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易思学习法的创立者是上海市教学成果奖获得者、心理学硕士徐国明。“易”代表热情(Enthusiasm)的首字母E;“思”代表科学(Science)的首字母S。
易思学习法的特色是:把科学先进的学习理论通俗化,把顶尖学生的学习秘诀大众化,把千头万绪的学习活动流程化。
易思学习法的目标是:让快速成功的学习理想成为现实,让普通学生的人生未来同样精彩。
易思学习法的最高宗旨是:开发学习潜能,知识改变命运。
书越读越薄
我们经常听老师说“书要越读越薄”。大多数老师在说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都能轻而易举地将许多相关的例子头头是道地讲出来,因为老师已经把教科书钻研透了,做到了“书越读越薄”。对此,我们常感到不可思议。虽然老师达到这个水平是经过3年、5年乃至10年、20年的积累的,但是,我们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可以通过一年半载的学习接近老师的水平。
当我们学了5~8个记忆单元之后,就要进行尝试回忆,把这些零散的记忆单元整合为一个大记忆单元存储起来,再继续学习新的内容。如此循环,将这些整合过的单元进行更高层次的整合,就形成了知识越学越多,低层次的记忆单元越来越少的状态,也就达到了“书越读越薄”的境界。
知识的“懂”和“通”有质的差别。如果你对某个知识点理解了,那只是“懂”;如果你能把一个个知识点用一条线串联起来,并能说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那才是“通”。由“懂”到“通”通常要经过3个阶段,我们称之为知识整合的3个阶段。
对学习来说,整合知识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成绩优秀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一套知识整合流程,而且他们总是坚持不懈地做好知识整合工作。而一般学生则没有意识到知识整合的重要性,或者只是偶尔为之。
在总结了大量优秀学生整合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易思学习法提出了一套科学的知识整合流程:单个知识点的整合——知识条理化——知识网络化。
单个知识点的整合
一些同学可能对“知识点”这个概念的理解比较模糊,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通常来看,一个知识点大致可以从4个方面来理解:文字性的表达方式、字母表达式或数学公式、图形或图像、典型例题或性质。
单个知识点整合的步骤:
第一步:通过精看课本,认真听讲及认真做实验,完整理解知识的4个方面。
第二步:运用默想、放头脑电影等方式回忆知识,直到能一次性完整地复述知识。
知识条理化
一个知识点往往包含多个相类似的知识点,例如数学的集合中包括子集、交集、并集、补集等同类型的知识点。除此之外,一个知识点还有许多相关联的知识点,例如英语的非谓语动词总是和不同时态、不同语态的知识相关联。知识条理化的目的,就是能一次性完整地回忆出相类似的知识和相关联的知识。
知识网络化
把知识网络化是为了把知识融会贯通,使得触及一个知识点,就能快速提取出相关的一连串知识。如果说知识条理化是按照编书人的思路进行前后知识点的纵向联系,那么知识网络化就是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把知识点多向联系,使知识变成一张网络,从一个网可过渡到其他任何一个网,只不过知识点之间的距离有的长一点有的短一点而已。知识网络化的重要方式包括:不断运用新的标准对知识进行分类,研究知识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和相互转化的条件。
——用一种新的分类标准来整合知识。
在考试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题目我们感到陌生,不知道如何解答。但是,一看答案就会恍然大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我们没有在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如果我们曾经把这些知识归为一类,考试时就能很快地回答出来。所以,每次用新方法对原先的知识进行分类时,就是对知识进行新的整合。分类做得越多,知识整合程度越高,用起来就越灵活。
——找出知识点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和转化条件。
