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毒时代

来源 :凤凰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7106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些年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断挑战着公众脆弱的神经:从瘦肉精、染色馒头、地沟油,以及比三聚氰胺毒20倍的“塑化剂”、燕粪熏蒸的所谓“血燕”,再到含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水饺,含致癌物黄曲霉素的牛奶、飘在江上的死猪等等,令人触目惊心。在这个“毒食时代”里,食品安全到底离我们有多远,而有毒的食物离我们有多近?
  反思毒根
  从未听说过有哪个朝代,能如当前一般,在食品安全方面能做出这么多的花样。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回炉面包、绝育黄瓜、“自杀”西瓜……说起食品安全,人们脑海里立即就会浮现出上述问题食品。
  现在,水、油、菜、肉都已出现问题产品,人们忍不住会想:究竟还有什么能吃呢?这些年,中国经济和社会一直在进步之中,但为什么在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卫生领域,发生的问题未见减少,还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有不少人提出,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与我们这个社会信仰以及诚信缺失有关。这似乎是一个万金油似的答案,当前社会上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这个答案来解答。但这却也是最无力的解释,因为根本没有好的方法来在短时间重塑诚信。靠着在大街上挂一幅“塑造诚信,严厉打击危害食品安全的不法分子”这样的红底白字横幅来宣传,你我都知道这只是个笑话。
  1食品作假成本低廉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作假下毒的成本过于低廉,不仅仅是食品制造的成本,还有犯罪成本,相对于造假所带来的巨大利润,我国处罚程度还不如其九牛一毛。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法》,对于不法企业罚款上限是“货值金额十倍以下罚款”或“十万元以下罚款”。低廉的违法成本不但使很多本土企业敢于以身试法,一些原本在国外守规矩的企业,来了中国以后也开始走违法的钢丝,他们可是从“有诚信,有信仰”的地方而来,为什么还会有类似苏丹红,激素鸡肉等问题出现呢?这足以说明诚信缺失说的无力。
  当某牛奶企业的老总因为三聚氰胺痛哭流涕的时候,他心里面怕的到底是人民的指责、是法律的制裁还是其他?而我们却又清楚地知道,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美国,这个企业远不会这么牛气。
  事实上,并不是国外的月亮特别圆,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也是经历了一段颇为戏剧性的转折。1906年,作家厄普顿?辛克莱(Upton Sinclair)根据其在芝加哥一家肉食加工厂的生活体验写成了纪实小说《丛林》(The Jungle)(一译《屠场》),在这本小说里面有着这么一段描述:
  “从欧洲退货回来的火腿,已经长了白色霉菌,公司把它切碎,填入香肠;商店仓库存放过久已经变味的牛油,公司把它回收,重新融化。经过去味工序,又返回顾客餐桌;在香肠车间,为制服成群结队的老鼠,到处摆放着有毒面包所做的诱饵,毒死的老鼠和生肉被一起掺进绞肉机。工人在一个水槽里搓洗油污的双手,然后这些水再用来配置调料加到香肠里去,人们早已经习惯在生肉上走来走去,甚至习惯在上面吐痰。”
  这段文字看上去真的很像是在看央视的《新闻调查》,让人触目惊心。而时任美国第26任总统的罗斯福也是这么觉得的,他边吃早餐边读,突然“大叫一声,跳起来,把口中尚未嚼完的食物吐出来,又把盘中剩下的一截香肠用力抛出窗外”,他随后与辛克莱见面,推动通过了《纯净食品与药品法》,并创建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雏形。
  而时至今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所保护的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便是大名鼎鼎的FDA,被称为“美国食品安全守护神”,它的认证是一块“金字招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说它是全世界人民的安全守护神也不为过。
