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奈何花落去

来源 :电影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pp77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章家瑞导演的中国电影《红河》,获得第三届首尔忠武路国际电影节(CHIFFS)国际竞赛单元的最佳影片奖。影片在带有悲剧意味的精神苦旅中让观众感受到了人生的冷暖,以及生命个体在寻找过程中的迷茫与孤独背后对爱的思索和探寻。
  影片《红河》是一部风格写实,从内容到形式都很质朴和清新的电影。叙事的基调冷静而不张扬,深情却不滥情。它通过情感错位、身份的误读和感伤的记忆展现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情感,表现了一种无法挽留的情怀和爱意。
  电影中涉及到两个悲剧:一个是阿桃与阿夏的悲剧,一个是阿桃与沙巴的悲剧。如果说前者是寻找爱情,后者更多的是对亲情的探寻。在寻找的过程中,体现了一种人生的悖谬,充满着悲剧的色彩——越是努力追寻的东西越是得不到,现实的一切都和内心的渴望产生背离,人永远在追求——失去——再追求这个环形路上兜圈子,永远得不到真正好的情感。
  影片《红河》当中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一般意义上的大奸大恶,甚至你很难找到一个纯粹的坏人。影片当中几乎所有的角色都充满了脉脉的温情,只是这种温情均因为情感错位、身份的误读而得到消解,使影片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情感的错位
  
  影片着重强调了人在寻觅过程中的情感错位和挣扎,体现了一种生存的困境和宿命意识。人物的命运由于错位而带有宿命的色彩和悲情的色调。
  阿桃无法从“萦回不去的梦魇”中解脱出来,那是一个被遮蔽,却没有被遗忘和治愈的心理创伤。爸爸骤然间的失去使得阿桃在生理和心理上遭受了巨大的打击,永远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将阿夏看做爸爸的镜像,这个和爸爸带着一样帽子和拥有眉心痣的男人激发了阿桃内心的父亲情结,契合她那种潜意识中对温暖和爱的渴望和追寻。她对阿夏的情感起初更多的是一种类似于对父爱的一种依赖,至于而后的那种朦胧的情愫也是基于亲情所衍生出来的。在阿夏、阿桃这两人的朝夕相处中,阿夏的身份成功地从“爸爸”、“老板”,转为了阿桃心目中的“阿夏”了。错位、误读的身份在日渐明朗的情感中渐渐得到纠正和正视。他们在朝夕相处中产生了依恋之情,抑或也涌动着莫名的情愫,难以名状地度过了一段无法忘怀的美好时光。虽然这种亲密的情愫直到被迫分开时彼此才意识到它的存在,然而这份情感却也在平日里蔓延开来,朴素而温馨。她对阿夏的这份情感已经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爱情,而在爱情中包含了对亲情的强烈渴望。影片所阐释的“寻找”这一主题并不是特有新意,但导演所传达的观念却是质朴清新的,他有一种推陈出新的能力,即他没有把阿夏和阿桃之间的这种情感简单化、模式化地处理为那种传统意义上的“爱情”主题,片中的阿桃对阿夏既有朦胧的爱情,也有“父亲般”亲情的依赖,是一种爱情和亲情的杂糅,是情感的一种升华。致使影片始终弥漫着由于爱的错位所衍生的苍凉感和悲怆感。
  阿夏,这个被沙巴称为“只会玩女人、用女人的钱”的男人,可以说,是在遇到阿桃后才真正地找到了自我,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虽然代价是沉重的,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男人迷茫后的一种蜕变和成长。阿夏的情感错位是在于沉迷于过往,游戏人生。小悦是他曾经美丽的梦,也是他心口难以愈合的伤。一次次听滇剧,看小悦的照片,以及相遇后的手足无措都显示出了他对过往的迷恋和无法释怀。面对天真,痴傻的阿桃,有着想保护的欲望,却不明白这份情感的缘由。当分离时面对阿桃的“咬手指永相守”时方才恍然大悟:他梦寐以求的爱,原来近在咫尺,却惘然不知,只是想着去抓住那飘渺的过往,而未曾意识到自己曾经离幸福是那样的近。当他冒着生命的危险越狱去寻找遗失的阿桃时,才意识到了什么才是自己所要追寻的。片尾,阿夏引吭而出的那一声悲恸的长啸“阿桃”,及其随声而来的枪声,其悲剧的震撼力是直击人心的。由于情感的错位所造就的悲情氛围,对人在命运面前的抗争与无奈进行了智慧性的思考。
  沙巴,这个参加过越战的老兵,无儿无女,渴望一种久违的亲情。天真,不谙世事的阿桃激发起他内心深处的温情,他也只有在阿桃面前才会假装咽下并不愿意吃的槟榔。这种微小的细节表现了沙巴对阿桃难以言语的感情,其实从情感诉求这一角度来讲,沙巴也是一个受害者。战争的残酷强化了他对亲情的渴望,而这种渴望促使他不择手段地想拥有阿桃,给她自认为的幸福和快乐。虽对阿桃有着父亲般的怜爱,却采用了一种错误的方式来表达这种情感,酿成了悲剧。这种极端的错爱在一定程度上反思了战争给人带来的心理创伤。章家瑞这样总结沙巴的悲剧宿命:“市场经济席卷中国每一个角落的今天,当一个男人忘掉民族身份时,活得潇洒自如又无耻,当他成为了爱的俘虏,妄图返回家乡、寻回自我时,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陷身于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中,阿桃、阿夏、沙巴每个人都付出了真情感,都在苦苦地追寻着、“爱着”,然而每个人却都在以自己的方式“错爱”着,都痛苦地咀嚼着因爱的错位而必然生成的哀伤和苍凉。这种错爱造成了每个人“心悦君兮君不知”的无奈,而这种无奈昭示出人性深处无尽的凄凉与寂寞。
  
