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_lang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生活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教育即生活,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小学生的道德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道德教育要做到以人为本,让德育主体回归生活,真正做到生活过程德育化,德育过程生活化。
  【关键词】 生活;实践;德育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用新的课程观点去观照德育,德育无处不在,它就是一种生活。作为德育工作者,应根据时代的要求努力构建面向生活的德育新理念,使德育工作不断适应新的形势需要。
  1 德育要基于现实生活
  生活是人类道德生成的基础,离开了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小学生的道德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德育要贴近生活,要将德育的主体置于现实生活之中,应与人的丰富生活相联系,做到生活过程德育化,德育过程生活化,离开生活的基础,道德将走向虚无。
  1.1 生活经验的体会是道德生成的源头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进行道德教育的最好原材料。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现实的社会也给予了学生们多种多样的体验,学生又是生活在多变的社会中,生活可以教给学生许多在课堂、学校、家庭中学不到而必要的东西。
  上学期,在一次班级组织的活动,师生乘车回校时,一男子上车没多长时间就开始吸烟,司机劝他将烟熄灭,该男子并不理会司机的劝告,还和司机争吵起来。但当学生们都纷纷出来指责他的不对时,该男子才在公共的道德约束下为他不文明的行为道歉。透过这个例子,我感到学生们亲身体会到遵守公共道德的必要。这种从生活中获得的教育比学校教师单纯的教育要有效的得多。
  1.2 生活习惯是道德生成的过程
  “春风化丝雨,润物细无声”,学校道德教育从生活开始,就其本质而言,就是要从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出发点。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过:教育就是帮助人培养好习惯。人们在夸奖一个孩子懂礼貌、尊重人时常常会说这个孩子家教好,而好的家教实际上就是家长培养孩子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
  1.3 生活环境是德育文化的土壤
  生活世界是蕴含丰富价值和意义的世界,是道德根植于其中的深沃土壤。“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环境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力量。营造一个有利用人的发展的文化环境,己逐渐得到学校教育的认同。我们经常说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质上就是要利用积极、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提升道德意识。
  2 德育要联系生活实际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在很大程度上是主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在解决一系列的道德冲突的过程中形成的。这就是说,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之中,不应该有脱离生活的道德。生活应该是最好的老师,它对人产生最直接、最深远的影响。
  2.1 道德目标要贴近生活
  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正因为这样,德育目标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不应该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分析人的需要特征时提出了著名的人的需要层次论,这给我们在德育目标的确定上有一个很大的启示,即德育目标应具有层次性,应该循序渐进。尽量避免空洞的理论和口号。
  2.2 德育的内容要源于生活
  我班成绩较好的小陈同学一次在食堂打饭时,工作人员不注意将他的碗摔到了地上,工作人员马上给他道歉,可是小陈同学就是不依不饶。我了解事情的始末,并没有马上给予严历批评,相反是对他敢于维护自己正当利益的行为进行了大力的赞赏,这使得他有些意外,但我又让他再好好自己有没有做得不妥之处呢,是不是这件事在某方面给你带来了很大且不可挽回的损失呢,是应该“得理不饶人”呢,还是“得饶人处且饶人”等等。经过这一番的谈话后,他也知道自己做得不对,事后也进行了道歉。
  3 德育要回归生活
  生活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学生接受教育,接受生活的磨练,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生活。回归生活是德育工作改革的必然趋势。如何能让德育回归生活?