  话又说回来,在此我们并非要崇洋媚外地说美国有如何如何好,而实在是目前中国对于食品安全监督这一块实在是过于“仁慈”。这不仅仅说的是法律层面,还有民众层面。在对待不安全食物的时候,我们总是过分相信小概率事件,而对企业产生过分信赖,尤其是大企业。而拿当下最热的农夫山泉事件来说,即使在农夫山泉承认了所定标准低于国家标准一说之后,还是有许多“仗义执言”地站出来说会继续喝农夫山泉,毕竟因为其“比较甜”。
  2大企业的公关太极
  面对一桩又一桩的食品质量事件,面对舆论和消费者的一次次震惊和抨击,有些企业真心诚意地采取了补救措施,承担了应负的责任,但遗憾的是,更多的知名品牌却将“功夫”花在了“诗外”——他们不是光明磊落地承担应尽的责任,而是动用一切手段开展危机公关,力图摆平政府职能部门和媒体,混淆视听,强压消费者。
  近来包括洋品牌在内的一些知名企业,自诩对中国市场和消费者心理洞悉无遗,一旦出现信誉危机就明目张胆地以各种见不得人的手段开展所谓的危机公关。某些媒体和执法部门的权威和声誉则在此类公关面前应声落地。结果该解决的问题不了了之,消费者被糊弄得莫名其妙。有些洋品牌的公关经理还津津乐道于此类危机公关的成果:只要摆平媒体、确保政府不表态,一切都会过去。这种危机公关的手法,无非就是避重就轻、偷换概念、隐瞒真相。到头来,公正被公关出卖,消费者在这样的交易中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那些躺着中枪的“毒”食
  其实,问题大多数还是出在监管力度上面,这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勾兑的酱油、勾兑的醋、味千拉面的汤、牛肉膏调味的肉……这些产品本身是合格的,在国外也是广泛存在的产品。只要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生产,它们并没有安全性的问题。可以这么说,中国的食品法规只要能够严格实施,都能够保障安全,在这里,还是要为我们可怜的中国人民打一剂强心针,事实当然需要努力,但也不能妄自菲薄。
  哪些“问题食品”在被误读?哪些食品新闻事件在被曲解?事实上,许多食品新闻“事件”之所以演变为“食品安全事故”,关键在于公众对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食品行业的信任越来越低,真相完全被情绪所淹没。盘点过往的事件,不仅有“西瓜爆炸”,还有草莓“膨大”、香蕉乙烯利催熟等诸多让人瞠目结舌的“毒食物”事件,甚至有专家指出大量食用这些食物或导致性早熟。   也正因如此,上述蔬菜水果一时间全行业滞销,大量农民欲哭无泪。事实上,“植物激素”只是“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俗称。它可以促进或改变植物的生长周期,使之符合人们的期望。它对植物有激素效应,但人与植物差得太远了——植物激素与人类激素的差别,就像花粉与精子的区别那样大。
  我们说这些物质应该“规范使用”,并非过量就会有毒,而是作为高纯度化学物质,不当使用可能带来一些风险。这些风险就像酒精、食盐、醋的不当使用也会产生危害是一样的。可以这么说,中国的食品法规并没有大的问题。只要能够严格实施,都能够保障安全,如果不能够严格执行,那么再严格的法规也没有用。如果执法不能针对所有的生产者一视同仁,那么很容易沦为不正当竞争的工具。
  是谁在纵容毒食品?
  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近年来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热点,而报道来报道去,却总是不了了之。以致于发展到如今,每次出现食品安全事件,企业媒体政府三方往往打作一团,让消费者无从辨别真假。与此同时,消费者自己也是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纵容者,如果说不知情还情有可原,那么明知出了问题还要继续购买其产品就实属不明智,要知道苍蝇不叮没缝的蛋,即使媒体有夸大行为,如果没有事实做依据,企业也不会指东打西,混淆视听。对于那些继续支持大企业,坚信小概率的消费者来说,只能说一句,衷心地愿意这一次媒体是错的。
  面对这种企业耍的公关“太极拳”,我们不妨来看看国外是怎么出招的。
  美国
  三级安全监管让百姓放心
  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遵循以下指导原则:只允许安全健康的食品上市;食品安全的监管决策必须有科学基础;政府承担执法责任;制造商、分销商、进口商和其他企业必须遵守法规,否则将受处罚;监管程序透明化,便于公众了解。
