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冲突中错乱灵魂的写真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ra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红》被称作哲思小说。该作品以潜藏于古老的土耳其民族灵魂深处的深沉忧郁为主旋律,通过人生苦境和人生追求虚幻的揭示,展示了忧伤的无处不在,并揭示出土耳其人如此忧郁的缘由:文明的失落、信仰的缺失以及漂泊无根之感。作品带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积淀,升华了忧伤和忧郁的精神内涵,深刻揭示出在文化冲突中错乱的灵魂。
  关键词:奥尔罕·帕慕克 《我的名字叫红》 文化冲突 错乱的灵魂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小说《我的名字叫红》斩获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一时间,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于土耳其。这个在历史上曾经显赫一时的奥斯曼帝国,几百年来一直湮没无闻,几乎淡出人们的视线。此前,我国广大读者对土耳其文学十分陌生,帕慕克的获奖,特别是他2008年的中国之行,在国内引起不小的震动,学术界由此掀起了一片“红”潮——出现了大量相关的学术研究文章。究其原因,固然与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泱泱大国因未能圆梦诺奖而积聚多年的情结有关;但也有我国与土耳其同属于历史上的东方国家、又都是当今的第三世界不无关系;更主要的还在于,小说《我的名字叫红》(以下简称《红》)本身具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在颁奖词中明确表示:“他(奥尔罕·帕慕克)在对家乡忧郁灵魂的探求中发现了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新象征”。英国小说家布里安·拉威利认为:“与其说帕慕克是在调停或解释两种文明之间的不同,不如说他是在探索身处冲突之中的人们的感受”。小说《红》以土耳其传统细密画与法兰克绘画技法和风格中存在的差异为象征物,表现了东西文化碰撞中产生的冲突和融合,尤其是土耳其人经历的极大精神痛苦,以及由此衍生的埋藏于民族灵魂深处的深沉忧郁。可以说,《红》是一部在文化冲突中错乱的灵魂写真。
  一 灵魂错乱的表现——挥之不去的忧郁
  忧郁,指人在愁苦、忧虑、烦闷等不良情绪的长期影响下,郁结而成的忧伤、愁闷的精神状态。一个人处于忧郁中,会表现出消沉落寞、欲哭无泪的抑郁寡欢状态;而一个民族如果长期处于忧郁之中,则会传递一种令人痛彻心扉的绝望情绪!帕慕克在谈到他生活和创作的城市伊斯坦布尔时说:
  “她对于我而言一直是个废墟之城,充满了帝国斜阳的忧伤。我一生不是对抗这种忧伤,就是(跟每个伊斯坦布尔一样)让她成为自己的忧伤”(《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
  小说《红》的背景选在伊斯坦布尔。在59个章节中,不同的人、物,分别作为叙述主体轮番上场,读者仿佛被引入一个万物有灵的世界。不论人抑或非人,也不论现实的还是历史的,有生命的没生命的,抽象的具象的,均带着一种无处不在的浓重忧伤,始终挥之不去,令你难以释怀,最后凝结而成一种潜藏于灵魂深处的忧郁。
  1 痛苦的人生境遇
  小说《红》中的人物不论身份如何,皆处境悲苦,在苦难中挣扎。出身贫寒的黑,因为门第关系不能得到心爱的姑娘,带着无法弥合的心灵创伤远走他乡,饱经沧桑之后回到故乡,与早已嫁作他人妇,成为两个孩子母亲的恋人费尽周折终到一起,处于对痛苦、欢乐失去感觉的麻木状态,“沉浸于忧愁当中”,使他的爱人谢库瑞觉得“必定是某个忧伤的邪灵占据了他灵魂的阴暗一角,使他情绪消沉”。
  谢库瑞是个人见人爱的美丽女子,从小养尊处优地被父母视若掌上明珠,但在别人眼里却是个“黑眼睛的忧郁女孩”。为爱情结婚,但丈夫上战场四年未归。24岁的她带着两个孩子空度岁月,还要受到小叔子的骚扰。当黑的再次出现给谢库瑞的生活带来一线生机时,她的父亲却突然遭人暗害,为避免节外生枝,她只好隐瞒父亲去世的消息并举行了一个悲伤的婚礼;当杀父之仇终于得报,可以和爱人终相厮守时,她的爱人却忧郁消沉直到离世。
  凶手橄榄既是优秀的细密画家,又是生活的破坏者。在小说中,作者让同一个人以不同身份出场,意在表现其人格的分裂。在人前,他是一个才华横溢、充满激情的画家;人后,却因杀害高雅和姨父大人成为手上沾满鲜血的凶手。高雅以画家身份出场三次,以凶手身份却有六次,作品显然重在表现其作为杀人凶手内心进行的激烈矛盾冲突:
  “每个夜里,总有一阵忧郁、伤心向我袭来……我们污秽堕落,我们逐渐腐烂、死亡,我们正在毁灭自己的生命,我们深陷痛苦,无法自拔……”
