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木三琴 阿不吉力·肉孜

来源 :旅游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dn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麦盖提县,阿不吉力·肉孜是一位颇有名气的卡龙琴乐师,民间甚至传说第一架卡龙琴就是阿不吉力·肉孜的祖上带到麦盖提的。据说在500年前,有一位名为吾热提·穆布瓦依的人,携带家眷来到麦盖提。长子毛拉酷爱音乐,凭借记忆中的卡龙琴形状,制作出了一架形如三角的卡龙琴。毛拉临终前,将卡龙琴传给了侄儿吾热依木·帕万,吾热依木·帕万又将琴技传授给了麦盖提的刀郎人。而阿不吉力·肉孜,有人猜疑就是吾热提·穆布瓦依的后裔,只是阿不吉力·肉孜从未认可。
  我在麦盖提九个乡村所见到的卡龙琴大多数是由阿不吉力·肉孜父亲制作的,看来,阿不吉力·肉孜的确出身于卡龙琴世家。
  


  他没有上过一天学,自幼跟父亲学习琴艺,15岁后学做卡龙琴,一做便是六十多年。在刀郎乐器中,以卡龙琴制作的工序最为复杂,且十分讲究,因而要求制作工匠须通晓琴律。卡龙琴均为木质梯形,左曲右直,以木制拨片弹奏,形状从未改变过,每一架都要以传统的方式制作,制作工艺的优劣决定卡龙琴的音程、音准、音色的效果。
  走进央塔克乡奥依布格达依村阿不吉力·肉孜的家,老人正在院内的工棚下修整已经成形的琴板,天气寒凉,但他斑白的鬓角挂着汗珠,手上的琴材已打磨得光洁如漆,似乎仍不尽心意。他不无感叹地说,一架卡龙琴需要选择上好的桑木制作琴面,这样的琴材越来越难找了。六十岁那年,在吐曼塔勒乡一户农家院落里,他发现了一株主干通直粗大的桑木,为此,他曾三叩其门求购,最终不惜用自己的毛驴交换。那株桑木在阿不吉力·肉孜的手里制成了一架卡龙琴、一把热瓦甫和一柄艾捷克,三件精美的乐器,被刀郎人誉为“一木三琴”。
  阿不吉力·肉孜的妻子月尔尼莎汗生有两儿两女,大儿子是个制作家具的木匠,他很想独立制作一架卡龙琴,但都被阿不吉力·肉孜阻止了,他只能在父亲的指点下选料、制作毛坯。完成一架卡龙琴制作需要一个月时间,但在选定琴材和配件之前,是要费尽心思琢磨的。一架好的卡龙琴不仅要求形似,更重要的是神似,完成每一道工序,日夜所思的都得是卡龙琴,不容得稍许分心。阿不吉力·肉孜要用时间消磨去大儿子的浮躁,直到有一天像他那样能以平静的心绪制琴。
  小儿子生性聪明,原指望他继承家业,却不料他对养鸽子情有独钟。他制作的鸽哨十分精巧,每当放飞鸽群都会爬到房顶上,把每羽鸽子都当成天空中的音符,自己俨然一个乐队指挥,手擎彩旗招摇他的鸽队。也许是触类旁通,他学会了饲养家禽,每逢巴扎日,在集市上摆设摊点卖鸡蛋,倒也活得十分惬意。
  阿不吉力·肉孜的大女儿已经出嫁,家中只有小女儿努尔阿米娜陪伴一起生活。在刀郎人的心目中,麦盖提是卓越的维吾尔族女音乐家阿曼尼莎汗的出生地,每个女婴的诞生都寄托着刀郎人的希望,阿不吉力·肉孜也毫不例外。在他的熏陶和鼓励下,努尔阿米娜已经成为一个优秀的卡龙琴演奏者。
  阿不吉力·肉孜在奥依布格达依村人缘极好,经常有年轻的刀郎乐器工匠到家中来学习、切磋技艺,也时有邻村子弟慕名拜师求艺的,一年四季家中的客人络绎不绝。遇到生活有困难的求艺者,阿不吉力·肉孜常常予以接济,而受到帮助的人会以自家树上结的果实或农产品相报。
  因为享受政府给予刀郎艺人的专项生活补贴,同时还在当地职业中专兼职传授卡龙琴,月薪300元,所以阿不吉力·肉孜家境殷实,但他日常生活仍非常节俭,积攒的钱全部存入银行——他唯一的希望是能创建一所培养民间刀郎艺人的学校,到那时,他的女儿努尔阿米娜就可以当一名卡龙琴教师了。
  在阿不吉力·肉孜的家中,他取出了一架新制成的卡龙琴,并按他多年的习惯,演奏了所有新琴的第一个曲目——《义勇军进行曲》。
  后来在刀郎人买买提明·瓦斯乐为女儿出嫁举办的隆重婚礼上,我再次看到阿不吉力·肉孜。在刀郎人看来,在阿不吉力·肉孜的卡龙琴旋律中举行婚礼是一件无比自豪的事情。在他身上,我再次看到了一位乐师在刀郎人心中的地位。
其他文献
传闻中的吾斯曼·艾山性格狂放,与麦盖提刀郎艺人敦厚、缄言的习性形成极大的反差。但采访他那个早晨,在奥依布格达依村口,我看到他独自在杨树下徘徊,脚下的荒草已被踩踏得狼藉不堪,在一片霜花的野地间格外显眼。这让我突然间改变了对他的看法:一个在霜冷中伫候的人,我感受到了他内心的灼热和诚恳。看到地面上霜草偃伏,便可以揣测到他内心焦切与忍耐的矛盾心理,看来这是一个不容人轻易接受和理解的刀郎艺人。  庭院收拾得
期刊