  美国整个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分为联邦、州和地区三个层次。以联邦为例,负责食品安全的机构主要有卫生与公众服务部下属的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和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农业部下属的食品安全及检验局和动植物卫生检验局,以及环境保护局。
  三级监管机构的许多部门都聘用流行病学专家、微生物学家和食品科研专家等人员,采取专业人员进驻食品加工厂、饲养场等方式,从原料采集、生产、流通、销售和售后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监管,构成覆盖全国的立体监管网络。
  与之相配套的是涵盖食品产业各环节的食品安全法律及产业标准,既有类似《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这样的综合性法律,也有《食品添加剂修正案》这样的具体法规。
  一旦被查出食品安全有问题,食品供应商和销售商将面临严厉的处罚和数目惊人的巨额罚款。美国特别重视学生午餐之类的重要食品的安全性,通常由联邦政府直接控制,一旦发现问题,有关部门可以当场扣留这些食品。百密一疏,万一食品安全出现问题,召回制度就会发挥作用。
  法国
  各环节控制保证食品安全
  在法国,保障食品安全的两个重点工作是打击舞弊行为和畜牧业监督,与之相应的两个新部门近几年也应运而生。其中,直接由法国农业部管辖的食品总局主要负责保证动植物及其产品的卫生安全、监督质量体系管理等。竞争、消费和打击舞弊总局则要负责检查包括食品标签、添加剂在内的各项指标。
  法国农民也已经意识到,消费者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乃至食品产地和生产过程的卫生标准以及对环境的影响。为了使产品增加竞争力,法国农业部给农民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农民发展理性农业便是其中之一。所谓理性农业,是指通盘考虑生产者经济利益、消费者需求和环境保护的具有竞争力的农业。其目的是保障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有利于环境保护。法国媒体认为,这种农业可持续发展形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还大大提高了食品安全性。
  在销售环节,实现信息透明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除了每种商品都要标明生产日期、保质期、成分等必需内容外,法国法律还规定,凡是涉及转基因的食品,不论是种植时使用了转基因种子,还是加工时使用了转基因添加剂等,都须在标签上标明。此外,法国规定,食品中所有的添加剂必须详细列出。由于“疯牛病”的影响,从2000年9月1日起,欧盟各国对出售的肉类实施一种专门的标签系统,要求标签上必须标明批号、屠宰所在国家和屠宰场许可号、加工所在国家和加工车间号。从2002年1月开始,又增加了动物出生国和饲养国两项内容。
  德国
  政府、企业、消费者共把食品安全关
  德国的食品监督归各州负责,州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监管方案,由各市县食品监督官员和兽医官员负责执行。联邦消费者保护和食品安全局(BVL)负责协调和指导工作。在德国,那些在食品、日用品和美容化妆用品领域从事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企业,都要定期接受各地区机构的检查。
  食品生产企业都要在当地食品监督部门登记注册,并被归入风险列表中。监管部门按照风险的高低确定各企业抽样样品的数量。每年各州实验室要对大约40万个样本进行检验,检验内容包括样本成分、病菌类型及数量等。
  食品往往离不开各种添加剂,添加剂直接关系到食品安全与否。在德国,添加剂只有在被证明安全可靠并且技术上有必要时,才能获得使用许可证明。德国《添加剂许可法规》对允许使用哪些添加剂、使用量、可以在哪些产品中使用都有具体规定。食品生产商必须在食品标签上将所使用的添加剂一一列出。
  德国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企业有义务自行记录所用原料的质量,进货渠道和销售对象等信息也都必须有记录为证。根据这些记录,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查明问题出在哪里。
  反思毒根
  从未听说过有哪个朝代,能如当前一般,在食品安全方面能做出这么多的花样。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回炉面包、绝育黄瓜、“自杀”西瓜……说起食品安全,人们脑海里立即就会浮现出上述问题食品。
