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课堂教学是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专业特点以及专业需要,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重点,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全面发展,以具备未来工作需要的能力。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2-0069-02
收稿日期:2014-01-15
作者简介:李红梅(1982-),女,珠海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基础数学(广东 珠海/519000)
一、中职数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基础差,思想上也不重视数学学习。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成绩不理想,进入中职之后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将来就能找个好工作,数学对将来找工作用处不大。
(2)教师只注重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数学教学重视知识点的科学性、系统性、连贯性,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所以教学中教师容易只注重教学,轻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3)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考核评价方式不灵活。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接受新知识也会参差不齐,评价方式单一,会使一部分学生自暴自弃,或者不能保持足够的学习热情。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数学课堂的基本特征
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数学课堂的有如下基本特征:教学目标明确;小组合作学习;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为辅;过程评价为主;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主动。
三、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工具,在教学中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兴趣、能力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重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数学与生活结合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寻找数学信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激发他们用数学眼光看待社会的变迁,培养学生的数感,进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学好数学,为他们以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函数的单调性这一节中,为了让学生对单调性形成感性的认识,设计了如下问题情境:观察天津市2008年11月29日的气温时段图,此图反映了0时至14时的气温(C)随时间(h)变化的情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时,气温最低,最低气温为℃,时气温最高,最高气温为℃。
(2)随着时间的增加,在时间段0时到6时的时间段内,气温不断地,6时到14时这个时间段内,气温不断地。
2.建立有效的合作型小组
在教学中建立有效的合作型小组,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在建立小组时,3-5人一组,通过搭配,比如能力不同的搭配,爱发言的与不爱发言的搭配,男生与女生的搭配等等,并自由选出小组长和课代表,老师最后把关,这样能较好的发挥小组功能,同学间的小组活动会更加协调,配合更加默契。小组建立好之后,要发挥团队作用,调动每一个同学的积极性与潜能,是一个小组是否有生命力与凝聚力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合理的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鼓励等手段,最大限度的调动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
3.合理、有效、全方位的评价手段
(1)对小组的每一位成员的评价都与组内全体同学挂钩,全组同学荣辱与共;
(2)将较容易的问题尽量交给基础弱的同学回答,并用高出一般同学的评价来鼓励不爱发言或者基础弱的同学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3)对积极主动帮助小组成员的同学给予提高评价;
(4)对于重点知识的检测时,采取两轮法。第一轮,独立完成后,小组对第一轮的问题进行交流后,将小组最认同的一位同学的答案上交;第二轮,再次进行小组交流,各自独立完成后,由老师点一位基础相对较弱的小组成员将答案上交。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加强小组成员间的互动,弱的同学抓紧时间问问题,较强的同学积极主动地帮助检查找问题,并耐心进行讲解。这样一来调动了基础好的同学主动帮助基础弱的同学的积极性,他们也从中得到了锻炼,弱的同学在同学的关心和帮助下基本能掌握所学知识,增强了学习自信与成功感;增强了同学间的互帮互助。
4.教学过程中重视数学文化的传播
数学作为一种延续人类思想的工具,本身也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从古到今数学一直是人类文明主要的文化力量。在古希腊,数学是哲学的一部分。在我国古代,数学也包容在“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之中,由此可见,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注意数学文化精神的弘扬,用它去提升人的精神,促进人的发展,充实人的内涵。我们也应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营造一种自由、平等的文化氛围,从而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使学生和谐的发展。数学在前进和发展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数学家们为了追求真理,坚持不懈, 有的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介绍一些数学家是如何面对挫折又是如何执著追求的故事, 对于他们正确看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家的优秀品质,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5.多与专业结合,渗透研究性学习
数学课的教学是职业教育的必修课, 要服务于专业知识的学习, 为学生进入社会打好一定的基础。同时, 能与专业联系的知识一定要培养学生去探究, 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探索。开展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既是对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能力的挑战, 又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二次函数的应用时,商贸专业的学生很明显对这样的题很感兴趣:某种进货单价为40元的运动衫按50元一件售出时能卖出500件。已知这种运动衫单价每涨1元,其销售数就减少10件。为了赚得最大利润,售价应定为多少?
所以在教学时,给商贸、会计班的学生适当增加一些和经济相关的题目,既让学生感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又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感到学好数学是学好专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树青.中学数学教育以生为本:尝试与思考[J].现代教育论坛,2007(8):86-88.
[2]李顺发.中职数学教学与研究性学习[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
[3]林克涌.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J].数学通报,2007,46(12).
