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川味名店

来源 :旅读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plu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路高端大宴、樂享家常小館、快意江湖滋味、細品融合美味,百味精華且看此篇。
  在成都的長髮街上,有處大名鼎鼎卻極其隱密的私房菜館——“玉芝蘭”,這裡沒有招牌,大門緊鎖,毫不起眼,餐廳最多容納二十人進餐,卻日日吸引各路饕客尋味而來,CNN、英國《金融時報》也登門採訪,餐廳屢獲國內外大獎肯定,須提前好幾日才訂得上位。
  將川菜做出藝術境界
  坐鎮於此的是成都著名的川菜頂廚蘭桂均師傅,蘭師傅氣質謙和,說話細語輕聲,談吐學識滔滔,他雖出身川廚,卻不被盆地意識所限,學廚生涯中,受過正統的粵菜指導,並於赴日本工作時與世界各國廚師共事,習得日本廚師的匠心哲學與歐洲廚師的創新意識,更遊歷世界米其林餐廳摘星,親身感受頂級美食獲得世界肯定的那分自豪,也曾親赴景德鎮學瓷器,花費一年時間日日專研,現今玉芝蘭所有釉下彩餐具均出自蘭師傅之手。
  在多元的廚藝經驗與個人文化涵養的蘊冶下,造就蘭師傅在料理海納百川的包容性格,與振興川菜的本心。他的廚藝,型態上是川菜,但融合的風格非常突出,兼匯了宴席料理與西餐技法的縮影,將川菜表達得更精緻,提升到有如懷石料理的高度與藝術境界。
  追求食材本真 再以調輔料定神
  蘭師傅的料理哲學講究“以湯定味,以食材定格,以調輔料定神”,先弄懂食材本真,保留匠人對於天然本味的掌握與堅持,再以調味定神,展現川廚玩味的本領。在蘭師傅看來,世間所有的味道都可以歸納成三種標準:“自然之味”、“自然調和之味”、“調和之味”,所謂“自然之味”指的是食材本身的滋味;“自然調和之味”則指如火腿、腐乳之類,以兩種或以上食材經調和發酵衍生的新的味道;而“調和之味”則指多種食材相互作用或調味後的複雜味道。掌握這三種味道標準,再以“一味加一味,一味增一味,一味減一味、一味護一味”的烹調理念,就能掌握川菜廿四味,甚至高出廿四味的百變滋味。而玉芝蘭的菜譜也是由此以不同的搭配與調味,由餐前茶、開胃冷菜、過中、熱菜、小吃、座湯,一一鋪展,高低起伏層層相扣,有如交響樂譜呈現豐富的味蕾體驗。
  不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 中式烹調展現食材別樣滋味
  這次前來採訪蘭師傅,品嘗到師傅原創的“都江堰蟳魚子醬蝦凍膏”,勘比中國式分子料理。蘭師傅選用個頭較大的鮮蝦,將蝦腦、蝦黃與蝦肉一起剁碎熬煮四小時,完整釋放蝦的精華,再凝結成膏狀,搭配都江堰本地產的蟳魚子醬,襯著四川風味的芝麻脆餅一起呈盤,鮮橘的蝦凍誘人食欲,宛如果凍狀態的高湯,入口便是海味爆發,直上腦門,鮮美不已,雖是品蝦,卻勘比海膽,令人印象深刻。
  但對於我的食後感想,蘭師傅笑著解釋兩者有所不同,日本人吃新鮮海膽,是屬於大自然的搬運工,吃的是食物本身的鮮味。而蘭師傅做蝦膏凍是中國烹調文化的展現,重點是要表達食物的韻味,是透過火侯的烹製與時間的推移,而達成廚師想表現給食客的效果。蘭師傅說烹調的藝術是活的,烹小鮮如治大國,須根據個人的理解去活用,而中國的烹調技藝,便是能表達食物的另外一面。
  而在川菜廿四味型彼此細微的表達上,蘭師傅端出“魚香菜頭香菇”、“豆瓣鰻魚”,兩道菜都有蔥薑蒜與糖醋,但在辣椒的選用不同,便造就不同味型,“魚香菜頭香菇”使用的是泡椒,有鹽水發酵的酸香滋味,而“豆瓣鰻魚”的豆瓣則是用辣椒與蠶豆經過日曬而成的醬料炒製,味道有著深沉大地氣息。
  江湖一絕坐杠大刀金絲麵
  蘭師傅的另一門絕活,就是在江湖上近乎失傳的“坐杠大刀金絲麵”,這是一種透過坐杠反覆壓摺出來的麵,出來的麵皮薄得可以透字,這種麵細滑無比,製作過程不加水,只用土雞蛋黃,成品乾到可以用火點燃。
