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的中国拐点

来源 :英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h958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易斯拐点”这五个字恐怕是现代中国社会被使用最多、也是最热的一个经济学术语。但“刘易斯拐点”具体指的是什么,很多人实际是一知半解;再追问刘易斯是谁,了解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威廉·阿瑟·刘易斯于1915年出生在英属西印度群岛一个黑人家庭,就学于伦敦经济学院,1940年获博士学位。殖民地黑人身份及成长经历,使刘易斯更加关注后发国家的经济发展。上世纪50年代后,他开始专门研究经济发展问题,主要著作有《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理论》。
  刘易斯发现一个问题:很多后发国家的经济已经发展了相当长的时间,为什么绝大多数人民的生活水准还是那么低?他发现,如果将关注点聚焦在传统农业部门存在的大量剩余劳动上,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卢锋向《英才》记者介绍,刘易斯的理论更重视积累和资本形成对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相信经济发展的本质是要最大限度地把经济剩余转化为资本,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分配有利于储蓄阶层或资本家阶级是题中应有之义。“当然,市场机制下实现的较高储蓄率、投资率,对于发展是非常基本的条件。”
  尽管刘易斯提出其理论后,各方颇多争论,但其作为发展经济学开拓者的地位,则是无可争议的。他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还担任过加纳等国的政府顾问和联合国一些专门机构的要职,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1979年,刘易斯与舒尔茨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刘易斯拐点
  对于时下曝光率颇高的“刘易斯拐点”,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对《英才》记者做了详细解释。“刘易斯最早提出了二元经济理论,把产业分成传统和现代两类。传统产业的低价劳动力不断向现代部门转移。转移到一定程度,就出现第一个拐点,即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变成有限供给,工资从基本不涨变为小幅上升;等到劳动力转移完毕,就出现了第二个拐点,工资大幅上升。这时候会出现资本深化,即用资本替代劳动。”
  那么,将“刘易斯拐点”套在中国的现实情况中,时下的中国位处哪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坦言:“他的理论本身存在逻辑问题,没说清工资到底是怎么决定的,怎么变动的?所以,讨论中国是否过了拐点很困难。”
  卢锋举自己的研究成果为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工名义货币工资年均增速约为9.7%。上世纪80年代前中期增长显著,随后十来年相对停滞,最近十多年增长较快。实际工资增长趋势也基本类似。“刘易斯理论中农民工收入长期基本不增长的现象在实际中是不可能出现的。怎么可能几十年不涨工资,之后突然大幅增长?”另外,中国改革以来,农业边际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近5%这一数字,也不支持刘易斯的理论。因此,对于目前那种简单解读刘易斯理论和套用拐点方法,卢锋本人持有保留意见。
  “说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是错误的。因为拐点有两个,中国现在处在两个拐点之间,并不是农村劳动力已经没有剩余了。谁敢说没有剩余?”马晓河解释,由于体制障碍,劳动力实际还没转移完。但是,表面完成的假象已经导致工资上涨、资本深化等现象提前出现。“其实拐点已经到来是假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告诉《英才》记者:“刘易斯理论的核心是研究工业化的本质。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一个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这中间核心的问题是怎么尽快地、有效地、低成本地实现劳动力的转移。”
  在吴敬琏看来,研究“刘易斯拐点”的现实意义,实际是要研究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否真正完成,且改变转移的模式是怎样的?而这些问题涉及的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抉择,以及中国二元结构形成的缘由。
