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红》被称作哲思小说。该作品以潜藏于古老的土耳其民族灵魂深处的深沉忧郁为主旋律,通过人生苦境和人生追求虚幻的揭示,展示了忧伤的无处不在,并揭示出土耳其人如此忧郁的缘由:文明的失落、信仰的缺失以及漂泊无根之感。作品带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积淀,升华了忧伤和忧郁的精神内涵,深刻揭示出在文化冲突中错乱的灵魂。
关键词:奥尔罕·帕慕克 《我的名字叫红》 文化冲突 错乱的灵魂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小说《我的名字叫红》斩获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一时间,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于土耳其。这个在历史上曾经显赫一时的奥斯曼帝国,几百年来一直湮没无闻,几乎淡出人们的视线。此前,我国广大读者对土耳其文学十分陌生,帕慕克的获奖,特别是他2008年的中国之行,在国内引起不小的震动,学术界由此掀起了一片“红”潮——出现了大量相关的学术研究文章。究其原因,固然与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泱泱大国因未能圆梦诺奖而积聚多年的情结有关;但也有我国与土耳其同属于历史上的东方国家、又都是当今的第三世界不无关系;更主要的还在于,小说《我的名字叫红》(以下简称《红》)本身具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在颁奖词中明确表示:“他(奥尔罕·帕慕克)在对家乡忧郁灵魂的探求中发现了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新象征”。英国小说家布里安·拉威利认为:“与其说帕慕克是在调停或解释两种文明之间的不同,不如说他是在探索身处冲突之中的人们的感受”。小说《红》以土耳其传统细密画与法兰克绘画技法和风格中存在的差异为象征物,表现了东西文化碰撞中产生的冲突和融合,尤其是土耳其人经历的极大精神痛苦,以及由此衍生的埋藏于民族灵魂深处的深沉忧郁。可以说,《红》是一部在文化冲突中错乱的灵魂写真。
一 灵魂错乱的表现——挥之不去的忧郁
忧郁,指人在愁苦、忧虑、烦闷等不良情绪的长期影响下,郁结而成的忧伤、愁闷的精神状态。一个人处于忧郁中,会表现出消沉落寞、欲哭无泪的抑郁寡欢状态;而一个民族如果长期处于忧郁之中,则会传递一种令人痛彻心扉的绝望情绪!帕慕克在谈到他生活和创作的城市伊斯坦布尔时说:
“她对于我而言一直是个废墟之城,充满了帝国斜阳的忧伤。我一生不是对抗这种忧伤,就是(跟每个伊斯坦布尔一样)让她成为自己的忧伤”(《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
小说《红》的背景选在伊斯坦布尔。在59个章节中,不同的人、物,分别作为叙述主体轮番上场,读者仿佛被引入一个万物有灵的世界。不论人抑或非人,也不论现实的还是历史的,有生命的没生命的,抽象的具象的,均带着一种无处不在的浓重忧伤,始终挥之不去,令你难以释怀,最后凝结而成一种潜藏于灵魂深处的忧郁。
1 痛苦的人生境遇
小说《红》中的人物不论身份如何,皆处境悲苦,在苦难中挣扎。出身贫寒的黑,因为门第关系不能得到心爱的姑娘,带着无法弥合的心灵创伤远走他乡,饱经沧桑之后回到故乡,与早已嫁作他人妇,成为两个孩子母亲的恋人费尽周折终到一起,处于对痛苦、欢乐失去感觉的麻木状态,“沉浸于忧愁当中”,使他的爱人谢库瑞觉得“必定是某个忧伤的邪灵占据了他灵魂的阴暗一角,使他情绪消沉”。
谢库瑞是个人见人爱的美丽女子,从小养尊处优地被父母视若掌上明珠,但在别人眼里却是个“黑眼睛的忧郁女孩”。为爱情结婚,但丈夫上战场四年未归。24岁的她带着两个孩子空度岁月,还要受到小叔子的骚扰。当黑的再次出现给谢库瑞的生活带来一线生机时,她的父亲却突然遭人暗害,为避免节外生枝,她只好隐瞒父亲去世的消息并举行了一个悲伤的婚礼;当杀父之仇终于得报,可以和爱人终相厮守时,她的爱人却忧郁消沉直到离世。
