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洁的艰辛“西游”路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4月15日,知名导演、制片人杨洁女士因病去世,享年88岁。杨洁是中国第一代电视导演,也是中国第一位女制片人。
  杨洁1929年出生于湖北麻城,从小喜欢看电影,还在《华西日报》上发表过小说《禁闭室的女性》和《他有什么罪》。她的父亲杨伯凯是周恩来总理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的同学,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牺牲了。
  1958年,杨洁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调到中央电视台,3年后专门负责电视戏曲节目,她执导的京剧《香罗帕》曾被评为全国优秀电视艺术加工文艺节目。
  鲜为人知的是,杨沽比丈夫王崇秋大14岁。如今在文艺圈或许“姐弟恋”很时髦,但是在那个年代,这样的组合堪称“惊世骇俗”。
  当时,年近40岁的杨洁与刚从部队转业到台里工作的麻城同乡王崇秋相识。这个不到30岁的年轻人让她感到意外:自己的观点,他能理解;自己的牢骚,他有同感;自己感到恐惧时,他来相伴。于是,他们越走越近。1969年杨导与“小王”结婚时,不少人对这段婚姻能维持多久表示怀疑,没想到他们一牵手就牵了近50年。
  1981年11月,中央电视台副台长洪民生问杨洁:“要是让你把《西游记》拍成电视剧,你敢不敢接?”当时电视剧在中国还是新生事物,杨洁知道任务艰巨,但还是接下了这个担子。那时日本已经拍出了《西游记》,领导说“只要比日本拍得好就行了”,杨洁笑了:“领导,这要求也太低了!”
  杨洁组建剧组,第一个组员就是王崇秋,他担任剧组唯一的摄像师。《西游记》剧中的所有镜头,都是他靠仅有的一台老式摄像机拍摄完成的。
  当时,接手拍这样一部神话剧确实需要些胆量,因为剧中要用到大量特技,而那时在我国特技的应用仍是一片空白。杨洁既没听说过三维动画,也没见过威亚,甚至连可参考的有特技效果的外国影片都看不到。于是杨洁坚持在“游”字上大做文章,把中国的名山大川、佛刹道观等通过电视剧推介出去,以弥补特技方面的短板。
  为了找到符合要求的场景,杨洁带领团队走遍了全国各地。当时国内的旅游业还很不发达,九华山、张家界等名胜景点尚未开发,山路奇险无比,上山后又无处餐宿,剧组成员吃尽苦头。实地拍摄时,主创人员多次遇险,有一次杨洁差点儿从山上跌入悬崖,就连“白龙马”也曾多次遭遇跌落沟渠的险情。
  那时采用的特技手段实在是“土得掉渣”。比如:妖道和孙悟空对打,在地上打、在半空中打,都需要用到特技,却无法实现。剧组只好到野外选择了一块大的空地,又从江苏体工大队借了几位跳水运动员和一张10平方米大的蹦床,让两位运动员穿上孙悟空和妖道的衣服,在蹦床上表演腾空而起、兵器接触的动作,摄像师仰拍,背后衬着蓝天。
  当时的拍摄条件特别简陋、艰苦,一台笨重的摄像机、一台死沉死沉的录像机、几把梯子、一捆绳子,就是《西游记》摄像组的全部家当。但王崇秋是一個特别爱想办法、爱钻研、为了艺术可以忘记生命的人。
  在青城山拍摄《偷吃人参果》一集时,他利用房顶和大树,设计了一个滑轮,完成了自上而下的俯拍镜头;在张家界拍《三打白骨精》中唐僧念紧箍咒的一幕,他让助理用梯子把自己扛在孙悟空头顶上不停地转圈,以此拍出孙悟空头痛眩晕的感觉;在武夷山,因为没有平推轨道,他扛着摄像机坐在自行车上,让助理推着自行车,完成了孙悟空和唐僧边走边说话的镜头的拍摄。
  当时也没有长焦镜头,需要变焦时,他就跟在演员后面追着跑。在云南石林拍摄“智激美猴王”里公主骑马追兔子的一幕时,剧务买了两只兔子,结果在野地里刚一放开,兔子就一溜烟地逃走了。王崇秋扛着摄像机追着兔子跑,两个技术员抬着录像机跟着王崇秋跑,摄像助理抱着监视器跟着技术员跑,杨洁则跟着监视器跑,10多个人拉成一长串,就为了拍一个追兔子的镜头。最后兔子不见了,大家都累得瘫倒在地上,两个技术员还死死地抱着录像机。
