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之间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_mei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妈妈去世已经三个多月了,但心情总是难以平静,很想写点文字,来纪念她老人家。
  去年下半年,我妈妈就有点不好,感到双腿无力,口干,想吃饭但又吃不下,总感到不舒服,但又说不出哪里不舒服。但她还是能走,虽然走得慢,也能吃点汤汤水水。记性还特别好,我妈已经是四世同堂了,晚辈加起来几十个,这几十个的名字和生日,她都能记得清清楚楚。医生说:“你妈心脏没问题,血压没问题,身体没有大问题。”我当时想:“看样子,我妈妈大概还能活一年两年。”想不到,刚刚过完农历年,她老人家就去世了,享年九十一岁,虽说是高寿,寿终正寝,但我还是感到有点突然,心中久久不能接受。
  她走时,我不在她身边。在中国的孝文化中,儿子是要为父母送终的,我没有为我妈妈送终,心中很是遗憾。听我老兄讲,我妈走时,紧紧抓着我老兄的手,背靠在被子上,形态安详,优雅,并无痛苦之状。
  我虽然对她老人家的去世感到有点突然,不过,我妈妈自己似乎早有预感。在今年过年时,她做了几件往年并不做的事情:一是给每个曾孙打了一个红包;把自己的戒指和项链,给了我嫂子,我妈妈一直跟着我哥哥一家,我嫂子一直在照顾她,她们很有感情;还给了她娘家的侄媳妇五百元钱。她把平时积攒的零用钱给了我老兄,对我老兄说:“你困难些,拿去零用。”她似乎是感觉自己不行了,过年时做最后的安排。
  我平时想,人生就是一本书。不过,对于芸芸众生来说,这本书只是他自己在读,别人是不会读也读不到的。所以,对古往今来死去的芸芸众生,谁还记得呢?即使记得,也是零零散散,枝枝叶叶。我于我妈妈也一样,我能回想得起来的,也只是我妈妈一生中的一些点滴,这就像一棵参天大树,我看到的只是这棵大树飘落的几片叶子而已。
  我妈妈一生爱干净。老辈们都说,我妈从年轻时就爱干净。家境虽然不好,但她总是穿得干干净净的。我们兄弟俩小时候也是穿得干干净净的。家里面,屋前屋后,总是打扫得干干净净。后来,晚辈们给她买了皮鞋,她穿的皮鞋也总是擦得发亮。我经常笑我妈妈,好像她总是要出席什么仪式似的。
  我妈妈也很爱美,爱漂亮。她穿的衣服始终是笔挺的,有棱有角。我问过我妈妈,她是怎样做的?因为家里并无熨斗,在改革开放前,熨斗是奢侈品,不可能有。后来日子好了,她也没有用过熨斗。她告诉我,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她会把衣服折好,压在枕头下,第二天起床时,这些衣服就有棱角了。她一辈子都是这样做的。
  我妈妈很喜欢穿新衣服。原来很穷,没有新衣服穿。改革开放以后,日子好了,晚辈多,经常给她买新衣服,她很高兴。她每天都换新衣服,甚至有时一天之内换几次新衣服。我经常笑她,说她像是一位演员,她笑了笑,说:“我喜欢穿新衣服。”熟悉她的老人也是这样说的,说我妈妈一辈子就是这样爱美,爱漂亮。
  在当地,我妈妈是一个有名的能干人。比如说纺纱织布,我妈妈是能把棉花变成衣服的能人,这在当地是很少人能做得到的。棉花成为衣服,这其中要经过好几道工序:把棉花纺成纱,纱要织成布,布要制成衣服。这一条龙的技术,每一道工序都不是那么简单。她操持家务精打细算,有很长的时间里,我们这个小家,包括我们兄弟两个、我爷爷奶奶,一共六口之家,日子过得很艰难,但她能把穷得几乎叮当响的家打理得井井有条。
  我妈妈善良,富有同情心。我记得小时候,有讨饭的来到我家,我家有狗,我妈妈总是先把狗关在房子里,防止狗去咬讨饭的,然后,叫我去舀一些米送给他们,或者是盛一些红薯米饭给他们吃。我盛饭时没有盛满,她叫我回来,盛满后叫我再送过去。她还对我说:“不要看不起讨饭的,人不到没有办法是不会出来讨饭的。”这句话,我记住了一辈子。假如我一生中还能平等待人,还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是我妈妈这种言传身教教育了我。