凶手橄榄既是优秀的细密画家,又是生活的破坏者。在小说中,作者让同一个人以不同身份出场,意在表现其人格的分裂。在人前,他是一个才华横溢、充满激情的画家;人后,却因杀害高雅和姨父大人成为手上沾满鲜血的凶手。高雅以画家身份出场三次,以凶手身份却有六次,作品显然重在表现其作为杀人凶手内心进行的激烈矛盾冲突:
“每个夜里,总有一阵忧郁、伤心向我袭来……我们污秽堕落,我们逐渐腐烂、死亡,我们正在毁灭自己的生命,我们深陷痛苦,无法自拔……”
奥斯曼大师是细密画画家的代表,其人生轨迹完全按照前辈细密画家的曲线完成。他经历无数惩戒甚至酷刑才从学徒阶段走到学有所成,终于成为苏丹画坊总监,却赶上法兰克画风的浸入。作为传统的代言人,他感到细密画将时日无多,当发现自己最为器重的几位画师为了金钱背着他做私活,而且用的是与传统对立的法兰克画法时,深感痛惜:“我的内心深藏着一股无法与你们分享的忧伤,一股对于所有画家的痛惜与悲叹”。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发出感叹:“我可以觉察到千百座大小城市里千万个插画家内心深沉的悲苦,他们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气质,每人的画作都听命于不同的残酷君主、大汗或首领。每个画家都展现了无比的才华,而每一个人,也都同样臣服于失明。”在终于有机会遍览了苏丹藏画的宝库以后,追随前辈的大师刺瞎了自己的双眼,并于两年后离开人世,结束了悲苦的一生。
2 人生追求的虚幻
《红》中多声部展现的人、物皆有所求,然而追求终成泡影,只有在不可知的死后才出现想象中的境界。黑追求心中多年未得的爱情,谢库瑞嫁他时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而且因为丈夫四年未归,为照顾两个未成年的孩子才嫁给他;谢库瑞追求爱情,丈夫却一去杳无音信,只好带着两个孩子和年老的父亲寂寞度日,为给孩子寻求保护嫁给黑,却因为黑亲历了一场场生死角逐变得忧郁寡欢,失去生的乐趣;姨父为苏丹主持手抄本绘画,为此送命,画册终未能完成;奥斯曼大师想保有细密画传统,精心培植接班人,徒弟却都背叛了他;年轻一代画师想继承奥斯曼成为大师,然而世俗金钱的诱惑却使他们背叛了老师,橄榄敏感到“我们这些想靠技艺和严谨为生的细密画师,而今在伊斯坦布尔已经没有容身之处了”,为此他成为连自己也没想到的杀人凶手,内心承受着无尽煎熬。
欲望没有止境,追求目标盲目,人生难以实现快乐,结果难免虚幻。正如文中撒旦所说:
“许多人犯罪的原因完全无关乎我的教唆、欺骗和诱惑,纯粹是基于他们自己的盲目野心、肉欲、意志力薄弱、劣根性。”
作品取名“我的名字叫红”。“红”在作品中被赋予多重意义,意味着人生追求达到无上境界的精彩瞬间,意味着与真主同在。如在“我是你们的姨父”中,作家用抒情的笔调写到姨父死后灵魂感到解脱的自由畅快,周围被热烈的红色拥抱,在惊惧狂喜中感觉自己就在真主的身旁,“与此同时,我感觉到四周涌入一股无以匹敌的红。短短的一瞬间,红色染透了一切。这艳丽的色彩溢满了我和全宇宙”。“红色朝我逼近——那无所不在的红,包罗着宇宙万象—如此壮丽璀璨的红,想到自己即将成为它的一部分,想到自己能够如此接近‘他’,我不禁泪如泉涌。”——“红”的境界只在死后才得实现,生者只有靠想象才能得见,预示追求的虚幻性。
3 充满猜忌和仇恨的人际关系
人间没有温暖,相反,彼此充满猜忌和仇恨。“谁也不相信谁,随时都会被对面的人给做掉,对此每个人都有心理准备”。伊斯坦布尔的夜晚充斥着令人心痛的声音:悲苦的人们一阵阵的咳嗽声,呻吟声,睡梦中的哭喊声,夫妻的争吵声、仿佛试图掐死对方,孩子们的哭泣声。人群处于压抑、痛苦之中,是忧郁的群体。
二 灵魂错乱的缘由
1 文明的失落
历史上曾经辉煌一时的土耳其奥斯曼文明,盛极而衰。《红》记录的故事发生在16世纪,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混乱不堪:道德沦丧、物价飞涨、偷窃、抢劫、谋杀盛行,大火、瘟疫、与波斯人长年不断损失无数生命而毫无结果的战争、欧洲基督教徒占据奥斯曼城堡——灾难接连不断,伪币充斥市场和商店,流氓和叛徒都聚集在咖啡馆密谋叛乱,教士、教长、传教士和讲道者曲解《古兰经》……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以细密画为象征物的土耳其古老文明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苏丹陛下安排了由奥斯曼大师为总监的御用画家按照土耳其传统细密画的画法,为穆斯林历的第一千年庆典编纂叙事诗,同时许可并鼓励姨父监督制作一本手抄绘本,运用法兰克人的画法,把他本人的肖像藏于其中,希望以此展示他与他的王国能够像法兰克人一样运用他们的风格,于是在画家及社会上引起明争暗斗,从事手抄绘本的四位著名画家之一的高雅及姨父先后遭到暗杀,斗争达到白热化。最后虽然追查到凶手,但由于世事变迁,手抄本终未完成。
