卷”一条,值得肯定的价值观也不只有“往高处走”。
  @人类学家项飙:我们今天讲的内卷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是不分化,是全国14亿人民都认准一个目标,为同一个目标活着。否则,如果你在职场不高兴,你去干点别的,开个面馆不行吗?不可以,大家一定要挤在一条道上。
  @程宏伟:感觉没那么可怕,社交网络的发达让人人都有了情绪宣泄口,也加速了这一词汇在舆论场的普及。
  @是青豆啊:我感觉现在所谓的“内卷化”,其实是我们这个社会越来越成熟的表现。大学生身份不再金贵,是因为能读大学的人越来越多;一夜暴富的人越来越少,是因为各项法规越来越完善。至于竞争,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竞争,我们能做的,是端正心态,而不是对着某个词语大加发泄。
其他文献
莹莹编辑:因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有一种简单,叫妈妈觉得你的作文题简单。我知道你一定不缺作文书,但市面上的作文书多且杂,很难切中要害,真正有用的不多,即使有,你也未必能看得下去。这不,意林新书来拯救你的迷茫了。今天推荐的书单既有严谨实用帮你迅速提分的,也有轻松有趣让你沉浸其中的,有了这份书单,相信你定能在写作中少走弯路,手握更多胜算!  读者来信  亲爱的小编好,我是一名高二的学生,我也想努力
期刊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意素愿倾听你的诉求、你的告白、你的“吐槽”,与你们一同成长。素粉们在公号“意林作文”中说的每一句话,小编们都内熟于心,而且,还有特意为亲们设置的“少年说”栏目,亲们可以告白自己喜欢的明星,也可以分享自己喜欢的书籍影视剧,校园里的成长趣事,還可以讨论当下热点话题……留言被选中的还有惊喜礼物,而且有可能刊登在杂志上哦!  
期刊
正在河边观景的人们突然听到婴儿的哭声,吃惊地看到从上游漂来一个婴儿,有人马上跳进河里去救,可是很快又漂来一个,又一个人立刻跳進河里!婴儿一个接一个地漂来,人们一个接一个跳进河里去救。不经意间,看到有一个人退出人群向上游跑去,大家都非常愤怒地齐声喊道:“你去哪里?”他头也不回地回应:“到上游去看看是谁把婴儿扔进河里的!”  很多人沉湎于解决接踵而来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并为此感到充实、自得,鲜有人能在纷
期刊
Part.1  “这几天抖音给‘抖’的,就从此传出去了,哪儿(的)人都有……”編编刷到一条视频,卖芝麻酱的北京老大爷操着一口地道的老北京话(各种吞音、儿化音,恨不能给大家发语音,不然我一定给大家学一学),瞬间把我拉到了胡同儿里,我感觉隔着屏幕都能闻到麻酱味儿!于是,第二天……  主编大人:咱们要录抖音了……  (爱接话茬儿的小朋友)本编:咱们自己“抖”吗?我报名当摄影!  嗯,如果不是其他编编一愣
期刊
整个2020年,人们都被焦虑包围着。有一个词,在社交网络火到不行——内卷。从小镇做题家(详情请参见本刊2020年第15期P6“热词时文”《小镇做题家》),到清华卷王,再到“宁愿累死自己,也要饿死同行”,人均都是“卷家军”,焦虑感出现明显人传人的特点。  什么是“内卷”呢?打个比方,大家一起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本来大家都坐着,结果突然有一排人站了起来,后面的人为了看到电影也不得不站起来,导致最后所有人
期刊
事实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建立在中国人特殊的家庭伦理和劳动伦理之上。几代人节衣缩食、勤奋工作,一切辛劳因为可以改变命运。这种意义上的充实感,足以克服一时的艰难。  改革时代的劳动伦理不只是儒家传统的简单延伸,更来自市场社会释放的上升机会。在这个意义上,内卷心态的突然流行,并不是“凡人版军备竞赛”升级,也并非“不断抽打自己的陀螺式的死循环”。年轻人内卷情绪的滋长,部分是源于他们对
期刊
在这个“谈卷色变”的舆论环境下,内卷已被妖魔化,一件事不如意,人们可能会首先想到,这是不是“卷”呢?可是内卷不等于竞争。社会现实中本就有排名和比较,良性竞争能相互激励,促进共同发展和整体进步,也是公平选拔的一种方式。内卷与竞争的区别在于内卷是不必要、非理性的,不仅痛苦,而且徒劳。  对于任何社会阶段、任何群体,竞争都不可避免。某种程度上,高校学生们厌恶的不是内卷体系本身,而是“在某场竞争中赢的不是
期刊
“噱头”背后的暖心——网红“熊爪咖啡”背后有一群聋哑咖啡师  2020年11月,徐汇区永康路上一家“奇怪”的咖啡店前排起了长队。这家咖啡店没有门没有窗,只有一堵灰色的墙,墙上有一个特别的“山洞”。咖啡制作完毕之后,店员会使用熊爪将咖啡从“山洞”中递出。顾客在取咖啡时可以与熊爪互动,握握爪、击个掌,熊爪还会比心、竖大拇指,有人说隔着墙都能感受到“熊熊”的热情。除了外形上的“噱头”,这家小店背后的故事
期刊
2020年2月12日,我在朋友圈和微博发了一封信,信里说,我选择在28岁的末尾退休,用“退休”而不是“辞职”,是因为我要跟互联网行業彻底告别。  大学我就读于一所文商科学校,是个半路出家的程序员。一台款式老旧、性能低下的电脑陪我度过了无数个日夜。大三上学期,我进入支付宝实习。2014年底,我开始在字节跳动工作。在字节跳动,每个人像疯子一样写代码,到晚上十一二点才下班。去北京之后,我长了很多白头发。
期刊
不能遗忘!飞虎队里面的中国队员  提起飞虎队队员,人们往往认为是那些高鼻梁的欧美人。事实上,飞虎队员里有很多华人。自1941年12月起,中国飞行员开始被送往美国亚利桑那州的“雷鸟”基地受训,这批人员回国后与美国第十四航空队的部分队员组成“中美空军混合飞行团”。在“雷鸟”训练基地,教官上课时所有的黑板上的内容都是用中英两种语言书写的,而且在训练基地,中国飞行员的学习最为刻苦和认真,他们仅用六个星期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