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百年前的“驱逐”永久道歉

来源 :情感读本·道德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dy57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88年,穷困潦倒的荷兰失意画家文森特·梵高来到法国普罗旺斯小城阿尔勒,开始在弟弟提奥的资助下,没日没夜地画画。然而,长期的心理压力和感情生活的不顺,让梵高到了崩溃的边缘,一天晚上,他割掉了自己的一只耳朵。伤被医治好后,梵高又投入到疯狂的绘画中去。
  梵高的惊世骇俗之举,吓坏了阿尔勒的居民,他们觉得梵高是一个疯子,一个危险分子,随时会干出让他们始料不及的事,于是,不断地奚落和嘲笑他,希望他能早点离开小镇,还阿尔勒一份“正常的宁静”。
  但梵高不愿意走,阿尔勒独有的黄色夜空以及田野里美妙绝伦的颜色让他欲罢不能。为此,他只能一边抵抗着居民的骚扰,一边加快速度,疯狂地作画,结果又画了30多幅油画,包括那幅著名的《向日葵》。
  看到梵高赖着不走,居民们决定联合起来请愿,让镇长将这个疯子送进精神病院关起来。在巨大的压力之下,阿尔勒警察局最终将梵高所住的那间黄屋子给封了起来,强行将他送到普罗旺斯山丘上一家叫圣雷米的精神病院里。这时,梵高只在阿尔勒小镇呆了一年多,他伤心得大哭了一次。
  可谁也没想到,梵高死后,阿尔勒小镇因梵高在这里生活过并画出了不少杰作,一下子名声大震,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吸引来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慢慢地,居民们开始心生愧疚,觉得对不起梵高,想起了要做点什么,以弥补当初犯下的错误。1925年,他们派出代表去了荷兰,找到了梵高的侄孙——J·梵高,向他表示真诚道歉。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失,阿尔勒的居民觉得,仅仅向梵高的亲人道歉是不够的,他们应该向全世界热爱艺术的人们道歉。于是,他们又采取了一项长期的、永久性的公开道歉措施——今天,当你来到阿尔勒旅游,你会在当地的旅游手册子上发现当局对当年驱赶梵高事件所做的道歉,最后一句是这样写的:“我们希望通过对您的热情招待来弥补当年所犯下的愚昧错误!”
  为什么要如此郑重地自曝其丑呢?阿尔勒现任镇长是这样回应了:“如果当年我们心中没有世俗的偏见,不去蛮横地驱逐文森特先生,他将会在阿尔勒创造出更多的传世之作,那些都是人类共同的艺术瑰宝。所以,我们不仅要为自己的无知和偏见作真诚道歉,还希望以此为戒,警醒不再发生类似事件。”
  现在,在阿尔勒还设有一个梵高艺术基金会,专门用来帮助那些像梵高那样有艺术天赋和艺术追求,但生活艰难的艺术家。
  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错和不知悔。
  洪波摘自《羊城晚報》
其他文献
回到小镇,已没有多少熟悉的景物在等待我。  而我执意要在小镇等一场雨,似乎只有凭借一场雨,我才能接近我的小镇。  小镇的日子是日复一日的清静,这无疑给我少年光阴添了些许清冷。不过,雨天听雨的情节倒是值得玩味的。每逢雨天,大人们是自然不许我们到外面乱疯的,久之,便习惯独自坐在家里的天井边听雨。雨是从天井檐边淡墨色的布瓦上滑下来的,一串串,玻璃珠似的,时断时续,轻轻地砸在天井下面的青石板上。如果没有绝
期刊
他约莫八岁,有一双像蓝宝石一样空灵的大眼睛,一张俊朗的脸,然而,他不说话。  他不说话。这让第一次来自闭症服务中心做志愿者的她苦恼不已。她是一个刚入大學的“新鲜人”,抱着混志愿学分和做公益的双重目的来到这里,然而来了之后,她发现学分已不再重要。  她尝试着和他交流。“小弟弟,你叫什么名字呀?”没有回答。“今年几岁了呀?”依然没有回答。……“小弟弟,你喜欢吃糖果还是喜欢吃饼干呀?”“喜欢机器猫还是米