2 信仰的缺失
土耳其自古以来就是拥有宗教信仰的民族,人们对于安拉的信仰可谓虔诚。然而在《红》中,随处可见对信仰的质疑。高雅死后所见质疑了传教所言:
“我得承认,我并没有看见伟大的《古兰经》中所描述的金银色天堂别墅及从其身旁蜿蜒而过的河流,也没遇见长着硕大果实的宽叶树木或是美丽的少女。”
“除此之外,我也没有见到那传说中的四条河流。尽管《古兰经》里没有提到这四条河,但一些想象力丰富的梦想家如伊本·阿拉比把她们描绘得如花似锦,说这些河流中满是牛奶、美酒、清水与蜂蜜。”
小说对那些想借由幻想期盼来世生活的人们的信仰无疑提出了挑战。橄榄杀害高雅似乎是“为了正义”,然而他所信守的细密画传统不能画出一幅真正的肖像,让人不得不产生疑问:“究竟何为正义?”因为艺术上的歧见,杀害兄弟似的同行的行为难道是正义的吗?信徒为莫名理由而杀人,被害人死后也未能见到《古兰经》描绘的情景,结论不言自明。
3 漂泊无根之感
土耳其人的忧郁还来自于由历史至今它所处的尴尬地位。一个历史上的东方文明被强权所灭,强迫接受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其传统价值、伦理、风尚、道德,乃至生活习惯发生很大改变,然而潜藏于民族情感和血脉里、尚未完全逝去的思想意识又割舍不断,致使土耳其的今天非东非西,既东且西,形成文化杂合的“混血”状态。如作品第54节:“我善变的心啊,当我身处东方时,渴望西方;当我深处西方时,渴望东方”。
今天的土耳其,由于在语言上属于突厥语系,并在历史上曾经残暴统治过阿拉伯国家,因而大多数阿拉伯国家排斥、不承认其为纯粹伊斯兰国家;又由于保留有大量东方风俗传统,文化上存在巨大差异,而不被西方接纳。正是由于文化冲突和难以彻底的文化杂合,使土耳其的民族情感无所皈依,处于漂泊无根状态,因而形成这个民族共有的深沉的忧郁情绪。
总之,《红》中的故事深情诉说着土耳其人灵魂深处的忧伤。帕慕克用“呼愁”这个概念来表达伊斯坦布尔民众深沉的忧郁。它是由辉煌历史的陷落、遗留的废墟和渗入血脉的文化,以及与骄傲和自豪相伴而生的遗憾、感伤、哀怨、失望、心痛等等混合而生的复杂情感,带有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也许可以这样表述:《红》升华了忧伤和忧郁的精神内涵,使被文明割裂和架空而错乱的古老民族的痛楚灵魂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它是一部文化冲突中错乱灵魂的写真。
参考文献:
[1] 邓先进:《〈我的名字叫红〉的叙事视角分析》,《兰州学刊》,2007年第6期。
[2] 林玉珍:《〈我的名字叫红〉的后现代叙事手法解析》,《当代外语研究》,2010年第3期。
[3] 詹春花:《论〈我的名字叫红〉叙事中的文化主题》,《当代外国文学》,2007年第3期。
[4] 李卫华:《文化冲突与文化杂合:〈我的名字叫红〉中的情节结构隐喻》,《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1期。
[5] 毕文娟:《冲突·痛苦·共存——〈我的名字叫红〉潜文本探析》,《理论学刊》,2009年第5期。
[6] 奥尔罕·帕慕克,沈志兴译:《我的名字叫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
陈艳丽,女,1963—,河北乐亭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世界文学,工作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文法学院。
马秀丽,女,1974—,河北武邑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世界文学,工作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文法学院。