  关于中国二元结构的形成过程,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向《英才》记者做了简单回顾:“20世纪50年代初,政府动员2000多万青壮年农民进城支援工业化。那时候中国还不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到1956年初步完成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时,矛盾开始凸显,即排斥劳动力。于是乎,这2000多万人怎么来的怎么回去。”
  温铁军介绍,当时的中国经济中,资本高度稀缺,我们是靠从“三农”提取剩余价值,完成了城市工业资本的原始积累,这一过程中造成了城乡二元结构。当年很多人算过账,大约百分之七八十的城市工业资产,主要源于工农产品剪刀差。“所以,中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是工业发展的内因造成的。”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并没能真正消弭城乡二元结构。吴敬琏表示:“实现劳动力的转移要有效,低成本,而我们现在的问题很大。”他指出,在消耗了大量的土地和投资后,现有城市化的成本很高,效率很低。“另外就是摊大饼,城市的运营效率低。每个人的生活半径很长,堵车、污染都出来了。”
  “工业化长期超前于城镇化,先生产后生活,近60年的情形都是这样,把大量资源都导向了工业化,结果工业生产过剩。于是大量出口,结果大量外汇结余,又带来储蓄增加,储蓄等于投资加出口,出现了恶性循环。”马晓河认为,中国要打破增长模式锁定,就必须改变发展战略和体制的制约,调整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
  争议新型城镇化
  对于时下热议的“新型城镇化”,吴敬琏语露谨慎,甚至可说是有些无奈。“什么叫新型城镇化,老实说,我不知道。没有定义。”他担忧,如果不能顺利解决土地产权等体制障碍,各级政府会继续沿用传统模式来搞城镇化,最后还是重复以往的造城运动,出现新一轮的投资过热,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至于如何给新型城镇化定义,马晓河有着自己的标准:首先,应是人的城镇化,而不是土地的城镇化,重点应是农业人口的市民化转移;其次,城镇要与农村联动融合发展;第三,一定要走资源集约化道路,坚持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
  “没有定义的好处是大家可以自由讨论、解放思想,最后给出一个好的方案;坏处则是概念很可能被扭曲。”姚洋推测,新型城镇化的具体方案出台可能要等到10月份。   至于城镇化的“新”,姚洋提醒,一定要避免城市化过度带来的贫民窟化现象。既要防止都搞大城市,也要防止小城镇遍地开花。
  姚洋认为,不能太强调镇的概念。如果拼命建镇、圈地,连村都要搞园区,结果又成了画地为牢,资源利用就不经济了,还会造成更多污染。“这方面需要一个新的利益协调机制。各个村招商,应该将项目引到县城园区,这样有拿土地入股的,有拿招商入股的,各得其所。”
  “在很大程度上,城镇化是将县级以下的城镇集中,在最短半径中让最多的农民获得非农就业机会”,温铁军的看法更实际。他指出,中国的3000多个县、3万多个建制镇,有大量的基建投资需求,这个空间足够吸纳中国的过剩产能。而中小企业进入镇的成本比进入大城市低得多,就业则6倍于大企业。农民进入城镇就业,比进入大、中城市付出的机会成本要低,退出成本也低。
  谈及新型城镇化的最大瓶颈,马晓河建议尽快建立外来人口进城的成本分担机制,中央、省(地)、农民各负责什么,都要分清楚。“现在谁都喊城镇化,但谁都不作为,因为都不想承担成本。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已经把二元制度的红利吃干榨净了,所以谁都不想承担现有体制下农民转成市民的成本。”
  对于市长和市民都担心的掏钱问题,姚洋显得比较乐观。他提醒,不必把这种成本想象得太高。农民进城更能激活消费和投资。“社保不是缺钱吗?可以卖一部分国有资产。类似外来人员子女就学难的现象,根本不是问题。这几年,北京已经关了几百所小学,原因是孩子太少。如果不是外来的孩子上了学,很多老师早下岗了。”
  围绕新型城镇化,目前讨论最热的当属土地问题。不少学者和企业家主张,落实农民的土地私有权,允许土地的自由交易,从而解决农民进城的成本。
  温铁军不主张这种激进的私有化,认为那样可能重走印度的老路。印度有34%的无地农民,他们只好大建贫民窟。“现在在全球危机的打击下,过剩资本更大规模地流向征占土地。所以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地方政府有可能更大规模的征收农民土地,使得农民被动上楼,被城镇化。”
  “在农村搞土地私有化,我认为没必要应该是股份制,不管征谁的,大家都有一份。”,姚洋提醒说,一些农民成了千万富翁,一些还那样,就会产生新的不平等。即使私有化,也应该收取土地收益税。马晓河则支持土地商品化、市场化的观点,关键是政府不能参与土地交易这种市场行为,让农民能够直接通过市场获得相关收益。
  “我更大的担忧是工人教育程度太低了”,认为土地不是关键的,姚洋话锋一转说,现在工人工资很高,但是再涨,只能转用机器,很多工人就会失业。他呼吁,政府应该投入比正规教育更多的钱重新培训工人。
  “要搞清楚城镇化遭遇瓶颈的体制原因有哪些。只有扫清了这些体制障碍,城市化效率才会提高”,对于城镇化,吴敬琏有着自己的担忧:“如果不能解决体制问题,(城镇化)就弄不下去。即便弄下去了,也会造成长期的、严重的消极后果。”
其他文献
