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郎与“台湾歌曲”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xuyua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清郎教授于2011年3月8日去世,一周年过去了,他的音容笑貌,他余音缭绕的“台湾歌曲”,却历历在目、回响耳际。
  张先生是一位男中低音歌唱家,与我专业同行。厦门、台湾一水之隔,相识本该容易,然而,我与张先生认识,却有些偶然。一位在厦门投资的台湾朋友王志强先生与我很熟,正好认识张老,每次他从台湾回来,都会给我带上一些张清郎相关的台湾音乐文化活动资料,从这些专辑及书籍资料里,我渐渐地熟知了这位“台湾歌曲”的引领者。
  张清郎1939年出生于台湾省新竹市,1952年上完竹师附小、1955年新竹省商业学校毕业、1958年在新竹师范毕业,1965年以声乐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系并留校任教。随后,他获得政府奖学金,赴奥地利国立维也纳表演艺术大学留学,专修德国艺术歌曲。先生曾在《托斯卡》、《魔笛》、《蝴蝶夫人》、《弄臣》等西洋歌剧以及《牛郎织女》、《热碧亚》、《白蛇传》、《天山云雀》等中国歌剧中担任主要角色。1990年8月,他率领台湾音乐家访问团赴大陆作音乐寻根访问与交流活动,其间赴中央音乐学院、福州师范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等地进行访问,并与大陆音乐家于润洋、黎信昌、杨鸿年、严良垄、王志信等相互交流,结下友谊。
  2004年,台湾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暨台湾音乐家访问团一行15人,在张先生带领下于5月27日抵达厦门,28日至6月2日进行了厦门、漳州和泉州的“台湾歌曲”巡回演出及学术交流活动。
  在这次交流中,我与张先生亲密接触,建立起师长与朋友般深厚情谊。5月30日,由厦门市音乐家协会与台湾师范大学艺术学院联合主办的一场“两岸台湾歌曲”演唱会上我们同台演出,张清郎既是主持人又是歌唱家,他演唱了《牛梨仔歌》、《牵阮的手》和《杯底不要饲金鱼》,首首皆是撼动人心的经典曲目。他以轻松的演唱带动了现场气氛,让观众们在愉快的气氛中欣赏了美妙的“台湾歌曲”,领略了他那精湛的演唱功力。其中《杯底不要饲金鱼》是他最爱的一首台湾歌曲,也是他的保留曲目。我在音乐会中演唱了一首《烧肉粽》,庄德昆演唱的是闽南语歌曲《杂菜汤》和创作歌曲《故乡鼓浪屿》,另外还有台湾歌唱家吕珂独演唱了《望春风》,郑仁荣演唱了《六月茉莉》等。音乐会在厦、漳、泉三地都取得了轰动性成功。
  张清郎对故乡及本地文化一往情深,毕生致力于“台湾歌曲”的演唱与研究,把茶肆酒楼、歌厅舞厅与田野民间的俚曲小调、山歌乡谣提高到艺术歌曲的层面上来。他在提升“台湾歌曲”的艺术性与扩展“台湾歌曲”的普及性,以及在“台湾歌曲”的创作、演唱、教学上都做出了最卓著的贡献,可以说是“台湾歌曲”普及、提高的奠基人。在现当代台湾音乐声乐发展史上,留下自己的坚实足迹。下面,从几个方面可找到印证。
  一、在创作上的贡献
  台湾歌曲在过去,常被误认为“台湾歌谣”。而“歌谣”之“谣”指通俗的、民间的,具有时间性和普遍性的本地歌曲。台湾歌谣和台湾流行歌曲一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仅限于流行歌星的商业表演,或人们在酒兴之余的娱乐点缀品,是通俗性的、娱乐性的更是商业性的地方歌曲。而今天,我们提及的“台湾歌曲”,是将曲调加上钢琴或管弦乐的伴奏,以丰富的音乐织体与歌词融汇为一,呈现出一种艺术歌曲的品貌。音乐、文学浑然一体,化俗为雅,成为当今台湾艺术歌曲。在此,张先生功高少有人能过之。
  张清郎曾回忆道,年轻时,他在演唱舒伯特的德国艺术歌曲《菩提树》时恍然大悟:台湾也有菩提树,长得却和德国的不一样,台湾怎么就那么少或没有艺术歌曲呢?不同的母语及文化背景也应该有不同的艺术歌曲,这正是他领悟台湾本地歌曲可化为艺术歌曲的的转折之处。
  从那时起,张清郎提出了一个“通俗歌曲艺术化”的目标,开始“炼俗为雅”的工作。他分别从作词、作曲、编曲三个部分进入创作,以提升原生态“台湾歌曲”文学价值、音乐价值与歌唱技巧。张清郎先生是歌唱家,在作词、作曲、编曲方面并非专长。然而,他凭借着个人对于台湾本土歌曲的执著和喜爱,以及他几十年来从事声乐教学与演唱的经验,开始对台湾语言、文字、文学等方面进行潜心系统的研究。虽然他专攻声乐,作曲理论与技巧并不娴熟,但在质量第一、效果第一的从严要求下,他由内往外做,由熟悉的到不熟悉的逐渐扩大范围,坚持慢工出细活的精神,一个字、一个音地慢慢揣摸每一首歌曲,孜孜以求艺术化歌曲处理的每一个细节。终于创作出一批形神兼备、艺术价值很高的台湾艺术歌曲。