  现在,水、油、菜、肉都已出现问题产品,人们忍不住会想:究竟还有什么能吃呢?这些年,中国经济和社会一直在进步之中,但为什么在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卫生领域,发生的问题未见减少,还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有不少人提出,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与我们这个社会信仰以及诚信缺失有关。这似乎是一个万金油似的答案,当前社会上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这个答案来解答。但这却也是最无力的解释,因为根本没有好的方法来在短时间重塑诚信。靠着在大街上挂一幅“塑造诚信,严厉打击危害食品安全的不法分子”这样的红底白字横幅来宣传,你我都知道这只是个笑话。
  1食品作假成本低廉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作假下毒的成本过于低廉,不仅仅是食品制造的成本,还有犯罪成本,相对于造假所带来的巨大利润,我国处罚程度还不如其九牛一毛。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法》,对于不法企业罚款上限是“货值金额十倍以下罚款”或“十万元以下罚款”。低廉的违法成本不但使很多本土企业敢于以身试法,一些原本在国外守规矩的企业,来了中国以后也开始走违法的钢丝,他们可是从“有诚信,有信仰”的地方而来,为什么还会有类似苏丹红,激素鸡肉等问题出现呢?这足以说明诚信缺失说的无力。
  当某牛奶企业的老总因为三聚氰胺痛哭流涕的时候,他心里面怕的到底是人民的指责、是法律的制裁还是其他?而我们却又清楚地知道,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美国,这个企业远不会这么牛气。
  事实上,并不是国外的月亮特别圆,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也是经历了一段颇为戏剧性的转折。1906年,作家厄普顿?辛克莱(Upton Sinclair)根据其在芝加哥一家肉食加工厂的生活体验写成了纪实小说《丛林》(The Jungle)(一译《屠场》),在这本小说里面有着这么一段描述:
  “从欧洲退货回来的火腿,已经长了白色霉菌,公司把它切碎,填入香肠;商店仓库存放过久已经变味的牛油,公司把它回收,重新融化。经过去味工序,又返回顾客餐桌;在香肠车间,为制服成群结队的老鼠,到处摆放着有毒面包所做的诱饵,毒死的老鼠和生肉被一起掺进绞肉机。工人在一个水槽里搓洗油污的双手,然后这些水再用来配置调料加到香肠里去,人们早已经习惯在生肉上走来走去,甚至习惯在上面吐痰。”
  这段文字看上去真的很像是在看央视的《新闻调查》,让人触目惊心。而时任美国第26任总统的罗斯福也是这么觉得的,他边吃早餐边读,突然“大叫一声,跳起来,把口中尚未嚼完的食物吐出来,又把盘中剩下的一截香肠用力抛出窗外”,他随后与辛克莱见面,推动通过了《纯净食品与药品法》,并创建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雏形。
  而时至今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所保护的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便是大名鼎鼎的FDA,被称为“美国食品安全守护神”,它的认证是一块“金字招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说它是全世界人民的安全守护神也不为过。
  话又说回来,在此我们并非要崇洋媚外地说美国有如何如何好,而实在是目前中国对于食品安全监督这一块实在是过于“仁慈”。这不仅仅说的是法律层面,还有民众层面。在对待不安全食物的时候,我们总是过分相信小概率事件,而对企业产生过分信赖,尤其是大企业。而拿当下最热的农夫山泉事件来说,即使在农夫山泉承认了所定标准低于国家标准一说之后,还是有许多“仗义执言”地站出来说会继续喝农夫山泉,毕竟因为其“比较甜”。
  2大企业的公关太极
  面对一桩又一桩的食品质量事件,面对舆论和消费者的一次次震惊和抨击,有些企业真心诚意地采取了补救措施,承担了应负的责任,但遗憾的是,更多的知名品牌却将“功夫”花在了“诗外”——他们不是光明磊落地承担应尽的责任,而是动用一切手段开展危机公关,力图摆平政府职能部门和媒体,混淆视听,强压消费者。
  近来包括洋品牌在内的一些知名企业,自诩对中国市场和消费者心理洞悉无遗,一旦出现信誉危机就明目张胆地以各种见不得人的手段开展所谓的危机公关。某些媒体和执法部门的权威和声誉则在此类公关面前应声落地。结果该解决的问题不了了之,消费者被糊弄得莫名其妙。有些洋品牌的公关经理还津津乐道于此类危机公关的成果:只要摆平媒体、确保政府不表态,一切都会过去。这种危机公关的手法,无非就是避重就轻、偷换概念、隐瞒真相。到头来,公正被公关出卖,消费者在这样的交易中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那些躺着中枪的“毒”食