  像这样不可思议的事在《西游记》剧组的拍摄过程中比比皆是。什么摇臂、高台、移动轨,当时他们听都没听说过,所有的问题都用“土办法”解决:不会吊威亚,就自拉钢丝制作“过江龙”;无法用机器实现人物的放大缩小,就利用视觉的错觉原理拍摄,再一寸寸地抠像……现在看来过时的特效,当时却让无数观众大呼过瘾。
  有一次,王崇秋抱着摄像机躺在地上,拍摄沙僧举着禅杖飞过来的仰视镜头,结果钢丝断裂,170多斤重的闫怀礼连同禅杖一起砸了下来,直接把他砸晕了过去……
  一天,剧组来到锡林郭勒大草原,拍摄万马奔腾的场面。王崇秋一动不动地扶着镜头,就怕有闪失。一只大马蝇叮在他手上,虽然很疼,但他始终没有动。到了晚上,王崇秋的手上肿起一个大包,虽然杨洁马上为丈夫擦了药油,但大包还是化了脓,从手臂开始扩散,最后导致白癜风……王崇秋用汗水和智慧,为《西游记》拍摄了一万多个精彩镜头。
  《西游记》先拍了3集,在央视试播,这时杨洁却意外地遭到圈内人的质疑。有人说:“国家不该拿這么多的钱让她去游山玩水!怎么还跑到泰国、印度去拍了,国内没玩够?”这些声音传到上面,于是中央派了个调查组到摄制组调查。
  3位调查人员跟剧组同吃同住不到一周,就吃不消了——面包常常是霉的,临时入住的寺庙闹鼠灾……调查结果,不但没有发现剧组乱花钱,反而觉得他们太苦。然而《西游记》还是被台里下令停拍,说是预算用光了,不打算继续投钱。
  杨洁想自己找资金拍摄,可那时影视作品还没有商业化,很难找到投资人。后来几经“化缘”,最终铁道部第十一工程局慷慨解囊,借给他们300万元,才使拍摄得以继续。遗憾的是,这300万元并没能支撑《西游记》全部拍完。因为物价上涨,除了剧组人员的片酬——仍然是每集每人最高90元、最低30元——没有上涨外,其他的费用都在增加,所以原定30集的《西游记》,杨洁只能忍痛砍掉了《险渡通天河》《真假美猴王》等5集。
  有趣的是,在剧组里,和杨洁争论最多的人就是王崇秋,有时候两人甚至争得面红耳赤,但争来争去,最后他还是得服从导演。杨洁说:“对老王提出的好的意见,我都会接受。但如果他的意见和我的整体思路有矛盾,我会坚决拒绝。”
  一部仅25集的《西游记》,从1982年7月在扬州开拍,到最后完整播出,用了整整6年时间。这对如今的电视剧组来说是难以想象的。其实这也是个无奈的结果:剧组只有一台摄像机,还经常“罢工”,不能同时多角度拍摄,效率自然低。
  后来日本NHK电视台的导演曾问杨洁:“你们的《西游记》拍摄角度变化那么多,用了几台摄像机?”杨沽重复回答了3遍:“只有一台。”最后日本同行依然无法相信,摇头说:“这是不可能的啊!”
  2000年,《西游记》续集再次由杨洁操刀开拍,补上了5集,又加拍了5集。
  86版《西游记》堪称神剧,迄今己播放2000多次,是每年学生放寒暑假期间电视重播率最高的一部电视剧,足以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它是拍摄时间最长、拍摄外景最多的一部电视剧;它是唯一一部两次获得金鹰奖的电视剧——播放到11集的时候获奖一次,25集播放完毕后又获奖一次……
  对绝大多数中老年人来说,杨洁版《西游记》让他们刻骨铭心。当年万人空巷的追看场景,早已成为数代人共同的记忆。尽管之后不断有《西游记》翻拍新作出炉,却都未能逾越这部经典。
  山居秋瞑 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其他文献
赵丹是深受影迷们喜爱的一代电影大师,塑造了许多让观众难忘的角色,而在生活中,他则既糊涂又幽默。  博闻强识的赵丹几十年后还能把自己甚至别人演过的戏说得一清二楚,可是一离开舞台和银幕,他这种惊人的记忆力立即不复存在,甚至对一些最基本的问题他也经常糊里糊涂。当年赵丹住在上海淮海中路时,儿女们经常和他开玩笑:“爸爸,您姓啥名啥?”“我姓赵名丹。”“您多大年纪了?”“我……我搞不清楚了。”“您住在啥地方?