  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中,他作曲的有:《台湾人》、《澎湖颂》、《月下独酌》等;由他作词的有:《樱红》、《淡水渡口》、《咱的乡,咱的情》等作品;由他编曲的有:《望春风》、《牛犁歌》、《日头落山一片黄》等一大批声乐作品。
  这些作品为台湾音乐创作注入一股清流,同时,他对于台湾歌曲表演研究精深,独特见解(见后),赋予了台湾本地歌曲更多的音乐性、文学性与艺术价值。
  二、在演唱与研究的贡献
  张清郎演唱作品曲目非常广泛,舞台表演常有的是歌剧咏叹调《你再不要去做情郎》、声乐套曲《冬之旅》、意大利的艺术歌曲《桑塔·露琪亚》、法国的艺术歌曲《悲歌》等。但他最爱演唱的作品却是中国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和“台湾歌曲”《杯底不要饲金鱼》。为了更好地应用台湾语言演唱“台湾歌曲”,张清郎先生创造了“台湾歌曲演唱法”:1.台语“声调”演唱法;2.台语“元音”演唱法;3.台湾“子音”演唱法;4.台语“复合字音”演唱法;5.台语“变调”演唱法;6.台语“音变”演唱法;7.台语文言音、“口语音”、“训读”演唱法;8.台语“漳州腔”、“泉州腔”演唱法等等。这些别出心裁的“演唱法”为台湾语言谱写的歌曲教学带来极大的方便。
  “台湾歌曲”演唱法乃是学习台语歌曲之基础,为了在“台湾歌曲”的语言上更加精准的咬字吐词,张清郎专门绘制了“台语声调表”(图1)。
  在以上声调表的基础上,张清郎创作了《台语声调歌》(图2)
  这些图表与歌曲给台语(闽南语)演唱者带来很多益处。本来,台语丰富的声调使学习者望而生畏,而正是如此丰富的声调,使台语成为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之一,它自身多变的语调本身就是一首美丽的歌曲。张先生一首歌曲、一张图表解决了台语8个声调的学习。而他的“台湾歌曲演唱法”研究,更是将语音与旋律紧密结合,分门别类解决问题,把闽南语融入歌唱艺术当中。   三、在教学上的贡献
  张清郎不仅是一位演绎精湛的歌唱家,也是一位教育成就卓越、桃李满门的声乐教授,他的教学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色。
  在台湾师范大学艺术学院任教期间,他教授声乐及合唱课程,制定了独唱、对唱、重唱、弹唱、解说等授课型式。在教学理念上,他注重创造性,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并鼓励他们搜集台湾民族文化素材进行创作;在教学方法上,他讲述台湾歌曲的音乐风格、歌词内涵和歌曲背景与意义,对作品进行比较和讨论,并将在维也纳学习德国艺术歌曲的西方声乐经验传授给学生;用“台湾歌曲演唱法”教授学生们如何演绎“台湾歌曲”。他的教学使“台湾歌曲”在教学活动中成为一个亮点,为本土文化的发展点燃了火焰。
  在他开设的“台湾歌曲”研究课程上,他将“通俗歌曲艺术化”,炼俗为雅这个目标在教学中努力实践与运用。在这一段遐美难忘的时光里,他谱写了《澎湖颂》、《台湾人》等声乐作品,并亲自演唱。他希望将“台湾歌曲”发扬后得到回响,成为台湾大学的主要科目和社会公认的艺术作品。
  张清郎对“台湾歌曲”的专心投入和推广,可说是成果辉煌。2003年,当我看到那本张清郎《台湾歌曲》这本专著时,并没觉得是那么的特别与出色。然而,当我开始使用这些教材,将这些歌曲真正实践在艺术学院的教学中时豁然开朗。在林强等几位同学的演唱过程中,那流畅的旋律、朴实的歌词、风趣的意境,让我体会到了张清郎先生清新的音乐风格,领悟到他音乐的魅力。在2004年张清郎及台湾音乐家访问团来厦门进行文化交流活动期间,在他的讲学与音乐会演唱的过程中,我才真正体会到古人所说的“既无下里巴人,何为阳春白雪”的含义,更加领悟到张清郎那崇高的音乐精神和渊博的文学思想。
  四、在推广上的贡献
  张清郎精研“台湾歌曲”,在“台湾歌曲”的演唱和创作上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然而,他并非象许多知识分子那样,把自己关在书斋校门。他一生努力,力图将“台湾艺术歌曲”的成果与精髓推广到社会乃至整个世界。他潜心研究编著出版有《台湾歌曲》、《台湾歌曲合唱集》等书谱;录制了《乡土歌谣》、《台湾诗篇》等数盘专辑;以独唱和合唱的型式在台湾及国内外举办了逾千场的“台湾歌曲”演唱音乐会;并用开设讲座和参加学术会议等各种形式传播和推广“台湾歌曲”及“台湾歌曲”的演唱技巧。,
