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有强迫症

来源 :新传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pir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知自己的行为很不理智,却根本“停不下来”。一项新研究表明,强迫症患者能确定自己的行为不恰当,但他们的行动很难和想法一致。这不仅可能是包括强迫症在内的多种精神疾病的共同特征,也可能是了解人脑决策机制的新窗口。
  停不下来的强迫症
  大约十年前,大卫·亚当被带刺的铁丝网划破了手指,伤口并不深,但流着血。作为一名科学记者和《无法停止的人:强迫症及一个迷失在思绪中的真实人生故事》一书的作者,他很清楚可能发生的事。他的强迫症表现为对感染HIV(艾滋病)病毒的强烈恐惧,以及关于血液的一系列强迫行为。
  他匆忙回家,取了一些纸巾回来检查,确保没有任何血迹留在铁丝网上。“我用纸巾擦了擦铁丝网,确认没有血迹在上面了,但我转身准备回去时,我又一遍一遍地回头重复做同样的事,”亚当说,“你深陷这样可怕的死循环,你能找到的证据都已经证明那儿没有血迹,当别人问你时你也能理智地回答‘没有’,但是你心里却总觉得可能还有一点儿。”
  亚当的故事描述了强迫症的一种令人难以理解的特征:强迫症的患者通常都能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多不合逻辑,但他们根本停不下来。
  近期发表在《神经元》上的一项新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通常,人们利用对周围环境认知的信任来指导他们的行动。“如果我觉得天快要下雨了,我就会带伞出门。”文章第一作者马蒂尔德·瓦吉说。该研究表明对强迫症患者而言,信念和行动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联系,结果导致他们做出与自己认知矛盾的行为。
  从原理上说,强迫症患者的信念和行动之间的矛盾可以有两种解释:他们认知环境的能力受到某种损害;或者他们认知准确,但是对已有的认知缺乏信心。
  行动与思想分离
  受此启发,瓦吉和同事们决定调查强迫症患者和正常人在认知环境时,信念和行动之间的关联;整理其中的因果关系,并找到患者出问题的原因。他们招募了24名强迫症患者以及25名健康志愿者,并让他们玩一个电子游戏,受试者在游戏中必须将目标(一个水桶)绕圈移动来接住从中心发射出来的色块(一些硬币)。受试者必须将水桶移到可能接到下一个硬币的位置,并让其在硬币抛出前对预测的可靠性做出评估。
  两组被试在接住硬币的成功率上没有太大区别,但强迫症患者相比对照组更倾向于把桶精确地摆放在上一个硬币的落点。患者组对于精神病学家常说的“预测误差”做出了过度反应,这种“误差”表现为桶中心的摆放点以及硬币的落点的不同。健康志愿者对这些误差不会过多注意,他们在心中对前几次试验中的硬币的落点做了计算,得出平均,于是就不太变动水桶的位置。
  而患者组对桶摆放的实际行动却证明他们没有运用正常的认知能力来指导行动。“这项研究说明了强迫症患者行动与思想的分离,”瓦吉说,“这与患者的临床表现密切相关,患者会说‘我知道摸个门把手是不太可把手弄脏的,但即使这样我也会不停地洗手’。”
  研究组还发现当个体的症状越严重时,认知与行动分离的程度也更大。这表明强迫行为是强迫症的核心特征,而不仅仅是特殊执念的表现(比如不停地洗手以减轻被污染的焦虑)。“传统治疗认为强迫症基于特定执念,这些执念驱使人们执行强迫动作来减轻自己的焦虑,”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计算精神病学家纳撒尼尔·道并未参与该研究,但他认为“这项研究支持另外一个观点,认为强迫行为本身就是核心问题,而非特定执念的副产品”。
  需要注意的是,该研究仅仅是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对于已经患有强迫症的人进行的研究,因此无法明确地分辨因果关系。“我们不知道的是这种失衡导致的疾病,还是疾病导致的失衡”,纳撒尼尔说。要搞清楚一般性的失衡与病人特殊执念及强迫行为之间的联系,需要对强迫症患者更长期的观察。
  找出大脑机制
  不过,如果与认知不匹配的行为确实就是强迫症的根源,这将代表一种更普遍的疾病机制,它可以解释不同的临床表现之下的更多种类的疾病。“我们希望通过弄清一般机制,而不是关注于个体的症状,来引导新的治疗方法”,德·马蒂诺说。“如果现在的研究暗示着强迫行为本身就是疾病的核心,那针对行为矫正的直接治疗方法(比如认知行为疗法)可能比试图纠正患者执着循环思维的疗法更有效”,瓦吉说。
  研究团队的下一步计划是调查这种損伤背后的机理主要发生在大脑的什么部位。研究人员已经知道部分强迫症患者前额皮层之间的连接不正常,该部位主要进行大脑高级功能的协调,比如计划及对策;也知道一些更深层次的区域,包括腹侧纹状体区有异常。而那个似乎决定了病人不正常行为的“预测误差”也主要在腹侧纹状体产生。这些发现提示前额叶及纹状体区之间的神经回路可能是这类精神异常潜在的关键因素。利用脑成像技术对强迫症患者进行这方面的检查,将能够验证这些假说的正确性。
  (《环球科学》2017年10期)
其他文献
“机器换人”是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但这并不是说有了机器后就不需要人了,而是对人的技能层次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下是一些普通工人在“機器换人”大潮下的生活点滴以及作出的抉择,以此窥探“机器换人”大潮下的普通人生机。  “机器人智造”计划  在电工张家伟开始学编程的2014年,“机器换人”更频繁地出现于他手机里的几个东莞本地资讯类微信公众号。那一年,东莞市在珠三角率先提出启动“机器换人”计划。  中国制造