  我妈妈一生爱憎分明,且不会改变。她喜欢的人,一辈子喜欢,不喜欢的人,一辈子不喜欢。我劝我妈妈说:“人是会改变的,您也要改变。”她说:“不喜欢的人,装作喜欢,我做不到。害了人的人,我不记他的仇,但是非得分清楚,善恶得分清楚,我无法喜欢他们。”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由于我父亲成分不好,是富农,属于五类分子,是阶级敌人,我家的个别亲戚与我家划清界限,断绝关系。改革开放时代开启,政策改变了,敌人成为公社社员,我家的境况好转,这些亲戚又来我家,我妈妈十分不客气,一脸的不好看,搞得这些亲戚很尴尬。我觉得这样不太好。我说:“妈妈,是那个时代,都是这样,不能太怪人家。过去了,就过去了,不必在意。”我妈妈不同意我的看法,她说:“他们是大人,不是小孩,为什么有的人就比他们做得好?做人要有良心,他们自己做的事,自己要负责,不要怪东怪西的!”但对于在苦难时刻帮助过我家的人,她总是要感谢的。她自己走不动了,就要我们登门去感谢,几十年如一日。她讲:“人家的恩,不能忘记,永远不要忘记。要有良心。”我慢慢地体会到:良心,是我妈妈一生的底线,也是她一生的信仰。
  我妈妈性情刚烈,从不低头屈服。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我父亲挨批斗,被抄家,她也受牵连,她对着抄家的红卫兵大声说道:“我们犯了什么罪?我家有什么罪?你们抄我们的家?批斗我们?”由于我妈妈在当地人缘好,那些背着红缨枪的红卫兵也没有为难我妈。
  那时候,因为我父亲是富农分子,按照当时的政策,我妈妈自然也应是富农分子,或者被称作富农婆,在那时,富农婆是一种颇怀敌意、颇怀侮辱的称呼。但当时也有一个政策,你是嫁过来的,如果证明你娘家是贫下中农,那你可以随娘家的成分。我清楚地记得,我妈妈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富农分子,她无数次往返于自家与娘家之间,终于拿到了她娘家大队(现在叫村的)上的证明,证明她娘家是上中农,从而我妈妈是上中农出身。这对于我妈妈来说,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从此,她不再是富农分子了,或者富农婆了,这意味着,她属于贫下中农的行列,而不是阶级敌人了,不是阶级敌人,这就免去了很多群众批斗,免去了不少精神的侮辱和身体的折磨。   很长一段时间,我妈总是为我的前途操心。她有一些文化,她知道读书很重要,但在那时,她是没有多少办法的。1979年,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三年,我不分白天晚上拼命准备高考,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我妈妈看到我每晚都是学习到鸡叫,悄悄来到我身后,看着我,很是心痛,她觉得应该为我做点什么。有一次,天气闷热,我突然觉得背后一股凉风吹来,才知道是妈妈在我身后为我打扇子,以后她经常这样做。她问我:“国骥啊,你能考起吗?考不起,也没关系,不要把身体搞垮了。”我真的不知道我能不能考起,但我还是安慰她,说:“妈,您不要急,我会尽力,尽力就是了。”她默默站了一会儿,好像含着泪花,离开了。不多久,她端来一碗面条,面条上还盖上一个黄黄的煎鸡蛋。要知道,那时能有一碗面条和鸡蛋,是十分奢侈的事,是要省吃节用才会有的。我妈妈说:“吃了吧,天快亮了,又快要去学校了,吃了就不饿了。”
  我总觉得,人生虽然有欢乐,但也是多磨难的,命运总是捉弄人!
