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蘑菇云的女飞行员张连芳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5871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飞机冲入黑色云团时上下颠簸,左右摇晃,飞机似乎就要解体。好在时间很短,半分钟左右飞机便穿出云团,尔后围绕着那团蘑菇残云一圈一圈地盘旋上升,直到飞机上升到极限被5200米时,张连芳才引导飞机脱离,这时的蘑菇残云已变成白色豆角形状的烟云,向深邃的天空飘升。
  张连芳1936年出生在东北,1956年高中毕业时被选为留苏预备生。后因空军招收女飞行员,她才投笔从戎,成为我国第二批女航空员,进航校后学领航专业,并以全优成绩毕业。1958年底,她被分配到郑州空军运输机部队工作,到部队后由于她聪明伶俐、刻苦好学、反应灵敏,加上心理和身体素质俱佳,很快成为一名领导和飞行员非常信任的、技术出众的领航员。除了完成自己的训练科目和飞行任务外,她还兼任了一年多的文化教员。由于她各方面表现突出,第二年便荣立了三等功。也正因为她政治、技术、作风、体质以及人品样样优秀,一项历史性的重任落到她的肩上,使她成为我国唯一穿越蘑菇残云的蓝天巾帼。
  秘密接受飞行任务
  1964年初的—天,张连芳与机长崔文生及机组其他成员,被团里郭政委叫到办公室,给机组下达了一项严格保密的飞行任务,具体地点是新疆的03号基地——马兰机场。郭政委异常严肃地对机组成员道:“这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任务,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你们每个人都是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查与技术考核,经上级批准才定下来的。任务的特点是:时间长、任务重、生活艰苦,甚至有生命危险,而且要绝对保密,不许通信,不许对任何人讲,具体是什么任务我也不清楚。”最后郭政委专门将张连芳留下,征求她的意见:“你是唯一的女同志,困难会更多,你有什么想法和要求,可以提出来。”张连芳想都没想,立即表态道:“没有困难,坚决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虽然张连芳没提任何要求,但郭政委还是给她安排了一次不寻常的约会。因为张连芳正处在热恋中,领导上考虑她此去西北执行任务时间很长,而且不许和外界有任何联系,因此给她一个与恋人惜别的机会。
  张连芳的恋爱对象叫张文波,是本部队的一位优秀飞行员,但他们不在同一个飞行大队。她与张文波由所在大队的政委领到一个小房间见面。当两位政委离开后,二人相对无言,不知说啥好。她不能告诉他要去哪里,去干什么,去多久,更不能告诉他此去有风险。他虽然很想知道这一切,但他知道部队的保密规定,理解她的苦衷,因此他也沉默无语,只能用满含深情与关切的双眼久久地凝视着心爱的姑娘。良久过后,他们以为领导安排约会的时间到了,便相互道了一声保重后,匆匆离开了那间令张连芳终生难忘的小房间。这种约会的场景也许只有在军营里、在那特殊年代里才会有。
  克服困难,坚定意志
  第二天,一架里-2型运输机在张连芳的领航下,飞到了南疆博斯腾湖畔的马兰机场。机组当即向基地指挥部报到,领受任务。这时张连芳才知道,根据毛泽东“我们也要搞原子弹”的指示,中国已开始研制原子弹,而且即将成功。他们机组的任务是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提供相关的空中服务。
  张连芳机组到马兰基地不久,基地指挥部召开了动员大会。会后少数同志的思想有所波动,有人私下议论,想回家生个孩子后再来执行任务。张连芳是在爆炸现场最前沿工作的唯一女性,她在航校时就学过有关原子弹的知识,当然清楚此次任务的危险性。但她认为自己作为一名党员,别说是核辐射,就是去牺牲也在所不惜。因此她向基地领导表态,无论有多大危险,坚决完成任务。她的精神激励了所有参战部队的指战员,她的名字传到了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领导人的耳朵里,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基地领导,号召全体参战人员向她学习。
  动员大会之后,基地领导给张连芳机组下达了具体任务,他们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对离爆炸区最近的04号机场进行勘察、试飞,然后将有关参加爆炸试验的人员、设备和物资空运到04号机场。
