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的教学策略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jun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让现实生活走进物理课堂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物理现象比比皆是,但我们却常常熟视无睹,问题就在于观念上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主动意识。在这些司空见惯的物理现象中,有很多具有较强的启发性、代表性和应用性,可以将其转化为中学物理问题,使之走入课堂。
  让物理现象进入课堂,首先需要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现象转化为物理问题,教师要做这方面的有心人,多观察生活,处处留心,注意收集和整理与物理知识相关的素材。在转化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尽可能选择身边的事例,为绝大多数学生所熟悉,以期引起学生的共鸣;二是不能过难或过易,过难会使学生望而却步,过易则缺乏探索性,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三是所需的知识与能力应与目前的中学物理的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相适应。像电饭锅的工作原理,火灾报警器的工作原理,蹦极跳、观日出、估算心脏功率、百货商场中的电动扶梯等,这些活生生的事例,已经出现在高考题中,并且对中学物理的教学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物理教学中多利用类比、假说、模型的教学方法
  “类比”是根据两个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推论它们在其它方面也可能相同。这是一种重要的逻辑推理方法,人们总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认识新事物,即把新事物与熟悉的事物加以比较,当发现新事物的某些属性跟熟悉的某事物的某些属性相同或相似,就往往用类比的方法,推测它们的另外一些属性也相同或相似。例如惠更斯根据光能发生反射、折射、干涉、衍射,从而推论光也是一种波动,提出了光的波动论。再如德布罗意根据光的波粒二象性而推论微观粒子也具有波动性,提出了物质波的概念。这些都是物理学史上应用类比方法提出新理论的实例。在物理课中,我们常把电场跟重力场类比,把电流跟水流类比……,这些都是类比的方法。同时也应该让学生知道类比的局限性,由类比所得的结论有对有错,必须要经过实践检验。在用类比方法讲述物理知识时,当然要注意相类比的事物之间的相似处,这是类比的基础,但是更需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差异,因为差异限制了类比的结论,忽视这一方面会造成知识混乱。基于这些考虑,教材在对比着电场讲磁场,对比着直流电讲交流电时,都注意了强调差异。
  例如讲述磁的本性、原子结构等知识时,可以结合磁分子模型、原子的行星模型等内容,向学生介绍物理模型在认识世界过程的作用。同时应该让学生注意:第一,模型可能包含实际不存在的成分,例如原子的行星模型中的轨道实际并不存在;第二,任何模型都不能说明一切问题,例如卢瑟福的原子模型不能回答原子为什么是稳定的,能回答这个问题的玻尔模型不能说明氢原子以外的光谱;第三,在中学物理课中涉及到的物理模型,绝大多数是由我们从宏观世界获得的概念(主要是力学概念)组成的,具有鲜明的直观性,但是这类模型对于非实体,非宏观的事物往往无能为力。
  3.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相统一
  教学过程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学生是学习活动认识的主体,教师在学生认识客体的活动过程中起引导和指导作用。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组织和指导才能顺利进行,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他们的认识能力的发展,道德品质和世界观的形成,必须经过他们自己的积极的努力才能做到,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固然有学习的要求,但要使这种要求得到持续而充分地发挥,也需要教师的有效的启发和正确的引导。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正确处理好这种关系呢?
  (1)要建立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学习的活动量。
  (3)要花功夫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教”与“学”这对矛盾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随着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加强和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师指导作用的份量、内容和方式等也应随之变化,以促使学生的学习水平不断地向更高层次发展。
  4.紧扣时代脉搏,与现代科技同步
  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很多的高科技问题与中学物理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如全国高考“理科综合”卷中出现的霍耳效应,便是物理学中的一项重要发现,其实质是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受洛伦兹力的问题,用中学物理知识完全可以解决。高科技成果方面的题材为新情境问题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命题背景,教师要创造性地发现有关的教学素材,编制这方面的习题。当然这种取材,可以是全景式的,以求全方位地反映出某一问题的背景,给学生形成完整的印象,也可以是“特写镜头”,撷取问题中最精彩的片断,展现出最具典型性和最有启发性的部分。
  把高科技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在素材的选择上要注意: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反映科学的前沿和最新科技成果;二是不要贪大求全,因为全面、系统地研究某一问题,往往会超出中学物理的知识范围,导致学生无法解决;三要有利于开拓视野,启迪思维,知识的纵深可适当小些,面可以很广。编制这方面的习题,对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
  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职业敏感性和洞察力,从报刊、杂志、因特网等媒体上,及时捕捉反映科学前沿与动态的最新信息。譬如我国发射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是我国在航天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可以结合圆周运动和万有引力知识来进行命题。又如超导磁悬浮列车这一高科技成果,与电磁学知识密切相关,我国已进入运行阶段,可以结合磁场和电磁感应等电学知识进行命题。通过研究这些问题,使高科技与学生所学物理知识拉近了距离,从高不可攀变为伸手可及,这既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又可以破除学生对科学的神秘感,坚定探索科学奥秘、献身科学的信念。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物理学就在身边,体会到中学物理原来还有这么大的用处。
  5.突出物理学科特点,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操作的过程是一个学生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知识、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甚至科学的态度等都能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反映出来。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应该重视物理实验的教学。在观察演示实验时,不仅要学生关注所观察的现象,同时要学生理解该物理现象是用来说明什么问题和怎样说明问题的,应该尽量让学生了解实验装置的工作原理。在进行学生分组实验时,应该让学生在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的前提下独立操作实验。
  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使学生能正确使用高中物理实验项目的仪器和工具,获得较准确的实验信息,但要避免进行刻板的技能训练,因为随着科技进步,对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变化。自然科学是实验性科学,科学概念、原理和规律都是由实验推导和论证的,自然科学的重要知识常常是伴随着实验而得到的,这是现有高中物理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自然科学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实验能力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基于这种“实验教学”的特点,以“实验教学”为物理教学的切入点,建构物理知识体系,为此我们在平时的研究课中也要注重这方面的研究。
  因此,在实施物理新课程时,要让教师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用新的教育理念去指导教学,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使学生不迷信课本和权威,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物理新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功能,最大限度的提高物理教学水平,扭转基础教育中长期存在的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倾向,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学生通过物理学习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验证物理定律,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基本知识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我们需转变教学观念,关注实验教学过程的设计,力求使实验教学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思维品质的培养服务。  1、再现实验
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促进了微型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得力工具和亲密伙伴。在教育领域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和重视,特别是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辅助教学系统中,可以大大改善辅助教学的环境,更容易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显著提高教学效果,随着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在有关理论指导下,在教育技术领域中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学科——计算机辅助教学(CAI)。CAI是现代技
初中科学新课程指出,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应该贯穿在科学教育的全过程,也就是说,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因此,在教学中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在对学生传授科学基本原理和培养基本创新技能的同时,注意课堂教学中的哲学思想的渗透。以下结合教学实际,解读一下科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哲学思想的尝试。  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哲学思想的渗透  客观世界是物质
新课程下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兴趣”成了焦点,教师应围绕学生的“兴趣”展开教学活动,应由过去的知识的“搬运工”变成知识的“装潢设计者”,由课堂的主宰者变成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与合作者。一堂思想品德课是否精彩,教师往往要创设一些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使过去令学生乏味的课堂变成学生喜爱的充满欢声笑语的乐园。  课前设计热身活动,可创设宽松、温暖的班级气氛;课中引入丰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