  蘭師傅解說坐杠並不是川菜獨有的技法,廣東的竹昇麵、江蘇的跳跳麵也是類似的原理。我們有幸目睹蘭師傅製作麵條,從和麵、醒麵、打麵到切麵,全程至少要四十分鐘,猶如太極拳法般行雲流水,需經過“六推六壓”,將推、壓、捲、拉、摺的過程反覆重複六次,直到麵糰愈來愈平,愈來愈薄,直至薄可透光,才能以大刀切麵。而在切麵時,為了不破壞麵皮的平整,須以觀音平掌壓麵,而並非平時切菜時的鷹爪,一不小心失神可能就會濺血,非常考驗個人的專注力。這樣繁複的工序,使得很多人放棄了這門手藝,在市面上已很難看見,幸而蘭師傅鍥而不捨地保留下來。
  從蘭師傅的料理,可以看到匠人在廚藝融會的創意,對於食材與調味的掌握與理解、以及保存傳統的追求,付出心力,反覆費時耗神只為了做好一件事的熱誠,若這樣的精神能開花結果,川菜的未來很值得期待。
  松雲澤
  “松雲澤”由川菜大師王開發與弟子張元富主持,為恢復川菜宴席而打造的一處空間,試圖恢復川菜的老味道,重新拾起上世紀川菜名店“榮樂園”的包席輝煌。其名即是感念王開發的師傅,“榮樂園”創始人藍光鑑嫡傳弟子張松雲的恩澤而得名。餐廳一問世即在業界掀起波瀾,吸引香港名家蔡瀾大師多次赴宴,撰文《莫讓川菜變為只有火鍋》,讚美松雲澤好幾道代表菜。
  “榮樂園”是川菜歷史裡的一個里程碑,為正宗川菜的代表,以其豐盛的筵席、創新的菜式、精美的檯面在民國時期引領著整個巴蜀的餐飲時尚,開創了今日川菜的格調。這種包席餐廳的型態,可以追溯到清初大量移民湧入四川,北方滿人開的餐廳稱為包席,而江浙人開的餐廳稱為南堂,川菜在那時基於宮廷菜的基礎,吸收了魯菜、江浙菜,甚至滿漢全席的特點,形成了獨特的宴席系統,在藍光鑒於成都開辦“榮樂園”時期達到了極致,以“美食美器”、“重味重湯”而著稱,可以說川菜包席是川菜中最高級的呈現,但如今趨於寂寥,少見於市場。
  而松雲澤的使命之一,就是要“恢復”川菜的筵席,有其規格、標準、流程,以毛筆書寫菜單,上菜設計為八至十道流程,至少二十種以上菜品;美食搭配美器,裝盤皆選用張元富師傅自製的漆器,菜品味型起承轉合,淡濃增次,展現出宴席格調,與滿滿儀式感。
  極力復原正本清源的川菜   張元富師傅身形清瘦,目光卻充滿剛毅精明,他投身川菜行業四十多年來,見證了川菜幾十年間從傳統走向當代的起伏變化,非常痛心於川菜傳統的丟失與囿於麻辣的表象,作為川菜從業的一分子,自覺有必要為川菜正本清源,與其師傅王開發一起創辦了松雲澤,極力重現川菜的本貌與來處。
  張師傅認為目前川菜遭遇的危機,是市場一味的求快,追求利潤掛帥,使講究技法的傳統川菜逐漸消彌丟失。因此他致力恢復傳統,鑽研老菜譜與過去師傳的口耳資訊,依據個人在川菜的歷練與理解,把許多只存在於老菜譜、而不見於市場的老菜品,如神仙鴨子、老君煨肘這樣費時費工的菜在松雲澤重新復原,並因應現代飲食習慣改良。
  自建農場培育地道的原料
  而川菜另一個危機在於食材、原料的佚失。張師傅說:好的菜品無非“物到、料到、火侯到”。好的川菜離不開好的原始材料,松雲澤使用的豬肘、豬肚、二刀肉、豬肝、豬腰、豬網油等,都需要從上好的豬隻取得,但現在市場上的豬養殖時間不足,無法達到張師傅理想的品質。張師傅只好自己跳下來在四川彭山建立農場,以他理想的標準去孕育食材,培養黑毛豬、雞、鴨,連川菜最常用的辣椒二荊條也自己種植,還有各季節所需的時蔬等,希望未來可以做到物料完全自給。另外他也積極從宜賓尋找傳統工藝的芽菜與糟蛋,張師傅特別表示他在研究老食譜時發現,最早的怪味,會使用糟蛋,但現在市場上幾乎沒有人這樣做。
  復原技藝重現消失的大菜
  松雲澤的菜品重現了許多消失的大菜,比如紅燒牛頭方、古法蒸巖團、雪花雞淖等,皆是清鮮為底,講究用湯,彌補了川菜全貌缺失的一塊。“紅燒牛頭方”,相傳是民國時期的川菜大師黃敬臨創製的,所謂牛頭方是指牛額頭的一塊皮,質地硬厚,食之無味,處理上十分繁瑣費時,需要另外靠老雞、豬骨、火腿、瑤柱熬湯,再以小火慢燉至少六小時後,將頭皮燒得柔軟富膠質,並煨入上湯的鮮香,每一口都是滿滿的膠原蛋白,滋補無比卻不會肥膩。