  奥斯曼大师是细密画画家的代表,其人生轨迹完全按照前辈细密画家的曲线完成。他经历无数惩戒甚至酷刑才从学徒阶段走到学有所成,终于成为苏丹画坊总监,却赶上法兰克画风的浸入。作为传统的代言人,他感到细密画将时日无多,当发现自己最为器重的几位画师为了金钱背着他做私活,而且用的是与传统对立的法兰克画法时,深感痛惜:“我的内心深藏着一股无法与你们分享的忧伤,一股对于所有画家的痛惜与悲叹”。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发出感叹:“我可以觉察到千百座大小城市里千万个插画家内心深沉的悲苦,他们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气质,每人的画作都听命于不同的残酷君主、大汗或首领。每个画家都展现了无比的才华,而每一个人,也都同样臣服于失明。”在终于有机会遍览了苏丹藏画的宝库以后,追随前辈的大师刺瞎了自己的双眼,并于两年后离开人世,结束了悲苦的一生。
  2 人生追求的虚幻
  《红》中多声部展现的人、物皆有所求,然而追求终成泡影,只有在不可知的死后才出现想象中的境界。黑追求心中多年未得的爱情,谢库瑞嫁他时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而且因为丈夫四年未归,为照顾两个未成年的孩子才嫁给他;谢库瑞追求爱情,丈夫却一去杳无音信,只好带着两个孩子和年老的父亲寂寞度日,为给孩子寻求保护嫁给黑,却因为黑亲历了一场场生死角逐变得忧郁寡欢,失去生的乐趣;姨父为苏丹主持手抄本绘画,为此送命,画册终未能完成;奥斯曼大师想保有细密画传统,精心培植接班人,徒弟却都背叛了他;年轻一代画师想继承奥斯曼成为大师,然而世俗金钱的诱惑却使他们背叛了老师,橄榄敏感到“我们这些想靠技艺和严谨为生的细密画师,而今在伊斯坦布尔已经没有容身之处了”,为此他成为连自己也没想到的杀人凶手,内心承受着无尽煎熬。
  欲望没有止境,追求目标盲目,人生难以实现快乐,结果难免虚幻。正如文中撒旦所说:
  “许多人犯罪的原因完全无关乎我的教唆、欺骗和诱惑,纯粹是基于他们自己的盲目野心、肉欲、意志力薄弱、劣根性。”
  作品取名“我的名字叫红”。“红”在作品中被赋予多重意义,意味着人生追求达到无上境界的精彩瞬间,意味着与真主同在。如在“我是你们的姨父”中,作家用抒情的笔调写到姨父死后灵魂感到解脱的自由畅快,周围被热烈的红色拥抱,在惊惧狂喜中感觉自己就在真主的身旁,“与此同时,我感觉到四周涌入一股无以匹敌的红。短短的一瞬间,红色染透了一切。这艳丽的色彩溢满了我和全宇宙”。“红色朝我逼近——那无所不在的红,包罗着宇宙万象—如此壮丽璀璨的红,想到自己即将成为它的一部分,想到自己能够如此接近‘他’,我不禁泪如泉涌。”——“红”的境界只在死后才得实现,生者只有靠想象才能得见,预示追求的虚幻性。
  3 充满猜忌和仇恨的人际关系
  人间没有温暖,相反,彼此充满猜忌和仇恨。“谁也不相信谁,随时都会被对面的人给做掉,对此每个人都有心理准备”。伊斯坦布尔的夜晚充斥着令人心痛的声音:悲苦的人们一阵阵的咳嗽声,呻吟声,睡梦中的哭喊声,夫妻的争吵声、仿佛试图掐死对方,孩子们的哭泣声。人群处于压抑、痛苦之中,是忧郁的群体。
  二 灵魂错乱的缘由
  1 文明的失落
  历史上曾经辉煌一时的土耳其奥斯曼文明,盛极而衰。《红》记录的故事发生在16世纪,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混乱不堪:道德沦丧、物价飞涨、偷窃、抢劫、谋杀盛行,大火、瘟疫、与波斯人长年不断损失无数生命而毫无结果的战争、欧洲基督教徒占据奥斯曼城堡——灾难接连不断,伪币充斥市场和商店,流氓和叛徒都聚集在咖啡馆密谋叛乱,教士、教长、传教士和讲道者曲解《古兰经》……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以细密画为象征物的土耳其古老文明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苏丹陛下安排了由奥斯曼大师为总监的御用画家按照土耳其传统细密画的画法,为穆斯林历的第一千年庆典编纂叙事诗,同时许可并鼓励姨父监督制作一本手抄绘本,运用法兰克人的画法,把他本人的肖像藏于其中,希望以此展示他与他的王国能够像法兰克人一样运用他们的风格,于是在画家及社会上引起明争暗斗,从事手抄绘本的四位著名画家之一的高雅及姨父先后遭到暗杀,斗争达到白热化。最后虽然追查到凶手,但由于世事变迁,手抄本终未完成。
  2 信仰的缺失
  土耳其自古以来就是拥有宗教信仰的民族,人们对于安拉的信仰可谓虔诚。然而在《红》中,随处可见对信仰的质疑。高雅死后所见质疑了传教所言:
  “我得承认,我并没有看见伟大的《古兰经》中所描述的金银色天堂别墅及从其身旁蜿蜒而过的河流,也没遇见长着硕大果实的宽叶树木或是美丽的少女。”
  “除此之外,我也没有见到那传说中的四条河流。尽管《古兰经》里没有提到这四条河,但一些想象力丰富的梦想家如伊本·阿拉比把她们描绘得如花似锦,说这些河流中满是牛奶、美酒、清水与蜂蜜。”
  小说对那些想借由幻想期盼来世生活的人们的信仰无疑提出了挑战。橄榄杀害高雅似乎是“为了正义”,然而他所信守的细密画传统不能画出一幅真正的肖像,让人不得不产生疑问:“究竟何为正义?”因为艺术上的歧见,杀害兄弟似的同行的行为难道是正义的吗?信徒为莫名理由而杀人,被害人死后也未能见到《古兰经》描绘的情景,结论不言自明。
  3 漂泊无根之感
  土耳其人的忧郁还来自于由历史至今它所处的尴尬地位。一个历史上的东方文明被强权所灭,强迫接受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其传统价值、伦理、风尚、道德,乃至生活习惯发生很大改变,然而潜藏于民族情感和血脉里、尚未完全逝去的思想意识又割舍不断,致使土耳其的今天非东非西,既东且西,形成文化杂合的“混血”状态。如作品第54节:“我善变的心啊,当我身处东方时,渴望西方;当我深处西方时,渴望东方”。