  改革开放年代,日子好过了,可是病魔又降临到我妈妈身上。1983年的夏天,我妈妈突然听不见,又看不见了。听不见,医生说是神经性耳聋,很难治;看不见,是各种眼病导致的,其中最严重的是青光眼。这突如其来的病魔,使我们都不知所措。县人民医院没有治好,反而治糟了,马上转湘雅附二医院,经过第二次治疗,眼睛保留了一点点光,就是借着这点光,她能自理,维持了一生。每次医生上门为她检查身体时,都说我妈妈是一个奇迹,这么一点点视力,居然维持了三十多年。但听力,却没有什么好转,我们对她讲话,要大声说,还要顺着说。我曾经给她买助听器,但她戴了效果不好。我怀疑是助听器质量不好,我买过听说是美国老布什总统戴过的那种类型的助听器,当时很贵,但她戴了还是没有用。医生说,你妈妈的听觉神经损伤了,助听器也没有多大用。
  我妈妈虽然视力、听力都不好,一生却几乎没有住过医院。她一生晕车,坐车可以说是寸步难行。她有病,就请医生到老家去,幸好她就住在县城,不远,交通很发达,路很好,从长沙去县城,一个小时就够了。医生经常给我妈量血压,每年做体检。应该说,这种医生上门就诊,既方便了病人,又节省了经费,也方便了我们这些晚辈。这是一种好方法,我们坚持了二三十年,效果很好。
  我想,人生总有许多无奈,再亲的人都得离开。去年,我家还有三位老人,两位九十一岁,一位九十六岁。我平时还想,我家可能会出现几个百岁老人,因为他(她)们并没有致命的病。但不到半年,三位老人就走了两位。我不禁悲从中来,唏嘘不已,古时是人生七十古来稀,而今是人生要过百岁可就难啦。
  我妈妈前大半生很是艰苦,改革开放后,生活好了,她晚年大约过上了二三十年的好日子,而且儿孙满堂,其乐融融。她去世后,我为我妈做了一副挽联:“一生唯善,一生唯真,真善化为高洁质,质本洁来还洁去;半世是苦,半世是甘,甘苦铸就菩提仁,仁曾亲历更亲为。”
  我妈妈走了,我也在忙工作,但这段时间,我心中总是感到母子之间,似乎有一种心灵的感应。在我妈妈去世前后发生的一些事情,更令我有这样的感觉。
  今年公历2月25日,也就是我妈去世前的第十天,我在家里锻炼身体时,不慎从凳子上摔下来,后脑袋摔到了瓷的花钵上,血流如注,缝了八针。我没有告诉我妈,免得她为我担心。当时满头绑着白纱布,只剩下一张脸。受伤后不到十天,我妈妈就去世了。在老家办理后事时,别人看到我头上绑着白纱布,都以为我是为我妈妈戴孝。我在想,是不是在不知不觉之中,我在为妈妈提前戴孝呢?
  医生对我说:“像你这样的伤势情况,大都会摔成脑震荡,颅内出血,或者骨折,不死便残,都是可能的。你都没有,只有外伤,没有内伤,真是万幸!”我很感庆幸,伤得这么重,居然没有内伤!事后我在想,是不是我妈妈在保佑我呢?有几种可能:我本来有一劫难,是我妈妈的死化解了我的劫难;我本来会摔死,是我妈妈的死代替了我的死。我似乎感觉到,我既没有死,也没有残,是我妈妈以她的死换来的。
  母子的心灵感应,似乎还有征兆。我受伤了,心里总是感觉不安,只好看看书。有一天,我看到《庄子·达生》中,有一个词叫“灵台”的,灵台就是心。看到这里,我突然想到我小时候,大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吧,我看过鲁迅的一首《自题小像》的诗,诗是这样写的: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于是,我想看看鲁迅的书,我有好几年没有看鲁迅的书了。我有了这个想法后,我走到书架边,随意从《鲁迅全集》中取了第四卷。我又随意翻到《二心集》,其中有一篇文章,叫做“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文章我小时候看过,当时并不怎么懂。此文写于1933年4月1日,是鲁迅为在两年前牺牲的“左联”五烈士即李伟森、柔石、胡也频、冯铿、殷夫而写的纪念文章。文章写得很感人,很沉痛,悲愤之情溢于言表。由于鲁迅当时与柔石有文学方面的书信往来,当局怀疑鲁迅,寻找鲁迅。消息传开,鲁迅的妈妈很担心儿子的安全,急得生了病。鲁迅在文中写了一首诗,来表达他自己此时的心情,诗曰:“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我读完这篇文章,尤其读到“梦里依稀慈母泪”这句诗时,我想起我年迈的老妈妈,我受了伤,也有一段时间没有去看她老人家了,不禁泪流满面。没有想到的是,没过几天,我就接到妈妈去世的消息!