  而“古法蒸岩團”(注)則是重現老師傅做菜的工藝,過去川人蒸魚會用豬網油裹住魚身,能在蒸魚拾保留魚肉的肥嫩水分,但現代人蒸魚求快速減化,往往只簡單將豬油抹在魚身。而松雲澤蒸製此魚,就是用了最傳統的作法,選用重達四斤以上的江團魚,以豬網油層層包裹清蒸,魚肉鮮潤多汁,鋪上蔥薑絲再淋上店家自製調料,噴香不已。
  讀者如想尋訪川菜的原貌,品味手工川菜的重工費時,松雲澤值得一訪。
  廊橋
  二〇一七年底,歸還米其林二星等的世界名廚江振誠,宣布將擔任成都新餐廳“廊橋THEBRIDGE”的創意與廚藝總監,消息震撼美食圈,未開業即吸引眾多關注。然而餐廳營運初期歷經褒貶,餐盤冷、溫度低、上菜慢、菜品數量不夠分配等食客評語,亦遭受不少傳統川菜師傅的嘲諷批評,但如今餐廳營業一年多,歷經多次菜單調整、流程除錯,顧客盈滿、亦屢獲美食評選大獎,可見營運已趨穩定,是時候一探廊橋的真面目了。
  從觀光地標變身美食地標
  廊橋THE BRIDGE位於修建後的安順廊橋之上,相傳是八百多年前義大利旅遊家馬可波羅走過的橋墩,一直以來都是成都的觀光地標之一,兩年前這裡還是一家經營傳統川菜的高檔餐館所在地,在第二代經營者倪鶯珂接手後,邀請江振誠合作,力圖將這個百年歷史地標,重新打造成川菜走向國際的橋粱。
  褪去濃妝厚抹 呈現川菜雅的本貌
  大家一定會好奇,這位出身臺灣、以法式料理立身世界的名廚,做起川菜會是什麼滋味?江振誠過去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他花了近兩年的時間,研究川菜的食譜與文獻,並拜訪當地川菜名師,去鑽研川菜的基因,從文化、歷史、風土、民情的脈絡尋味川菜,發現一兩百年前的川菜其實很乾淨、很雅致,是近期因市場將麻辣奉為主流,讓原本的廿四味型不斷縮水,變成只有大麻與大辣的表象。因此他想呈現褪去厚重妝扮的川菜,回到川菜“雅”的本貌。而落實到菜品上,江振誠的川菜所展現的是都會精緻的優雅,不僅只有麻與辣,還有更多的創意與味型,展現在廊橋各式繽紛的菜碟裡。
  翻開廊橋的菜單,以“歲時料理”概念將川菜廿四個味型巧妙編排。套餐以起承轉合,將涼菜、小吃、湯膳、麵食、熱菜、甜品玩味組合,單點則是以冷味(涼菜)、炎味(熱菜)、玩味(小吃)構成,可自由組合搭配。
  菜色另標示來處:經典川菜、文獻川菜、江湖川菜、節氣川菜依次排開,網羅川菜發展至的紋理脈絡。即便是普通的街邊小吃、涼菜、泡菜,在此也能優雅上桌成為正餐的一員。而令人驚喜的是,不少菜品單點約在人民幣四十八至九十八元之間,可說是江振誠系列餐廳中最親民的一員。
  小吃登上大雅國際化的川菜精緻表達
  陪訪的四川籍主廚李順洪與店經理Janet不斷強調,廊橋要做的是國際化表達的川菜,提升傳統川菜細微的精緻度,而觀覽場內客群,確實不少金髮碧眼的外籍客人。所謂精緻化的提升,具體在菜品的表現上,是一種精煉過的貼心,比如“玩味九宮格”將成都街頭常見的小吃登上大雅之堂,並玩出創意,其中成都的兔頭小吃名聞遐邇,但骷髏般的外型,常讓外來客望之生卻,因此廊橋版的兔頭料理,是進化過的兔夾餅,取出兔頭的肉片,將之夾入類似刈包的餅皮中,大大提升菜品的接受廣度。
  “冷味拼盤”則是呈現川菜博大的冷菜,可自由選擇口味拼盤,其中“涼拌蟲草花”是一道創新,多數人對蟲草花的理解是燉湯藥材的一分子,但廊橋把做成一品精緻涼菜,蟲草花經過低溫油炸,口感韌性,淋上松露油,有著獨特的香氣。
  而到了主菜,主廚玩心大開,以法餐的底子表達中菜,造型上十分炫目,比如﹁糯米脆皮鴨﹂在分類上屬於幾近失傳的文獻川菜,是由樟茶鴨變款而來,看似抹茶巧克力的外型,其實是將鴨肉混合糯米,先蒸再炸,再切成試口的小方塊,撒上烤過的蔥粉,表層炸鴨皮香脆可口,搭上鮮香的糯米一起吃,層次豐富。
  品嘗過廊橋,大致能理解為何這裡不受某些傳統川菜料理人的待見,江振誠所做的川菜,是面向國際的川菜,客群不限於本地,而是想讓更多不認識川菜的外國人也能愛上川菜之美,因此在菜色的呈現上顛覆了四川本地廚師與食客從小認知的川菜標準,如想一探川菜如何走出國際與世界對話,不訪來廊橋THE BRIDGE品嘗江振誠版本的回答。   屋頂上的櫻園