例如,我们常常将英语的“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混淆。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就是“动作都完成了”,但它们之间又是有差异的,一般过去时表示动作发生过,现在完成时强调过去动作对现在的影响。同一个时间既可以用过去时表达,又可以用现在完成时表达。比如:“You joined the army three years ago.”和“You has been a solider for three years.”表达的就是同一件事情。
英语如此,数理化也是如此。以数学的集合为例:交集、并集、补集这几个知识点之间有不同点,但是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
总之,对于不同的知识点,我们既要清楚它们之间的差别,又要清楚它们之间的联系,了解它们之间是如何转化的。这样,我们才能对知识进行更好的整合,才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
运用间隔交替法学习
间隔交替法,就是把不同性质的材料或事物按时间分配,间隔交替进行记忆的方法。
间隔,主要是指时间上的间隔。
这种方法在工作学习中到处可见,大家经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它。比如,45分钟为一节课,课间休息10分钟;课程表上的文理两科总是交叉安排等等。
交替,主要是指学习材料的交替。
实验告诉我们,长时间单纯地识记一种材料,效果十分不好。因为具有相同性质的材料对脑神经的刺激过于单纯,时间过长,被单一信息刺激的大脑响应区域很容易负担过重,由兴奋状态转为保护性抑制状态。如果适时换一种学习材料,就能转换兴奋中心,消除抑制,提高记忆效果。
安然是一个很有计划的学生。在复习的时候,她规定自己早上看文科类科目,集中精力记忆一些必须背诵的东西。下午精力稍差一些,就复习理科科目。
赵刚平时不用心学习,复习的时候却着急了,上午学数学,下午还学数学,后来竟然累得趴在桌上睡着了。
东东的桌上虽然也摆满了资料,但他一会儿学数学,一会儿看英语,一会儿和同学讨论化学,一会儿又带上耳机练听力,忙得不亦乐乎。
我们的大脑同身体一样,也有精疲力竭的时候,刚开始可能很有精神,可是时间长了,不免疲惫,以至于神经麻木,什么东西也看不进去了。
要想更有效率地学好各个学科,就应该运用间隔交替法进行学习。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运用好间隔交替法呢?
身体要休息,大脑也要休息。要想使大脑长期有效地运转,必须让它有规律地休息。
对于学习而言,最好一门课只学20分钟,然后转到与这门课截然不同的学科,而后再回到原来的学科,让大脑均衡地运转,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先用20分钟学数学,紧接着用20分钟学语文。
有些同学在复习的时候,整个晚上都啃着教科书和模拟试题,一直熬到凌晨。他们看起来很用功,但是他们的大脑已经很疲惫,失去了兴奋点,再多的东西也学不进去了。
要提高学习效率,就不要盲目。你可以把几种文理科的复习安排在一起,还可以在复习中间休息一下,听听歌,弹一首曲子等等。你也可以把一本小说或诗集放在身边,在学习数学课程的时候,每隔20分钟就看看这些书或弹弹钢琴,让大脑均衡运动,充分发挥其功能。
间隔交替法运用得好,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实效。若不善于运用这种方法,只会事倍功半。
错误不能重犯
一错再错是大错
数学老师为了提高同学们的数学学习能力,每天早自习都要做一些简单的小测验,成绩排在最后的10位同学,放学要留下来打扫教室,以示惩罚。
李建最讨厌考试,只要一听到考试两个字,就不由自主地头疼起来。
第一次测验,他只答错了2道题,不用留下来打扫卫生。李建心中很得意:原来老师出的题目也难不到哪里去,看来以后根本不需要担心了。
隔天,李建在测验中又错了类似的两道题。他心想:又是两道题,如果出了其他类型的题目,可能就满分了呢!
老师开始宣布最后10名同学的名字:“丹丹、李建……”
李建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被留下,难道其他同学全都考了100分吗?我只错了两道题而已啊。
第三天,李建仍在名单之内;第四天,李建又错了两道题……
数学老师将李建请到办公室,问他:“你知不知道为什么你只答错两道题还需要打扫卫生?”
“不知道。”李建说。
“如果你认真检查一下这几天的考卷就会发现,你连续答错的都是同类型题目。一错再错是大错!就算考了90分,也是不可原谅的!”
李建恍然大悟。
老师又说:“今天回家后,把答错的题目反复看3遍!以后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了,知道吗?”
