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北京与风沙的战斗

来源 :人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newgolvo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光倒转几十年,每到冬春季节,北京人怕的就是风。为了治理风沙,北京和周边各省市都付出了长期和多方面的努力。
  雾霾天时,北京人天天都在“盼风来”。但是,时光倒转几十年,每到冬春季节,北京人怕的就是风。为了治理风沙,北京和周边各省市都付出了长期和多方面的努力。经过二十多年治理,北京终于赢得了与风沙的战斗。
  五六十年代 全民植树 绿化荒山
  上世纪北京风沙的厉害,并不是突然形成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历史上的北京也曾一片青翠,八达岭上松林茂密。但是经过兵荒战乱的年代后,林木凋敝,绿色消退。到1949年,北京城区仅剩行道树87公里,公共绿地476公顷,区区6.41万株树木,八达岭则成了荒山秃岭。
  1956年3月11日,著名作家邓友梅曾在本报发表《暴风中》的生活速写,形象地描写了北京的大风:
  他们出去不久,天色就暗下来,整个宇宙全被黄沙罩住,人们连呼吸都困难了。等我打完两个电话出去的时候,外边暴风已刮得很凶,树枝疯了似地乱摇,整个工地的上空旋转着沙土、刨花,锯末和木片。我刚走到现场,就听到了杉篙折断的叭叭声和扎绑绳拧断的嘎吱声。有人喊:“不行了,快躲开吧,马上挡风墙就要倒了。”
  “小树林,快快长,要大胆来要坚强;守卫着城市守卫着田庄,把那些凶恶的风沙阻挡……”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毛泽东主席发出“绿化祖国”的号召,本报刊发《植树歌》。全民开始义务植树,荒山绿化。
  1956年4月19日本报报道,本市建成了第一条卫生防护林带。
  1958年4月8日,本报一版刊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指示——全党全民齐造林,森林十年翻一番》。从五十年代起,几乎每一年冬春北京风沙大作的时候,也是不断推进植树造林措施的时候。据统计,“从1950年至1980年30年间,北京城区总计植树860万株,京城树木拥有量已达到了解放初的134倍。”
  70年代 风沙紧逼北京城
  上世纪70年代,中国林学会的相关专家在《北京日报》发文表示,首都绿化确有成绩。但是有待解决的问题也不少。北京绿化发展赶不上城市人口增长、面积扩大的幅度。绿地分布不均,水平不高。当时城区范围内“每人平均公共绿地只有三平方米多,还略低于解放初期。”
  1979年3月,一篇《风沙紧逼北京城》向世人敲响了北京风沙危害的警钟。当时的冬春季节,北京周围有五大风沙区,从不同方向往城里“灌沙”,一遇刮风城里就黄沙弥漫,以致家里窗户不严的就满屋尘土,姑娘们上街时大多用纱巾把头整个包起来。“风沙紧逼北京城”的警告引发了上至中央领导、下到普通百姓对北京生态的关注。自此,以护卫首都北京为主要内容的绿化工程大规模展开。
  大风一起,大街小巷尘土飞扬,扑面而来的风沙吹得人睁不开眼睛。一旦尘暴袭来,首都上空更是一片灰黄,白昼如同黄昏。在城外,人们可以看到,永定河北岸,大红门以南,已经出现了一片沙丘。这些情况表明,风沙已经在紧逼北京,大有“兵临城下”之势。
  北京市气象台提供的资料证实,近几年来北京的风沙确是在趋于严重。六十年代,这里平均每年八级以上的大风日数为二十六点九天,扬沙日数为十七点二天。而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七八年,平均每年的大风日数和扬沙日数,分别增加到三十六点六天和二十点五天……一九七七年八月,以联合国秘书长名义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世界沙漠化会议,已经把北京划入受沙漠化威胁的范围之内。
  但是,检索本报的报道可以发现,短短20年之后,本报就报道了“风沙,正渐离京城”,这一切,都是如何发生的呢?