本科剑桥大学,博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王志浩这样的求学经历足够让人艳羡。虽然对于这个西装革履、会讲中文的外国人早有耳闻,但他中文的流利和地道,仍然令人惊讶。  从台湾到香港再到大陆,在中国的年头已经不短,但他自谦中文还得努力学习。融洽的交流中,你会不时惊叹他纯熟的中文表达能力,即便是不常见的经济学专业术语,他也能信手拈来,并且很少有语法错误。似乎只有夸张的手势和丰富的面部表情,才能让你意识到,他是一
期刊
出自《英才》杂志2013年8月刊  一家原本只有一项任务、十年寿命的公司,要如何挣脱宿命的安排?  一年前,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匾额上添加了四个字:“股份有限”——这是中国华融由一家政策性金融机构破茧成为市场化金融机构的蝶变标志。  2012年10月12日,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的同时,掌门人赖小民的身份也由公司总裁变更为董事长。  “没改之前,我们是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央财政的全资
期刊
|分享主人公|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俞敏洪  最喜欢看的作品 悲观并乐观着  出自《英才》杂志2013年4月刊  对于挂在墙上的、藏在家里的那些所谓古董,我一点儿兴趣都没有。我常跟朋友打趣说,如果小偷去我家,一定空手而回。我有个朋友,花2000万元拍回一幅画,挂在家里,装了5个射灯、4个监控器。在我看来,这种行为有些“荒谬”。我以为,任何有形的东西都是容易逝去的。比如,一个美女再漂亮,不
期刊
推荐书:《蒋勋说红楼梦》  推荐人: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兵  不如意的地方就是修行  上下五千年,中国民族经历过各种形式的焚书坑儒,有烧书的、有诛心的,最后能剩下的书和思想,都是励志的。正因为如此,中国现在的心灵鸡汤太多了,网上的励志段子比比皆是,根本看不过来。所以我认为,现今社会要明理,就要读名著。  最近我在重读《红楼梦》,并重点参照《蒋勋说红楼梦》来理解《红楼梦》。《红楼梦》不
期刊
“我是一个刚从前线凯旋归来的将军,戴着钢盔、风镜,开着一辆落满灰尘的敞篷吉普,后排坐着两个中士。一路上,他俩喋喋不休:‘将军,我家的奶牛又不下奶了’、‘将军,我家的鸡又被人偷了’……‘太讨厌了!不要再跟我说这些琐事’。我训斥他们的同时,车子进了城。突然,路上冒出一个交警,伸手拦车。警察特别生气,大声质问我为什么超速,还闯红灯?我面无表情地走下车摘下白手套,啪的一声掸落保险杠上的灰尘,赫然露出五颗将
期刊
偶像,顾名思义,是崇拜和学习的对象。可以不高高在上,却一定有过人之处。  因此,偶像需要具备一些优秀的品质供人学习。  但是往往,光环会掩盖偶像的缺点,让偶像身上的一切看起来都那么耀眼,那么光辉。  所以,崇拜这件事万不能盲目,一定要有深入的了解。  盲目的崇拜是肤浅的。那么,企业家会把什么人当作自己的偶像?从偶像身上,他们学到了哪些深邃的人生道理与经营哲学?  我也有一个梦想  偶像:马丁·路德
期刊
“此事必有蹊跷。”  越来越多的公众事件,被解释成超出常人想象的逻辑。即便不借助“元芳”之口,现在大家也很容易联想到“此事背后一定有一个天大的秘密。”  从质疑国家策略到猜测路边乞讨者,从美国“9.11”事件背后的阴谋到上海黄浦江漂浮的死猪,越来越多公众事件的背后被设计了各种不同版本的“真相”。现在,更可怕的是,这些茶余饭后的谈资带来的并不是欢乐,而是更多莫名的不安。  如今的社会,似乎成了一个充
期刊
中国经济已经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趋势性的下行。寻找新动力、破除以往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障碍刻不容缓。  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稳中求进。经历过2012年的下行,中国经济的内在深层次问题更加引发决策层及经济学界的反思。  在中国经济的新起点,《英才》记者专访了民建中央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他近期在多个场合强调新型城镇化、创新以及激发民营经济的重要性,这或许是他眼中中国经
期刊
两年半前,金融圈里的“老人”万建华重归证券业时,也有点儿“傻眼”了。经历了“综合治理”和牛熊市切换双管齐下的洗礼,曾经的“坏孩子”券商公司,变成了“乖孩子”。  只是乖到有点儿蔫吧了。守着传统的经纪业务、承销业务,靠天吃饭,时好时坏,偶尔小打小闹一把,也生恐触碰到监管雷池。挂着金融机构的招牌,券商其实只是资本流动的管道而已,被边缘化的命运也是行业内人心知肚明之事。  更何况,年成早就已经变了。  
期刊
提到军火商,一般人都会觉得很神秘,对于国有的军火商如何运作,更是知之甚少。  私人军火商的最终追求是利润,而对于国有军火商而言,在为国家创造利润的同时,军贸也是实施国家外交战略的重要手段。  中国北方工业公司(以下简称北方公司)就是这样一家公司,自1980年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正式成立以来,逐步发展成为了一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型国际防务公司,北方公司每年接待的外国政府或军方高层官员访问团达上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