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炎症-免疫抑制-分解代谢综合征的共识与争议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tangx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持续炎症-免疫抑制-分解代谢综合征(PICS)指在全身性感染或非感染如创伤、烧伤、急性胰腺炎等进入慢性危重症阶段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本文总结该领域的共识和争议。

其他文献
炎性腹主动脉瘤的治疗有一定特殊性,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为主的保守治疗尽管有一定作用,但不能阻止动脉瘤的进展;尤其对于合并严重的输尿管梗阻及肾功能不全患者,开放手术可能是唯一合理的选择。腔内治疗尽管不能减轻甚至可能加重动脉瘤周围炎症反应及纤维化进展,但可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死亡率,可作为开放手术的一种替代,尤其适用于破裂性炎性动脉瘤的紧急救治。术后远期对于动脉瘤及炎症因子的定期监测至关重要。
目的探讨应用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ASMAI)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〇七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应用CDT治疗的28例ASMA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ASMAE)11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ASMAT)17例。28例患者均成功实施CDT或CDT联合其他腔内治疗,其中单纯CDT治疗12例(ASMAE 9例,ASMAT
目的研究AngioJet机械抽栓结合置管溶栓(CDT)治疗急性门静脉系统血栓(APVST)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3例APVST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经AngioJet机械抽栓后再行CDT溶栓治疗,观察记录患者机械抽栓时间、溶栓时间、尿激酶用量及并发症情况,分析术中造影结果和术后随访情况(包括患者的症状、体征、门静脉超声或CT)评估
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性疾病起病急聚,病情进展迅速,有较高的死亡率。本文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45例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31例,肠系膜上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患者14例,分别采用开放手术和介入手术,并在此总结我们的治疗体会。
颈位主动脉弓(CAA)是一种极为罕见的先天性主动脉弓发育异常,约20%的合并动脉瘤。CAA动脉瘤传统外科手术方法主要包括人工血管替换术、转流手术和直接吻合术。本文报道2例左颈位主动脉弓动脉瘤患者均在局部麻醉下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取得良好效果。
炎性动脉瘤在动脉瘤病变中并不常见,临床有上有其独特的表现。近年来随着腔内介入治疗技术的进展,越来越多的炎性动脉瘤患者接受腔内介入治疗。本文根据文献资料和本中心经验,就炎性动脉瘤的特点、外科手术治疗、腔内介入治疗以及免疫内科治疗进行了回顾总结,显示了腔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以及免疫治疗的重要性。
目的初步了解辽宁省60岁以上人群腹主动脉瘤(AAA)的发病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纳入2017年4月至2017年10月随机抽取的辽宁省4个城市内9个社区,共计3 560名(有效数据)年龄≥60周岁的人群进行腹主动脉超声检查,采用问卷形式记录其病史信息及相关风险因素,以是否存在AAA分为AAA组和正常组,比较分析AAA形成的相关风险因素。结果检出AAA阳性者共32例(0.9%)
目的总结应用三维(3D)打印技术引导预束径支架开窗技术和分支支架技术(三分支重建),完全血管腔内修复主动脉弓部病变的经验及效果。方法2018年2月至2018年10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血管外科收治主动脉弓部病变患者12例,其中主动脉弓动脉瘤4例,主动脉弓部夹层8例,年龄(60.17±13.32)岁;男性10例,女性2例。术前根据CT制作3D打印模型导板,然后在3D导板的引导下,采用预束径支
腹主动脉瘤的治疗进入腔内修复时代,传统开放手术量和占比均呈逐年下降趋势。在现今的医疗条件下,传统开放手术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已成为困扰年轻血管外科医生一个现实问题。结合两种方法的优缺点,传统开放手术虽然具有创伤大、围手术期风险相对高的缺点,但其良好的远期效果使得现阶段对于某些腹主动脉瘤患者来说仍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同时传统开放手术也是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并发症处理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手段。因此
椎动脉起源及走行异常临床上比较少见,明确血管变异对于患者颈部及颈椎手术意义重大。本文报道1例主诉左上肢乏力,转头后猝倒,在行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后证实为特殊类型的椎动脉起源及走行异常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