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从党建工作和文化建设的视角出发,探讨新时期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为校园文化创新铸就灵魂;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为校园文化创新固本提神;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为校园文化创新构筑堡垒。
关键词 党建工作 文化建设 创新 灵魂
在当前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密切相关。高校党组织要正确分析形势,担负起党的“三大建设”与校园文化创新的神圣使命。具体应怎么做呢?笔者认为,首先,需要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为校园文化创新铸就灵魂;其次,需要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为校园文化创新固本提神;再次,需要切实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为校园文化创新构筑堡垒。
一、加强高校党的思想建设,为校园文化创新铸就灵魂
早在1929年12月,毛泽东在古田会议上就明确提出要将党内思想教育列为最迫切的任务之一,坚决纠正党内的各种错误思想,首次提出思想建党的要求。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秉承我们党一贯重视思想建设的传统,强调“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根本目的是要指导实践”。从毛泽东到胡锦涛,历经80年的腥风血雨,正是由于我们党的一代又一代领导集体始终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而常抓不懈,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和武装全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才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才创建了今天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因此无论过去、现在或将来,党的思想建设始终是我们党的各项工作的血脉和灵魂。
怎样构建校园文化?理论界已有专家提出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要“以拓展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以塑造大学校园精神为活力点、以培养学生人文理性精神为落脚点”的目标定位模式。也有人认为,要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应有明确的文化定位,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核心,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三个方面着手。有人甚至提出了校园网络文化的定位,认为校园网络文化是弘扬校园主流文化的阵地,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平台,是师生信息沟通的桥梁,是获取各类知识信息资源的宝库。笔者认为,上述“定位”固然重要,但是切实加强高校党的思想建设,从共产党人高远的思想志向上、广阔的政治视野上为校园文化创新定位尤为重要。中国这样一个拥有7700万党员的社会主义国家,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与和平环境的考验中,形成了一整套先进的思想体系,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多年的奋斗历史,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大众化的历史,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不断发扬光大的历史。因此,无论是从宏观理论上还是从具体实践上,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都足以成为校园文化创新的基础。
校园文化的内核是什么?灵魂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育部评估专家易建华对校园文化的内涵描述为“健康高雅、催人奋进”。“健康”是校园文化的主色调,更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脉动的主旋律。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最根本的是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作为共产党领导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创新,自然不能偏离这条红线。“高雅”是校园文化的品位,更是共产党人理想情操的表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作为一种产品进入市场,在一些急功近利者、利欲熏心者的炒作下,一些低俗、浅薄的东西被视作时尚和高雅,这已严重影响到先进文化思想在校园的传播。因此,高校党组织应切实抓好党的思想建设,教育党员干部带头同低俗、庸俗、媚俗的思想行为作斗争,为校园文化的构建与创新献计献策。“催人奋进”是校园文化的感召力,更是党的思想理论武器的威力所在。党的思想建设与校园文化创新是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党的思想建设保障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校园文化创新为党的思想建设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在于“催人奋进”。
二、加强高校党的作风建设,为校园文化创新固本提神
党的先进性建设统领和指导着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而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都蕴涵着文化要素,这些要素的有机组合和升华就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文化。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主要是廉政文化建设,而廉政文化建设又主要体现在党的作风建设上。延安整风运动就是一场“依照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面貌改造党”的运动。毛泽东运用整风这一“加强教育的更深刻的方法”,解决了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形式主义以及自由主义等思想和作风上的突出问题,使广大党员不仅从组织上入党,而且在思想上入党。2001年,我们党组织开展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三讲”教育,高校通过“三讲”教育,加强和改进了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增强了办好高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2005年,我们党又深入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这次教育活动,高校党组织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了显著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
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思想体系与中华民族的传统风范相结合,形成了为广大群众所公认的“三大作风”和“延安精神”。“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紧密联系群众的作风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延安精神”即:为崇高革命理想自觉献身的精神;紧密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民主、团结的精神;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无论是“三大作风”还是“延安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优良作风的结晶,都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先进性和传承性,今天理应成为我们构建高校校园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在高校校园文化构建中,只有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校园的人文景观、环境设施等硬件建设才能到位,教风、学风、考风才会从根本好转。批评与自我批评是调整党内关系、解决党内矛盾、加强党内监督、实现党的团结的一大法宝,在高校校园文化创新中,只有弘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校园文化才能在正与邪、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中,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中确立正确的前进方向。密切联系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根本要求。在高校校园文化创新中,只有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民主作风,集思广益,充分发掘全体师生的创造力,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校园文化才有永不衰竭的精、气、神。