期刊
暑假里每个星期三的上午,我和弟弟都儿总要跟外公到被我们命名为“甜蜜生活”的“乡下农场”来玩儿,这里是我们的乐园。所谓“乡下农场”,其实是位于铁路旁的一个被篱笆围起来的小院子,院里种着向日葵、玫瑰花、鸢尾花、红萝卜、马铃薯和四季豆。每次侍弄完这些花花草草之后,外公就会拿出烟斗,点着火,目光注视着远方的地平线,吟上几句诗,颇像一个漫步在洒满光彩的领地上的王子。都儿和我仿佛受了外公的感染,也染上了几分“
期刊
下班回家,想起妈妈倚在门上微笑的样子。每次进家门,好像回到了童年,喝着芬芳扑鼻的姜茶,吃着妈妈自制的小吃,说起上班时发生的事情,妈妈总是专注地听着。妈妈今年84岁,但对生活还是充满热情,她关心贫困者,关心环境。从日常的一些小事中,我重新了解了这位妇人。当我洗漱让水龙头一直开着时,她提醒我不要费水;但送奶工跟她讲自家的不幸遭遇(他爱人遭遇车祸,又患癌症)时,她给了他金钱上的帮助,表现出极大的同情。 
期刊
爸今晚突然打了个电话给我。  我远嫁他乡,跟爸不是平时没事煲电话粥的好关系,他打电话就一定会是有事。他声音很低,略沙哑,明显是躲在角落里打的。  “你妈又被弟弟气哭了,你打个电话给你妈吧。”“又怎么?”“他前几天打了同学,把人家打吐了,又连续不背书不写作业,哎,你妈责备他,他还要反过来作对,你安慰下她吧。”我心情一下子变得不好了,愤怒,不过只有一点点,因为你已经不止一次这样了。  又是弟弟的事!弟
期刊
我爹并不是我爹。在我不满周岁的时候,父母因工作繁忙,无暇顾及我,就找了个保姆,把我寄养在保姆家。我喊保姆为“婆”,我爹是我保姆的丈夫,我自然就唤他“爹”(在当地,爹是爷爷的意思)。  我爹姓吕。他生得高大威猛,一脸“天花”留下的痕迹,便有了外号“吕大麻子”。除我婆外,绝少有人敢当面喊他外号的,见着他也只能是哈着腰恭敬地称“吕家爷”。据说,我爹曾是新四军特务连的,后来队伍打散了,他没找到部队。接着就
期刊
美洲印第安人的捕熊方法非常独特。  首先,他们会把蜂蜜涂在巨大的石头上,然后用绳索把石头挂在结实的树枝上。如果熊来到这里,它就会为了抓住石头而举起前爪触碰石头。悬挂着的石头受力后就会开始进行钟摆运动,并打到熊的身上。愤怒的熊会越来越用力地去击打那块石头,而石头打回来的力量也会越来越大。最终,筋疲力盡的熊就会被石头击倒。  愚笨的熊并不懂得“如何停止暴力的恶性循环”,它在意的只是如何满足自己的愿望,
期刊
那是夏天的一个上午,突然下起雨来。  人们在街上奔跑,寻找地方避雨,只有一个老人在街上慢吞吞地行走,根本不在意越来越大的雨点。  老人头发蓬乱,脚上一双破旧的拖鞋,浑身上下脏兮兮的模样。老人蹒跚地朝着一个小棚子走去,正在棚子下面躲雨的人们用厌恶的眼神盯着他。老人仍一个劲地往小棚里面钻。他身边的人一个个都避之不及,互相推搡着朝两边让,结果许多人被挤出棚子,站在雨中,这些人宁愿被雨淋,也不愿意挨着老乞
期刊
游子老家的老屋  像是游子梦里  一只老家的麻雀  不计名利的寻常麻雀  栖在岁月的樹枝上  固守着游子  槐花样记忆  天黑的时候  拾回  游子梦中的老屋很老很老  像奶奶的奶奶的奶奶  用过的一架黝黑的纺车  年年岁岁 岁岁年年  为游子纺着故乡的明月  照着远行的游子  平安地走过异地的冷暖  老屋是游子刻骨铭心的怀念  老屋是游子心中的期待  绿色的忧伤和橄榄色的梦话  游子心中装着老屋
期刊
每年冬天,我都和動物们一起过冬。  每次下雪后,动物们就会来到我的住处觅食,因为我常常会放一些豆子、面包、米饭等食物在屋子外面。  后来,四十雀也来了,我知道四十雀需要小米,便提前到集市上买了一些小米。  吃地瓜的时候,我也与动物们一起享用,我吃一口,它们吃一口。  入眠时分,动物们为了寻找水源,会在我的屋外徘徊,因此雪地上常可看到兔子、獐,还有野猪的脚印。  每当太阳快下山时,我会用斧头在冰面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