责任编辑 赖俊辰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2-0069-02
收稿日期:2014-01-15
作者简介:李红梅(1982-),女,珠海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基础数学(广东 珠海/519000)
一、中职数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基础差,思想上也不重视数学学习。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成绩不理想,进入中职之后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将来就能找个好工作,数学对将来找工作用处不大。
(2)教师只注重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数学教学重视知识点的科学性、系统性、连贯性,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所以教学中教师容易只注重教学,轻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3)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考核评价方式不灵活。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接受新知识也会参差不齐,评价方式单一,会使一部分学生自暴自弃,或者不能保持足够的学习热情。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数学课堂的基本特征
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数学课堂的有如下基本特征:教学目标明确;小组合作学习;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为辅;过程评价为主;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主动。
三、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工具,在教学中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兴趣、能力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重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数学与生活结合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寻找数学信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激发他们用数学眼光看待社会的变迁,培养学生的数感,进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学好数学,为他们以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函数的单调性这一节中,为了让学生对单调性形成感性的认识,设计了如下问题情境:观察天津市2008年11月29日的气温时段图,此图反映了0时至14时的气温(C)随时间(h)变化的情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时,气温最低,最低气温为℃,时气温最高,最高气温为℃。
(2)随着时间的增加,在时间段0时到6时的时间段内,气温不断地,6时到14时这个时间段内,气温不断地。
2.建立有效的合作型小组
在教学中建立有效的合作型小组,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在建立小组时,3-5人一组,通过搭配,比如能力不同的搭配,爱发言的与不爱发言的搭配,男生与女生的搭配等等,并自由选出小组长和课代表,老师最后把关,这样能较好的发挥小组功能,同学间的小组活动会更加协调,配合更加默契。小组建立好之后,要发挥团队作用,调动每一个同学的积极性与潜能,是一个小组是否有生命力与凝聚力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合理的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鼓励等手段,最大限度的调动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
3.合理、有效、全方位的评价手段
(1)对小组的每一位成员的评价都与组内全体同学挂钩,全组同学荣辱与共;
(2)将较容易的问题尽量交给基础弱的同学回答,并用高出一般同学的评价来鼓励不爱发言或者基础弱的同学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3)对积极主动帮助小组成员的同学给予提高评价;
(4)对于重点知识的检测时,采取两轮法。第一轮,独立完成后,小组对第一轮的问题进行交流后,将小组最认同的一位同学的答案上交;第二轮,再次进行小组交流,各自独立完成后,由老师点一位基础相对较弱的小组成员将答案上交。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加强小组成员间的互动,弱的同学抓紧时间问问题,较强的同学积极主动地帮助检查找问题,并耐心进行讲解。这样一来调动了基础好的同学主动帮助基础弱的同学的积极性,他们也从中得到了锻炼,弱的同学在同学的关心和帮助下基本能掌握所学知识,增强了学习自信与成功感;增强了同学间的互帮互助。
4.教学过程中重视数学文化的传播
数学作为一种延续人类思想的工具,本身也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从古到今数学一直是人类文明主要的文化力量。在古希腊,数学是哲学的一部分。在我国古代,数学也包容在“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之中,由此可见,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注意数学文化精神的弘扬,用它去提升人的精神,促进人的发展,充实人的内涵。我们也应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营造一种自由、平等的文化氛围,从而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使学生和谐的发展。数学在前进和发展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数学家们为了追求真理,坚持不懈, 有的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介绍一些数学家是如何面对挫折又是如何执著追求的故事, 对于他们正确看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家的优秀品质,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5.多与专业结合,渗透研究性学习
数学课的教学是职业教育的必修课, 要服务于专业知识的学习, 为学生进入社会打好一定的基础。同时, 能与专业联系的知识一定要培养学生去探究, 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探索。开展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既是对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能力的挑战, 又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二次函数的应用时,商贸专业的学生很明显对这样的题很感兴趣:某种进货单价为40元的运动衫按50元一件售出时能卖出500件。已知这种运动衫单价每涨1元,其销售数就减少10件。为了赚得最大利润,售价应定为多少?
所以在教学时,给商贸、会计班的学生适当增加一些和经济相关的题目,既让学生感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又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感到学好数学是学好专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树青.中学数学教育以生为本:尝试与思考[J].现代教育论坛,2007(8):86-88.
[2]李顺发.中职数学教学与研究性学习[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
[3]林克涌.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J].数学通报,2007,46(12).
责任编辑 赖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