三、加强高校党的组织建设,为校园文化创新构筑堡垒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整个组织体系的基础,是执政党在社会各个基层单位的战斗堡垒。基础不牢,党的领导就会动摇,堡垒不坚,党的战斗力就会削弱。高校校园文化阵地历来是西方敌对势力争夺的阵地,高校校园文化的阵 地共产党不去占领,敌对势力就必然会去占领,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抓不好,高校校园文化就会失去凝聚力、生命力和战斗力。
高校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密切广大师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只有通过基层党组织向师生广泛宣传、贯彻,才能落到实处;广大师生的意见、要求和愿望,只有通过党的基层组织才能反映到党的各级领导机关中来。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党组织在先进文化建设中凝聚人心的一面旗帜,对广大教职工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都将产生深刻影响。当前高校中个别党员干部存在的钱学交易、权学交易、学术腐败等问题,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根治,严重侵蚀了党的肌体,败坏了党组织在高校的形象和声誉,对构建先进、和谐校园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因此,各级党组织只有及时清除蜕化变质分子,大力宣传表彰在党的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与先进个人,永葆高校党组织的纯洁性和先进性,才能增强其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党旗增光添彩。
近年来,网络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广大师生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与高校师生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已密不可分。而网络恶搞又无孔不入,高校师生尤其是青年学生的网络伦理的防火墙难免被病毒感染侵蚀。有调查显示,40%的大学生承认自己浏览过黄色网站,35.1%的学生不认为在网上复制、抄袭文章是不道德的行为,16.1%的学生不认为在网上私自使用别人的账号是不道德的。面对新的挑战,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尤其是学生党支部建在班上或年级上显得十分紧迫。学生党支部贴近学生群体,地处网络阵地的前沿,在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共建共赢、同步健康发展中应起着重要的战斗堡垒作用。
高校各级党组织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以创新的思维、改革的精神来看待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优劣。要学习和掌握网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运用和驾驭网络的能力,为“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献计献策。实践将进一步证明,高校党组织只有把营造共建共享的网上精神家园当作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遏制腐朽落后思想文化在校园的传播,让网络信息内容符合民主、法治、自由和道德的要求,确保校园文化的高雅、健康、向上,才能给校园文化增添自身的免疫力和坚强的战斗力。
关键词 党建工作 文化建设 创新 灵魂
在当前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密切相关。高校党组织要正确分析形势,担负起党的“三大建设”与校园文化创新的神圣使命。具体应怎么做呢?笔者认为,首先,需要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为校园文化创新铸就灵魂;其次,需要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为校园文化创新固本提神;再次,需要切实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为校园文化创新构筑堡垒。
一、加强高校党的思想建设,为校园文化创新铸就灵魂
早在1929年12月,毛泽东在古田会议上就明确提出要将党内思想教育列为最迫切的任务之一,坚决纠正党内的各种错误思想,首次提出思想建党的要求。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秉承我们党一贯重视思想建设的传统,强调“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根本目的是要指导实践”。从毛泽东到胡锦涛,历经80年的腥风血雨,正是由于我们党的一代又一代领导集体始终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而常抓不懈,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和武装全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才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才创建了今天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因此无论过去、现在或将来,党的思想建设始终是我们党的各项工作的血脉和灵魂。
怎样构建校园文化?理论界已有专家提出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要“以拓展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以塑造大学校园精神为活力点、以培养学生人文理性精神为落脚点”的目标定位模式。也有人认为,要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应有明确的文化定位,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核心,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三个方面着手。有人甚至提出了校园网络文化的定位,认为校园网络文化是弘扬校园主流文化的阵地,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平台,是师生信息沟通的桥梁,是获取各类知识信息资源的宝库。笔者认为,上述“定位”固然重要,但是切实加强高校党的思想建设,从共产党人高远的思想志向上、广阔的政治视野上为校园文化创新定位尤为重要。中国这样一个拥有7700万党员的社会主义国家,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与和平环境的考验中,形成了一整套先进的思想体系,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多年的奋斗历史,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大众化的历史,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不断发扬光大的历史。因此,无论是从宏观理论上还是从具体实践上,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都足以成为校园文化创新的基础。