韩颖,女,1955—,河北抚宁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学,工作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科研处。
关键词:奥尔罕·帕慕克 《我的名字叫红》 文化冲突 错乱的灵魂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小说《我的名字叫红》斩获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一时间,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于土耳其。这个在历史上曾经显赫一时的奥斯曼帝国,几百年来一直湮没无闻,几乎淡出人们的视线。此前,我国广大读者对土耳其文学十分陌生,帕慕克的获奖,特别是他2008年的中国之行,在国内引起不小的震动,学术界由此掀起了一片“红”潮——出现了大量相关的学术研究文章。究其原因,固然与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泱泱大国因未能圆梦诺奖而积聚多年的情结有关;但也有我国与土耳其同属于历史上的东方国家、又都是当今的第三世界不无关系;更主要的还在于,小说《我的名字叫红》(以下简称《红》)本身具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在颁奖词中明确表示:“他(奥尔罕·帕慕克)在对家乡忧郁灵魂的探求中发现了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新象征”。英国小说家布里安·拉威利认为:“与其说帕慕克是在调停或解释两种文明之间的不同,不如说他是在探索身处冲突之中的人们的感受”。小说《红》以土耳其传统细密画与法兰克绘画技法和风格中存在的差异为象征物,表现了东西文化碰撞中产生的冲突和融合,尤其是土耳其人经历的极大精神痛苦,以及由此衍生的埋藏于民族灵魂深处的深沉忧郁。可以说,《红》是一部在文化冲突中错乱的灵魂写真。
一 灵魂错乱的表现——挥之不去的忧郁
忧郁,指人在愁苦、忧虑、烦闷等不良情绪的长期影响下,郁结而成的忧伤、愁闷的精神状态。一个人处于忧郁中,会表现出消沉落寞、欲哭无泪的抑郁寡欢状态;而一个民族如果长期处于忧郁之中,则会传递一种令人痛彻心扉的绝望情绪!帕慕克在谈到他生活和创作的城市伊斯坦布尔时说:
“她对于我而言一直是个废墟之城,充满了帝国斜阳的忧伤。我一生不是对抗这种忧伤,就是(跟每个伊斯坦布尔一样)让她成为自己的忧伤”(《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
小说《红》的背景选在伊斯坦布尔。在59个章节中,不同的人、物,分别作为叙述主体轮番上场,读者仿佛被引入一个万物有灵的世界。不论人抑或非人,也不论现实的还是历史的,有生命的没生命的,抽象的具象的,均带着一种无处不在的浓重忧伤,始终挥之不去,令你难以释怀,最后凝结而成一种潜藏于灵魂深处的忧郁。
1 痛苦的人生境遇
小说《红》中的人物不论身份如何,皆处境悲苦,在苦难中挣扎。出身贫寒的黑,因为门第关系不能得到心爱的姑娘,带着无法弥合的心灵创伤远走他乡,饱经沧桑之后回到故乡,与早已嫁作他人妇,成为两个孩子母亲的恋人费尽周折终到一起,处于对痛苦、欢乐失去感觉的麻木状态,“沉浸于忧愁当中”,使他的爱人谢库瑞觉得“必定是某个忧伤的邪灵占据了他灵魂的阴暗一角,使他情绪消沉”。
谢库瑞是个人见人爱的美丽女子,从小养尊处优地被父母视若掌上明珠,但在别人眼里却是个“黑眼睛的忧郁女孩”。为爱情结婚,但丈夫上战场四年未归。24岁的她带着两个孩子空度岁月,还要受到小叔子的骚扰。当黑的再次出现给谢库瑞的生活带来一线生机时,她的父亲却突然遭人暗害,为避免节外生枝,她只好隐瞒父亲去世的消息并举行了一个悲伤的婚礼;当杀父之仇终于得报,可以和爱人终相厮守时,她的爱人却忧郁消沉直到离世。
凶手橄榄既是优秀的细密画家,又是生活的破坏者。在小说中,作者让同一个人以不同身份出场,意在表现其人格的分裂。在人前,他是一个才华横溢、充满激情的画家;人后,却因杀害高雅和姨父大人成为手上沾满鲜血的凶手。高雅以画家身份出场三次,以凶手身份却有六次,作品显然重在表现其作为杀人凶手内心进行的激烈矛盾冲突:
“每个夜里,总有一阵忧郁、伤心向我袭来……我们污秽堕落,我们逐渐腐烂、死亡,我们正在毁灭自己的生命,我们深陷痛苦,无法自拔……”
