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说课稿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ynam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课的题目是《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下面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说一下对这节课的教学研究。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安排为1课时。
  重点难点:在教学中,把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而把集合表示方法的恰当选择作为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基础知识相对扎实,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认知情况来看,对于生活实例,他们的感性大于理性,抽象概括能力较弱,但是学生们富有好奇心,充满求知欲,愿意接触新事物。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曾说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做动力,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因此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以引导,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富创造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理解集合的含义,元素的特征;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熟练掌握常用数集的记号,以及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中,应用自然语言与集合语言描述数学对象,与学生一道归纳出集合的含义,掌握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美与和谐统一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目标。
  四、教法学法
  由于本节课是高中数学的起始课,而且概念较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决定从身边实例出发,通过老师引导,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等多种方式逐渐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学法指导方面,使教学过程活动化、学习过程自主化、获取知识的过程体验化,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过程,体现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学习的理念。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以老师走进教室关上门,教室内的所有人能否组成集合作为引入,这样生活化的场景让学生感到亲切,集中了注意力,同时抛出问题,为后继教学埋下伏笔,接着介绍集合论的创始人,德国数学家康托,这样处理既让学生了解了相关的数学背景,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类比归纳、理解含义。此处我举得五个例子,既有数字又有图形,还有日常生活中的人和物,这些实例贴近学生生活,更进一步抓住了学生的心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紧接着通过老师引导,与学生一起归纳出集合的含义,并且让学生对五个例子进行解释,加深对集合含义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把握特征。此处我设计的三个实例依然来自于我们的生活,充分体现了数学来自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思想。通过教学过程活动化,知识过程体验化,将教学内容转化为老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过程,以下是我的教学实录。在学生已经了解元素特征的情况下趁热打铁,给出以下4个例子。让学生稍加思考之后进行回答,进一步加深对集合中元素特征的理解。数学具有形式上的简洁美,在此处明确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并给出相应的符号表示,以及常用数集的记号。由于这些符号以后经常会用到,在课堂上理解的基础上更需要课下的强化记忆,达到“从来都不用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效果。
  (四)列举描述、恰当选择。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体会用集合语言表达数学内容的简洁性、准确性,在此给出了使用列举法表示集合的具体方法,为了巩固授课效果,在这个知识点后面设计了一道练习题,设计这道题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的求解兴趣,同时还可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五)实战演练、拓展提升。在这里我设计了两道用两种方法表示集合的题目,这样设计首先是想考查学生对列举法、描述法掌握的情况,也希望通过两种表示方法的练习,更好地把握列举法和描述法各自的特点。引导学生讨论应当如何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恰当的集合表示方法。通过这道题目的练习,既巩固了所学知识点,又培养了学生一题多解灵活运用的数学思维能力。
  (六)归纳方法、课后延伸。在这个环节,我首先引导大家对列举法和描述法进行了归纳,指明其特点并让大家根据情况进行恰当选择;小结部分采用学生回忆—归纳—总结的方式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对本节课的知识形成系统而全面的认识;在作业布置方面,一道必做题,巩固消化知识;一道选做题,课外拓展延伸,体现了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原则。我的板书设计简明直观,体现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要点。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贴近生活的实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产生了感性认识;通过分层次地不断提问、启发、引导,触发了学生的理性思考,并让学生通过活动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及时有效的点拨,使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以提升。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正是这种需要,引领着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真正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其他文献
雨水轻帘摩涯咏经卷朦胧路转尼姑庵一抹清幽听泉
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了1986名初中生学习态度状况。结果表明:1、初中生学习态度的总体上比较好。而且学习态度与评价方式、师生关系、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有显著的相关。2、初中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课堂有效教学成为当前学校和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学生的课前预习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预习可在课堂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关键在于教师课前布置的预习题的有效性上。我们学校近几年一直在进行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探索,每堂新课前都要布置预习题让学生先预习再上课,下面就将我这两三年在布置预习题的过程中的体会总结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预习题应提前
作为新闻记者,不可能不从别人的新闻作品中受到启迪,开阔眼界,拓宽思路。许多好新闻的产生,往往就是在已有新闻报道的基础上,记者进行深层次开发创新的成果。下面就扩充与浓
随着广告业的发展,多种传播媒体的勃兴,广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报纸广告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适应这种新形势,在激烈的竞争中进一步加快报纸广告业的发展,笔者认为必须重
一、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传统的体育教学一直遵循的是凯洛夫的五环教学模式,其教学程序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知识—布置课外练习。世界教育史上,不管夸美纽斯,还是赫尔巴,是凯洛夫,还是布鲁纳,这些教育家们提出的教学结构,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在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禁锢下,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一直处于被动、消极、受压制的地位,许多课外生气勃勃的学生课内却变得死气沉沉,
阳枋在不惑之年逢宋蒙战争,尤其在四川地区。他避难他乡,后在淳祐四年,在时任权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余玠的礼请下出任昌州酒正,分教广安。余玠上任即张榜招贤,求制
纸副刊版面如同其他的版面一样,都需经过编辑的精心设计,以集中地体现报纸的报道意图,鲜明地表现编辑部对新闻事实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就其版面语言来说,副刊版面语言与报纸
今年一季度,《人民日报》相继推出多年来罕见的高干题材的报道,上了好几个头条,产生了“轰动效应”。这些报道各具特色,我认为,写得最好的应推首篇《不私亲属的铁木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