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归因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考试与评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s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新课改”强调“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在这个目标的引领下,“归因理论”的运用既是小学数学教师的素质体现,又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归因理论 实施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是帮助学生奠定基础的重要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一、归因理论概述
  1.“归因”描述
  所谓“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1958年Heider提出了归因理论,最早的论述著于其《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中。Heider指出,人类的行为受其行为动机的直接影响,而学习行为也是一样。在教学过程中,归因是指教师为了预测和评价学生的行为,对环境加以控制和对行为加以激励或控制,而对学生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综合分析,“归因理论”是当代教育中教师研究的重点。
  2.“归因理论”应用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当前,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社会的进步等方面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但教育的现状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潜能,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普遍关心的问题。
  二、“歸因理论”的实施策略
  1.“扬长补短”,制定可行的教学策略
  在小学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客观评价自己的个性、志向、能力、个人爱好,以及性格差异,等等。通过教学引导,其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形成更加真实的“自我镜像”。要让学生认识到:
  (1)每个人都有优缺点;
  (2)正确认识自身能力;
  (3)具有奋斗意识;
  (4)能够扬长补短。
  案例1:新学年开始,笔者初接触小雯就发现她学习态度消极,作业拖拉,数学学习成绩不理想。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她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学习态度很好,这就让我对她产生了强烈的了解愿望,也成为进一步去观察和指导她的基础。
  在随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次在全班学生面前强调了她的语言表达优势;在单独辅导中,笔者让小雯自己总结了她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原因是归功于读书,并引导她扬长补短,全面发展。经过一段时间,她的数学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他学科的成绩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分析:数学教学的重点不仅是让学生提高数学成绩,而且要培养学习和思考的习惯。针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当归结原因,首先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其次帮助学生扬长补短,而不是扬长避短。教师善于找寻发展的动机,让学生获得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只有这样,“归因理论”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而学生也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2.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分析错误根源
  案例2:讲“分数加法和减法”时,学生对几组简单的分数加法计算后,有个学生说:老师,我发现了一个分数加法的简便方法:两个分数的分母相乘是作为和的分母,分母相加是和的分子。在这种情况下我并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在黑板上列出了另外一组算式:1/2+2/3=?笔者让该生按照他刚才的“简便方法”去计算,亲自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然后让同学们分组讨论,看看这位同学的说法行不行得通。该生和大家一起,认真思考反复验证后,终于得出了正确结论:这个方法不是错误的,只是缺少一定的前提条件,即在分子为1,分母为互质数的情况下适用。
  分析:这种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分析错误思维产生根源的过程,即是“归因理论”的另一种运用方式。通过引导,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思考、交流中碰撞、调整,最终变得灵活且具有创造性。
  3.树立表率,实现思想模范引导
  经过了一段时期的“归因理论”的应用,笔者所教班级的学生基本都树立起了一定的归因意识。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弥补自身的不足,在学习成绩提高的基础上强化了问题意识,互补互助,笔者的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案例3:在“除法”一课中,笔者在板书时不慎将24÷2=12写成了24÷2=21,这时有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算错了。笔者有些尴尬,马上把数字21改成了12,这时候又有学生说:老师,你要分析错误原因。笔者说:即便是老师,也会有出错的时候,而刚才老师所犯的错误,是属于一时马虎。同学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马虎是要不得的,请大家认真吸取老师的教训,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力求不出错、认真、负责。
  分析:错误在所难免,“归因理论”要求教师向学生渗透错误分析意识,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勇于向学生承认错误,为学生树立表率,实现思想模范引导,从而让学生形成客观面对错误的勇气,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
  在小学阶段,归因理论的渗透离不开反思意识的培养。反思是小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实现再认识的自我检验过程。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反思是优化小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充分为小学生提供反思的空间和机会,强化“归因理论”的有效应用,让小学生具备良好的反思意识,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培养小学生的反思习惯,提高反思能力,进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郎霞.归因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指导意义[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S1).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小学英语中全面构建英语自主高效课堂即指教师通过有效的引导使学生在英语课堂中展开自主思考、学习,这是现阶段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最实用的方法,但是要想在学生中真正的构建自主学习的高效课堂教师还需要根据不同学生存在的心理、性格、学习水平以及接受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接受知识
【摘 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很多人认为英标教学没有必要,会增加小学生的负担,但是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而语言学科又是以语音学习为起点的,音标又是语音学习的基础。所以为了让小学生学好英语,还是应该把音标教学适时地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去。  小学英标教学中运用先行组织者模式是目前比较有实效的教学方式,小学英语英标教学中先行组织者模式的运用可以以下几种策略:老师和学生一起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种
【摘 要】“好的预习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课前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是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它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注重课前的有效预习,能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前预习 预习指导 预习策略  一、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在课堂的教学中,要想实现“有效”,途径是多方面的,其中,注重课前的
【摘 要】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一直以来,广大教师都非常重视应用题教学,并把它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所得到的结果却是学生学得枯燥,思维定势模式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而小学低年级是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启蒙阶段,也是学生形成兴趣、掌握方法、训练思路较为重要的阶段。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兴趣,训练学生解答应用题的技巧、方法,增强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受到了越来越多师生的青睐。本文阐述了新课改要求下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就如何在新课改要求下有效开展农村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探讨,旨在让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充分体现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之中。  【关键词】小学数学 合作学习 开展  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将社会心理学
【摘 要】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小学数学对话式教学更注重的是师生之间的交流接纳和精神敞开,根据师生“对话”,有效达到学生自由和自主的发展目的。对话式教学对现实的教学有较大的启发意义,但是对话式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对小学数学对话式教学中的问题和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对话式教学 存在问题 改进措施  一、引言  传统的教学模式呈现出单一化和教条化的特点,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改革已经刻不
数学是学生学习的一门主要课程,由于数学的内容比较枯燥、难懂,再加上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上存在一些问题,常常导致学生对数学的掌握情况不同,而掌握程度不好的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畏惧心理,甚至厌学的心理,这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改善教学方法,将小学数学的魅力充分地展示出来,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给学生具体
期刊
本文对采自秦岭火地塘林区的10个土样进行了放线菌的分离,共得到了512株菌株,经过初步分类合并,采用其中的292株进行了对几种常见林木病原菌的拮抗试验,结合发酵液的活性测定
【摘 要】近年来,区域活动越来越被幼儿园重视,纷纷开展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区域活动。但在开展区域活动时,经常会遇到孩子对区域活动的内容不感兴趣的现象,经过观察,主要是我们投放的材料不适合或者幼儿不会玩等,因此在进行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时,我们要注意投放的原则,需要考虑面向全体,注意个体差异对材料投放的选择性,针对不同主题进行投放的材料也应该有所不同,要确保材料投放带来的效果。  【关键词】幼儿园 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