李建心服口服,回家后,把答错的题目写在一张大纸上,贴在最显眼的地方,告诫自己以后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检讨是成功之母
有教育学家指出:一个病人如果不知道自己到底得的是什么病,即使吃再多的药,也不一定能康复。而一个学生如果不知道造成自己成绩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那么即使他再怎样用功,成绩也不一定能提高。
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出现了小的错误,如果不及时检讨改正,就会酿成大错误,那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了。学习也一样,平时的小错误被忽略,到了考试的关键时刻,就可能在“小问题”上丢大分。
很多同学在遇到以前答错的题目或类似的题目时,都有重复犯错的倾向。原因是大部分同学过分在意分数,而忽略了寻找出错的原因。因此,在平时的学习或考试中若有答错的题目,应该认真分析、检讨错误的原因。最好能准备一个小笔记本,用来整理那些错误的或者没有答好的题目。若是能归纳整理出容易出错的相关信息,效果会更好。
全面发展——克服偏科
小雨的成绩一直很优秀,她特别喜欢文学,所以语文成绩尤其出色。可是,自从上了初三后,她觉得对数学力不从心了,因此越来越讨厌数学,宁可看一些文学作品,也不愿意去做数学题。结果数学成绩越来越差,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小雨非常苦恼,她的父母也很焦急。
其实小雨并不是唯一的例子,在她们班,还有好几个偏科的同学,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害怕的科目。有人说:“我根本就没有数学头脑,一看到数学就头晕,更别谈考试了。”有人说:“我就害怕英语,那些单词老是记不住,还有语法,怎么也想不通。”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弱项,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你可能喜欢学英语,而害怕学数学;她可能喜欢学数学,而害怕学英语。
要想征服自己所讨厌的学科,必须找到造成厌恶这个学科的原因。造成偏科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较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学习该科目的能力较差,其次是因失败而产生的自卑感,再则就是教师、家庭、朋友等的影响。
偏科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会在知识上产生缺陷,出现“跛脚”现象。比如有的人不喜欢学语文,导致工作后连一个简单的说明都写不好。
二是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因为各门学科是相互联系的,少了任何一科都会不协调。
克服偏科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易思学习法为此提出了几条建议:
第一,反省成绩不好的原因并写出具体的改进方法。
第二,总结成功经验。现在的劣势科目,以前可能不是,请写下当时学习这门课曾用过的好方法,哪些方法现在仍然有效。
第三,借鉴优势科目的学习方法。
第四,向尖子生学习。你可以观察那些成绩好的同学的学习方法与你有何不同,也可以向他们讨教。
克服恐惧感和自卑感
当你害怕某事时,并不能说明你缺少这方面的能力,只能说明你缺少解决这方面问题的经验,或者你有这方面的才能,只是由于害怕而发挥不出来。
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许多潜能,有的人有演讲的潜能,有的人有写作的潜能,还有的人有绘画的潜能。
你是不是只爱学语文而不爱学数学?你是否总是把英语题放到最后做?如果是这样,一定是你的恐惧心理在作怪。其实,潜能如果能释放出来,就是不同寻常的才华。
失败常常会引起我们的恐惧,在恐惧的支配下,我们会逃避做某些事情,从而令我们对自己的潜能视而不见,即陷入失败——恐惧——忽视潜能——潜能受阻的恶性循环中。天长日久,我们就会认为自己绝对无能,绝对不是这块料。
那么,我们的潜能是如何因恐惧而受到阻碍的呢?
