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出路的“最后一个”悲剧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can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汪曾祺以细腻的笔触在《戴车匠》中描绘了一个凄凉、可怜的末世人形象。小说叙述了一个传统车匠在新旧交替的时代和后继无人的境况下而消逝的故事,文笔随性自然、语言清新朴实。文章通过细致缓慢的言说,恰当地使用了全知叙述视角,在朴实的描写中,传统文化的衰落带来了对传统技艺消逝的致命一击。
  关键词:戴车匠;传统技艺;文化衰落
  《戴车匠》在汪先生的创作中算不上最有特色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但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了不少读者。汪曾祺曾说,一件事要有滋有味,得慢慢地说不要担心,才能让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小说《戴车匠》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寄托,是传统技艺和文化逐渐走向没落的标志。
  一、全知叙述视角与独特的模糊审美
  第三人称的文本叙事,相较于第一人称,其充分调动了叙事语气的功能,并有着更为便捷的观察和访问的机会。小说开篇,叙述者就铺叙出“戴车匠是东街一景”,开头虽平淡无奇。然而“景”却是一种令人愉悦的事物,以“景”来囊括形容车匠的店铺,无疑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与文本期待。紧接着时代变化,作者点题指出戴车匠所从事的工作是一项非常古老的行业。“从我记事的时候,全城似只有这一个车匠,一家车匠店。”[1]“一个”、“一家”连用两个数词“一”,这不仅暗示了戴车匠的末世人形象,还隐约为后文悲剧结局埋下伏笔。
  叙述者的写作线索是童年的回忆。文本的叙述时间十分模糊,主要描写的只是戴车匠的生活,一种原始自然的生活方式。文本中几乎找寻不到故事时间的具体表现也没有明确具体的标志。讲述者故意模糊了背景,采用一个整体的时间概念,很少有具体的时间标记,模糊的时间概念使读者在心理上模糊了对文本的心理认知,时间的舒缓、悠闲的叙事给小说带来了一种诗意的审美效果。
  二、自然朴实的传统艺人形象
  汪曾祺从家到小学“要经过一条街,一条蜿蜒的小巷”。他放学回家的路上总“喜欢东看看,西看看,看看那些店铺、手工作坊、布点、酱园、杂货店、爆仗店、烧饼店、卖石灰麻刀的铺子、染坊”。那些店铺和手艺人曾使汪曾祺深受感动,使他“嗅到一种辛劳、笃实、轻甜微苦的生活气息”。汪曾祺坦言这些印象深深地融入了他的记忆。
  文本对戴车匠形象做了精心刻画,尤其是他对传统技艺的虔诚态度,勤劳朴实的传统道德与勇于创新的精神。戴车匠很喜欢一副对子:“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车匠不仅技艺高超,文化修养也颇高。这副对联,不仅写出戴车匠平凡质朴的形象,更体现他美好的审美价值追求。他不喜欢父辈留下的车床,便自己动手进行创新。戴车匠是那个时代传统手工艺者的代表,他们勤劳、技艺高超、淳朴憨厚却有想法,不因循守旧。
  三、传统技艺与文化的双重失落
  这篇小说哀而不伤,仔细读来却有一抹苍凉的味道。戴车匠的儿子喜欢“洋老鼠”对父亲的技艺并没多大兴趣,“螺蛳弓”最终被“洋老鼠”打败。文中写到戴车匠的铺子被夹在两个现代铺子之间,外观很小只有一个屋子。 单一个“夹”字,便足以写出了戴车匠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窘迫状态。然作者笔锋一转“地势却颇高”又在另一方面写出车匠所代表的传统技艺文化在普通百姓中的地位。然而在夹缝中的抬高,无疑又是底气不足,暗示着车匠的存在必定是不长久的。
  当戴车匠的儿子将螺蛳壳射到“倒闭了的钱庄的屋顶上”时,戴车匠心底流过莫名的悲伤。“钱庄”是我国传统的一种金融组织,它的倒闭揭开了小农经济没落的大序幕,暗示依托传统经济而发展的各种手工技艺的灭亡趋势。连戴车匠自己都隐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当一个人对自己所传承的经典技艺失去信心时,那这门技艺的没落趋势也就难以挽回。
  作者将“回忆中的人事、回忆中的生活作为小说结构的一极,将现实生活浓缩成一两句的感慨作为结构的另一极,一显一隐,在两极共构中抒发一种淡淡的忧思”。[2]什么都没有了,传统手工技艺在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下,在现代经济的对抗中,已经凄惨地阵亡。在感伤的叙述语调中,作者的忧伤慨叹与戴车匠的无奈相融一体,他们相互倾诉这种落寞与悲伤。汪曾祺是体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集大成者,其在文字上对节日、风俗有大量的描写。比如通过对清明节的吃“螺蛳”玩“螺蛳弓”的风俗再现,作者有意的挖掘当地的传统文化,但“螺蛳弓”被“洋老鼠”取代的现象却揭示了传统技艺的衰落与传统文化的失落。
  四、结语
  汪曾祺说:“我大概是一个中国式的行情的人道主义者。我的人道主义不带任何理论色彩,很朴素,就是对人的关心,对人的尊重和欣赏。”[3]在小说《戴车匠》中,他以人道主义的温情眼光注视着这一切,轻轻地哀叹戴车匠的消逝,感叹传统文化的失落,远距离地审视与思索着人生的忧伤与苦味。在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和后继无人的困境下,找不到出路的戴车匠们不得不成为传统技艺的最后一个传承者。
  参考文献:
  [1]汪曾祺.汪曾祺文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徐海燕.汪曾祺的小时候叙事艺术[D].华南师范大学,2008.
