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滩区搬迁的“常盛模式”

来源 :齐鲁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加快黄河滩区迁建进度,在确保质量安全前提下,早日圆60万滩区群众“安居梦”。作为60万滩区群众一分子的高青县17个村1443户5275人,“安居梦”逐渐实现。
  常家镇常盛社区,是高青县三个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中的一个。如今,2个村323户1053人已实现整体搬迁。告别过去黄沙漫卷、洪水肆虐的黄河滩,来到现代化的社区,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爱恨母亲河
  开河村,北邻黄河,距离河道只有二三百米,是高青县最北边的村庄。
  45岁的王京信生于斯长于斯,对黄河充满复杂的感情。这里是童年玩耍的地方,几乎每个孩子都会游泳,一口气游到对岸也是常态。河里有许多种鱼类,还有螃蟹,随手下一个地笼,第二天就能收获满满。鱼自家吃不了,还可以拿去卖。
  美好的童年,另一面是黄河的肆虐。
  这一点,老人们记忆更深刻。74岁的王公祥,年轻的时候开船,后来负责防洪大堤两侧的树木浇灌,与黄河打了一辈子交道。
  上世纪70年代,王公祥在这条河上开船,运输货物。在他的记忆中,黄河形成洪灾最厉害的年份是1976年和1996年。“因为村庄地势较高,还有‘护村堰’保护,洪水没有冲进村庄,只是把村庄围成一座孤岛,进出村庄需要用船,20天左右积水才能消退。”
  洪水来临前,老人小孩要去外地亲戚家借宿,青壮年负责守村。“隆隆”的洪水声,人们至今印象深刻。种地是村民经济来源,只要洪水来袭,当年的粮食作物便注定颗粒无收。没有洪水时,风一刮,黄沙漫天,吃饭时常吃出一嘴沙子。村民王京德回忆起那段“漂泊”的时光,眼神里充满了失落:“人家姑娘只要听说是滩里人,不愿嫁过来,一点生活保障都没有。”
  开河村村民守着黄河居住已有一百年历史,一位早已去世的老人,小名叫新宅,就是当年搬过来时出生的。
  初中毕业后,王京信做过很多工作,干装修,去养殖场、冷藏厂打工,后来去禹城学了木工,继续干装修。他有了自己的装修队,带着本村和附近村的人外出务工。
  无论走多远,还是惦记老家的村庄。
  2007年,王京信回到村里,担任村支书。自此之后,他在这片生养他的土地上开始了对新生活的探索。村里修自来水,钱不够,他无偿提供六七万元。守着黄河,却没有灌溉设施,他出钱修了扬水站。村里的户户通工程,除了国家提供部分资金,剩余该由村里支付的,他也全部垫付。
  他的想法很简单,把家乡建设得更好。然而,随着外出务工的村民越来越多,村子逐渐成了老人、妇女、儿童的世界,一辈子困守在土地上的村民,起早贪黑一年的收入还不如付出的劳力……
  如何才能彻底改变村庄的境况?
  搬出去,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奢望,竟一下子成为现实。
  搬家
  2017年8月1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了《山东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完成山东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各项任务,基本解决60.62萬滩区居民的防洪安全和安居问题。高青县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涉及17个村1443户5275人,全部以外迁方式进行安置,常家镇开河村便是其中之一。
  规划逐渐落到现实,但具体往哪儿搬?怎么搬?
