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思考与尝试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liang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感恩教育,就是以感性的形式,用孩子的切身感受体味来自他人、社会和自然的“恩”;以理性的形式,让孩子感知来自痛苦、挫折和失败等的“恩”。并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教育,以下是笔者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尝试。
  1 以小型活动为载体,让孩子们体验恩情
  ①准备一些描述教师的辛苦与劳累,付出与收获,压力与待遇的文章,让学生理解老师,体贴老师,尊敬老师,回报老师,并收集学生对老师的感恩心语汇编成一本名为《心语如歌感动你我》的册子;②布置一篇作文《父爱》或《母爱》,要求参照朱自清的《背景》,写出真情实感;③要求学生给家长写一封感恩信;④实践一次感恩行动(如为父母洗一次衣服);⑤召开感恩主题班会,向学生介绍《清华学子写给卖唱父亲的一封信》这篇文章,还让同学们声情并茂朗地读他们的习作,并让一些同学谈个人感受,使全体同学受到很好的教育;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惨痛”经历,谈谈自己从中明白的道理,引导学生换个思维,感激曾经的“惨痛”。让孩子体味到什么是“恩”,哪些人、事、景、物是需要我们感谢和感激的。
  2 以团体活动为手段,让学生感激他人他物
  团体活动是集体合作的项目,任何一个人离开他人都无法单独完成,任何一个人的缺失都可能导致整体的失败。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商人赶着一匹马和一头驴到城里去卖货。驴的体力没有马好,走了一段时间就已经筋疲力尽了。它请求马帮它担一些货物,马却不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后来,驴体力不支,死在半路上。主人于是扒下了驴皮,连同所有的货物都放在了马背上。这时,马才后悔地说:“我不愿意替驴分担一点儿负担,现在不但驮上了全部的货物,还多加了一张驴皮。”强者与弱者应该互相扶持、共同合作,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集体活动是达到孩子认识到这点的最有效的方式。如果每个孩子都有如此的认识,就会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博爱的心。
  3 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渗透
  在具体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感恩教育的资源,把每位学生都教育成懂得感恩,学会感恩的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职责。
  “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在感恩意识日益淡薄的今天,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理应担负起的历史使命,让感恩教育与学科教学相得益彰。”
  4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大感恩文化教育
  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古训。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为中学生感恩教育的开展提供深厚的土壤。笔者尝试在中学生中,大力推行传统优秀文化学习,比如通过学习《朱子家训》、《菜根谈》等传统优秀书籍,并要求学生积极探讨学习体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感恩教育更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自己在道德发展过程的亲身体验,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通过学生自己的切身体验来主动养成良好的德行。德育如河流,越深越无声,在感恩中通过学生亲身的体验与感悟,实现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主动地培养起健康向上的道德观念。
  5 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
  感恩教育是一个复合工程,是一个全民总动员的过程。学校教育虽然是感恩教育的主要渠道,但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家庭、社会各方面都应当承担起相当的责任,以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网络。中学生所依赖的学校、家庭和社会需三者紧密联系,各自发挥作用,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创造一种有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才能使他们茁壮成长。学校可以以“母亲节”、“教师节”、“感恩节”为契机,开展各种體谅以“父母的艰辛”、“感谢老师的教诲”以及“回报社会”等为主题的活动,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笔者在各个传统的节日,特别是如传统中秋佳节之时,总是要求学生必须给家里打电话;在春节前,要尽力帮助家中的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必须积极主动的和父母聊天和汇报学习生活情况,在春节过后将春节的体会和感悟当作思想汇报交上来,并在班级团队活动时进行交流。这样就能将感恩教育还原于真实的生活中,让感恩教育成功的实现了德育的“润物无声”。
  学校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传授知识上,还要教育孩子们懂得做人的道理,让他们懂得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感念祖国之恩,要报效祖国;感念自然之恩,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这是一种更加丰满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刻骨铭心”的。
其他文献
运动员周围神经的细微损伤,在运动外伤中不是个新问题,但很少引起注意。国外曾有零散报道:射击运动员的尺神经损伤;垒球运动员的腋神经损伤;标枪运动员桡神经损伤等等。此病发病缓慢,症状隐匿不清,易被忽略为肌肉疲劳,即被发现,多已严重影响运动功能及运动成绩,因为此类损伤大都与运动项目有关,因而队医、教练员、运动员都必须了解此症,以便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1 周围神经损伤  1.1 周围神经损伤因病理不同
期刊
地理概念是地理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关键。高中地理综合性强、涉及面广,课本中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学生学习难度大。笔者认为,对地理概念要重在理解,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不应死记硬背。本人采用了下列做法。  1 明确认识地理概念的本质  1.1 地理概念和原理是对地理信息的一种抽象。地理信息的呈现是互交叠加的,获得知识的过程首先是建立概念的过程,
期刊
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如何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果,如何将新课标的思想理念、方法手段运用到日常教学中,越来越成为每一位教师所关注的焦点。作为教学一线老师,通过对英语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学习以及对课堂教学的不断探索,我认为除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夯实,技能、技巧和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外,还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 明确课改目标  我们在以
期刊
新课程理念中明确指出,物理学不仅仅是简单地向学生揭示谜底,而是引导我们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探索物理现象,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在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如何开展初中物理探究实验教学已成为物理教师不断探索的重要命题。  1 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实验得来的,学生分组探究实验是由教师有目的、有计
期刊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乐意去学习,并把学习当成是一件快乐而又感兴趣的事来做,关键需要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那么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呢?下面就初中数学教学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1 设计新奇的导语,引起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每堂课的开始就应设计一个好的导语,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例如:在七年级“平方差”这一节,可这样设计:同学们,你能在半分钟
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使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与素质教育更紧密集合起来,因此,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几何初步知识”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由于小学生缺乏空间观念,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因此在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
期刊
提起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老师们就感觉头疼,的确,老师们在数学学困生身上花的时间远远超过数学课时,但效果并不明显。教师要关心、热爱、尊重学生,把自己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尊重学生,承认每个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人格平等。尊重是每个人最深沉的内心需要,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对于学困生,教师要倾注更多的爱,时刻把他们放在心中,有意无意的表现出对他们的关心:问一问学习状况,谈一谈生活中的困难,找一找他的进步,
期刊
创造性思维,对人一生成就的大小至关重要。人类社会正在进入高科技信息时代,在未来的社会里创造性劳动将成为重要的劳动形式。这种劳动性质给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成为未来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成为各学科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下面就谈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  1 以联想培养创造性思维  联想是由所感知或所想的事物想起相关的事
期刊
目前高中阶段根据《大纲》和《英语课程标准》,明确学习要求:阅读理解是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阅读训练在高中教学中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新高中英语教材》也随即问世。其课文具有选材广泛、体裁多样、语言知识丰富等特征,尤其阅读部分是各单元教学的核心,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渠道。阅读可以训练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与判断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是教学大纲规定的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
期刊
外语教学要贯彻国家教委《高中英语教学大纲》中所提出的“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和上海《英语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按照外语学习规律高中阶段应进行充分的阅读训练”,“给学生们打下良好的自学与运用的基础”的方针。阅读既能获取大量新的信息,开阔视野,增进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科学、风俗习惯,提高学习兴趣,又能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为此我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