  其实,问题大多数还是出在监管力度上面,这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勾兑的酱油、勾兑的醋、味千拉面的汤、牛肉膏调味的肉……这些产品本身是合格的,在国外也是广泛存在的产品。只要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生产,它们并没有安全性的问题。可以这么说,中国的食品法规只要能够严格实施,都能够保障安全,在这里,还是要为我们可怜的中国人民打一剂强心针,事实当然需要努力,但也不能妄自菲薄。
  哪些“问题食品”在被误读?哪些食品新闻事件在被曲解?事实上,许多食品新闻“事件”之所以演变为“食品安全事故”,关键在于公众对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食品行业的信任越来越低,真相完全被情绪所淹没。盘点过往的事件,不仅有“西瓜爆炸”,还有草莓“膨大”、香蕉乙烯利催熟等诸多让人瞠目结舌的“毒食物”事件,甚至有专家指出大量食用这些食物或导致性早熟。
  也正因如此,上述蔬菜水果一时间全行业滞销,大量农民欲哭无泪。事实上,“植物激素”只是“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俗称。它可以促进或改变植物的生长周期,使之符合人们的期望。它对植物有激素效应,但人与植物差得太远了——植物激素与人类激素的差别,就像花粉与精子的区别那样大。
  我们说这些物质应该“规范使用”,并非过量就会有毒,而是作为高纯度化学物质,不当使用可能带来一些风险。这些风险就像酒精、食盐、醋的不当使用也会产生危害是一样的。可以这么说,中国的食品法规并没有大的问题。只要能够严格实施,都能够保障安全,如果不能够严格执行,那么再严格的法规也没有用。如果执法不能针对所有的生产者一视同仁,那么很容易沦为不正当竞争的工具。
  是谁在纵容毒食品?   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近年来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热点,而报道来报道去,却总是不了了之。以致于发展到如今,每次出现食品安全事件,企业媒体政府三方往往打作一团,让消费者无从辨别真假。与此同时,消费者自己也是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纵容者,如果说不知情还情有可原,那么明知出了问题还要继续购买其产品就实属不明智,要知道苍蝇不叮没缝的蛋,即使媒体有夸大行为,如果没有事实做依据,企业也不会指东打西,混淆视听。对于那些继续支持大企业,坚信小概率的消费者来说,只能说一句,衷心地愿意这一次媒体是错的。
  梁文道
  食品安全指标多不一定是好事
  中国的情况是这样,每一个同业协会其实底下都是政府,基本上没有什么太独立的同业协会,但我想说回这个指标问题,我觉得中国其实很多产品都有很多很多的指标,指标多不一定是更好,指标多通常表示关系更复杂,因为指标多就等于关卡多,关卡多就等于收费的机会多,等于你要跟官府打交道的机会也增加,有时候一个国家用来检测某些产品,举个简单的例子,你要盖房子,你要搞装修,不是要拿这个证那个证吗,通常这种证越多,这种关卡越多,这就表示这个官僚机构越臃肿,官僚机构越臃肿就增加了行政的成本,然后也增加了中间出猫腻的可能,所以有时候这个指标多不一定是说明什么。
  许子东
  上海出现一江的猪是好事
  至少没上餐桌
  前一阵不都说那个猪在江上嘛,以前一只有问题的猪出来其实是有三条路可以走。第一,花钱把它处理掉,埋掉,因为猪总是要病死的;第二,有人收去,你花钱埋掉要花三十块钱,有人收去他可以收五十块钱,那很多人就很开心就收去了。最后一种,其实开玩笑地说,上海出现那么一江的猪是件好事情。
  窦文涛
  农夫山泉事件很诡异 让人看不明白
  农夫山泉的这件事情我有点看不懂,而且我觉得透出一些诡异,这也反映现在咱们这个社会是不是有些事情让你不知道最终标准在哪里。这个事情为什么我觉得诡异?我在网上听到的一些意见当然就是骂这个水不干净了,农夫山泉不地道,但是我也听到另一种私下里的飞短流长,就是说,说这个事是不是哪个关系没处理好?这个事是不是什么没摆平,就说出很多让我觉得莫名其妙的话来了,就是说农夫山泉这个水到底有什么问题?到底有没有问题?还是某些部门之间的一个内部之争,因为某些事没有弄好?我不明白。而且自来水的指标达到100多项,而我国对于桶装饮用水的指标可能才20多个,这就是说桶装水从来都没有自来水好。
其他文献
