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卷糊名闹出的乌龙事件

来源 :文史博览·文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ndb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密封试卷姓名源于唐代。据《隋唐嘉话》记载:“武后以吏部选人多不实,乃令试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等第判之。糊名,自此始也。”
  不过武则天所创的糊名之法,当时只是用于吏部升迁官吏的考试。
  宋朝时期,曾经有人击登闻鼓投诉科举评阅试卷不公,后来,陈靖(948-1025)上疏,建议在科举考试中使用糊名之法,宋太宗采纳了这个建议,召集朝中大臣商议后,开始在殿试中使用糊名法,从此。糊名之法不但成了殿试的定例,还被逐步推行到各级常科考试中,成了古代“高考”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一直沿用至科举结束。
  但是,自从糊名制实行以来,拥护与反对的声音不绝于耳。拿宋代来说,拥护的人有包拯、欧阳修等,反对的人有范仲淹、苏颂等,他们各执一词,述说密封试卷的利弊等。其实,不管反对的人如何攻击,事实证明,用糊名的办法评阅试卷,是古今“高考”最公平有效的方法。
  笔者仅举两个宋代笔记中记载的事例,一个出自沈括的《梦溪笔谈》,另一个出自陆游的《老学庵笔记》。
  宋仁宗时,国子监有个学生叫郑獬,非常有才气,但又非常自负,对国子监选拔考生时把他排在第五很有意见。按照惯例,被录取的学生要向国子监的主管官员写信致谢,在感谢信中,郑獬不但对自己名列第五牢骚满腹,还把国子监祭酒比作劣等的弩马、挡路的顽石。把自己比作埋没的千里马和巨鳌。国子监祭酒看后非常生气,从此衔十艮在心。
  皇祜五年(1053),郑獬通过会试后参加殿试,主考官恰恰又是那位国子监祭酒。这位主考官极力要让郑獬落榜,以报其当年的不逊之仇。当他看到一份文笔极像郑獬的卷子时,立即将其淘汰掉了。但阅卷完毕拆封以后,发现那份卷子根本不是郑獬的,而郑獬偏偏中了当年的状元。
  另一件就是蘇轼意欲录取李廌(zhi)而未果的事情了。李廌是“苏门六君子”之一,深得苏轼的赏识。元祜三年(1088),苏轼主持省试时,认定有份卷子是李腐的,就在试卷上大加赞扬,还对同为考官的黄庭坚吹嘘道:“是必吾李腐也。”并设法将其定为了第一名。可等拆封一看,他录取的不是李廌,而是章援,章援成了第一名,李腐却名落孙山。
  既然密封试卷姓名对“高考”如此之公平,范仲淹、苏颂等人又为什么反对呢?他们的观点如出一辙,那就是密封后只能看试卷优劣看不到平时德才。但正像包拯反驳范仲淹的:一个人的实际德行很难核实,何况考官未必都能以公心取人,他们“或缘其雅素,或牵手爱憎,或迫于势要,或通于贿赂”,很容易做出不公的事情,要想维护“至公”的“高考”手段,密封试卷姓名,依然势在必行。
  (责任编辑:亚闻)
其他文献
现当今,随着我国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机械设备的功用越来越多.为提高产能和产品质量、节约劳动成本,企业会依据市场需求,及时的引用新的机械设备,以满足生产需求.对机械设备
PPP评价模式的应用能有助于强化公共部门以及私营部门合作关系,在风险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先就PPP项目绩效评价的问题以及VFM指标体系应用的可行性加以阐述,然后就
目前,温州市已有10个分馆实现图书借阅“一卡通”,数字资源服务则让读者在家可使用数字图书馆.
本文首先对惩罚性赔偿制度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包括惩罚性赔偿的含义与功能性.在此基础上,依据现行立法,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法律的具体建议.
大学名称课程名称系(学院)等级水平网址拉夫伯勒大学(英国)高级互联网与数字图书馆信息与图书馆学研究学士与硕士http://w恻.lboro.ae.uk/de-Partnlents/dils/怀卡托大学(新
期刊
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已经成为近年来颇受关注的问题,作者以贵州四所高校为例,从辅导员人员构成、工作感受、职业认同度等方面对辅导员执业现状开展了调查,在此基础
职业倦怠已成为一种职业伤害,严重影响女性馆员的身心健康,也制约着图书馆的发展。为此,对高校女性馆员职业倦怠进行行为分析,提出柔性管理干预的可行性策略及女性馆员自我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