期刊
对电影这门综合性艺术来说,要想达到创作者的目标,就摆脱不了对技术的依赖。甚至可以说,电影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就与电影技术同生共长,谁也离不开谁。  在电影技术还不那么发达的时代,许多大师为了呈现自己想要的特效,曾经“因陋就简”,脑洞有多大,特效就有多神奇。  1941年,悬念大师希区柯克在拍摄电影《深闰疑云》时,想让观众和故事中的妻子一样,强烈怀疑丈夫准备用毒牛奶害死她。怎么才能让观众的视线全部聚焦
期刊
我在不同的场合,见过郑板桥的两幅肖像:一幅是秃头、小眼、弯眉、干瘦的郑板桥,一幅是身穿长袍、体形微胖、髯须飘飘的郑板桥。  古代没有成像技术,所以郑板桥的高矮、胖瘦以及气宇、相貌等,都是后人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画的。  没有见过的那个人,你可以依据自己的想象来描摹他的样子。比如,一介耕夫,眼角的鱼尾纹大概是有的。在炎夏的烈日下耕作,阳光刺眼,种地时又不太可能戴一副墨镜,所以经常需要蹙起眉头和双眼,
期刊
《孔乙己》:读书人偷东西,竞然这样反驳……  《卖炭翁》:帮帮这个可怜的老人!看见请转发!  《霸王别姬》:99%的人都看哭了!我爱你,与性取向无关!  《包法利夫人》:没有公主命,却生了公主病(深度好文)  《了不起的盖茨比》:惊掉下巴!贵族奢靡生活大曝光!  《西游记》:为了一册书,他拒絕了全天下的美女  《变形记》:一觉醒来,他竞然变成了昆虫!朋友圈转疯了!  《白蛇传》:震惊!人蛇交配后竟
期刊
春天是赏花的季节,也是植树的季节。从古籍记载来看,槐、柳、榆和梧桐最受古人青睐。这些树木都不是名贵树种,为什么古人特别喜欢呢?原来它们都有特别的寓意,都是古人眼里的吉祥树。  槐树  俗话说:“门前有槐,升官发财。”古人为图吉利,不论是官宦门第还是普通人家,庭院附近总少不了槐树。从栽植历史来看,早在先秦时槐树已是官方选定的绿化树种之一。据《周礼·秋官》“朝士”条,周王的廷院要“左九棘”“右九棘”“
期刊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高18.5厘米,扁圆腹,莲瓣纹壶盖,弓形提梁,一条细链连接着壶盖与提梁。壶底与圈足相接处有一圈“同心结”图案,系模仿皮囊上的皮条结。圈足内墨书“十三两半”,是壶盖的重量。壶腹两侧有模具冲压的舞马图,马肥臀健,长鬃披垂,颈系花结,绶带飘逸。只见它口衔酒杯,前腿斜撑,后腿蹲屈,马尾上摆,好像正和着音乐节拍,以优美的舞蹈为饮酒者助兴。  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 
期刊
在很多人眼中,科学和艺术似乎是格格不入的,有一种人却能把两者完美结合。他们一生与自然为伴,只专注于两件事:观察和绘画。那些普通人“只闻其名不见其形”的稀罕事物,他们却能近距离观察甚至把玩。他们的艰苦不亚于风餐露宿的探险家,日常工作却又比画家更文艺。他们的工作成果被用于最严谨的科学研究与传播。他们就是科学绘画师。  18-20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极人地拓展了人类的视野,植物分类学也随之蓬勃发展,传统的
期刊
“唉!我的记性越来越差,什么都记不住了。”75岁的勒妮碰到老姐妹朱迪思时说。  “怎么了?”朱迪思關切地问。  “你知道吗,”勒妮说,“我的网上账户的密码我总是记不住,每次都要试很多次。你有这样的麻烦吗?”  “我才没有呢!”朱迪思说,“我有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是吗?什么好法子?快说来听听。”勒妮迫不及待地问。  “我把账户密码设置成‘错的’,”朱迪思说,“每次需要输入密码时,我随便按几个
期刊
熟悉老崔的人都管他叫“大耍儿”,对这个称呼他欣然接受。北京话里称特别会玩的大玩家为“大耍儿”,够得上这个标准的人可不多,用老崔的话来说,要玩出一定水平,那才能叫“玩”!  对于玩,老崔有着一份强大到甚至有些偏执的自信。“我不比精度,只比数量。在我手上,总有一件物事,是比你多玩的。”他这样说。  老崔生于1953年,本名崔志强,字苍岩,号水墨樵夫、梦华堂主人等。他研习书法篆刻艺术二十余年,在圈内颇有
期刊
两晋书法既承接汉魏,又极富创造力,奠定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方向。  陆机,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少有奇才,文章冠世”,同时擅长书法,其章草作品《平复帖》是存世最早的中国古代名人法帖真迹,有“法帖之祖”的美誉,被评为“镇國之宝”之一。  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王羲之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摆脱了汉魏筆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代表作《兰亭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