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未必为实

来源 :初中生学习·博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herway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都玩过这样一些视觉游戏,比如同样大小的图形会被看成大小明显不同,静止的物体会被看成是移动的,黑色的图形会被看成是彩色的……这些视觉游戏,让人亲身感受到,我们的眼睛是多么容易被骗。
  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能体验到这种错觉。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太阳或月亮在地平线上时看上去要比在高空中大得多。对古人来说,对这个现象最明显的解释是,太阳或月亮在地平线上时更靠近地球,就像寓言《小儿辩日》所说的那样。在掌握了较为正确的天文知识后,我们就知道这种解释是错误的了,事实当然是,日月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在早晚都是一样的。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这种大小变化只是人眼的错觉——通过纸筒观看月亮,调节纸筒的大小,直到与月亮刚好吻合。用这个纸筒在不同的时间观察不同位置的月亮,会发现月亮的大小并没有变化。用固定的照相机多次曝光拍摄月亮在天空中的不同位置,更可以直观地显示月亮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可知其大小并没有变化。
  由此可见,月亮在不同位置时在人眼视网膜上的投影大小都是一样的,是人脑作出了不同的判断而产生了错觉。如果人脑觉得月亮距离较远,月亮就会显得比较大,反之则比较小。
  那么,这种距离错觉是怎么产生的呢?最常见的解释是,月亮在地平线上时,因为有房屋、树木等作为参照物,会使人觉得月亮比较远。但是,当坐在飞机上没有这些参照物时,人们还是会觉得地平线上的月亮比较大,这就没法用这个理论解释了。
  按照上面的解释,人脑在面对地平线上的月亮时,错误地估计了距离。不过,实际的情形可能恰恰相反。在我们面对高空中的月亮时,人脑判断不出它距离我们有多远。在不知道一个物体的距离时,人脑会把它假定为大约200米远,并据此计算出它的大小。当月亮在地平线上时,有地平线作为参照,人脑知道它的距离肯定是远远多于200米的,并计算出其要大于在假定200米远时的距离。
  月亮错觉对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有时候,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错觉。社会心理学创始人穆扎菲·谢里夫曾在1937年做过一个经典实验。他让几名学生坐在暗室中,观察一个小亮点。那个亮点实际上是固定的,但是由于没有任何固定的背景可做参考,人脑没法稳定其处理的图像,学生们便会觉得那个亮点在移动。如果分别问每个人看到的情形,他们所描述的该亮点移动的方向、距离都各不相同,因为这些信息本来就是出于想象的。但是谢里夫发现,如果让这些学生对他们看到的情形进行一番讨论,他们的意见会逐渐变得一致,最后他们全都报告看到了向同一方向、距离移动的亮点。即使是不同的人产生的不同错觉,也会在经过讨论之后变得一致。
  这种“自主运动错觉”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碰到。如果盯着一颗孤独的明星(比如金星)看,虽然它是静止的,也会让人觉得它在移动,从而以为那是一个不明飞行物。许多不明飞行物报告显然都是由于视觉错觉产生的,即使是号称有许多目击者的报告也是如此。谢里夫的实验已经证明,在一群人同时目击一个现象之后,他们参与讨论时会互相影响,不知不觉便会修正自己原有的看法,最后形成一种共识。也就是说,即使是诚实的人,甚至是一群诚实的人的一致描述,也不一定可靠。更何况,人们在讲述自己的经历时,为了吸引听者的兴趣,容易无意之中加以夸大,叙述的次数越多,间隔的时间越长,就越不可靠。
  有的“不明飞行物专家”却偏要根据目击报告进行研究,甚至计算出“不明飞行物”异乎寻常的高度和飞行速度,从而得出“不明飞行物”与外星人有关的结论。这些“专家”显然是过分信赖人的视觉和心理了。他们不懂得,人们所感觉到的世界,其实并非世界的本来面目,而是一个“虚拟世界”,是大脑根据感官收集来的信息进行加工、重建出来的,在这个处理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错觉甚至幻觉。
其他文献
随着对“高效课堂”的关注和呼吁,在语文教学一线冲锋陷阵的我,一直在学习、在探索、在追寻一种高效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的课堂教学模式。所以,当课堂教学如火如荼地进行改革推进之时,我也兴奋地将这泉活水引进了我的课堂。  在这两年的实践探索中,我经常热血沸腾地学习和实践,也经常与同事探讨和反思。当“有效课堂”一词在教育教学杂志上、学校各种沙龙会议上、各种公开课研讨上“炒”得火爆之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