  今天的土耳其,由于在语言上属于突厥语系,并在历史上曾经残暴统治过阿拉伯国家,因而大多数阿拉伯国家排斥、不承认其为纯粹伊斯兰国家;又由于保留有大量东方风俗传统,文化上存在巨大差异,而不被西方接纳。正是由于文化冲突和难以彻底的文化杂合,使土耳其的民族情感无所皈依,处于漂泊无根状态,因而形成这个民族共有的深沉的忧郁情绪。
  总之,《红》中的故事深情诉说着土耳其人灵魂深处的忧伤。帕慕克用“呼愁”这个概念来表达伊斯坦布尔民众深沉的忧郁。它是由辉煌历史的陷落、遗留的废墟和渗入血脉的文化,以及与骄傲和自豪相伴而生的遗憾、感伤、哀怨、失望、心痛等等混合而生的复杂情感,带有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也许可以这样表述:《红》升华了忧伤和忧郁的精神内涵,使被文明割裂和架空而错乱的古老民族的痛楚灵魂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它是一部文化冲突中错乱灵魂的写真。
  
  参考文献:
  [1] 邓先进:《〈我的名字叫红〉的叙事视角分析》,《兰州学刊》,2007年第6期。
  [2] 林玉珍:《〈我的名字叫红〉的后现代叙事手法解析》,《当代外语研究》,2010年第3期。
  [3] 詹春花:《论〈我的名字叫红〉叙事中的文化主题》,《当代外国文学》,2007年第3期。
  [4] 李卫华:《文化冲突与文化杂合:〈我的名字叫红〉中的情节结构隐喻》,《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1期。
  [5] 毕文娟:《冲突·痛苦·共存——〈我的名字叫红〉潜文本探析》,《理论学刊》,2009年第5期。
  [6] 奥尔罕·帕慕克,沈志兴译:《我的名字叫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
  陈艳丽,女,1963—,河北乐亭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世界文学,工作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文法学院。
  马秀丽,女,1974—,河北武邑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世界文学,工作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文法学院。
  韩颖,女,1955—,河北抚宁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学,工作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科研处。
其他文献
摘要 王宏剑是乡土现实主义油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主要题材都是以农民为主,在乡土现实主义创作由辉煌转沉寂的形势下,王宏剑依然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以一种人道主义精神重新审视乡土题材,坚持着乡土现实主义的创作之路。他力求用西方的技法来表现中国的精神,并一直在寻求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创作出有中国韵味的作品。  关键词:乡土 现实主义 技术 艺术  中图分类号:J223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古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它的产生与进步为中国历史上音乐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而诸城派古琴的兴旺又是古琴发展繁荣的重要部分。本文主要是介绍诸城派古琴的历史演化过程及传承关系,并通过琴曲《关山月》、《长门怨》、《秋风词》介绍诸城派古琴的独有曲操、立调体系与音乐风格,希望使更多的人了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演化过程及其特色。  关键词:“诸城派古琴” 非物质文化遗产
期刊
摘要 解构与重构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素描空间训练的重要课题,当它与环境艺术设计发生碰撞时,就会产生动人的火花,并为环境设计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本文就解构与重构和环境设计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并探讨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素描中解构与重构的具体方法与表现。  关键词:解构 重构 环境艺术 设计素描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一 解构与重构丰富了环境