  两个方案摆在了人们面前,第一个是搬到黄河大堤外面,就近搬迁。好处是距离老村不远,种地也方便。第二个方案是搬到几十里外的县城附近,告别过去,迎接新生。
  有些老人希望搬到附近,年轻人却感觉近处是好,但依旧不能彻底改变就业、孩子上学等现实问题。县发改局和常家镇经过反复论证,最终通过土地增减挂钩的方式,把新的地址定在了靠近县城的一处中心位置。
  选址问题解决后,常家镇根据迁建村人口数量、住房面积和各户住房需求等实际情况,对社区进行了统一规划设计,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后,2019年秋天,新社区终于通过验收,一个新的社区逐渐建成——常盛社区,是高青县第一个完成整建制搬迁的社区。常家镇的开河村、五合庄村323户1050名村民搬到了这里。
  常盛社区紧邻县城,毗邻常家镇中心小学、高青三中,占地55.04亩,建有住宅楼房12栋408套,总建筑面积50400平方米。一层为车库,便于群众存放农机具等设施,2-7层为带电梯住宅,是全省唯一可办理不动产权证的滩区迁建房。新房分为60、90、120平米三种户型,满足不同年龄人的需要。同时,常盛社区选址在高青县城规划区以内,紧临经济开发区健康医药产业园,切实解决村民就业问题。社区东侧就是学校,周边医、养配套服务完善。
  为了给居民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活动场所,常盛社区高标准建设了党群服务中心,配有儿童娱乐中心、农家书屋、卫生室、老年休息室、滩区迁建展厅等功能室,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文化娱乐需求。
  “挺好啊,活到现在还能住进楼房,已经盼了很多年了……”许多老人发出感慨。
  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成了王京信诸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2019年上半年,他挨家挨户地做工作传达政策,有老人不愿意搬,他苦口婆心做工作,带他们去看新家,描绘未来美好的生活图景:现代化的学校、出门就有工作、不动产登记的房子可留给后世子孙……最终,全村达成一致,告别过去,迎接新生。
  搬家,是一件既高兴又伤感的事。
  高兴,源自彻底告别过去,拥抱新的生活。伤感,是对过去的留恋,那些艰难的岁月,依旧是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12月30日,开河村在村委会进行了新房认购。2020年1月16日,村民们陆续拿到了新房的钥匙,19日,拿到储藏室的钥匙。
  那一天是腊月二十五,刚拿到钥匙,有人就迫不及待搬到了新房。过了春节,村民开始紧锣密鼓装修。装修完毕,看好了日子,放一挂鞭炮,搬进新房。   拥抱新生活
  暖气通了。
  所谓温饱,过去我们大都将注意力放在了“饱”上,而当肆虐的寒风吹到黄河畔,难捱的冬天也真让人痛苦。
  11月5日,常盛社区一户户居民家里,逐渐温暖了起来。
  “这个地暖比那种暖气片强,不占空间,还舒服。”一提起“供暖”,67岁的张现英就笑得合不拢嘴,“在老家的时候生炉子,不买上1000多斤炭,烧不下一年来,还不舍得往炉子里打。搬到这里来,孩子们也放心了。”
  120平米的新房干净整洁,阳光透过窗户落在崭新的沙发上,明亮温暖。老伴儿几年前去世,孩子们都在外工作,张现英独自一人居住。半年前,在黄河滩区的砖瓦房住了大半辈子的她迁入楼房,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没事的时候去广场上和老友们聊聊天、晒晒太阳,想干活的时候还可以在近处打打零工、做做绿化。“做梦也没想到能住进楼房,我们这也有暖气、有电梯,老人在那个广场上聊天,生在黄河滩区的都有福了。”
  一个老大爷,开心地跟村民说:“热得受不了,晚上睡觉都不用穿衣服。”热,是对冬天最完美的诠释。
  温暖不仅来自暖气,还有每天的日常生活。
  男人们找工作的机会更多了,不用再抛家舍业,不用到外地打工,附近的工厂企业给他们提供了机会。孩子们不用每天翻越黄河大堤到外村上学,走出社区,穿过马路,几分钟就到了学校。从农活和家务中解放出来的妇女们,也成为务工大军中的一员。
  社区职能也在转变,王京信现在担任合并后的常盛社区党总支书记,在他看来,过去的管理职能逐渐向服务职能转变,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服务,成为社区工作人员的职责。“过去,村里几乎没有集体收入,村民靠种地为生,经济比较困难,现在通过分红、劳务输出等方式,每年能有五六万元集体收入。”
  除了拥抱新生活,依旧有人将目光定准了过去的老村。
  距离远了,种地不方便,村民们大都接受土地流转的方式,以每亩700元的价格将土地流转出去。
  村民田永军、王京永又回到了生养他们的村庄。
  他们合伙承包了400多亩地,种植玉米、小麦等作物,今年又试种了20亩大蒜,下一步准备种植100亩芋头。
  过去传统的种植方式正在发生改变,新的现代化农业,即将在古老黄河畔扎根。
  妇女半边天
  下班回家后,李倩给女儿递上了一个大大的书包。书包是粉色的,上面印着精致的米奇图案。小姑娘的眼里乐开了花。
  “这是用上个月结算的工资买的。女儿之前一直想要,舍不得买。这不,一发了工资我就赶紧去买了。”
  李倩,原是五合庄村村民。与开河村一样,这个村也是滩区村。
  生下两个女儿以后,因为丈夫常年外出劳作,李倩只能辞掉工作,安心在家照料孩子,“孩子上学路程远,早上送、中午接,再送、晚上再接,根本没有时间干其他的事情。”