奥斯曼大师是细密画画家的代表,其人生轨迹完全按照前辈细密画家的曲线完成。他经历无数惩戒甚至酷刑才从学徒阶段走到学有所成,终于成为苏丹画坊总监,却赶上法兰克画风的浸入。作为传统的代言人,他感到细密画将时日无多,当发现自己最为器重的几位画师为了金钱背着他做私活,而且用的是与传统对立的法兰克画法时,深感痛惜:“我的内心深藏着一股无法与你们分享的忧伤,一股对于所有画家的痛惜与悲叹”。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发出感叹:“我可以觉察到千百座大小城市里千万个插画家内心深沉的悲苦,他们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气质,每人的画作都听命于不同的残酷君主、大汗或首领。每个画家都展现了无比的才华,而每一个人,也都同样臣服于失明。”在终于有机会遍览了苏丹藏画的宝库以后,追随前辈的大师刺瞎了自己的双眼,并于两年后离开人世,结束了悲苦的一生。
2 人生追求的虚幻
《红》中多声部展现的人、物皆有所求,然而追求终成泡影,只有在不可知的死后才出现想象中的境界。黑追求心中多年未得的爱情,谢库瑞嫁他时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而且因为丈夫四年未归,为照顾两个未成年的孩子才嫁给他;谢库瑞追求爱情,丈夫却一去杳无音信,只好带着两个孩子和年老的父亲寂寞度日,为给孩子寻求保护嫁给黑,却因为黑亲历了一场场生死角逐变得忧郁寡欢,失去生的乐趣;姨父为苏丹主持手抄本绘画,为此送命,画册终未能完成;奥斯曼大师想保有细密画传统,精心培植接班人,徒弟却都背叛了他;年轻一代画师想继承奥斯曼成为大师,然而世俗金钱的诱惑却使他们背叛了老师,橄榄敏感到“我们这些想靠技艺和严谨为生的细密画师,而今在伊斯坦布尔已经没有容身之处了”,为此他成为连自己也没想到的杀人凶手,内心承受着无尽煎熬。
欲望没有止境,追求目标盲目,人生难以实现快乐,结果难免虚幻。正如文中撒旦所说:
“许多人犯罪的原因完全无关乎我的教唆、欺骗和诱惑,纯粹是基于他们自己的盲目野心、肉欲、意志力薄弱、劣根性。”
作品取名“我的名字叫红”。“红”在作品中被赋予多重意义,意味着人生追求达到无上境界的精彩瞬间,意味着与真主同在。如在“我是你们的姨父”中,作家用抒情的笔调写到姨父死后灵魂感到解脱的自由畅快,周围被热烈的红色拥抱,在惊惧狂喜中感觉自己就在真主的身旁,“与此同时,我感觉到四周涌入一股无以匹敌的红。短短的一瞬间,红色染透了一切。这艳丽的色彩溢满了我和全宇宙”。“红色朝我逼近——那无所不在的红,包罗着宇宙万象—如此壮丽璀璨的红,想到自己即将成为它的一部分,想到自己能够如此接近‘他’,我不禁泪如泉涌。”——“红”的境界只在死后才得实现,生者只有靠想象才能得见,预示追求的虚幻性。
3 充满猜忌和仇恨的人际关系
人间没有温暖,相反,彼此充满猜忌和仇恨。“谁也不相信谁,随时都会被对面的人给做掉,对此每个人都有心理准备”。伊斯坦布尔的夜晚充斥着令人心痛的声音:悲苦的人们一阵阵的咳嗽声,呻吟声,睡梦中的哭喊声,夫妻的争吵声、仿佛试图掐死对方,孩子们的哭泣声。人群处于压抑、痛苦之中,是忧郁的群体。
二 灵魂错乱的缘由
1 文明的失落
历史上曾经辉煌一时的土耳其奥斯曼文明,盛极而衰。《红》记录的故事发生在16世纪,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混乱不堪:道德沦丧、物价飞涨、偷窃、抢劫、谋杀盛行,大火、瘟疫、与波斯人长年不断损失无数生命而毫无结果的战争、欧洲基督教徒占据奥斯曼城堡——灾难接连不断,伪币充斥市场和商店,流氓和叛徒都聚集在咖啡馆密谋叛乱,教士、教长、传教士和讲道者曲解《古兰经》……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以细密画为象征物的土耳其古老文明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苏丹陛下安排了由奥斯曼大师为总监的御用画家按照土耳其传统细密画的画法,为穆斯林历的第一千年庆典编纂叙事诗,同时许可并鼓励姨父监督制作一本手抄绘本,运用法兰克人的画法,把他本人的肖像藏于其中,希望以此展示他与他的王国能够像法兰克人一样运用他们的风格,于是在画家及社会上引起明争暗斗,从事手抄绘本的四位著名画家之一的高雅及姨父先后遭到暗杀,斗争达到白热化。最后虽然追查到凶手,但由于世事变迁,手抄本终未完成。