期刊
摘要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国传统元素”,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是中国现代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现代世界艺术之林中,它那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正熠熠生辉,是其它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 文化元素 当代性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耕文化及与之适应的家族文化,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内
期刊
摘要 蒙古族传统服饰是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一支奇葩,是中国北方游牧服饰文化的重要代表,长期以来一直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对聚居在锡林郭勒盟的察哈尔和乌珠穆沁两个部落的袍服形制及装饰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这两个部落在蒙古袍上的差异化特征,提出要为民族服饰文化理论研究,传承、保护北方游牧民族传统服饰文化遗产和蒙古族服饰相关产业的开发保留标本。  关键词:服饰文化 多元化 差异化  中图分
期刊
《我的名字叫红》是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200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小说开篇便以一场凶杀案吸引了众人的眼球,而更吸引人眼球的,是他让一具躺在井底的死尸以第一人称开口向我们说话——这也是小说结构的巧妙奇特之处:每一章都在转换角色,以书中的各个人物(包括凶手和死人)、一条狗、一棵树、一匹马、甚至撒旦为主体,进行第一人称的叙述。每个主体的叙述都带有浓郁的个人色彩,或坦诚、或撒谎,甚至于在撒谎
期刊
摘要:本文梳理和考察女性“身体写作”渐趋“形而下”的精神向度和单调的审美想象,分析“80后”、“90后”女作家们在“自我殖民”中创作失语的原因和精神病灶的根源,进而找寻她们克服言说危机的路径和坚持一种“纯粹文学”理念的意义和可能性。  关键词:身体写作 话语权 自我殖民 本我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当20多岁的卫慧、棉棉裹挟着鱼龙混杂的欲望冲出读者的视线,又在文坛
期刊
摘要:朱自清的散文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现代散文中独树一帜,其散文成就主要表现在叙事抒情,意切情真;营造意境,情景交融;结构谋篇,缜密精巧;运用语言,雅俗共赏,对我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关键词:朱自清 散文 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声誉卓著的散文家,他的作品具有超乎寻常的美感,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他以“美文”的创作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后,中国体育文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冠军文学”繁盛阶段,“问题文学”发展阶段,“休闲文学”兴盛阶段。通过分析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发展、文学的发展、体育的发展,体育文学也在不停地发展。  关键词:体育文学 流变 发展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学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和写照,在任何时代,文学与社会和人类生活都是紧密联系的,而体育文学顾名思义就是
期刊
摘要:合成空间的认知观将语言现象的认知运作视为是建立抽象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网络的过程,它对认识和理解隐喻有充分的解释力,为分析作品中新奇隐喻的实时意义构建和动态认知推理,提供了全新视角。  关键词:《围城》 隐喻 认知 合成空间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享誉极高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钱钟书在其代表作《围城》中,以留法学生方鸿渐学成归来、辗转奔波、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