  80年代 沙固 林茂 粮增产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北京的工业并不发达,对多数家庭来说,开上小汽车还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因此,人们在探讨“北京春天的风沙”时,所采取的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多植树、广造林、兴修水利、整治环境,把露天的黄土变成绿地。
  当那篇著名的《风沙紧逼北京城》见报之时,正值我国第六个五年计划之初,在市政府和首都绿化委员会主持下,绿化北京的十年远景规划问世,京津绿化系统工程全面展开。1980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对首都建設方针提出四项指示,其中明确指出,“要把北京建成全国环境最清洁、最卫生、最优美的城市”。
  此后,北京集中力量治理南口、康庄、永定河、大沙河、潮白河五大风沙危害区,植树固沙,让北京的风沙源逐步消失;二环、三环、四环、外缘……着手铺建一条条环状绿带,从外向里,一层层包围北京;给京开、京张、京密、京津、京周五大交通干线披上绿装,构成五大绿色走廊;飞播造林、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大房山、军都山、海坨山……让整个燕山山脉成为北京绿色的屏障。
  到1984年时,本报的报道显示:那时候,首都每年有450万人参加绿化劳动;“三北”防护林体系造林面积已达一亿零五百多万亩,保存面积达五千五百多万亩。约一亿亩农田得到了林网保护,许多过去常年遭受风沙威胁、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
  为了改变北京的自然环境,甩掉“风沙紧逼北京城”的帽子,国家、集体、个人一起植树治沙,各级林业工作者和郊区农民、义务劳动大军艰苦奋斗10年,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使得北京的绿色由淡渐浓,逐渐成片,北京人初尝“沙固、林茂、粮增产”的甜头。
  90年代 “黄土不露天”
  1999年6月18日,本报刊发《风沙,正渐离京城》。弹指一挥间,离《风沙紧逼北京城》的报道悄然过去了20年,不光北京人感觉风沙少了,各方面的测算数据也显示,昔日京城春季狂暴肆虐的“沙龙”已被缚住。
  本月底,京城要实现“黄土不露天”,这是本市治理大气污染第二阶段的重心工作,所针对的就是北京的就地起沙问题。
  北京五大风沙危害区永定河、潮白河、大沙河、延庆康庄和昌平南口总面积243万亩,规划造林85万亩,现已造林70万亩,覆盖率为28.8%,一个点、线、面相结合的治沙防护林体系已基本形成。
  环保和气象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扬沙日天气由“七五”期间的年平均9.6天降低到“八五”期间的3.8天,沙尘暴日也已明显减少……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风沙正在逐渐远离北京城。
  21世纪初 沙尘天一年仅3次
  “城市青山环抱、市区绿地环绕、郊区绿海田园”,“十一五”期间,山区京津风沙源治理、太行山绿化、“三北”防护林等重点工程全面推进。2010年末本报报道,本市10年投33亿元治理京津风沙源,北京的年均沙尘天气由上世纪50年代的年均31天,降到2010年的年均约3天。
  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时,“全市林木绿化率达到了52.1%、森林覆盖率达到36.5%、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3.5%、人均绿地面积达到49平方米,申奥承诺的七项绿化指标全部兑现,首都绿化美化建设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生态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生态与艺术进行融合已经成为景观设计的必然发展趋势。鉴于此,该文针对景观设计中生态与艺术性的融
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为我国小型挖掘机市场的渐趋活跃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未来中国将会成为小型挖掘机最大的消费国和生产国。从目前来看,中国的小型挖掘机市场还处于入轨
随着铁路箱梁制造技术日益完善,不同梁型逐步用于客专、城际铁路,原有提梁机、架桥机在吊具方面需及时改装,以适应各种铁路箱梁的提、架工况。以武冈城际铁路华容东梁场为例,
南溪县地处四川南部,滨临长江,地处宜宾、泸州、自贡三市品字形区域的腹心地带。近年来,我县以“穷财政办大交通”的决心,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客运,激活了发展要素,极大地
目标教学设计三谈富拉尔基电厂第一子弟小学校秦景海目标教学是适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产物,是一种新的教学体系。它要求把既定的、行为化的教学目标贯彻到课堂教学的
目的 观察磷酸肌酸钠预先给药在膝关节镜手术中对患者下肢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择期拟行膝关节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I组)和磷酸肌酸钠组(C组)。C组在上
台湾海峡地区属欧亚大陆边缘新生代断陷区,莫霍面埋深27 ̄30km,具减薄陆壳性质,区域构造走向呈北东向,反射地震剖面上可划分出T0、T1、T2、T7、T8、T9、Tg和Tg1八个反射界面,分别代表N2、N1^3、N1^2、E2^2、E2^1、E1、K和AnK顶界。据
本文对无损检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且详细介绍了各种无损检测方法。
21世纪的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要求企业从信息集成走向知识集成,制造系统与过程的建模、仿真以及虚拟设计、虚拟制造为这种集成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利用网络技术实
一、修剪果实品质受二氧化碳和光照的影响,无论单果重、色泽、硬度还是可溶性固形的含量都有显著差异。成龄低产枣园应减少枣树主枝层次和骨干枝级数,加大层间距,缩减叶幕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