  在成都藝文圈中有座文人雅士的薈集之地,名為“櫻園”,由三位愛生活也懂生活的女主人創辦,雖主營家常川菜,但空間處處流露他們對自然的熱愛、對有趣有味的人生追求,因此來這裡的食客,尋訪的不只是美食,更多的是為了文化氛圍而來。
  櫻園在四川共有三處,第一家位於成都郊區三聖鄉,自擁農地,名為“荷塘櫻園”,一處位於市區中心,擁有市區少見的空中花園,名為“屋頂上的櫻園”,一處則位處成都近年最負盛名的生活理想地——“明月村”,名為“明月櫻園”。我們造訪的是“屋頂上的櫻園”。
  走進櫻園,即可感受到一種將時間浪擲在美好事物的愜意,在這裡所有的急切都會變得緩慢,一進門便是寬敞明亮的落地玻璃,陽光輕灑,照耀得全室溫暖,一整面藏書達千餘冊的書牆,標誌了它的文化底蘊,戶外花園花團錦簇,充滿綠意、流水,則是女主人愛好花藝的志趣展現。這裡不只是餐廳,同時也作為茶館、咖啡廳、書店、藝廊、服飾品牌複合經營,不定期舉辦各種藝術展覽、文化沙龍與書友會,帶給眾人不只美食的歡享,更是思想和文藝的交盪的盛宴。
  用時間等待滋味的發酵
  “身土不二”是櫻園所倡導的飲食理念,這個詞出自佛教,意指“身”與“土”兩者無法分開,亦指人的生活要順應自然的土地與時節,故而櫻園的食材皆採用當季新鮮的食材。主理人熊燕是位道地的成都好吃嘴,她認為要讓人有幸福感的食物,便應該要給予人驚喜,而驚喜的本質就來自於用手、用心認真做出來的美食,故櫻園一向堅持在有餘力的形況下,盡量採用自家的食材與調味品,每年冬天,屋頂上的花園裡掛滿了自家醃製日曬的香腸臘肉,也會依時令自調豆瓣醬、自製涼粉、自釀果酒、自製豆腐,自己養鹵等等。
  這幾年熊燕從姊姊那邊接下醃製臘腸的任務,更深刻發現手工製品的真諦,“你若要接受手工製品的美好,那也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去接受它的不那麼好”,熊燕使用一模一樣的配方,選擇一模一樣的豬肉部位,可能這一批的天特別冷、陽光特別好,那臘味香氣便為相對香醇,而下一批剛好天天都陰天,這兩批次臘肉的味道絕對是不同的,這也正是手工製品的驚喜所在,用時間等待滋味的發酵,每一口有著期待,每一次都是不同的結果。
  美食作家莊祖宜曾經撰文盛讚“櫻園”是家很有“慢食運動”風格的家常小館,一切講究傳統手工,很堅持品質與味覺多樣性,菜品不刻意打造顏值,只求材料好味道足,一派天然。這裡的菜品,看似普通,有如自家餐桌,但入口即能體會滋味的美妙。必點的菜色“豆瓣魚”刺少肉嫩,香辣可口,搭配店裡自製的老麵饅頭口感勁道,沾著甜中帶酸的豆瓣醬汁入口,回味無窮。“椒香兒菜”則是冬季限定,屬於泡菜的一種,調味有淡淡的椒香辛味,入口清爽脆嫩,十分開胃。“觀音蝦”雖不是川菜,但以炸過的茶葉與過油的河蝦炒製,小蝦彈甜、茶香解膩。﹁酸菜炒湯圓“乍聽難以想像,但入口則是味覺的驚喜,將酸菜炸得酥脆,搭配脆皮的湯圓,咬下才發現內有黑芝麻甜餡,鹹酸甜的組合,意外對味。
  馬旺子·川小館
  馬旺子·川小館是成都這幾年很受年輕人追捧的網紅川菜,源於眉山樂山近九〇年歷史的知名土菜館“馬旺子酒樓”,在第四接手後,注入年輕人的創意與新意,成為當地老店新生的代表之一。
  與其他動輒提供百道菜品的川菜館不同,馬旺子·川小館走精緻路線,精選四十五道經典川菜,兼具各味型,並將許多傳統意義的大菜,按客銷售,讓每個人都能盡情點用想吃的菜色。不論是荔枝味的創意菜“宮保茄香蝦球”、鹹鮮味的傳統國宴湯品“雞豆花”等紅案料理都有穩定的口碑,在白案麵點的表現亦十分出彩,許多川味傳統點心,如“紅糖鍋魁”、“紅糖茲粑”,都做得外酥內嫩,可口極了,
  “宮保茄香蝦球”是眾口推薦的一道,將茄子先炸過,口感綿密又吸滿了醬汁,連著Q彈的蝦球一起入口,可以感受味蕾的爆炸,加上硬脆噴香的腰果,彈、嫩、脆的搭配絕妙,建議在三分鐘內品嘗,口感最佳。
