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核心稳定性训练理论的发展及训练设备的不断完善,核心稳定性的训练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核心的稳定决定人体整体的稳定程度;提高末肌肉的发力;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对运动技术的稳固以及预防运动损伤的功能。目前核心稳定性训练还没有具体合适的评价方法,当前常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用维持身体平衡的时间及核心区的肌肉力量来反映其核心稳定性的大小,但竞技健美操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运动员所产生的运动效果与上述评价又不完全相符。因此,本文通过分析竞技健美操及核心稳定性训练特征来提出其训练效果的评价方法。
关键词:竞技健美操核心稳定性评价
一、竞技健美操特征
1.技术特征
专项技术包括弹性技术(缓冲的控制能力)、身体姿态(肢体与躯干在动作过程中的速度、幅度与控制能力)、重心的转换(身体重心在运动中的平稳控制)、高空落地(控制与缓冲)、转体技术(身体各项轴面的建立与控制)、与同伴协调配合技术(控制自身与同伴动作的一致性),其专项技术特征归根到一点就是——控制能力。
2.素质特征
专项素质包括主动和被动的柔韧、力量、爆发力、肌肉耐力,专项身体素质归根到一点就是——体能。
二、核心稳定心性训练特征
1.平衡控制训练
核心肌群通过维持骨盆和脊柱的稳定确保人体重心的平稳;通过核心肌群的稳定性收缩可以为四肢肌肉的收缩建立支点,提高四肢肌肉群收缩力量;提高核心肌群与末端肌群的协作水平,稳固运动技术。
2.力量感知觉训练
核心稳定性训练也属于力量训练,但力量训练不一定属于是核心稳定性训练,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核心稳定性训练在非稳定状态下动用了你的大脑、神经肌肉等感受性刺激,在不稳定状态下进行的动态的核心稳定肌的本体感觉性的训练。而力量训练的感受刺激则不够,但核心稳定性作为力量训练的一种,它的训练必将增加核心区肌肉力量的增加。
三、常用的评价方式
1.评价方式
(1)闭眼单足站立通过身体移动、摆动幅度及维持身体平衡时时间来评价人体平衡能力及人体核心稳定性是否有缺陷。
(2)腰腹部肌肉力量不同的研究者运用的评价方法不同,如肌电图、等长收缩测试等。
2.假定条件
(1)闭眼单足站立
①认为所有的技术动作在运动的过程中都处于稳定状态下的静立性平衡;
②认为腰、腹肌肌力的提升是维持人体平衡的绝对主导因素;
③不考虑维持人体平衡控制的感知觉因素。
(2)腰腹部肌肉力量
①认为核心稳定性训练为简单的腰腹等大肌肉群力量训练;
②认为核心稳定性训练练习方式为一端固定向心收缩。
3.适用的条件
(1)闭眼单足站立评价
作为综合评价核心稳定性训练的训练效果力度不足,对于评价训练后人体静立平衡有一定力度。
(2)腰腹部肌肉力量
单方面评价核心稳定性训练后腰腹部力量的状态。


4.不完全相符的分析
(1)闭眼单足站立评价
闭眼单足站立评价不完全适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后评价的原因是:该评价只是评价人体的静立性平衡能力,通过该评价能体现出核心稳定性训练后人体静立平衡能力。而核心稳定性训练主要是在不稳定的状态下进行动态的核心稳定肌的训练,以此锻炼更多的小肌肉群,特别是关节周围的辅助肌群,培养并提高运动员在运动中稳定关节和控制重心的能力。该部分的平衡分为静立平衡和动力平衡两种,只采用静立平衡这一种方式去评价片面。
(2)腰腹部肌肉力量
核心稳定性训练涉及整个躯干和骨盆的肌肉,特别注重对那些躯干和骨盆周围深层的小肌肉群的训练。在练习方式上不仅采用一端固定的向心收缩,而且强调两端固定的静力性收缩。在运动方向上不仅进行一维的运动,更重视两维和三维的运动。在训练方法和手段上,核心稳定性训练负重较轻,许多练习甚至是徒手克服自重练习。同时,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提高末端肌肉的发力,加快力量传递提高运动效率。因此,仅评价大肌肉群力量不妥。
四、竞技健美操核心稳定性训练评价方法的建立
1、评价方法
通过以上对竞技健美操技术特征、核心稳定性训练特征以及常用评价的分析可知:竞技健美操需要通过核心稳定性训练来提高其专项技术所需要的控制能力,但竞技健美操的专项技术的多面性又要求评价核心稳定性必须具有多面性的多维评价形式。因此,本研究提出了以下评价方式(本评价方式包含常用评价方式)。