  机组到达04号机场后发现这里的条件比想象的还要艰苦。当地没有淡水,喝的水叉苦叉涩,更没有空勤灶和洗澡堂,米饭和馒头因碱多都是黄色的,吃起来都是咸的。用那里的水洗脸,就像蜂蜇、火燎一样痛。后来马兰指挥部对机组给予特殊照顾,送来了一批西瓜,张连芳就用西瓜皮洗脸。当地没有房子住,所有人都住帐篷。机组就张连芳一个女同志,单独住不安全,安排她和机组的男同志住一个帐篷,中间挂一床棉被。厕所都是用席子围起来的,张连芳的女厕所是她来后临时搭建的,不牢固。当地气候异常恶劣,风沙不断,经常听到机组的男同志喊:“张连芳,你的厕所又被刮跑了。”
  生活的艰苦对张连芳来说算不了什么。对她最大的考验是大西北异常复杂的飞行环境:首先,04号机场没有完整的导航设施,别说雷达,连远近距导航台也没有,只有一个功率极小的导航台,50公里外就收不到它的信号;其次里-2飞机领航设备落后,只有一部无线电罗盘和+磁罗盘,没有任何自动导航设备:再次,在茫茫戈壁和荒无人烟的罗布泊上空飞行缺少地标参照物;还有西北多大风,航线上的偏流有时高达20多度。在这样复杂的空域里飞行,要想不偏航,不迷航,没有过人的领航技术不可能做到。但张连芳做到了,在长达十个多月的飞行中,她创造了零失误的奇迹。她引导飞机顺利地完成了从北京、西安、兰州、银川、哈密、武威等地往04号机场运送科研人员、精密仪器、重要文件和试验物品,如猴子、狗、白鼠、飞机坦克模型等任务。
  成功穿越蘑菇残云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一天,前沿总指挥张爱萍副总长把张连芳和机长叫到他的帐篷里,给他们下达具体任务,让他们马上起飞,把爆炸现场上空的各高度层的温度、湿度、风向、风速、能见度等数据测量记录下来,为第二天起爆提供依据。为了完成任务,张连芳利用一切技术手段,一遍又一遍地反复测量,反复计算,落地后又进一步复算核对。张爱萍对她精细缜密的作风大加赞赏:“你的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你提供的资料,对明天的起爆非常重要。”
  1964年10月16日原子弹爆炸当天,除指挥部和地面保障人员外,04号机场只留张连芳他们一个机组。留在现场的人员穿着防化衣,戴着护目镜,用棉花堵住双耳,趴在临时挖的露天掩体里,既激动又紧张地等待火球从102米高的爆炸架上升起。
  15点整,一颗硕大的、圆圆的红色火球与蘑菇云翻滚着蹿上天空,大地也开始微微颤抖。人们欢呼雀跃,不停地蹦呀!喊呀!张连芳和机组其他成员抑制着激动和喜悦的心情,又领受了一项新任务。原子弹爆炸半小时后,指挥部命令他们升空,去穿越并追逐尚未消失的蘑菇残云,采集各高度层的放射性微粒。这是一项危险性极大的任务,虽然半个小时后的蘑菇云已变成了一团黑色残云,但残云中仍有放射性物质和未知的高温等,飞机进云后到底是什么情况,没有先例,所以无法预测。可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用飞机收集核辐射样品是唯一的办法。张连芳他们也清楚执行此次任务的后果,但他们早就下定了誓死完成任务的决心,毫不迟疑地拎着航行包登上了飞机,载着防化兵和测量仪器起飞了。机组按照张连芳所给的航向,朝着那团黑云飞去。当飞机冲入黑色云团时上下颠簸,左右摇晃,飞机似乎就要解体。好在时间很短,半分钟左右飞机便穿出云团,尔后围绕着那团蘑菇残云一圈一圈地盘旋上升,直到飞机上升到极限高度5200米时,张连芳才引导飞机脱离,这时的蘑菇残云已变成白色豆角形状的烟云,向深邃的天空飘升。
  完成采样任务后,张连芳机组按计划到哈密机场降落。飞机停稳后,防化兵立即检测飞机和机组成员受沾染情况,检测结果张连芳受沾染最重。检测后,防化兵为飞机和机组进行了去污染消辐射清洗,由于张连芳是唯一的女性,没有防化兵帮助,她单独在一个帐篷里自己清洗,清洗时没清洗头发,留下了隐患。
  经过10个多月的紧张飞行,张连芳和她所在的机组,出色地完成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采样和空运任务,上级为张连芳记了二等功。
  邢大军据《百年潮》整理
其他文献
莉莉和玛丽是邻居,都是刚结婚没多久的小媳妇儿。和现在的大部分年轻人一样,在结婚前,她俩都被妈妈扣上过“不会做家务”的帽子。光是叠被子这一项,就没少让她俩受罪。而且她们都搞不懂,既然被子每天都要摊开来盖,干吗还要叠得整齐?可天下的妈妈就是—样的担心—将来女儿结婚嫁人,少不了要被老公和婆婆轮番挑剔,贴上“懒媳妇”的标签。  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莉莉妈妈真是想太多了。她老公的“脏乱差”程度,哪是莉莉可以
期刊
李克才是河北省唐县人,20岁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7月,他从玉田县调到天津杨柳青,担任了天津专署副专员,与时任天津地委书记的刘青山和时任天津专署专员的张子善成为同事。起初三人的配合还算默契。  他曾数次规劝刘青山戒掉毒瘾  转折发生在1950年“三反”“五反”前后。当时,刘青山调到天津市里工作,李克才在去市里汇报工作时,总觉得刘有些不对劲。每次,刘在听汇报时,总是精神萎靡、哈欠连天。终于,李克才