  而“馬家東坡肘子”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品,多數人記憶中的東坡肉是杭幫菜的鹹甜風味,但蘇東坡的故鄉眉州,卻是以偏酸的薑汁風味料理,整塊豬肘成型而不爛,輕輕一夾就皮肉分離,豐腴不膩,令人口口吃個不停。
  整體餐廳口味不過鹹、不過辣、也不過油,在近年健康意識逐漸抬頭的飲食風潮下,可最大程度的吸納客群,而餐廳裝潢採時下中餐廳少見的時髦文青味,並採開放式明檔廚房,滿足了空間審美,亦斷開以往老館子中餐廳常給人油膩與不衛生之感,並位處高端地段,價格卻頗實惠,有超值之感,難怪一直人潮不斷。
  成都味道三缺一
  成都味道三缺一是一家販售家常川菜的精緻館子,店名三缺一,取自成都人日常打麻將的口語,即標誌了他的老成都特色。這家店是成都的臺灣朋友推薦的,聽聞我們初到成都,因川味略重而腸胃不適,於是推薦。實際親測下來,覺得各方面都符合臺灣人的喜好與胃口,可作為臺灣讀者作為川菜踩點的第一站。
  這兒的環境很好,屬於小資情調,室內室外都有座位,整體窗明幾淨,灰磚牆搭配木質桌椅,十分典雅,相較於市井一片紅紅火火的川菜館,在此用餐顯得特別衛生、乾淨、充滿了安全感。口味上也是走親和家常取向,除了常見的麻辣味,也有麻辣以外的家常菜色,朋友推薦我們點用豆湯飯,再炒個回鍋肉,搭配幾個素菜,即是相當巴適的家常一餐。
  其中最推薦的就是“豆湯飯”了,“豆湯飯”是成都美食中的一股清流,屬於廿四味的鹹鮮味型,單看成菜,很多人會誤以為是粵菜,整碗清鮮、寡淡,跟一般印象中的麻辣川菜是完全不同的畫風。豆湯飯的靈魂食材是豌豆,但要將豌豆蒸得粉粉的,做成成都人口中的耙豌豆,再過油炒香,加入各色蔬菜、雜肉、米飯、高湯燜燉,呈現濃郁帶有豆沙口感的一碗,好比中式的濃湯,一般會再搭配涼拌菜享用。
  而三缺一的豆湯,上桌就是一陣暖意,搭配的三種涼菜也頗用心,有辣脆的醃蘿蔔絲、酸脆的醃長豆,甜酥的炸蠶豆,在當時二月的冷天裡,一口豆湯飯,就像寒冬的一股暖流,溫柔撫過我吃了太多麻辣串串的受傷脾胃,將所有的腸胃躁動都熨平了,再配上涼拌菜,一熱一冷,一鮮一辣,交替烘托,回味悠長,讓人不禁覺得川菜不只玩調味厲害,在配菜口感的搭配上也是一絕,驚喜滿滿。   明婷飯店
  明婷飯店是成都最早的蒼蠅館子傳奇,一九九〇年代在曹家巷農貿市場擺了幾張桌起家,近年不斷拓大,二〇一三年遷址到外曹家巷,目前已是可接待五十幾桌的大館子,其名氣之大,路上隨便問個人,或是請司機推薦一下,明婷飯店幾乎是反射性的解答,就連BBC也曾來採訪過。
  雖說近年來在成都本地人的心中整體口碑有些走下神壇,但對於臺灣食客而言,還是有值得一吃的地方。
  明婷得名自老闆夫婦的名字的合體,看得出是正宗夫妻小店起家,雖稱為飯店,但並非臺灣人所以為的那種星級酒店,而完全字面上的用詞,就是個吃飯的店鋪。賣的是所謂的江湖川菜,江湖與其說是一種派別,更像是一種川菜性格的表達,其源於市井,在烹調上隨性草莽,重油、重辣、重香、重色,賣的就是重口味的地方川菜,每盤菜色端上桌都十足分量,油亮噴香,自有一派豪俠快意之感。
  這裡的必點菜是“腦花豆腐”,變形自傳統名菜麻婆豆腐,多加了成都人熱愛的腦花入菜,有些人會懼怕腦花的腥羶味,但明婷卻處理得極好,在雞油與麻辣佐料炒製下毫無腥羶氣,豐腴的腦花和鮮嫩的豆腐口感搭配合宜,更多了鮮香,放涼了也不顯油膩,完全是白飯絕配。另一道必點菜“鮮椒兔”也令人喜愛,是時下流行的藤椒口味,將醃製入味的兔肉切丁爆炒,卻不失汁水,另配上麵條,十分飽足。同樣是藤椒味的“椒麻舌”麻辣爽口,舌頭脆香有嚼勁,讓啃內臟這件事更有快意。之外,蔥香腰花、霸王黃喉等等,也都是可以嘗試的特色菜。
  據說明婷飯店也是成都最能看到富豪與平民同店吃飯的地方,店外時可見名車與單車並停,這裡價位親民,進了店後人人平等,所有人都坐在破舊油膩的椅子上,等待美味上桌,無所顧忌地大快朵頤,來這裡,品嘗的不僅是火爆的在地香氣,更有一種成都特有的,在美食之前一切平等的煙火人情。