(1)在体育领域中身体成分主要是研究人的体脂(BF)和去脂体重(瘦体重ujM)的构成及其对运动能力的影响。瘦体重是去掉脂肪的体重,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瘦体重与人体运动能力成正比,即瘦体重越高,运动能力越强。人体总脂量(RAT)则反应人体脂肪含量,在一定意义上体脂率越高,体脂过多,对那些需要克服体重做垂直或水平加速运动是不利的。代谢上,脂肪过多增大了工作时移动总体重所需要的代谢值。而健美操的一些技术动作就是要克服体重做垂直运动,可见体脂率的大小对运动员影响非常重要。因此本研究利用身体成分中的体脂率和瘦体重来评价核心稳定性训练后的运动员运动能力具有合理性。
(2)核心稳定性训练是运动员在不稳定状态下进行的动态的核心稳定肌的本体感觉性的训练,各种感觉能力的发展是运动技能形成的重要原因。具有较高的肌肉运动控制和平衡的差别感受性,可促进动作技能的掌握,正确形成用力感觉,加快对各种感觉的适应能力,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人体知觉选择的功能作用。这种训练通过激活、募集核心稳定肌的方式来提高对核心部位稳定的控制和平衡能力。因此本研究应用平衡仪、单足立、鹤立站、上肢定位、下肢控制5重指标来评价核心稳定训练后运动员的控制和平衡能力及感知觉能力。
(3)核心稳定性也属于力量训练,但力量训练不一定属于是核心稳定性训练,核心稳定性作为力量训练的一种,它的训练必将增加核心区肌肉的增加。考虑到此,本研究应用力量素质中的背肌力量、腹肌力量来评价训练前后运动员核心力量有无差距,差距是否明显。
以上三个方面评价必须综合运动,每一个方式只代表核心竞技健美操稳定性训练后的某一部分的改变,只有三个方面综合运用,才能全面测量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影响。
2、实例应用
选择西南交大大学16名高水平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16名运动员均为国家一级运动员。该训练实验采用单组比较设计即自身对照试验。采用了竞技健美操核心稳定性评价方法,具体结果见图1:通过训练后对运动员问卷调查可知大部分运动员比较认可这种多维评价方式(见表1:)
从序号5、9的结果可以看出,运动员对核心稳定性训练的多维评价方式比较认可,它能反映运动员训练效果的实际情况。
结果分析:通过训练实验及训练后问卷调查可知,本文所提出的竞技健美操核心稳定性多维评价方法从运动能力、静立、动力平衡、感知觉、核心区力量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有效地检验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影响,反映训练效果的实际情况。
从训练实验及问卷调查结果,认为本文提出的多维评价方法对竞技健美操核心稳定性评价基本合理。
(责任编辑:韩小轩)
关键词:竞技健美操核心稳定性评价
一、竞技健美操特征
1.技术特征
专项技术包括弹性技术(缓冲的控制能力)、身体姿态(肢体与躯干在动作过程中的速度、幅度与控制能力)、重心的转换(身体重心在运动中的平稳控制)、高空落地(控制与缓冲)、转体技术(身体各项轴面的建立与控制)、与同伴协调配合技术(控制自身与同伴动作的一致性),其专项技术特征归根到一点就是——控制能力。
2.素质特征
专项素质包括主动和被动的柔韧、力量、爆发力、肌肉耐力,专项身体素质归根到一点就是——体能。
二、核心稳定心性训练特征
1.平衡控制训练
核心肌群通过维持骨盆和脊柱的稳定确保人体重心的平稳;通过核心肌群的稳定性收缩可以为四肢肌肉的收缩建立支点,提高四肢肌肉群收缩力量;提高核心肌群与末端肌群的协作水平,稳固运动技术。
2.力量感知觉训练
核心稳定性训练也属于力量训练,但力量训练不一定属于是核心稳定性训练,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核心稳定性训练在非稳定状态下动用了你的大脑、神经肌肉等感受性刺激,在不稳定状态下进行的动态的核心稳定肌的本体感觉性的训练。而力量训练的感受刺激则不够,但核心稳定性作为力量训练的一种,它的训练必将增加核心区肌肉力量的增加。
三、常用的评价方式
1.评价方式
(1)闭眼单足站立通过身体移动、摆动幅度及维持身体平衡时时间来评价人体平衡能力及人体核心稳定性是否有缺陷。
(2)腰腹部肌肉力量不同的研究者运用的评价方法不同,如肌电图、等长收缩测试等。
2.假定条件
(1)闭眼单足站立
①认为所有的技术动作在运动的过程中都处于稳定状态下的静立性平衡;
②认为腰、腹肌肌力的提升是维持人体平衡的绝对主导因素;
③不考虑维持人体平衡控制的感知觉因素。
(2)腰腹部肌肉力量
①认为核心稳定性训练为简单的腰腹等大肌肉群力量训练;
②认为核心稳定性训练练习方式为一端固定向心收缩。
3.适用的条件
(1)闭眼单足站立评价