  我由读《庄子》见到“灵台”这个词,由灵台想到鲁迅《自题小像》这首诗,由这首诗想到要看看鲁迅的书,从而看到那篇“为了忘却的记念”,看到“梦里依稀慈母泪”这句诗。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母子的心灵感应?这是不是我妈妈传给我的心灵信息?第一,我的伤,她是不是感知到了,而为我流泪;第二,她感觉自己不行了,而为自己流泪;第三,她要离开自己的亲人朋友,舍不得啊,而在流泪。
  我的生日是农历正月二十六日,我每年都在这一天,亲人们简单做做生日。今年,这天正好是星期五,我觉得星期五中午不好做生日,因为大家要上班,想改在晚上,但晚上,我又觉得晚辈要从老家赶来,不方便,也觉得晚上不安全,加之周五晚上,城里堵车。因此,我决定把我的生日改在星期六中午,也就是正月二十七日中午做我的生日。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推迟一天过生日。
  人生总是有一些事情意想不到的。周六中午做完生日回到家里,不到半小时,我就接到我侄女打来电话,说我妈妈去世了。我心一惊,这么巧吗?我刚做完生日,妈妈就去世了。她是不是要我安安心心、快快乐乐做完生日,才离开人世呢?我无法确定,但我是这样想的。我流着眼泪,我突然觉得:我妈妈的去世日,就是我的出生日。她之死,即我之生;我之生,即她之死!我总觉得,这是我妈妈在以她的死,换取我的生。我感觉到,我妈妈至死还在保护她的儿子!
  后来我进一步想,人世间,大底上,子女对母亲未必能做出这样的牺牲,但母亲,却是毫不犹豫地可以做到以自己的死换取子女的生的!
  在这生死之间,我深深地感受到母爱的伟大,自己的惭愧!
  我写完此文,默然良久,看看窗外,一片春意,莺飞草长,鸟语花香。我在想,今年春天,我没有与我妈妈一起感受到这大自然的美。我又想,生老病死,人生无可奈何。人生在世,有悲苦,也有欢乐。我愿妈妈在天堂没有人世间的悲苦,而只有人世间的欢乐。我忽然有了一个祈求,我心里默默对妈妈说:“假如有来世,我仍然愿意做您的儿子!”我也想,我妈妈也是会乐意的。
其他文献
叶圭书,字芸士,号易庵,以官阶名位行世,世人敬称叶廉访。居室名沧粟庵。清直隶天津府沧州叶三拨村(今属河北南皮县)人。生于嘉庆十一年(1806)十二月二十日,病逝于同治元年(1862)二月十二日,寿五十七岁,葬于叶三拨村北叶氏老茔。他出身缙绅之家,祖父是道光一朝的二品大员叶汝芝。  道光十二年(1832)叶圭書中壬辰科乡试举人。官至山东按察使,诰授通议大夫。为人耿介,天性笃厚。为官廉洁奉公,恪尽职守
丰子恺与周作人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同为文学研究会会员,三十年代又曾有人将他们调侃为新八仙中的汉钟离和张果老。但他们两人似无直接交往。虽然五十年代初丰子恺为周作人的儿童诗配了画。  丰子恺在为周作人的诗配画时,当然知道那些诗的作者东郭生即周作人。至于丰子恺为什么要为这些诗配画以及明知是周作人的诗还要为其配画现在已经很难说得清楚了,大概是周作人这些诗有的的确写得很好,而丰子恺又是最喜欢为儿童作画和为古诗配
去年十月在贵阳召开的第十届国际辞赋学研讨会开幕式上,全国赋学会顾问赵逵夫教授致辞时,特别提到马积高先生主编的《历代辞赋总汇》(以下简称《总汇》)是古典辞赋的集成,是赋学研究的盛举,宜刊行问世,沾溉学界。不逾岁,湖南文艺出版社刘茁松先生来宁,作为责编之一,他带来了该书即将出版的喜讯与宣传图片,煌煌两千余万言的巨帙,令人震惊,令人欣慰,更引起我一段赋学旧事的忆念。  我初识马先生是在1989年四川江油