  成都吃客
  成都吃客是成都網紅排隊名店不可忽視的一員,老店位於著名的網紅美食街魁星樓街,與另一網紅串串店冒椒火辣,貢獻了整條路至少一半的人流量,新開的致民店,也是開業就火爆,但環境相對升級,裝修置入成都名巷弄,在這吃飯就像遊歷成都街頭,寬窄巷、春熙路、九眼橋……用眼就走了一圈。
  這裡供應的川菜是屬江湖風格、但別具創意的新派川菜,在呈盤走浮誇路線,但在細節用心,號稱專為懶人設計的川菜。比如招牌菜“裸奔坨坨蝦”就是所謂的“懶人吃蝦”,裸奔指的是蝦子已去殼,店家將蝦肉串在竹簽上,再淋上滾燙熱油上桌,拿著竹簽即可不沾手享用鮮蝦,往下還可撈出芋頭佐菜,十分飽足。
  招牌特色烤魚片為“懶人吃魚”,黔魚去刺切片串起燒烤,再淋上藤椒、小米椒調料入味,而魚骨另熬成酸菜魚湯,帶著炭香的魚肉麻辣鮮嫩、魚湯醇美解膩,讓人可優雅的一魚兩吃。
  還有“懶人吃雞爪”,把雞爪燉煮到一夾就骨肉分離,柔潤無比。而“鵲巢掌中寶”,則是菜如其名,做出鳥巢造型,掌中寶是近年興起的食材,在串串店常見,是雞、鴨腳掌上的“肉球”,玲瓏小巧卻極有韌性,嚼起來爽脆柔韌。店家在菜色上不斷的創新,時時有新味,除了上述了招牌菜,還有更多美味等食客翻牌!
  川味的融合
  作為新一線城市,各大國際酒店紛紛設址成都,旗下餐廳、酒吧,無不以在地風味為本,展現東方美食遇上西方飲食文化融合的多元風貌,各種創意的川味融合飲食,有如春風吹拂,生機勃勃地萌發。
  當川味遇上西食
  御蓉餐廳是成都領地希爾頓嘉悅里酒店旗下的西餐廳,提供結合“東意西境”理念而創作的亞式與西式菜品,除有濃鬱地方特色的本地小吃龍抄手外,也把幾樣西餐中的經典,融入川味特色。
  比方“成都三明治”,將三明治這種純粹西式的餐點加入在地風味,有別於燻雞、培根、醃黃瓜等常見西餐食材,成都三明治使用的食材都是具有四川特色的選菜,如四川臘肉、香腸,以及四川泡菜代表醃蘿蔔,雖看似家常與想當然爾,但每樣食材各守其分,便是無比好吃的滋味,當鬆軟的麵包夾上富有嚼勁的四川臘肉與香腸,搭配多汁的醃蘿蔔,軟與硬、乾與濕的口感抗衡的十分均衡,一口咬下就是巴適。
  川菜符號的“花椒”當然也不會落下,御蓉將西餐中常見的野菇清湯,加入一點點花椒油提味,就像略施魔法,後韻溫順清醇的湯品,尾韻帶點香麻,微微刺激著味蕾,做為開胃清湯非常討喜。
  而另一項“辣子雞薄餅”也可視為四川版本的披薩,辣子雞是傳統川味的代表,肉質酥軟,麻辣味濃、略帶回甜,而披薩是美食的載體,落地到世界各地,都有在地的風味表現,傳入日本有章魚燒口味、傳入臺灣有鹹豬肉口味,傳到四川出現辣子雞口味也是十分合理的。
  當川味遇上蔬食
  許多人對蔬食的印象就是清淡,若以川味料理蔬食,會是什麼滋味呢?謐尋茶室,便是解答。謐尋茶室為博舍酒店設立的茶館與蔬食餐廳,位處千年古剎大慈寺旁,坐落於百年桑園改建的四合院之中,幽然恬靜,讓人走進此,心也跟著靜了下來。
  這裡的供應的菜品是改良過的創意川式素齋,在川菜百味競美的麻辣鮮香之外,擁抱別樣的溫柔,每份餐點都有大廚對於食材的誠心與敬意,想吃蔬食又好川味重口的人,可來歷遊一趟禪意的味蕾旅行。
  比方“雞樅菌麻婆豆腐”,很難想像沒有肉的麻婆豆腐會是什麼滋味。雞樅菌是常見於四川與雲南的菌類,稱為菌類之王,擁有獨特的香氣,肥厚的纖維肉質恰可替代絞肉的角色,謐尋以油炸過的雞樅菌入菜,搭上切成方正小丁的豆腐、噴香的麻婆醬汁,豆腐軟嫩、雞樅菌脆口、醬汁流洩其中,十足下飯。“宮保小圓寶”也是異曲同工之妙,將雞丁改成磨菇,略為炸過加上腰果,以糊辣荔枝味的宮保醬汁調理,讓人一口接著一口。而“手工波菜擔擔麵”,則在麵體上下功夫,以波菜特製而成的麵條,翠綠誘人,拌上特製麻將與紅油,每一口都是舒爽。
  當川味遇上調酒
  國際酒店的餐飲,一定會有酒吧坐鎮,若要落實在地特色,讓川味遇上調酒,花椒、桂花、竹葉青茶都是不能錯過的靈魂,博舍的井酒吧、嘉悅里的坊酒廊都給出了動人的答案。