  3.1 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在德育中最根本的标志就是“以学生为本”。这要求在德育中,彻底纠正德育的“人的缺位”状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德育“回归生活”,就是要尊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客观存在,让德育的展开过程成为学生个体完美充盈的成长过程。让学生在由生活构成的德育情景之中,能积极自主地思考、发现、探索、理解和领悟。
  3.2 让学生体验感悟生活
  学生个体自我生成的、感性的、具体的、现实的生活就是“生活德育”;直接的、天真的、无痕情境,没有刻意的创设,学生主体不会觉察自己是在接受教育,只是在习以为常的情境中享受着真、善、美的浸染。德育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生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中。比如有的放矢地让学欣赏有关于人性的电影和书籍,以各种方式创设自然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参与和体会,用无痕的情境陶冶闪耀着教育的智慧,让学生感受着真实且看起来没有参杂任何的课堂教育的德育教育。在晶莹明澈,静谧安详的氛围中,开启思路,放飞情愫。
  3.3 师德建设回归生活,构建生活课堂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师德,是一种高尚的人格精神,是教师之所以成为“人师”的根本,是教育的精髓所在。只有师德回归了生活,作为教育主导的教师才能真正做到让德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回归到生活中去。让课堂“回归生活”,要求教师会从教材描述的生活片段中选取链接生活的点,注意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充分发挥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应该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中选择合适的素材进行一定的加工,在教材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让学生感受品德与生活的内在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自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财富。”学校德育回归生活,关注、指导和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德育根植于火热的现实生活和学生特殊的生活世界里,才能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做到德育内容联系生活,德育方法贴近生活,德育途径通向生活,德育主体走进生活。
  参考文献
  [1] 麦志强,潘海燕主编. 班主任工作读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
  [2] 湖北教育学院主办. 班主任之友. 班主任之友杂志社,2006.5
  [3] 魏书生主编. 班主任工作漫谈. 漓江出版社,2002.4[4] 刘铁芳《面向生活引导生活——回归生活的德育内涵与策略》
其他文献
吸附技术因其成本低、操作简便、去除率高而被认为是水处理中最有前景的技术之一。在已经报道的吸附剂中,木质素及其衍生物由于其具有可再生、可生物降解、廉价、易于提取等优点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世界上木质素的年产量可达5*1014t。通过添加一些酸化剂,可以从造纸废液黑液中提取大量木质素。但木质素反应性低,所以活性位点很少。其Zeta(ζ)电位为负,故也不能通过静电作用吸附含氧阴离子。因此,人们利用各种方法来对木质素进行改性以使木质素具备吸附能力。其中,木质素的电负性可以通过胺化改性而改变,使其对水中含氧阴离子具有
【中图分类号】G613.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126-02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两个幼儿教育指导性法规、文件的颁布,全国掀起了改革的浪潮,迎来了幼教改革的春天。笔者分别以"幼儿数学"、"幼儿数学教育"和"幼儿数学教育指导策略研究"为题名检索词,获得相关文献65篇。本文根据65篇研究文献,对我国幼儿数学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一、65篇研究文
期刊
文学类作品的阅读(散文、小说)在高中必修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历年高考试题中的分量也相当大。而答此类题的前提便是把握文章的主旨,若是把握不住文章的主旨,做题就漫无目的,也不可能准确作答。因此,快速把握文章的主旨就显得至关重要。若教学得法,必将真正影响学生对作品的有效阅读,获得阅读快感,并能从容应对阅读题的考查,甚至启发写作。  然而,对于高考中文学类作品的阅读,各种各样的方法充斥着学生和老师的视野
期刊
【摘要】 新课程改革中,出现了富有文化内涵的选修教材——《论语》,本文主要探讨在新课程的要求下加强《论语》课堂的人文思想的方法,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关键词】 论语;德育;渗透;探究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通过阅读和鉴赏,体味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
期刊
【摘要】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生活应用。作文教学同样如此,老师应为生活应用而教,学生应为生活应用而学。因此,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关键词】 生活化;作文;教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是当代教育的重中之重。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作文是衡
期刊
问题导教法是将可运用问题导教法的教学内容,根据大纲要求、教材内容、学生的心智水平、知识程度设置成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讨的若干问题。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教师设置的问题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过程。在整个课堂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解疑、给学生学习、探究的成果进行评判和最后对知识的归纳总结。  1 提出“问题导教法”的目的  目前,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式的教育
期刊
【摘要】 高中语文教学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切实做到高度重视重点指引,让语文走进生活,重视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高中语文;新课改;教学探讨  语文教学,效益欠佳;学生厌学,教师难教,已引起方方面面重视。其间原因自然很多,但我认为现行的教法,难说不是一个很直接的原因。  不知从何日起,语文教学已成定规:每上新课,布置预习,先说背景,再叙作者,范读课文,释词注音,分段解析
期刊
【摘要】 审美教育是教育内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的 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中学语文课堂是教师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场所,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来实施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感受美、体悟美、创造美。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方法  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不仅体现在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上,更体现于美育当中。美育又称审美教育,从实质上说是教导学生如
期刊
《秋夜》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的首篇,是象征主义的典范。鲁迅说:“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辞就很含糊。”当时政治黑暗,不容作者直接性抒发心中的感情,鲁迅采用比较多的象征来象征真实世界,以大量暗示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他描绘了秋夜、枣树、小青虫、小粉红花等景物,布置了一幅光明与黑暗激烈搏斗的场景,它们象征着不同的社会势力,使他们人格化,从而表达了对黑暗统治势力强烈的憎恶,对光明的追求,对不畏强
期刊
【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怎样使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得到明显的改善,不出现“二律背反”现象,成为了我们推进体育课堂教学的一个节点。于是解决学生从“被动学”变“主动学”、从“乏味学”变“有味学”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有 “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尤存”的深刻感觉,成为了我们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快乐体育理念,并开展体育课堂教学研究的主旋律。笔者通过几年来的实践研究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