  记忆的感伤
  
  这其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一个伤心的过往,这切肤之痛的心理创伤影响着他们每个人的性格走向。
  1973年的越南,恬静的田园山水画,脉脉的父女温情。画面清新自然淡雅,处处洋溢着一种诗意的美。可这种幸福随着残酷的现实戛然而止, 死亡并没有在幸福的人们面前竖起遥不可及的屏障。爸爸因捡风筝而被地雷炸死,幼小阿桃的困苦和挣扎,最终裹挟了生命应有的温柔和平静。而那断了线的风筝,旨在象征一种人生命运的转折和断裂。它不仅代表了幸福童年的终结,亲情和快乐的丧失,也象征了另一种困惑,噩梦的开始。这一切都成为阿桃内心挥之不去的梦魇,也是造成她智障和悲苦命运的根源。童年的阿桃目睹了爸爸被炸的经过,在她幼小的心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这种噩梦在看似痴傻的阿桃的潜意识中时刻存在着。所以她会将戴着同样帽子,同样有眉心痣的阿夏喊为爸爸;当阿桃陪阿夏因小悦的事痛哭后,当晚在打雷的雨天被记忆中的场景吓醒。
  阿夏拒绝、沉溺于对往事的回忆,同时又拒绝正视冰冷的现实,在回忆和现实的裂缝中痛苦地生活着。拒绝成为他的一种生活状态,拒绝再爱、拒绝真心、拒绝现在。骗财、骗色,仅靠卡拉OK维持生计,活得没个人样。阿夏因回忆太美而感伤,他自认为生命早已定格在与小悦一起在滇剧团的日子,此后的生活就只有着沉重的肉身和苍白的灵魂,图个自由快活,游戏人间。当他日夜思念,钟情的小悦归来后对他唱“劝君郎且把愁眉排遣,我与你原不是美满姻缘”时,他只能以“够了,不要再唱了”搪塞而过,不敢正视冰冷残酷的现实。只有在夜深人静时,借酒精的催发,他抱头痛哭,独自感伤。
  沙巴痛苦的记忆,是一种类似于对越战的控诉。他车里播放的音乐永远都是那首战争进行曲:“我们誓死保卫国家,我们为母亲去作战,枪口射出仇恨的火焰,要把悲痛化为力量,同胞们,要把敌人消灭掉,我们美丽的国家决不让美帝来侵犯,同胞们,奋勇前进!”这说明战争虽然过去,但它的阴霾并未散去,心灵的创伤在经历过越战的人们心中也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愈合的。沙巴靠贩卖美国香烟发了大财,但金钱却掩盖不了美军夺去他一条腿的事实,更弥补不了他所丧失的亲情。这个人物很复杂,他是一个人性的分裂者,而不是一个简单的黑帮头目。战争留给他的只有满身的伤疤和无处安放的亲情,所以当他看到智障却又纯真的阿桃时,激发起内心想尽父亲责任的一种保护欲望。亲情的缺失造成他对情感的极端诉求,这个影片中的坏人让我们感到更多的是可悲,而不是可恨,使得悲剧的意味更加意味深长。
  