  井酒吧是博舍酒店旗下的奢華酒吧,曾獲Barrel Royal雞尾酒大賽中國區冠軍,也是成都星級酒店中最棒的酒吧之一,位處太古里幽靜的院落,室內為充滿現代風格私房酒廊,大廳中央兩座挑高透明酒櫃是視覺焦點,另有黃銅吊燈、綠皮沙發等復古格調的設計,酒櫃中間設有DJ臺,音樂風格強勁,而會噴火的戶外吧檯是另個亮點,每當夜晚來臨,暗夜火光交互輝映,吸引著許多渴求醺醉的靈魂群聚在此,尋求自我的狂歡與縱放。
  酒吧供應超過二十種以上的獨家調酒,其中最具有四川特色的首推“四川騾子”,這款變形自經典酒款“Moscow Mule”的調酒,將花椒泡在伏特加,再加上生薑、青檸、乾薑啤酒,調出生猛辛香的滋味。而另一款“四川尼格羅尼”,以花椒、桂花、竹葉青茶為靈感,甜中帶苦,又微微顯露辛香,打造出屬於屬於四川風味的重酒感系,值得一品。
  成都酒店界附設酒吧的後起之秀坊酒廊,雖裝修不若井酒吧霸氣,但位於卅一層的高空景色依然有其韻味。而在調酒與在地的碰撞上,坊酒廊將創意放在了成都的風土民情與方言上,教人喝調酒順便學說四川話。
  一款“辣妹子”,是由胡椒伏特加、龍舌蘭酒、自製辣椒糖漿,與四川花椒,蔓越莓汁混製而成,色澤緋紅,口感豐富,兼具酸辣鮮甜,一如四川姑娘的潑辣與美麗。另有一款“巴適得板”,取名來自四川方言,意指安逸、舒服,則是以龍舌蘭酒為基底,混入桃子、四川辣椒、檸檬汁等,入口即是一陣微醺愜意。
  而成都地標“人民公園”則是另一種都市閒適性格的象徵,成都人最愛三五好友群聚公園,喝茶聊天擺龍門陣,這樣的生活靈感碰上調酒,便是川茶與西酒的撞擊,酒吧選用成都名茶碧潭飄雪為基調,加上伏特加與葡萄柚蜜,可品嘗到茶香與濃烈伏特加的飽滿層次。店內另有以四川話為創意的調酒,耙耳朵( 怕老婆)、不得虛( 不怕你) 可品嘗,想喝調酒順便從中學習四川話的讀者可到店一試。
其他文献
云顶邮轮集团隶属于云顶香港有限公司,旗下拥有丽星邮轮、星梦邮轮及水晶邮轮三个各具特色的邮轮品牌,为旅客提供现代化以至顶级奢华的邮轮假期,并将创新的邮轮体验延伸至空中。  独特创新,无与伦比的会奖体验  据张述介绍,云顶邮轮旗下的所有邮轮都配备顶级设备及丰富的场地资源,提供一价全包及亚洲诚挚好客的悉心服务,不仅可以满足不同规模的会奖活动需要,更可满足与会人员的多样化商务活动需求,为传统公式化的会奖活
期刊
4月12日,泰国会议展览局(TCEB)和22家组织签署谅解备忘录,在全泰10个MICE(会奖旅游)城市共同升级疾病控制和卫生措施。由泰国会议展览局和公共卫生部卫生司牵头,这一举措旨在通过加强疾控措施来提振全泰各地对 MICE行业的信心。  泰国副总理兼公共卫生部长阿努廷-参威拉恭(Anutin Charnvirakul)出席了谅解备忘录签署仪式,他在讲话中重申了泰国政府的优先事项是公共卫生和全国疫
期刊
“太极拳申遗成功,既是荣耀也是责任。如何让太极拳这一国之瑰宝更好地服务人类身心健康,让人们参与到非遗文化活动中来,是太极拳发源地,也是世界太极人共同的课题,共同的责任。”  《旅游会展》:太极拳传承发展大会通过哪些活动展现太极拳文化内涵?又如何提升人们对太极拳的认知水平?  王海昌:温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以聚焦“全球太极人聚焦陈家沟”欢乐行活动为重点,筹备和组织好太极拳传承发展大会开幕式、太极拳保护
期刊
自今年三月份以来,国内会展活动陆续恢复,并渐入佳境,复苏势头加快。及至四月,随着世界休闲大会、博鳌论坛年会等国际会议活动的举办,会议业形势一片大好。部分行业人士预计,今年会议市场会出现爆发性增长。在繁华场景的背后,会议业已经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  国际会议短期内难以恢复到从前的状态。当前召开的国际会议均已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模式举办,其国际部分主要靠线上,总体规模早已不复疫情前的盛况。笔者以为,这