校园文化的内核是什么?灵魂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育部评估专家易建华对校园文化的内涵描述为“健康高雅、催人奋进”。“健康”是校园文化的主色调,更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脉动的主旋律。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最根本的是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作为共产党领导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创新,自然不能偏离这条红线。“高雅”是校园文化的品位,更是共产党人理想情操的表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作为一种产品进入市场,在一些急功近利者、利欲熏心者的炒作下,一些低俗、浅薄的东西被视作时尚和高雅,这已严重影响到先进文化思想在校园的传播。因此,高校党组织应切实抓好党的思想建设,教育党员干部带头同低俗、庸俗、媚俗的思想行为作斗争,为校园文化的构建与创新献计献策。“催人奋进”是校园文化的感召力,更是党的思想理论武器的威力所在。党的思想建设与校园文化创新是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党的思想建设保障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校园文化创新为党的思想建设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在于“催人奋进”。
二、加强高校党的作风建设,为校园文化创新固本提神
党的先进性建设统领和指导着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而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都蕴涵着文化要素,这些要素的有机组合和升华就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文化。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主要是廉政文化建设,而廉政文化建设又主要体现在党的作风建设上。延安整风运动就是一场“依照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面貌改造党”的运动。毛泽东运用整风这一“加强教育的更深刻的方法”,解决了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形式主义以及自由主义等思想和作风上的突出问题,使广大党员不仅从组织上入党,而且在思想上入党。2001年,我们党组织开展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三讲”教育,高校通过“三讲”教育,加强和改进了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增强了办好高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2005年,我们党又深入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这次教育活动,高校党组织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了显著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
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思想体系与中华民族的传统风范相结合,形成了为广大群众所公认的“三大作风”和“延安精神”。“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紧密联系群众的作风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延安精神”即:为崇高革命理想自觉献身的精神;紧密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民主、团结的精神;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无论是“三大作风”还是“延安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优良作风的结晶,都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先进性和传承性,今天理应成为我们构建高校校园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在高校校园文化构建中,只有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校园的人文景观、环境设施等硬件建设才能到位,教风、学风、考风才会从根本好转。批评与自我批评是调整党内关系、解决党内矛盾、加强党内监督、实现党的团结的一大法宝,在高校校园文化创新中,只有弘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校园文化才能在正与邪、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中,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中确立正确的前进方向。密切联系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根本要求。在高校校园文化创新中,只有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民主作风,集思广益,充分发掘全体师生的创造力,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校园文化才有永不衰竭的精、气、神。
三、加强高校党的组织建设,为校园文化创新构筑堡垒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整个组织体系的基础,是执政党在社会各个基层单位的战斗堡垒。基础不牢,党的领导就会动摇,堡垒不坚,党的战斗力就会削弱。高校校园文化阵地历来是西方敌对势力争夺的阵地,高校校园文化的阵 地共产党不去占领,敌对势力就必然会去占领,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抓不好,高校校园文化就会失去凝聚力、生命力和战斗力。
高校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密切广大师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只有通过基层党组织向师生广泛宣传、贯彻,才能落到实处;广大师生的意见、要求和愿望,只有通过党的基层组织才能反映到党的各级领导机关中来。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党组织在先进文化建设中凝聚人心的一面旗帜,对广大教职工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都将产生深刻影响。当前高校中个别党员干部存在的钱学交易、权学交易、学术腐败等问题,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根治,严重侵蚀了党的肌体,败坏了党组织在高校的形象和声誉,对构建先进、和谐校园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因此,各级党组织只有及时清除蜕化变质分子,大力宣传表彰在党的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与先进个人,永葆高校党组织的纯洁性和先进性,才能增强其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党旗增光添彩。
近年来,网络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广大师生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与高校师生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已密不可分。而网络恶搞又无孔不入,高校师生尤其是青年学生的网络伦理的防火墙难免被病毒感染侵蚀。有调查显示,40%的大学生承认自己浏览过黄色网站,35.1%的学生不认为在网上复制、抄袭文章是不道德的行为,16.1%的学生不认为在网上私自使用别人的账号是不道德的。面对新的挑战,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尤其是学生党支部建在班上或年级上显得十分紧迫。学生党支部贴近学生群体,地处网络阵地的前沿,在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共建共赢、同步健康发展中应起着重要的战斗堡垒作用。
高校各级党组织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以创新的思维、改革的精神来看待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优劣。要学习和掌握网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运用和驾驭网络的能力,为“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献计献策。实践将进一步证明,高校党组织只有把营造共建共享的网上精神家园当作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遏制腐朽落后思想文化在校园的传播,让网络信息内容符合民主、法治、自由和道德的要求,确保校园文化的高雅、健康、向上,才能给校园文化增添自身的免疫力和坚强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