期刊
棺材与漫长夏天  王明升觉得自己这回肯定要死了。整整8天,他几乎不能自主呼吸,也无法平躺,夜夜抱着氧气瓶跪在病床上。和许多尘肺病到了3期的农民工一样,亲戚朋友怕被借钱,老早以前就跟他断了来往,31岁的男人好不容易把正在修房子的父亲和弟弟诓来,央求他们给自己做一口棺材。在秦巴山区深处的那些村庄里,演员袁立好几次看见这样的棺材,人还活着,棺材已经用油纸包好了,系着红色带子,直挺挺地立在堂屋正当中。  
期刊
“丛德滋”这个名字,在革命烈士之中不算著名,他不曾担任过党的重要职务,也没有留下惊天动地的赫赫战功,甚至直到去世,他也只是一个没有档案记录的中共特别党员……  丛德滋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00001号烈属证为何颁发给他的家人?这张烈属证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曾是张学良的机要秘书  丛德滋原籍是山东文登,后随祖父落户辽宁凤城,1928年中学毕业后,他考入张学良担任校长的东北大学。1931年,日
期刊
2016年4月23日,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记忆》栏目录制现场热闹非凡,从制片人到编导,全组人都出动忙活节目的录制,现场更是多位国宝级艺术家同台,主持人曹一楠坦言,这样的场面不多见、太难得了。  二十多位著名艺术家赶来为他庆贺八十华诞  88岁的郭兰英大师专程从广州赶到北京参加节目录制,87岁的李光羲先生录完像还要赶去外地,几乎不参加访谈节目的李谷一老师也来了,他们部是为了自己的好朋友而来。来到现场
期刊
他行走了全国25个省区,为56个民族876个家庭拍摄了全家福,并为这背后的一个个温情故事所深深感动。  家住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的邢建民退休后,为了寻找生活的意义,扛起相机走出了家门,用镜头寻找56个民族的百姓全家福,并为这背后的一个个温情故事所深深感动。2015年12月,邢建民被评为“陕西好人”,虽然已年过六旬,但他并不会停下追寻梦想和爱的脚步……  退休后追寻往日梦想  1947年出生的邢建民平
期刊
我们兄弟三人都是40后,父亲在企业搞了一辈子财务工作,母亲则当了几十年的小学教师。上学时,父母教育我们认真读书,勤奋学习;参加工作后又勉励我们要积极工作,努力成才。我们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上学时是好学生,工作后都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如今,我们退休后都在过着愉快的晚年生活。
期刊
一生喜欢华美旗袍的张爱玲曾说: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100年来,从晚清到民国,再到新中国,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中国女性的自我意识和社会地位也随之改变。中国女性服饰的变迁也反映了整个中国社会从禁锢走向开放的进程中。  图为1957年2月,哈尔滨亚麻纺织厂女工正在试穿“布拉吉”。布拉吉是一种从苏联流传到中国的连衣裙。那个年代,有的女工省吃俭用几个月也要做一件漂亮的布拉吉。就连幼儿园的小女孩也有自
期刊
30多年前,我和我的大学同学在湘西实习的往事,依然历历在目。  4月初的湘西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每时每刻都在展示着神秘的山水风光。那时,作为大学四年级学生的我们,觉得这次机会来之不易,心里充满了对美丽未来的憧憬。我们在那里安营扎寨的第二天,很快就进入了“角色”——当乡村教师,进驻当地小学或中学,教书育人;干农家活,吃农家饭,日子过得非常充实。在那里,我们还赶上了兴修水利的大运动,参加了与当地农民以及
期刊
如今满大街都不难看到穿名牌鞋、提名牌包的靓丽女孩,回头率真的很高。可是在44年前我们那个年代,虽然也是妙龄少女,但是很少有人穿得起两块钱一双从商店买的布鞋,大部分都是自己动于做的那种十分结实略显粗笨的家做布鞋。  老照片中,脚上穿的就是当年自己亲于做的干层底布鞋,两条又黑又粗长过腰的大辫子,一个搭在胸前,一个放在背后的女孩就是44年前还在山西插队作为知青的我。在那个时代色彩单一,满大街不分男女老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