蜀道难,最难莫过于栈道,古蜀人在悬崖上开凿洞孔,继而以木桩塞于洞中,硬生生地在悬崖上开辟出一条通道。但是再难也难不倒蜀人。《汉书》记载,当时巴蜀已是“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如同经脉一般,串联起了中原、蜀、滇,乃至更远的身毒、大夏。    一个大早,我们从荥经沿108国道,打算翻大、小相岭到西昌。南方丝绸之路在这一段称为牦牛道,因为秦汉之前,这里曾生活过一个叫“牦牛夷”的部落——最早的他们原本生活在
期刊
不难看出,几代蜀王均来自不同地域,以现在的眼光看来,也带来了不同的族群与文明,使得成都平原早在千年之前便成为文明的中心。    1986年,从成都平原传来消息,三星堆发现了距今3000多年的古蜀文明。出土的900余件青铜器将一个失落已久的古老帝国绘声绘色地拉回我们身边。最吸引世人眼球的,是那些带有浓烈异域风味的文物:青铜雕像高鼻阔嘴,方面大耳,双眼纵目,脸上还戴着金面具。  现在的四川人绝非面具上
期刊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黄磊    “刀郎”,新疆南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喀什地区麦盖提县一带古维吾尔族族群聚落的一个特殊称谓。为古突厥语,原意是“一堆一堆”,现也被作为麦盖提民间乐舞的代名词。    麦盖提县位于塔里木盆地西部:东南沙漠地带与和田地区皮山县相连;西与莎车县接壤;南部毗邻叶城县;北端同巴楚县交界,县境中东部是茫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生活在这里的刀朗人让乐曲和舞蹈配合得天衣无缝,并在
期刊
十年来一直在旅游行业里打滚,本以为做电子商务可以牛一点,结果还是因为做旅行社分销商的生意而深困其中,只能用“吃得咸鱼抵得渴”的想法聊以自慰;  一个从事资本经营的朋友,买了些旅游项目,掌管几个景区、酒店和旅行社,最近透露说,亏损很严重,一周内往返于香港广州与国内其他地方到处救火,火却越烧越大;  还有一位老友,过去一年一直、视业界存亡为己任,不久前却丢掉了广东某旅游龙头企业的头把交椅。原因也是亏损
期刊
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敲响了“6元”大门,有些出境游组团社便提出:“人民币升值,游客使用同样的人民币可兑换更多的美元,在境外消费更划算,所以会刺激游客参加出境游的欲望”。  果真如此?非也!这一轮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过程中,其利弊对旅行社和游客充满着复杂性。  在出境游方面,以欧元、澳元、日元为汇兑结算货币的目的地国家,如欧洲、澳大利亚、日本等出境游旅行团,欧元、澳元、日元在持续升值,人民币是相对贬值的
期刊
随电视台到内蒙下营草原采访,在牧民老乡巴图大哥家住了一段日子。巴图大哥很少言语,厚道得像大山里的一块石头,又像草原上的沙丘。晚上饮酒,巴图往往一句话也不说,给每人斟满一大碗,他先弹指祭过天地,便咕咚咕咚地饮下去。黝黑的脸镀上了一层红晕,冲我们照例是真诚地微笑。  酒足饭饱以后,他就会走出毡房,一声响亮口哨,一旁啃草的爱驹包勒莫尔马上驯顺地向他走来。跃上马背,巴图风一样驰去,马蹄声在草原上划破沉寂的
期刊
四月末,我安排了10天时间在菲律宾宿雾(Cebu)旅行,但那个地方实在太小,三天过去心生倦意,难怪攻略上说在宿雾可以“躺着”度假。一天,正在街头踯躅,一家旅行社的宣传车正用中文起劲吆喝杜马加特三日游,于是春心思动,随团而去。    令人惊奇的老爷车      杜马加特城是菲律宾内格罗斯岛(Negros Oriental)的首府,位于岛的东南部,城市的大部分是斯利曼大学(Silliman Unive
期刊
我说的可不是什么崇山峻岭,我说的是开罗市区。  我们一行六人来开罗旅游,金字塔尼罗河等风景名胜给我们印象很深,但印象更深的,则是可怕的开罗交通。  我们所领教过的开罗司机,几乎个个开车都是一脚油门踩到底,从不知刹车为何物。如果是性能良好的新车,猛一点倒也罢了;可偏偏他们开的多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前苏联或者欧洲的拉达、标致这类破车,不是少个后视镜就是缺个车前灯,都是平常事。司机如此彪悍,堵车又非常厉
期刊
出国商旅不总是那么充满浪漫和惬意。那次我们去乌干达,就险些踏上一条不归路。  第二天就要离开去肯尼亚了。深夜,我突然被一阵阵闷雷似的声音吵醒,接着天空中传来劈劈啪啪、时断时续的脆响。急忙把沉睡中的组长推醒,下意识地去开灯。不好,没电!正惊慌,常参赞打着手电筒气喘吁吁进了房间:“乌干达发生了政变!叛军随时有可能冲进坎帕拉来。我们先到大使馆地下室躲躲。”  第二天,首都坎帕拉街上弥漫着浓烈的内战气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