  张清郎于1973年赴日本东京参加亚洲作曲家联盟会议。于1975年至1990年期间三次赴韩国参加“中韩联合音乐会”。他亲手制作了“中、日、韩歌曲联合演唱会”、“中国民歌之旅一民歌短剧”、“中国民歌演唱舞蹈之夜”、“张清郎台湾歌曲演唱会”、“世纪新声,歌我台湾”等音乐晚会;于1990年以用中国民歌来制作歌剧的理念,创作了台湾音乐史上第一部中国民谣歌剧——《天山云雀》,并在剧中担任声乐指导及剧中男主角。
  1987年,他在台湾音乐厅举办了“源远流长——台湾歌曲之夜”与“台湾歌曲之夜——百家春”两场成功的音乐会之后,即开始了巡回演出。1988年他赴法国歌剧院及维也纳皇宫艺术文化中心,举办“台湾歌曲”演唱会,1989年随“梅花访问团”赴欧洲英、法、德、比、荷等五国演出“台湾歌曲”,1990年赴美国休斯顿、洛杉矶、加拿大等地作“台湾歌曲”巡回演出20多场。他演唱的“台湾歌曲”深为欧美人民所喜爱,此乃中国人在外国演出“台湾歌曲”之创举。
  追思张清郎先生
  命运总是那样的无奈。在张清郎晚年,肝病一直折磨着他,且病情越来越严重,终因医治无效逝世,享年72岁。为了悼念张清郎先生,台湾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在校本部礼堂于2011年3月举行了“张清郎先生追思告别音乐会”。音乐界那些先生的挚友们以及师大师生演唱和演奏了张清郎生前最喜爱的“台湾歌曲”《杯底不要饲金鱼》,用音乐送别这位对台湾音乐贡献良多的音乐家。
  如今斯人已逝,《杯底不要饲金鱼》竟成了张清郎的千古绝唱,此情此景徒留追忆,唏嘘难舍。张清郎的远去,使我与许多相识他的大陆音乐朋友有痛失亲人的感触。但是,他留给我们的“台湾歌曲”,已成为中国当代声乐艺术的一份宝贵财富,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中大放异彩,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台湾歌曲”那动人的歌声,因张清郎先生而回荡华夏大地,回荡在台湾与厦门的音乐文化交流中,飘香在一衣带水的海峡两岸。
  段永纯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 荣英涛)
其他文献
我们当今通用的“言文一致”体是通过历史上种种变革和试验才最终形成的一种通用文体,其变迁的过程中,有许多我们现在已经看不到的特征和使用形态。本篇研究主要对“言文一致
近日,广州大学城新建的一座通讯基站不仅引起了很多行人的关注,而且也吸引了大批媒体记者前来采访、拍照。“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基站周围赫然立着的蓝地白字的标语牌揭示了其中的缘由。原来这是用于测试而开通的中国首个5G基站,难怪拥有这么强的“圈粉”能力。“传说”中的5G通信一下子出现在身边,人们流露出的是兴奋与憧憬,而心里可能在默默畅想,新一代移动通信方式进入寻常百姓家还要多久,它将对社会产生怎
期刊
期刊
在图书出版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如何策划高品质选题,如何抓住优质作者资源,如何利用新营销媒介加强宣传,都对策划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提高编辑的核心竞争力
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环境之下,创新创业教育正在不断地完善,而由于专业的不同,在创新创业教育上也会出现不同的方式方法以及教育途径.而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
5G,无疑是刚刚落下帷幕的2017世界移动大会·上海展上最为火爆的展示之一,同时也是业界探讨最多的话题之一.那么, 5G之路究竟该如何走?这正是喧嚣过后需要冷静思考的问题.
期刊
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事业单位的会计控制工作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以全面、具体的控制事业单位内部的资金状况,
掌声献给来自中国的歌声”rn皇家艾尔伯特音乐厅是英国最具特色的建筑物之一,被誉为英国的国家财富.它也是全世界音乐爱好者心目中的圣殿,众多世界级艺术大师均在这个舞台上
东方白鹳属大型水禽,由于环境变迁,其数量越来越少,至90年代初,黑龙江省东方白鹳繁殖种群已不足50只,到了绝迹的边缘;为了挽rn救东方白鹳,恢复其野生种群,除进行大量的生态学研究外,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