首先,恐惧阻止我们尝试。
其次,恐惧影响我们评价自己的客观性。
再次,恐惧使我们试图逃避现实。
事实上,你所害怕做的事情肯定是你的潜能所在,也一定是你提高最快、进步最大的领域。所以,如果你害怕数学,就立刻去做数学题;如果你恐惧长跑,就立刻去跑上5圈……你会发现,你的恐惧会消失,你会释放出令所有人难以置信的光和热。
(下期预告:艾宾浩斯学习法)
★ 编辑/王一鸣
易思学习法的特色是:把科学先进的学习理论通俗化,把顶尖学生的学习秘诀大众化,把千头万绪的学习活动流程化。
易思学习法的目标是:让快速成功的学习理想成为现实,让普通学生的人生未来同样精彩。
易思学习法的最高宗旨是:开发学习潜能,知识改变命运。
书越读越薄
我们经常听老师说“书要越读越薄”。大多数老师在说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都能轻而易举地将许多相关的例子头头是道地讲出来,因为老师已经把教科书钻研透了,做到了“书越读越薄”。对此,我们常感到不可思议。虽然老师达到这个水平是经过3年、5年乃至10年、20年的积累的,但是,我们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可以通过一年半载的学习接近老师的水平。
当我们学了5~8个记忆单元之后,就要进行尝试回忆,把这些零散的记忆单元整合为一个大记忆单元存储起来,再继续学习新的内容。如此循环,将这些整合过的单元进行更高层次的整合,就形成了知识越学越多,低层次的记忆单元越来越少的状态,也就达到了“书越读越薄”的境界。
知识的“懂”和“通”有质的差别。如果你对某个知识点理解了,那只是“懂”;如果你能把一个个知识点用一条线串联起来,并能说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那才是“通”。由“懂”到“通”通常要经过3个阶段,我们称之为知识整合的3个阶段。
对学习来说,整合知识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成绩优秀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一套知识整合流程,而且他们总是坚持不懈地做好知识整合工作。而一般学生则没有意识到知识整合的重要性,或者只是偶尔为之。
在总结了大量优秀学生整合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易思学习法提出了一套科学的知识整合流程:单个知识点的整合——知识条理化——知识网络化。
单个知识点的整合
一些同学可能对“知识点”这个概念的理解比较模糊,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通常来看,一个知识点大致可以从4个方面来理解:文字性的表达方式、字母表达式或数学公式、图形或图像、典型例题或性质。
单个知识点整合的步骤:
第一步:通过精看课本,认真听讲及认真做实验,完整理解知识的4个方面。
第二步:运用默想、放头脑电影等方式回忆知识,直到能一次性完整地复述知识。
知识条理化
一个知识点往往包含多个相类似的知识点,例如数学的集合中包括子集、交集、并集、补集等同类型的知识点。除此之外,一个知识点还有许多相关联的知识点,例如英语的非谓语动词总是和不同时态、不同语态的知识相关联。知识条理化的目的,就是能一次性完整地回忆出相类似的知识和相关联的知识。
知识网络化
把知识网络化是为了把知识融会贯通,使得触及一个知识点,就能快速提取出相关的一连串知识。如果说知识条理化是按照编书人的思路进行前后知识点的纵向联系,那么知识网络化就是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把知识点多向联系,使知识变成一张网络,从一个网可过渡到其他任何一个网,只不过知识点之间的距离有的长一点有的短一点而已。知识网络化的重要方式包括:不断运用新的标准对知识进行分类,研究知识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和相互转化的条件。
——用一种新的分类标准来整合知识。
在考试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题目我们感到陌生,不知道如何解答。但是,一看答案就会恍然大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我们没有在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如果我们曾经把这些知识归为一类,考试时就能很快地回答出来。所以,每次用新方法对原先的知识进行分类时,就是对知识进行新的整合。分类做得越多,知识整合程度越高,用起来就越灵活。
——找出知识点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和转化条件。