  像李倩这样的妇女还有很多。丈夫劳作,为了照料家庭,只能放弃自己的工作,在家务农。直到搬迁后,这样的局面被打破了。
  在听取群众搬迁意见时,李倩非常乐意。临走时,她搬来了婆婆出嫁时的衣橱,和自己为了乔迁新居时购买的衣橱放到一起,“想记住滩区生活的日子,铭记现在好日子得来不易。”
  送二女儿上幼儿园,骑车仅需要十分钟的路程。送大女儿上初中就更近,步行五分钟,过了马路就是。搬到新社区以后,李倩再也不用花大半天时间来接送孩子了,“有了空闲,我一直在想能不能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
  新社区成立以后,小区迅速成立了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物业需要招收一名管理人员。
  “有孩子之前,我也一直在工作,有经验。”看到招聘通知,李倩默默蓄了劲儿,“物业嘛,就是和居民打交道沟通的活儿。之前住在滩区,大家邻里邻居的都是朋友。没人比我更合适这份工作了。”下了决心,李倩去面试,果不其然就被录取了。安排人员对小区打扫卫生、逢年过节给单元楼的业主们带去问候、时不时串串门儿……李倩的时间再一次被“填满”了:“之前只是一名家庭主妇,没事只能给自家做做清洁、扫扫地,现在管理的是一整个社区的居住环境,很自豪。”她有些得意。
  家里的收入也多了。平时还能给孩子买买零食,日常的开销靠自己的工资也完全够用了,减轻了不少负担。
  “妇女们以前也有打工的想法,但出不去,现在不用接孩子,也不用种地,在附近的超市、手工企业打工,一天赚七八十很轻松。”王京信说。自村民搬迁至常盛社区,为了改变农村妇女常年“闲”在家里的现状,常盛社区党委会成立就业辅导中心,联合高青育人职业培训学校,定期举行就业辅导班,对妇女们进行就业岗位培训。育儿师、面点师……多种岗位课程可供挑选,结课后村民可以考相应的资格证,拿到证件即可上岗。
  “三区同建”
  “迁得出、留得住、可发展、能致富”是黄河滩区搬迁的总体目标。
  2020年6月17日,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就推进我省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进行调研,察看高青县黄河滩区迁建项目,他指出:“黄河滩区迁建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一种方式,要查找在探索乡村振兴中遇到的问题,逐一研究解决办法,要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努力提高民生福祉,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水平。”
  高青县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涉及常家镇、黑里寨镇、木李镇3个镇17个村1443户5275人,全部以外迁方式进行安置,建设3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住宅楼55栋1848套及附属配套设施,总建筑面积22.3万平方米,概算总投资6.67亿元。自2017年5月启动,2018年3月全面动工,工程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工程目前已达到入住条件,基本搬迁入住;二期工程预计2020年底前完成社区建设任务。
  为方便搬迁群众生产生活,高青县将滩区迁建工程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外迁安置社区向县城或镇政府驻地集中。
  安置住宅楼采取“6+1”模式、带电梯,附近建设小微产业园,受到了群众欢迎。滩区外迁安置社区一期工程开工后,17个村中曾有4个村的群众不想外迁,而是选择旧村台改造提升的方式安置,但看到新型社区建设标准高、推进速度快,生活环境显著改善后,也萌发了外迁的强烈意愿。2018年,高青县向省市有关部门提交申请,积极争取省市支持,征得同意后,实施了二期外迁安置工程,满足了群众随遷心愿。
  安置社区、产业园区、农业园区“三区同建”成为一种特色。在社区工程建设的同时,土地流转合同、招工合同、技能培训等协议政策已摆在搬迁群众的面前,实现搬迁入住和就业创业有机衔接,实现滩区群众就近就业,满足了群众“迁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的愿望。
  同时,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实现双推进。3处外迁安置社区选址分别位于城市规划区、城镇驻地和中心村,社区周边幼儿园、学校、卫生院、超市、车站齐全,生产生活条件便利。通过迁建实现滩区群众由分散的农业人口向集聚的城镇人口转变,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同时,滩区土地、生产力等要素资源重组,为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打下基础。
  由此,滩区迁建,并非简单的搬迁,而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彻底升级,是改变农村落后状况的尝试。
其他文献