期刊
近年來,很多大型会议和展览出现了“会中带展”“展中带会”的现象。我们观察到,会与展的融合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会与展的组合“玩法”,对主办方、会议场地等MICE业界人士提出更高的要求,也促使MICE业在软硬件方面不断创新与升级。主办方在策划与执行时需要注意什么?遇到哪些难题?会展场地在建设时是否将会议功能视为一种标配?会与展融合发展的意义有哪些?本期《旅游会展》专题栏目与MICE业界人士谈谈会与展的
期刊
近几年,无论是展览主办方还是会议主办方,都越来越重视“会”和“展”的融合发展,这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北京远迈国际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然参与本次专题讨论,作为从业20多年的会展“老兵”,结合实战经验,分享了对会展融合发展的看法。  会展融合具有1+1>2的绝对优势  据刘然介绍,通过会展融合的模式,公司近期策划并执行的中国工程建设行业互联网大会和中国工程行业绿色发展大会,均成为工程建设行业里
期刊
无论是“展中带会”还是“会中带展”的模式,“会”与“展”的融合能为会展活动整体效果带来很多惊喜。  在对广州琶洲中岱交易广场·灵感创新展馆副总经理李伟莉的采访中,她做了如上表述。  近期,灵感创新展馆成功举办国际跨境电商产业博览会,就采用了“展中带会”的模式。该博览会同期举办了涵盖超过50个行业话题的专业会议,同时将论坛区域设置在展区中,这一模式效应突显。会议现场座无虚席,为展览吸引了众多专业观众
期刊
展会不仅要有展示功能,还要搭建综合网络。  近日在对湖南万国国际会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秦煜雅的采访中,她对此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打造会展聚合平台,组建会展综合网络  目前,全国许多城市都将会展业作为地方“以展促贸,以展引资,以展会友,以展兴市,以展扬名”的支柱性产业发展。秦煜雅认为这一趋势是由于市场分工的逐步细化,人们对会展业的心理需求也日益复杂化。参会者普遍要求当今的展会不仅要有展示功能,更
期刊
“会”与“展”的深度融合,以会带展,以会促展,这一新趋势已成为会展行业的共识。近期,大连国际会议中心结合场馆独特的设计理念,采用“以会议为主,展览为辅”的会展融合模式,连续组织了多场会展活动。  大连国际会议中心总经理肖鹏对会展融合这一模式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会展融合实现了会展场馆、参会客户、展览商家三方共赢,但同时这一模式也对会展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会展融合实现三方共赢局面  近年来,以會
期刊
4月16日,北京·平谷世界休闲大会在北京市平谷区金海湖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宣布大会开幕,文化和旅游部部长胡和平,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致辞。  本届大会由北京市政府主办,市文化和旅游局、平谷区人民政府共同承办。作为世界休闲领域最高的学术盛会,本次大会以“休闲提升生活品质”为主题,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秉承全域、全季、全民休闲的办会理念,举办开、闭幕式及颁奖典礼,1场主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