例如,我们常常将英语的“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混淆。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就是“动作都完成了”,但它们之间又是有差异的,一般过去时表示动作发生过,现在完成时强调过去动作对现在的影响。同一个时间既可以用过去时表达,又可以用现在完成时表达。比如:“You joined the army three years ago.”和“You has been a solider for three years.”表达的就是同一件事情。
英语如此,数理化也是如此。以数学的集合为例:交集、并集、补集这几个知识点之间有不同点,但是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
总之,对于不同的知识点,我们既要清楚它们之间的差别,又要清楚它们之间的联系,了解它们之间是如何转化的。这样,我们才能对知识进行更好的整合,才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
运用间隔交替法学习
间隔交替法,就是把不同性质的材料或事物按时间分配,间隔交替进行记忆的方法。
间隔,主要是指时间上的间隔。
这种方法在工作学习中到处可见,大家经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它。比如,45分钟为一节课,课间休息10分钟;课程表上的文理两科总是交叉安排等等。
交替,主要是指学习材料的交替。
实验告诉我们,长时间单纯地识记一种材料,效果十分不好。因为具有相同性质的材料对脑神经的刺激过于单纯,时间过长,被单一信息刺激的大脑响应区域很容易负担过重,由兴奋状态转为保护性抑制状态。如果适时换一种学习材料,就能转换兴奋中心,消除抑制,提高记忆效果。
安然是一个很有计划的学生。在复习的时候,她规定自己早上看文科类科目,集中精力记忆一些必须背诵的东西。下午精力稍差一些,就复习理科科目。
赵刚平时不用心学习,复习的时候却着急了,上午学数学,下午还学数学,后来竟然累得趴在桌上睡着了。
东东的桌上虽然也摆满了资料,但他一会儿学数学,一会儿看英语,一会儿和同学讨论化学,一会儿又带上耳机练听力,忙得不亦乐乎。
我们的大脑同身体一样,也有精疲力竭的时候,刚开始可能很有精神,可是时间长了,不免疲惫,以至于神经麻木,什么东西也看不进去了。
要想更有效率地学好各个学科,就应该运用间隔交替法进行学习。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运用好间隔交替法呢?
身体要休息,大脑也要休息。要想使大脑长期有效地运转,必须让它有规律地休息。
对于学习而言,最好一门课只学20分钟,然后转到与这门课截然不同的学科,而后再回到原来的学科,让大脑均衡地运转,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先用20分钟学数学,紧接着用20分钟学语文。
有些同学在复习的时候,整个晚上都啃着教科书和模拟试题,一直熬到凌晨。他们看起来很用功,但是他们的大脑已经很疲惫,失去了兴奋点,再多的东西也学不进去了。
要提高学习效率,就不要盲目。你可以把几种文理科的复习安排在一起,还可以在复习中间休息一下,听听歌,弹一首曲子等等。你也可以把一本小说或诗集放在身边,在学习数学课程的时候,每隔20分钟就看看这些书或弹弹钢琴,让大脑均衡运动,充分发挥其功能。
间隔交替法运用得好,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实效。若不善于运用这种方法,只会事倍功半。
错误不能重犯
一错再错是大错
数学老师为了提高同学们的数学学习能力,每天早自习都要做一些简单的小测验,成绩排在最后的10位同学,放学要留下来打扫教室,以示惩罚。
李建最讨厌考试,只要一听到考试两个字,就不由自主地头疼起来。
第一次测验,他只答错了2道题,不用留下来打扫卫生。李建心中很得意:原来老师出的题目也难不到哪里去,看来以后根本不需要担心了。
隔天,李建在测验中又错了类似的两道题。他心想:又是两道题,如果出了其他类型的题目,可能就满分了呢!
老师开始宣布最后10名同学的名字:“丹丹、李建……”
李建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被留下,难道其他同学全都考了100分吗?我只错了两道题而已啊。
第三天,李建仍在名单之内;第四天,李建又错了两道题……
数学老师将李建请到办公室,问他:“你知不知道为什么你只答错两道题还需要打扫卫生?”
“不知道。”李建说。
“如果你认真检查一下这几天的考卷就会发现,你连续答错的都是同类型题目。一错再错是大错!就算考了90分,也是不可原谅的!”
李建恍然大悟。
老师又说:“今天回家后,把答错的题目反复看3遍!以后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了,知道吗?”