近日,东营市垦利区垦利街道人大工委组织驻街道区人大代表成立视察组,对街道农村人居环境工作进行了视察,这是垦利街道人大工委组织人大代表参加履职活动的一個缩影。今年以来,垦利街道人大工委立足乡村振兴和民生保障事业,组织代表活动常态化,人大代表履职成效显著提升。  一是聚焦“乡村振兴”工作开展视察监督。垦利街道人大工委成立视察调研组,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脱贫攻坚、农村土地承包所有制等工作进行专项视察调研
期刊
两条铁路,一个开埠,造就了近代济南的崛起,也造就了百年天桥。济南近代工商业的崛起,天桥居功至伟。当机器来到城市,当新的工业革命和人们生活对接,历史在一百多年前给出了现实的答案。  一百多年,有跌宕,有起伏,有经验,有教训。今天,当我们面临新的工业时代,面临新的世界大势,过去的经验会以什么样的姿态重回视野?在此,重回过去的天桥商业故事,梳理这片地域历经百年形成的商业文化,对当下的我们依旧有着很强的现
期刊
提及天桥经济发展史,绕不开国棉往事。  国棉四厂曾是天桥国棉系“四朵金花”之一。  20世纪30年代,苗氏资本集团苗杏村、苗星垣等人,由商而工,后来工业重点放在了轻纺领域。  1932年,成丰面粉厂经过十年发展,董事们已家底雄厚。成丰面粉厂铁工部已具备了制造面粉、纺织设备的能力。此时,在英国攻读纺织工程专业的苗海南也学成回国。万事俱备,于是,以成丰面粉厂董事为主的50人,发起创办成通纱厂。同年7月
期刊
经过科创板和创业板试点之后,全面注册制已箭在弦上。  10月31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研究部署金融系统贯彻落实工作。会议强调,增强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2019年6月13日,科创板开板。作为资本市场改革的“试验田”,科创板自诞生之日起便与注册制捆绑在一起。  一年多来,注册制在中国资本
期刊
近年来,莱西市离退休干部党工委注重“一统领四融合”,深化拓展“莱西经验”,通过“五个加强”扎实推进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进一步调动老同志的政治热情,发挥他们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促进全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健康发展。  一、加强党建统领。积极发挥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引导老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求真务实作风坚定不移把党
期刊
国企改革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热点话题。伴随着重组整合的加快,山东国企改革逐步步入深水区。  作为国内新旧动能转换的综试区,山东将国企改革视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重组整合打造行业巨无霸,心无旁骛聚焦主业,与时俱进加快转型,这些都成为山东国企改革的亮点。  国资的资产证券化  11月13日,新风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风光电子”)首发过会。这意味着,山东能源集团将再添一家权属上市公司,而山东省属
期刊
轩辕轼轲,1971年1月生于山东临沂,获2012年度人民文学奖、北京文艺网第三届国际华文诗歌奖、第七届天问诗人奖、磨铁诗歌奖“2017年度中国十佳诗人”等奖项,临沂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著有诗集《在人间观雨》《广陵散》《藏起一个大海》《挑滑车》《俄罗斯狂奔》。  收藏家  我干的最得意的  一件事是  藏起了一个大海  直到海洋局的人  在门外疯狂地敲门  我还吹着口哨  吹着海风  在壁橱旁  用
期刊
11月13—15日,由山东省散文学会、东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利津县人民政府主办,东营市作家协会、中共利津县委宣传部、利津县文联、利津县文化和旅游局承办,第二届中国东营黄河口散文大会暨山东作家黄河滩区创作基地签约仪式在东营市利津县举行。来自中央媒体、北京、河北、山东等省市的作家、编辑、记者近百人参加活动。  李军、刘清滨共同为“山东作家黄河滩区创作基地”揭牌,陈文东代表山东省作协与利津县文联签约山
期刊
“万玛才旦电影的迷人之处,在于可以深看,也可以浅看。浅看,是宿命,深看,是解脱。”  现实与信仰  为了自由,人可以做出哪些事?  安迪可以数十年如一日,用藏在《圣经》里的鹤嘴锥一点点凿开海报后的墙壁;麦克·墨菲可以冒着被摘除脑叶前的风险带领全院病人一起出海狂欢;威廉·华莱士可以在屠刀已抵在脖子上的时候,仍然面不改色地怒吼出“Freedom”。  这些经典影片要表达的是同一个主旨,那种为了自由而倾
期刊
一首词,一曲歌。春日里,与那饮酒乐甚,扣舷而歌的洒脱灵魂相遇,心中便永远盈满希冀。  一场雨连绵不断地下了几天,湿冷的天气让人心里起了皱褶。因病耽误了几天功课,是我的桌上堆杂的作业习题尽是空虚的空白。黯淡的目光掠过密密麻麻的题干,似微风过磐石,留不下一丝痕迹,心跳猛然加速,举目四望,眼前尽是失落与颓唐。  日光暗了,暮色四合。点一盏灯,翻开一本泛黄的词集,为飘荡的心绪,找归处。倏的,我遇见了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