期刊
今年75岁的宝鸡老人张斌被熟悉的人亲切地称为“反扒老爹”,30多年来,他已經协助民警抓获疑犯2300多人。有一次因为抓贼被打,他去医院检查时竟然意外发现患上了结肠癌。由于发现及时,张斌接受了手术,反而因祸得福。  义务抓贼,制止小偷行窃被砍了三刀  近日,75岁的张斌称他在宝鸡火车站周边发现一个涉嫌诈骗群众的门店,经过多天走访,他已发现多名受骗者,并为其中两人要回了损失。  在交谈中,张斌还讲诉了
期刊
近日,习近平主席在与来访的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的会面中,提出了一个颇具亮点的概念——打造“冰上丝绸之路”。据悉,“冰上丝路”一旦打通,将为中国未来30至50年内全球发展空间的拓展,带来极大经济、政治和战略价值。  新概念的提出至少酝酿了两年  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是在10月31日-11月2日期间来华访问的。在会面中,习近平主席提到:“要做好‘一带一路’建设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努力推动滨海国际运输走
期刊
从发明蒸汽机、发电机、计算机,再到因特网的广泛应用,新的科技浪潮一直主导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大调整,并不断涌现出新的产业,促进社会进步。那么未来10年,又有哪些新产业值得我们期待?哪些产业能够给投资人带来最丰厚的回报?  云计算  企业向云端迁移是大势所趋。国内云计算市场蛋糕正变得越来越诱人。虽然阿里、腾讯、华为等IT巨头等纷纷进入,但中国企业级市场的复杂性使得基础设施即服务层面依然存在机会;而在
期刊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自被发现后就给我们带来了很多谜团,比如“兵马俑”杀死项羽、地宫埋“水银”之谜、皇陵是否暗藏“九层妖塔”……这些谜团已经困惑世人很久了。  “兵马俑”杀死项羽?  在秦末乱世,秦始皇兵马俑军团原型的秦京师军下落不明。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兵马俑军团性质,也涉及整个帝国秦军的动向,甚至牵涉到秦帝国的灭亡、楚霸王的失败和汉帝国的胜利等诸多
期刊
“超人主义者”认为,当代先进的基因编辑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机会,能够帮助我们逃离自然生命约束,逃离无关道德的残酷进化过程。这样一来,人类的进化就掌握在人类自己手上了,可这样对我们人类真是有价值的吗?  治疗遗传疾病的利器  2017年初,一场集合了美国、中国、英国专家的国际学术会议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基因编辑”技术的报告,其中大部分内容都在探讨近期发展迅速的基因编辑工具CRISPR/Cas9。它是细菌和
期刊
你可能听过恐高症,恐水症,密集恐惧症,但是你知道这世界上其实还有各种各样奇葩的恐惧症,比如过马路恐惧症、脱发恐惧症、呕吐恐惧症……一些在你眼里看来十分正常的物体或事情,可能就会成为别人惊恐一生的梦魇。  过马路恐惧症  想想一个场景:一个人在繁华的大都市内的一家大公司工作,但他自己一个人却没有信心单独过马路。这不是玩笑。有些情况下,有些人确实担心很多车辆行驶在路上时过马路。这不是最普遍的恐惧症之一
期刊
不少电影或文学作品均曾经假设,人类死后会面对不同的景象,然而真相又是如何?日前有科学家指出,人在死后意识仍有可能运作,甚至会听到医护人员宣布自己死亡的讯息。  死亡是一个过程  俗话说“人死如灯灭”,多数人都觉得死了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了,一了百了。我们很容易理解,人死之后,不论火化还是土葬,肉体最终都会化为了灰烬,与自然融为一体。不过,人类除了看得见的躯体以外,还有肉眼看不见的意识。意识也会随着人死
期刊
据报道,特朗普总共在推特社交网站上发布了493条关于中国的推文,使中国成为了美国总统最常挂在“嘴”边的外国国家。  2011年,中国GDP正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这一年他總共发了770条推文,几乎每发9条推文就有一条在谈论中国,其中绝大部分都直接指向中美贸易逆差、劳动力市场、汇率和债务问题。  随着2012年美国大选序幕拉开,特朗普狂发了198条关于中国的推文,是发文最多的一年。  特朗普频繁把
期刊
独处时,很多人会陷入一种“无聊”的状态。神奇的是,如果你能合理利用它,会有很多惊喜。因为,从历史发展来看,如果没有无聊,人类在艺术和科技上的成就可能永远达不到现有的高度。  “无聊”,即指这种不与外界联系,一个人待着时呈现的难以集中精神的状态。  “无聊”成“心理学的灰姑娘”  听到有人专门研究“无聊”,不知道你的反应是怎样,是否会觉得其实专家也很无聊?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的桑迪·曼恩教授即是其中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