李建心服口服,回家后,把答错的题目写在一张大纸上,贴在最显眼的地方,告诫自己以后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检讨是成功之母
有教育学家指出:一个病人如果不知道自己到底得的是什么病,即使吃再多的药,也不一定能康复。而一个学生如果不知道造成自己成绩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那么即使他再怎样用功,成绩也不一定能提高。
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出现了小的错误,如果不及时检讨改正,就会酿成大错误,那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了。学习也一样,平时的小错误被忽略,到了考试的关键时刻,就可能在“小问题”上丢大分。
很多同学在遇到以前答错的题目或类似的题目时,都有重复犯错的倾向。原因是大部分同学过分在意分数,而忽略了寻找出错的原因。因此,在平时的学习或考试中若有答错的题目,应该认真分析、检讨错误的原因。最好能准备一个小笔记本,用来整理那些错误的或者没有答好的题目。若是能归纳整理出容易出错的相关信息,效果会更好。
全面发展——克服偏科
小雨的成绩一直很优秀,她特别喜欢文学,所以语文成绩尤其出色。可是,自从上了初三后,她觉得对数学力不从心了,因此越来越讨厌数学,宁可看一些文学作品,也不愿意去做数学题。结果数学成绩越来越差,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小雨非常苦恼,她的父母也很焦急。
其实小雨并不是唯一的例子,在她们班,还有好几个偏科的同学,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害怕的科目。有人说:“我根本就没有数学头脑,一看到数学就头晕,更别谈考试了。”有人说:“我就害怕英语,那些单词老是记不住,还有语法,怎么也想不通。”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弱项,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你可能喜欢学英语,而害怕学数学;她可能喜欢学数学,而害怕学英语。
要想征服自己所讨厌的学科,必须找到造成厌恶这个学科的原因。造成偏科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较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学习该科目的能力较差,其次是因失败而产生的自卑感,再则就是教师、家庭、朋友等的影响。
偏科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会在知识上产生缺陷,出现“跛脚”现象。比如有的人不喜欢学语文,导致工作后连一个简单的说明都写不好。
二是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因为各门学科是相互联系的,少了任何一科都会不协调。
克服偏科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易思学习法为此提出了几条建议:
第一,反省成绩不好的原因并写出具体的改进方法。
第二,总结成功经验。现在的劣势科目,以前可能不是,请写下当时学习这门课曾用过的好方法,哪些方法现在仍然有效。
第三,借鉴优势科目的学习方法。
第四,向尖子生学习。你可以观察那些成绩好的同学的学习方法与你有何不同,也可以向他们讨教。
克服恐惧感和自卑感
当你害怕某事时,并不能说明你缺少这方面的能力,只能说明你缺少解决这方面问题的经验,或者你有这方面的才能,只是由于害怕而发挥不出来。
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许多潜能,有的人有演讲的潜能,有的人有写作的潜能,还有的人有绘画的潜能。
你是不是只爱学语文而不爱学数学?你是否总是把英语题放到最后做?如果是这样,一定是你的恐惧心理在作怪。其实,潜能如果能释放出来,就是不同寻常的才华。
失败常常会引起我们的恐惧,在恐惧的支配下,我们会逃避做某些事情,从而令我们对自己的潜能视而不见,即陷入失败——恐惧——忽视潜能——潜能受阻的恶性循环中。天长日久,我们就会认为自己绝对无能,绝对不是这块料。
那么,我们的潜能是如何因恐惧而受到阻碍的呢?
首先,恐惧阻止我们尝试。
其次,恐惧影响我们评价自己的客观性。
再次,恐惧使我们试图逃避现实。
事实上,你所害怕做的事情肯定是你的潜能所在,也一定是你提高最快、进步最大的领域。所以,如果你害怕数学,就立刻去做数学题;如果你恐惧长跑,就立刻去跑上5圈……你会发现,你的恐惧会消失,你会释放出令所有人难以置信的光和热。
(下期预告:艾宾浩斯学习法)
★ 编辑/王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