元朝面条“由中传意”,递嬗意大利面条,是欧洲第一位游历中国并将其系统介绍给西方人的马可·波罗使然。这作为中、意两国的丝路因缘,令人赞赏。可是,有外国学者否认马可·波罗来过中国,故须先作正朔,不然本文议题则难成立。  如德国徐尔曼认为,马可·波罗根本没到过中国,他在中国十七年的历史是荒谬的捏造,是为游说而编排的拙劣的教会传奇故事。如英国克鲁纳斯在《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一文中提出四点质疑:1.中国
在网上看见一个最近出版、被纳入南岳“磨镜台文库·南岳寺志丛书”且是新修的《大善寺志》介绍,其中说道:“大善寺是天台宗、乘云宗祖庭,位于南岳古镇北支街,为陈朝慧思尊者唱道之地,迄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历唐宋元明,代有兴废。清末默庵、淡云二长老重建中兴,从此成为南岳五大丛林之一。高僧寄禅、超有、常西、素禅、镇清、汇三、熹谷等先后驻锡,大阐宗风……《大善寺志》参照传统佛教寺志的体例,又结合新编地方志书
约翰·缪尔(John Muir)是美国杰出的自然文学作家,也是环保运动的先驱。他既是一个见多识广的博物学家,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探险者。他一生中常因一些“出轨”的举动被视为奇人异士:曾因交不起房租在博纳旺迪尔墓园睡了一个星期,却称和死者生活在自然美景中远胜过和生者同居一个屋檐下;他虽遭遇雪崩却能静若处子,将内华达山雪的洪荒之力和对抗雪崩的生存技巧娓娓道来,仿佛那是一场高山滑雪的享受;他还冒着飓风的危
一  “北有周有光,南有刘绪贻。”刘公是笔者十分景仰的乡长,德高望重的杏坛巨匠,武汉大学最长寿的著名教授——享年一百零六岁。他学贯中西,桃李芬芳,著作等身,享有芝加哥大学杰出校友之誉。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说:刘先生离休三十多年间一直笔耕不辍,晚年学术成果累累,经常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成为一代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典范。  “我外公外婆家是黄陂姚集喻家畈的,那我们还是正宗老乡啊。”这是刘老与笔者首次见面说
2016年,追了一部美剧《西部世界》,它改编自1973年的同名电影,当时很多人认为这种科幻世界的场景是天方夜谭,永远都不可能实现。仅仅过了四十多年,估计再不会有人怀疑艺术家的前瞻性与深刻的洞见了。相比电影,诺兰导演更懂得如何用丛生的悬念来紧扣观众心弦,几使人废寝忘食,急切地追问谜底。看完后一想,其实还是美式科幻的老套路:机器人能否具有自主意识?这一思想源自英国天才科学家图灵的著名假设,机器人一旦成
一  2006年刚来瑞典那年,我看过哈睿·雅甫(Harry J?rv)的电影,想着总有一天要写他的故事,让我的同胞知道瑞典的图书馆界出了这么一个大英雄。  十六世纪欧洲的宫廷画家阿尔博钦托画出一张审美趣味奇特的“图书馆人”,画中人是一个由书籍构成的人。他的脸颊跟嘴唇是袖珍书做成的,那个时代的袖珍书通常是祈祷文,画中人的右手臂是一本沉重的对开本,他头上的书页翻开,很像一个皇帝的头冠,翻开的书页依稀能
鲁迅写文章、写私人书信都与众不同,他总是用一些精辟、鲜活和生动的词语来描述事物,戳中要害,给人留下强烈印象。他有自己的话语系统,谈历史文化,谈社会变革,谈人情世故等,无不如此。那些重要的词语,或者说“关键词”,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鲁迅思想纵横交错的网络。  余裕  鲁迅说,一个社会如果失去“余裕”,就非常可怕。  “余裕”,就是自由的空间。他长时间反抗国民党政府对思想的打压。他的文章常被删节才得以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