2 信仰的缺失
土耳其自古以来就是拥有宗教信仰的民族,人们对于安拉的信仰可谓虔诚。然而在《红》中,随处可见对信仰的质疑。高雅死后所见质疑了传教所言:
“我得承认,我并没有看见伟大的《古兰经》中所描述的金银色天堂别墅及从其身旁蜿蜒而过的河流,也没遇见长着硕大果实的宽叶树木或是美丽的少女。”
“除此之外,我也没有见到那传说中的四条河流。尽管《古兰经》里没有提到这四条河,但一些想象力丰富的梦想家如伊本·阿拉比把她们描绘得如花似锦,说这些河流中满是牛奶、美酒、清水与蜂蜜。”
小说对那些想借由幻想期盼来世生活的人们的信仰无疑提出了挑战。橄榄杀害高雅似乎是“为了正义”,然而他所信守的细密画传统不能画出一幅真正的肖像,让人不得不产生疑问:“究竟何为正义?”因为艺术上的歧见,杀害兄弟似的同行的行为难道是正义的吗?信徒为莫名理由而杀人,被害人死后也未能见到《古兰经》描绘的情景,结论不言自明。
3 漂泊无根之感
土耳其人的忧郁还来自于由历史至今它所处的尴尬地位。一个历史上的东方文明被强权所灭,强迫接受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其传统价值、伦理、风尚、道德,乃至生活习惯发生很大改变,然而潜藏于民族情感和血脉里、尚未完全逝去的思想意识又割舍不断,致使土耳其的今天非东非西,既东且西,形成文化杂合的“混血”状态。如作品第54节:“我善变的心啊,当我身处东方时,渴望西方;当我深处西方时,渴望东方”。
今天的土耳其,由于在语言上属于突厥语系,并在历史上曾经残暴统治过阿拉伯国家,因而大多数阿拉伯国家排斥、不承认其为纯粹伊斯兰国家;又由于保留有大量东方风俗传统,文化上存在巨大差异,而不被西方接纳。正是由于文化冲突和难以彻底的文化杂合,使土耳其的民族情感无所皈依,处于漂泊无根状态,因而形成这个民族共有的深沉的忧郁情绪。
总之,《红》中的故事深情诉说着土耳其人灵魂深处的忧伤。帕慕克用“呼愁”这个概念来表达伊斯坦布尔民众深沉的忧郁。它是由辉煌历史的陷落、遗留的废墟和渗入血脉的文化,以及与骄傲和自豪相伴而生的遗憾、感伤、哀怨、失望、心痛等等混合而生的复杂情感,带有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也许可以这样表述:《红》升华了忧伤和忧郁的精神内涵,使被文明割裂和架空而错乱的古老民族的痛楚灵魂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它是一部文化冲突中错乱灵魂的写真。
参考文献:
[1] 邓先进:《〈我的名字叫红〉的叙事视角分析》,《兰州学刊》,2007年第6期。
[2] 林玉珍:《〈我的名字叫红〉的后现代叙事手法解析》,《当代外语研究》,2010年第3期。
[3] 詹春花:《论〈我的名字叫红〉叙事中的文化主题》,《当代外国文学》,2007年第3期。
[4] 李卫华:《文化冲突与文化杂合:〈我的名字叫红〉中的情节结构隐喻》,《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1期。
[5] 毕文娟:《冲突·痛苦·共存——〈我的名字叫红〉潜文本探析》,《理论学刊》,2009年第5期。
[6] 奥尔罕·帕慕克,沈志兴译:《我的名字叫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
陈艳丽,女,1963—,河北乐亭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世界文学,工作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文法学院。
马秀丽,女,1974—,河北武邑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世界文学,工作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文法学院。
韩颖,女,1955—,河北抚宁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学,工作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科研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