  对朴素情感的诉求
  
  影片把阿桃与阿夏之间的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状态美化了、亲情化了,将其内涵扩大了,扩大为对人类的普遍情感的一种探寻,尤其是契合了生活复杂多变,漂泊不定的现代人的情感经历和内在的情怀。“越是在功利化的社会里,人们对于单纯的爱、美丽的爱,渴望越深!”影片将叙事的重点放在了情感的寻找,是对最动人的情感的一种诉求,契合了当下对至真、至美情感的一种渴求,所以采用了怀旧的风格、简约的形式来强化这种诉求。
  这样的创作理念使得影片具有浓重的怀旧氛围。卡拉OK、中国伊朗的足球赛、98年春晚零点钟声感言、费翔的那首《冬天里的一把火》这些带有时代印记的影像和音响的运用,唤起了我们内心的集体情感记忆,既增强了对影片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又完成了观众对逝去岁月的一种缅怀和追忆,契合了当下对至真至美情感的渴求和向往这样一种诉求。
  导演不仅在情感状态方面考虑了观众的心理感受,而且也在创作形式上考虑了观众的欣赏能力。在影片的外在形式方面,导演不追求花哨的镜头语言,而是力求表现那种来自生活的较为真实的状态,把这种状态以清新自然的画面表现出来。简约的镜头语言所营造的单纯明净、浪漫唯美的意境氛围,使得观众看到的不是一种空洞的狂乱的形式,而是影片的内在的东西——对朴素、真挚情感的诉求。曲径通幽的羊肠小道、错落有致的越南民居,以及石桥流水,青山平湖所创造的平和宁静的意境。阿桃的幸福童年也如同家乡的景色一般,平淡而温馨。清纯而优美的乡村风景衬托出人世间美好的道德与情感。1997年的中越边境——云南,长镜头将时代的特色、较为真实的生活状态不加掩饰的展现给观众。写实化镜头表现底层人物的命运纠葛与情感世界以及底层生活的一种无奈情绪。质朴的画面感,纪实的风格使影片弥漫着一丝忧伤,几多遗憾,有着浓浓的怀旧气息。于现实的描绘之外,还有一种淡淡的浪漫之感,这种浪漫之感让人接受的是一种超乎灵肉的意蕴美和悲剧美,浪漫之感强化了悲剧美,让人有郁于心间默寞的悲悯和沉重。悲剧的美感引发了观众的怜悯之情,看到了命运的不公正带给人的痛苦,更加强化了人们对朴素、真挚情感的诉求。
  导演章家瑞通过对人物情感意识的探讨,使《红河》所表达的宿命的色彩和悲情的色调不言而喻地透过影片传达出来。浓厚的悲剧意味积淀起淡而不逝的莫名的沉重和悲哀,将人与人之间那种存在着的无奈的聚散展现的淋漓尽致,在命运的面前,叹喟苦涩的人生,有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天上人间”的苍凉和悲怆感。
   【责编/九月】
  
  影片信息:
  片名:《红河》
  导演:章家瑞
  演员:张家辉张静初
  影片类型:爱情、剧情
  片长:99分钟
  国家地区:中国大陆
  发行日期:2009年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