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物探方法在锂铍稀有、稀土矿勘查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地质与资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ling0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矿石中放射性核素的含量组合与岩石含矿量进行相关性分析,进而指导锂铍稀土矿资源勘查工作.采用ENVI Pro型质子磁力仪和ARD型多道伽玛能谱仪,对茶卡北山地区花岗伟晶岩脉进行磁性特征测量和放射性特征测定,确定238U、232Th、40K含量分布规律和异常位置,划分含矿岩体,提取信息并进行磁异常和放射性元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北部铀钍钾偏高的背景场主要受原岩为沉积岩的浅变质岩控制,中、南部异常区内,磁异常套合铀钍混合异常点部位两组脉体的节点附近和接触带部位寻找稀有稀土矿的潜力最大.从而表明通过磁法测量和能谱测量的相关性分析能够为后期找矿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地球物理依据.
其他文献
对辽宁北部地区下白垩统沙海组木化石进行的木材解剖学及系统分类学研究显示,木化石均为硅化保存的松柏类裸子植物次生木质部,分别属于Protocupressinoxylon、Protopiceoxylon和Xenoxylon等3个分类群.当前木化石新材料生长轮清晰,早晚材比率在0.84~64之间,年平均敏感度在0.23~0.3之间,表明气候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树木生长的晚材时间短,早材跨度时间长,即在生长季管胞分裂旺盛,水分、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较为适宜的时间较长.连续生长轮宽度不均匀以及假轮的存在,表明当
通过氧等离子体处理,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表面引入羟基,提高了其表面的亲水性.利用静电吸附等方式在PET材料表面先后载入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纤维黏连蛋白(Fn)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构建了rhBMP-2/EGCG/Fn有机组装的纳米涂层,改性后的PET表面表现出优异的细胞相容性,rhBMP-2的高效载入、活性维持、以及缓慢释放,赋予了改性表面高诱骨活性和成骨分化能力.
吉林省延边东部地区是中国东部滨太平洋地区重要的金、铜矿化集中区.九三沟金矿位于集中区内,复兴地区属九三沟金矿外围,成矿地质背景优越.在充分研究地质背景前提下,利用水系沉积物测量进行扫面,圈定Au异常6处,而后开展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大功率激电测深和激电中梯测量工作,圈定了若干有利的成矿远景区,择优开展槽探和钻探工程验证,发现金矿化体2条,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说明综合运用物化探方法找矿是可行、有效的,对于区域上寻找同类型矿床具有借鉴意义.
以金纳米粒子功能化的聚吡咯-聚多巴胺(PPy-PDA)为基质材料,构建了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用于癌胚抗原(CEA)的检测.首先制备了PPy-PDA复合物,通过聚多巴胺的弱还原性原位还原氯金酸,得到纳米金/聚吡咯-聚多巴胺(Au/PPy-PDA)纳米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导电性、水分散性和黏附性,能够在电极表面形成均一、稳定且生物相容性优良的导电膜,利用纳米金与癌胚抗体的特殊作用固定癌胚抗体,并通过牛血清白蛋白屏蔽电极表面的非特异性吸附点,从而构筑了一种用于检测CEA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所制备的传感器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