  [3]汪曾祺.晚翠文谈[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8.
其他文献
每当9月30日这个庄严的革命烈士纪念日来临之际,总会勾起我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脑海中总会浮现出这样一个场景:在一个草场中央,一位女英雄面对敌人,怒目圆睁,举手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罪恶的子弹穿过英雄的胸膛,英雄倒下了,鲜血瞬间染红了脚下的那片土地……这个女英雄就是我心中的抗日女神赵一曼!  迟到的家书  对赵一曼的了解,始于她写给儿子的那封迟到的家书!  “宁儿:母
期刊
摘要:埃迪斯·莫德·伊顿作为北美华裔文学的先驱,但在国内外,都没有受到相应的关注。本文从她个人身份和文学的独特性入手,在阐述其文学价值的基础上,尝试说明其被“遗忘”的原因。  关键词:伊顿;北美华裔文学;多元族性  埃迪斯·莫德·伊顿(Edith Maude Eaton,1865-1914),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北美女作家。1865年英国柴郡(Macclesfield, Cheshire)的一
期刊
摘要:摇滚作为一种音乐形式,经过三十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反叛和创新为代表含义的音乐载体。本文作者经过对中国摇滚乐发展历程的研究,总结出中国摇滚经历的三个重要的历史变迁,并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回忆,解读其中摇滚音乐叛逆与继承性的现实状况。摇滚的节奏、摇滚的乐曲、摇滚的歌词、摇滚的唱法以及摇滚的一切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历史的浩荡潮流下,激昂的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蕴含着无穷的魅力,细究之下,耐人寻味。  关
期刊
摘要:文学作品扎根于时代的土壤,也是反映特定时代的镜子。19世纪上半叶美国社会的云波诡谲,催生了《白鲸》这样一部伟大的海洋史诗。小说反映了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麦尔维尔所经历的精神震撼,以及由此引发的思想困惑。这种困惑具体体现在他对待人以及对待自然游移的态度上。  关键词:《白鲸》;19世纪上半叶;精神震撼;困惑  赫尔曼·麦尔维尔(Herman Melville 1819-1891)是19世纪美国
期刊
摘要:方鸿渐与唐晓芙错过的爱情是《围城》中最值得惋惜的悲剧。杨绛先生对于这个情节提出了假设,认为让方鸿渐和唐晓芙终成眷属会使婚姻如同身陷围城的意义阐发得更加透彻。然而,对于钱钟书先生为何不采取这种情节设定,笔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试图结合方鸿渐的感情经历和人际关系,从情节设计艺术和突显《围城》的多重主题方面,证明方鸿渐与唐晓芙的错过是必然的,同时说明这场错过对于《围城》的多种意义。  关键词:《围城
期刊
摘要:作为受到鲁迅推崇的民国传奇女作家萧红,在小说创作方面别具一格,在她的成名作《生死场》小说中,她的小说体现了自己独特而又自然抒情的语言风格,包括有:善于写景的语言特色;语言富有画面感与色彩感;相同或相近词句的反复使用;修辞上善用比喻拟人等手法。  关键词:独特自然;写景;画面感与色彩感;句式;修辞格  2014年10月,一部由香港著名导演许鞍华导演的名叫《黄金时代》的电影上映,吸引了不少文艺青
期刊
摘要:“女性”这个名词是一个时代话题,那么女性悲剧则是一个时代的烙印。本文通过分析《金锁记》和《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两部小说,来探析女主人公曹七巧和艾米丽悲惨命运的原因。这两部小说并没有事实上的联系,但是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却很相似。本篇论文从社会、他人、自我三个方面来分析悲剧原因,从而揭示出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这些最基本的关系决定了跨越时空的女性悲剧的不断上演。  关键词:女性悲剧;悲惨命运
期刊
摘要:在东北民族艺术的大语境下讨论地域化和民族性,我们从一般意义上理解和认识往往会局限在问题的“现象”,通过对东北当代绘画艺术的研究来反馈总结东北民族艺术的本质特征。东北民族艺术在绘画的具体体现在恢弘的气象、天人合一的性灵书写、笔墨当随时代的三种特征,一言以蔽之:自觉追求自然和人的协调舒适。  关键词:民族艺术;东北地区;绘画;审美情趣  翻看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画家所创作的中国绘画,构图饱满,设色
期刊
摘要:张洁融合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创作的《爱,是不能忘记的》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和婚姻观。本文运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对作品反映的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相爱而不能相守的悲剧进行解读,诠释其中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关键词:《爱,是不能忘记的》;人格结构理论;情感困境  张洁的中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发表于1979年。当时的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人们处于思想解放的初期。作品一经
期刊
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和高峰,研究者众多。作者从中学生的角度,以青春之美来诠释《红楼梦》以及其中人物,另辟蹊径,深入挖掘《红楼梦》的人性深度。  关键词:《红楼梦》; 青春;美  世人读《红楼梦》,可以读出自己人生的各种滋味儿和感觉来,有人读出情,有人悟出道,有人看到仕,有人品出梦。十七八岁的平常的我,在《红楼梦》里,读出了一份青春的美。  《红楼梦》的主场景是大观园,大观园里大多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