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在校时间减短,教师为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显得极其紧促。在教学中要想保障高质量,就必须要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功夫,这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考验。我认为应当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打造高效课堂”的主题,活化我们的课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把教好每一名学生,作为每名教师的施教理念。學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高和发展,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思维变化成为评价一堂课好坏的重要标准。
思考一:课堂教学是个系统的大工程,构成要素(教师一课程一学生)受外在环境影响,存在不确定性。教师、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思想和思维,课程执行起来也越来越活。但不可否认的是,因学科自身的规律使然,课堂教学又存在着它所特有的可控制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其实际意义,也有其可遵循的规律。提高课堂效益,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一要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观,以评价观促教学观的改变。二要把工夫放在课外(教师的敬业态度,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辅导,教师的自我“充电”状态)。三要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为根本。素质教育是以“质量”为核心的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体现,衡量一节课的教学效益高与不高,关键要看这节课是不是注重了教学内容的质量,注重了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三位一体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综合素质在课堂中的具体体现。教学中要严格落实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四要聚焦课堂,加强对课堂教学普遍性问题的校本研究。
当前,教师更多关注的是上课本身及课后的补漏,这样的教学重心是后滞的。要进行高效课堂建设,就要使教学重心前移。
教师在备课中明确三个问题: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学生练什么、怎样练?达到四定: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做到五备:个人初备形成个案,集体研讨形成初案,完善整理形成定案,跟踪听课形成复案,教后反思形成补案。二是强化课堂管理。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必须狠抓课堂效率。为此,每一堂课必须做到“三不该”
(不该讲的不讲,不该问的不问,不该练的不练),实现教师的“三精”(选准精讲点,理清精讲面,把握精讲法),“四引导”
(引导学生主动发言。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创新提高)达到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合作共建、提高能力的目的。而对于这些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预习就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学生先学习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发现自己不会的问题,这样在教师授课时学习的针对性就更强了。教师可以每节课安排预习作业,以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下一节课上课前进行预习检查,让学生形成预习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也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重视作业的功能,发挥作业的反馈、评价、补充的作用。学生作业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巩固和消化所学的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对待作业这一环节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作业的布置要及时、科学、精练。根据学生的情况分层布置,给每个层次的学生留下一定的空间,不要出现能力强的不够做、太简单,能力稍差的不会做、做不对的情况。作业的布置也要注意量的多少,不要搞题海战术,使学生产生疲劳、厌恶的副作用。其次,要注意批改作业的时效性。如果作业不能得到及时批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就不能及时反馈,错误得不到及时改正。留下的是错误的强化,这就失去了批改作业的信息价值。再次。要重视批改作业的思考性。作业不仅仅是批改,更重要的是分析学生为什么错、造成错误的原因,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从而总结课堂教学的得失,不断调整教学方法。
思考二:做好学困生的转化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基础。
要使课堂高效,就不能忽视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如果学生的整体层次相对接近,一节课的效益就会更高,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学困生本身并不是不想搞好学习,大多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跟不上了才放弃。学困生的转化首先要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学校要为教师提供有效的德育支撑,如建立课堂巡视制度。德育要在学生的课外管理与教育上下功夫,教学部门也要重点针对学困生的学习用具准备、听讲情况等巡视检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此基础上对学困生进行帮扶,进行课外辅导,低难度、小步子,使学困生的学习信心逐步增强,最后跟上班级的整体水平。另外,要进行高效的课堂建设还要在学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心理健康辅导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缓解学习的压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思考一:课堂教学是个系统的大工程,构成要素(教师一课程一学生)受外在环境影响,存在不确定性。教师、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思想和思维,课程执行起来也越来越活。但不可否认的是,因学科自身的规律使然,课堂教学又存在着它所特有的可控制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其实际意义,也有其可遵循的规律。提高课堂效益,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一要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观,以评价观促教学观的改变。二要把工夫放在课外(教师的敬业态度,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辅导,教师的自我“充电”状态)。三要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为根本。素质教育是以“质量”为核心的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体现,衡量一节课的教学效益高与不高,关键要看这节课是不是注重了教学内容的质量,注重了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三位一体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综合素质在课堂中的具体体现。教学中要严格落实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四要聚焦课堂,加强对课堂教学普遍性问题的校本研究。
当前,教师更多关注的是上课本身及课后的补漏,这样的教学重心是后滞的。要进行高效课堂建设,就要使教学重心前移。
教师在备课中明确三个问题: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学生练什么、怎样练?达到四定: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做到五备:个人初备形成个案,集体研讨形成初案,完善整理形成定案,跟踪听课形成复案,教后反思形成补案。二是强化课堂管理。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必须狠抓课堂效率。为此,每一堂课必须做到“三不该”
(不该讲的不讲,不该问的不问,不该练的不练),实现教师的“三精”(选准精讲点,理清精讲面,把握精讲法),“四引导”
(引导学生主动发言。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创新提高)达到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合作共建、提高能力的目的。而对于这些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预习就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学生先学习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发现自己不会的问题,这样在教师授课时学习的针对性就更强了。教师可以每节课安排预习作业,以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下一节课上课前进行预习检查,让学生形成预习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也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重视作业的功能,发挥作业的反馈、评价、补充的作用。学生作业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巩固和消化所学的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对待作业这一环节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作业的布置要及时、科学、精练。根据学生的情况分层布置,给每个层次的学生留下一定的空间,不要出现能力强的不够做、太简单,能力稍差的不会做、做不对的情况。作业的布置也要注意量的多少,不要搞题海战术,使学生产生疲劳、厌恶的副作用。其次,要注意批改作业的时效性。如果作业不能得到及时批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就不能及时反馈,错误得不到及时改正。留下的是错误的强化,这就失去了批改作业的信息价值。再次。要重视批改作业的思考性。作业不仅仅是批改,更重要的是分析学生为什么错、造成错误的原因,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从而总结课堂教学的得失,不断调整教学方法。
思考二:做好学困生的转化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基础。
要使课堂高效,就不能忽视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如果学生的整体层次相对接近,一节课的效益就会更高,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学困生本身并不是不想搞好学习,大多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跟不上了才放弃。学困生的转化首先要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学校要为教师提供有效的德育支撑,如建立课堂巡视制度。德育要在学生的课外管理与教育上下功夫,教学部门也要重点针对学困生的学习用具准备、听讲情况等巡视检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此基础上对学困生进行帮扶,进行课外辅导,低难度、小步子,使学困生的学习信心逐步增强,最后跟上班级的整体水平。另外,要进行高效的课堂建设还要在学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心理健康辅导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缓解学习的压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