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广泛性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

来源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sj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下肢广泛动脉硬化性闭塞造成的肢体缺血显微外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1998年5月~2003年1月,应用显微外科技术,采用自体长段大隐静脉逆转移植重建血供12例.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4年,术前的肢体冷与麻木、静息痛和间歇性跛行消失.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大隐静脉逆转移植及动脉搭桥或静脉动脉化治疗下胺动脉硬化性闭塞,术后可获得良好的远期通畅率及较好的临床效果.

其他文献
目的监测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方法对我院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分离出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240株,以Kirby-Bauer(K-B)琼脂扩散法作药敏试验;以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1999年推荐的表型确认试验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 结果老年组和非老年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14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分别为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 方法对34例门静脉高压患者和34 例单纯脾破裂患者的脾静脉行HE染色观察形态学变化,行免疫组化染色并定量分析.[ KG2〗结果门静脉高压患者脾静脉中膜平滑肌增生 ,并发生玻璃样变,内膜增厚.门静脉高压组和脾破裂组之间脾静脉内皮细胞间粘附因子(ICAM)-1表达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脾破裂组术后无门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