近期潮兴的大表或军表,几乎淹没了小腕表的风采,但一些重要场合,女士们一袭礼服裙,配搭大表,显然还是有点突兀。要登大雅之堂,小腕表依旧是不二之选。  细心留意,时尚界一姐Anna Wintour、法国第一夫人Carla Bruni、红地毯常客范冰冰和性感女神徐若瑄,风格不同但都挑选精致小表盘腕表出席隆重场合。本期《凤凰珠宝》介绍的金表、小表盘腕表和高级珠宝钻石手镯表,每款设计都历久常新,值得收藏。 
期刊
他是博学多识的文人却如此自然融入八卦娱乐节目中,另类叛逆的基友,却热衷于为女生设计鞋子。他永远都是那么的耐人寻味,让人不知如何正确解读,可以装着鸟笼主持金马奖,也可以写疗愈系的爱情故事,内心叛逆,却总能在庸俗中保有自己的优雅。他是蔡康永,有意思、充满矛盾的双面体。  娱乐就是解解闷  大部分人首先认识的蔡康永,是个优雅又懂得幽默的“主持人”。博识而轻松的主持风格,看似无厘头而又带着点深沉的主持方式
期刊
《带走》曾被收录在莫艳琳的第一张唱片《顽固独身主义》中,作为主打歌曲。渐渐地,随着《带走》的走红,似乎也成为了莫艳琳的标签之一。  这首歌曲是莫艳琳在一个特殊时期所创作的。那時,对于莫艳琳来说真可谓五味俱全,家庭、生活、事业、感情无比凌乱低迷,偏巧又恰逢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人离去。这种种的经历堆积,才有了《带走》这首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有人说《带走》是一首励志的歌曲,但正因莫艳琳生活中的挫折与境
期刊
文艺是一种生活的审美情怀  P:你对文艺这两个字是怎么理解的?  笛安:我觉得是一种“情怀”跟“态度”,简单地说,把审美看成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东西。现在的年轻人从小面对的压力是特别大的,在学生时代要考试、要高考,老师会在马上要升学考试的时候说“主课我们要加课了,音乐美术就不上了。”我相信很多都有这种经历,可能有的时候是迫不得已的,但有的时候难免会导致人变得比较功利。所谓的文艺的情怀就是没有那么功利去
期刊
有心的人读古典名著,永远都能从中参透一些职场规则,将古典名著照进现实职场。用现代职场江湖的角度重新审视、解读古典名著中人物的行为表现,对现代职场人士的心理完善可以起到以史明鉴的作用。  职场上有刘姥姥,也有孙悟空,前者经验丰富,擅长交际,能说会道的谈判高手,要说实际的业务能力,那就没什么,如果实力够强也就不必去投奔大宅门了。后者能力又有些过强,三拳两脚就自己创出个基业,打遍三山五岳,连龙宫阎王殿这
期刊
书名:《密室喧哗》  作者:罗亮  出版: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11-1  《密室喧哗》精选诗人罗亮二十余年诗歌200余首,分“纯白”、“玩具房”、“野花”、“此在”共四卷。诗集全面展示诗人诗歌创作极具魅力的语言风格和独特的审视世界的方式,正如余怒的评价——他发现了一种迥异于他人的变形原理,构架了他的诗学大厦。  名家评说 《密室喧哗》  梁小斌  罗亮,他的诗,我仔细读了,优雅至
期刊
收藏机缘 从竞拍第一张藏书票开始  1998年,那时我刚开始参加藏书票艺术展,名家作品是用自己的作品交换获得的,由于数量少,当时还没形成“收藏”的概念。而后,我也发现身边的人并不了解藏书票。为此,我专门在课余时间为有兴趣的学生做辅导并推荐他们参加展览。后来,有一个巧合的机缘,我在网上淘书时,偶然发现一枚捷克艺术家苏哈尼克的石版藏书票。于是我连续参与竞拍并获得该作品,这成了我第一枚通过竞拍获得的藏书
期刊
近日,首届深圳国际时尚设计节在时尚聚集地深圳盐田大梅沙游艇会拉开帷幕。该活动是在深圳市委宣传部外宣办、深圳市创文中心、及盐田区委宣传部(文体局)的大力支持下,举办的首个深圳国际时尚设计年度盛事。  首届深圳国际时尚设计节是今年第八届“创意十二月”系列活动中的30个重点活动之一,立意“创·都市”的核心理念,着力打造成为深圳“设计之都”旗舰品牌文化活动。通过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开展时尚创意展、高峰论坛、
期刊
当年《VOGUE》、《ELLE》登陆中国市场的时候,不知道是否预想过,这些年中国时尚界的变化。她伴随着一代人,一起成长,为我们带来了世界的时尚潮流。渐渐地,我们也制造出了属于我们的潮流。我们有了属于我们的彩妆大师、摄影师、独立服装设计师……这一次,我们探访了时尚圈中人,一起聊聊我们走过的时尚。  卜柯文 我的时装瘾  作为国内顶尖的造型师,范冰冰的指定造型师卜柯文要跨界,你会猜他想去干嘛呢。卜柯文
期刊
男女間的游戏,就如唇舌相交的欲感,可硬、可软,可攻、可守。可以如火烈红般霸气十足,燃起互相侵略的欲望;也可半虚半掩,静若处子,“乖乖”地柔韧这场游戏。你内心到底属于哪一款?嘿嘿!你的下意识告诉你。  性感红唇来袭  火红的双唇,最能让人散发性感的女性美。要突出唇妆,眼妆可选浅蓝配闪金色,配以清晰锐利的眼线和啡调的胭脂,便可轻易把整个妆容聚焦于双唇上。  TIPS:碎粉营造哑致唇妆  要令红唇妆的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