作为综合评价核心稳定性训练的训练效果力度不足,对于评价训练后人体静立平衡有一定力度。
(2)腰腹部肌肉力量
单方面评价核心稳定性训练后腰腹部力量的状态。


4.不完全相符的分析
(1)闭眼单足站立评价
闭眼单足站立评价不完全适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后评价的原因是:该评价只是评价人体的静立性平衡能力,通过该评价能体现出核心稳定性训练后人体静立平衡能力。而核心稳定性训练主要是在不稳定的状态下进行动态的核心稳定肌的训练,以此锻炼更多的小肌肉群,特别是关节周围的辅助肌群,培养并提高运动员在运动中稳定关节和控制重心的能力。该部分的平衡分为静立平衡和动力平衡两种,只采用静立平衡这一种方式去评价片面。
(2)腰腹部肌肉力量
核心稳定性训练涉及整个躯干和骨盆的肌肉,特别注重对那些躯干和骨盆周围深层的小肌肉群的训练。在练习方式上不仅采用一端固定的向心收缩,而且强调两端固定的静力性收缩。在运动方向上不仅进行一维的运动,更重视两维和三维的运动。在训练方法和手段上,核心稳定性训练负重较轻,许多练习甚至是徒手克服自重练习。同时,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提高末端肌肉的发力,加快力量传递提高运动效率。因此,仅评价大肌肉群力量不妥。
四、竞技健美操核心稳定性训练评价方法的建立
1、评价方法
通过以上对竞技健美操技术特征、核心稳定性训练特征以及常用评价的分析可知:竞技健美操需要通过核心稳定性训练来提高其专项技术所需要的控制能力,但竞技健美操的专项技术的多面性又要求评价核心稳定性必须具有多面性的多维评价形式。因此,本研究提出了以下评价方式(本评价方式包含常用评价方式)。
(1)在体育领域中身体成分主要是研究人的体脂(BF)和去脂体重(瘦体重ujM)的构成及其对运动能力的影响。瘦体重是去掉脂肪的体重,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瘦体重与人体运动能力成正比,即瘦体重越高,运动能力越强。人体总脂量(RAT)则反应人体脂肪含量,在一定意义上体脂率越高,体脂过多,对那些需要克服体重做垂直或水平加速运动是不利的。代谢上,脂肪过多增大了工作时移动总体重所需要的代谢值。而健美操的一些技术动作就是要克服体重做垂直运动,可见体脂率的大小对运动员影响非常重要。因此本研究利用身体成分中的体脂率和瘦体重来评价核心稳定性训练后的运动员运动能力具有合理性。
(2)核心稳定性训练是运动员在不稳定状态下进行的动态的核心稳定肌的本体感觉性的训练,各种感觉能力的发展是运动技能形成的重要原因。具有较高的肌肉运动控制和平衡的差别感受性,可促进动作技能的掌握,正确形成用力感觉,加快对各种感觉的适应能力,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人体知觉选择的功能作用。这种训练通过激活、募集核心稳定肌的方式来提高对核心部位稳定的控制和平衡能力。因此本研究应用平衡仪、单足立、鹤立站、上肢定位、下肢控制5重指标来评价核心稳定训练后运动员的控制和平衡能力及感知觉能力。
(3)核心稳定性也属于力量训练,但力量训练不一定属于是核心稳定性训练,核心稳定性作为力量训练的一种,它的训练必将增加核心区肌肉的增加。考虑到此,本研究应用力量素质中的背肌力量、腹肌力量来评价训练前后运动员核心力量有无差距,差距是否明显。
以上三个方面评价必须综合运动,每一个方式只代表核心竞技健美操稳定性训练后的某一部分的改变,只有三个方面综合运用,才能全面测量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影响。
2、实例应用
选择西南交大大学16名高水平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16名运动员均为国家一级运动员。该训练实验采用单组比较设计即自身对照试验。采用了竞技健美操核心稳定性评价方法,具体结果见图1:通过训练后对运动员问卷调查可知大部分运动员比较认可这种多维评价方式(见表1:)
从序号5、9的结果可以看出,运动员对核心稳定性训练的多维评价方式比较认可,它能反映运动员训练效果的实际情况。
结果分析:通过训练实验及训练后问卷调查可知,本文所提出的竞技健美操核心稳定性多维评价方法从运动能力、静立、动力平衡、感知觉、核心区力量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有效地检验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影响,反映训练效果的实际情况。
从训练实验及问卷调查结果,认为本文提出的多维评价方法对竞技健美操核心稳定性评价基本合理。
(责任编辑:韩小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