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来”设计数学课堂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yu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果教师在备课时能“蹲下来”依据孩子的视角,即从孩子的现实生活、已有知識经验、认识水平等为出发点,就能设计出有效的、学生乐于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因为学生不是靠教师头脑里的数学思想方法就可以掌握新知识的,而是靠教师把自己的思想变为教学活动,通过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到达知识的彼岸的。所以在备课时,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要能本着以全体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多用一点心思,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活动,那么学生就会多获得一些发展。
  关键词:蹲下来;生活素材;数学活动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教科书,往往以简练的语言呈现出高度概括和抽象化的静态数学知识,它是数学知识与思想的浓缩本。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的教师,在完成和教材的对话后,怎样呈现教学内容,才能把“零度风格”的教材,设计成学生探究的有效数学活动呢?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们必须先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而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笔者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设计者的教师,所以我们教师在设计数学课堂时要“变成小孩子”,即从孩子的现实生活、已有知识经验、认识水平等为出发点,设计出有效的、学生乐于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下面谈谈我在践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中,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方面的一些实践和体会。
  一、寻找“小孩子”生活素材——积累活动经验
  我们成年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对于自己熟悉的内容,总是很容易参与进去讨论和交流。学生年龄小,与他们的生活有紧密联系生活问题,就很容易唤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和情感的投入。
  如,教学认识两个时间单位时和分时,教材是这样呈现1小时这个单位时间的知识内容的:显示12时和1时的两个钟面,加上一句话,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就是一句话和两个关联的钟面图,练习中还安排了一道这样的练习:回家后问问家长,1小时的时间里可以做什么?
  如果照本宣科,把这个结论告诉学生,我想学生将很难建立1小时的时间单位的概念,至于回家问家长,效果更是难以想象。
  所以在设计数学活动时,我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处理教材:把教材呈现的12时和1时两个关联时刻换成7时和8时的钟面,同时配合7时的钟面呈现小朋友起床图,配合8时的钟面呈现小朋友上课的图片,为什么这样改呢?因为早上7时到8时这段时间他们的活动最多,是一天中学生最熟悉的1个小时。一试,效果真的很好,首先起床和上课两个熟悉的场景图片一下子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再通过观察这两个时刻钟面的时针位置,学生自己得出1小时的时间里时针走1大格的结论,再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一想,在7时到8时这1小时的时间里,图中的小朋友做了哪些事?学生积极踊跃,根据自己的经验说出这1小时里起床、刷牙、洗脸、吃早饭、走路、乘车去学校、早读……这样一改编,学生对于1小时这个单位时间长短的认识就变得主动、清晰和深刻了。我想练习中回家问家长1小时可以做哪些事,可以作为对1小时这个单位时间认知的丰富和补充,而不必仅仅依赖这个练习来使学生建立1小时这个单位时间的概念了。
  接下来,我再引导指出,1小时是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可以做这么多的事情,那么,要准确地知道每件事究竟是在7时几分做的,就要把1小时的时间细细分一分,这样我们就要认识一个比小时小的时间单位──分。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地引出“分”这个时间单位。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所以我们只要多作思考,一点小小的改编就可以设计出贴近学生实际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得以激发,自主地投入学习活动中,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活动才是有效的。
  二、设计“小孩子”数学活动——体验活动过程
  在教材使用过程中,我们既要以新课标为依据,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我们发现新教材教学内容呈现日渐简洁,综合性、弹性加大了,这就使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给了教师更为广阔、更自由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空间,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
  如,认识线段这一内容,教材是这样呈现知识内容的: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作线段。
  设计数学活动时,我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就是学生已经认识了各种几何图形,而直线几何图形的边就是本节课要认识的最简单的几何图形——线段。另外考虑到线段也是属于线的范畴,而学生对线的认识更早,还在涂鸦期就在画了,只是不知道这一数学名词而已,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一定不感兴趣。于是,我就设计了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来让学生认识线段。
  第一步:设计活动来认识线段是直直的线
  首先问学生喜欢画图画吗?学生很高兴,接着我说今天老师也来画两幅图画给你们看,好吗?随即在黑板上画两幅“花”的简笔画,一幅用直线条,一幅用曲线条,问学生这两幅花的图用线有什么不同?学生马上发现,从而引出线分为直直的线和弯弯的线(注意:这里只表述为直直的线,以后学生要认识的直线、射线都是直直的线,不能说直线,防止学生以后和数学图形直线混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直直的线,揭示课题:线段。接下来,让学生从自己准备好的三样物品:塑料小棒、毛线和一根橡皮圈中,找出哪一样可以看成是线段,为什么?如果把这根小棒弄成这样,还可以看作线段吗?这根毛线和橡皮圈怎样才能看成线段呢?在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对于线段是直直的线的认知已经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建立起来。
  第二步:设计活动来认识线段有两个端点
  让学生到身边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做是线段,并指出这条线段从哪里到哪里,在学生汇报的时候适时评价:从这儿到这儿,你找到的线段可真短或真长,当学生找出中间直两头弯的文具盒的边可以看成线段,追问从哪到哪可以看成线段,弄清楚中间直直一段可以看成线段,这一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线段不仅是直的,并且通过指两端的活动设计,将使学生接下来能顺利地由实物的两端抽象出线段有两个端点这一知识点。   第三步:设计活动抽象出几何图形
  让学生尝试画出线段这个图形,通过前两个数学活动,学生自主抽象出线段这个几何图形。然后教师再通过多媒体动画从物体的边抽取出线段这一几何图形。
  在这一系列数学活动中,没有老师的硬牵,有的只是学生的自主认知、活跃的思维,学生的智力和能力都得到了培养,还感受到直和曲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渗透了可以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这一数学思想方法。
  三、预测“小孩子”求知差异——享受活动成果
  我们常说,要授人以“渔”,“渔”就是控制认知过程,选择认知策略,即控制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策略、方法。教师是出色的引导者,要坚持以所有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授之以“渔”,引导所有的学生自己去思考,而不是教师代替学生的思考或者是部分优生代替其他学生的思考。
  如,在认识时和分的教学中,教材这样呈现1时=60分:两个关联的整时钟面12时和1时几一句话“分针走60个小格,時针走几个大格”,所以1时=60分。
  教材呈现的教学活动,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观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但是这对于中下等的学生是望尘莫及的,他们只能是跟着同学一起乱拨一气,最终还是从好同学那里知道最后的结论,长此以往,这些学生就会对探究活动产生畏难情绪,养成惰性,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得不到发展,而且还会萎缩。
  基于这样的思考,备课时我把这一教学内容设计成这样的数学活动:
  1.先把你的钟先拨到7时整,再慢慢地拨到8时整。
  2.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走动情况,你有什么发现?
  3.慢慢拨,看谁的发现多?
  这样的设计,因为有具体的参与方法的指导,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而对活动结果作了粗放的处理,又使所有学生都能有所发现。全班汇报时,学生的发现比我想象得还要多,有的发现时针和分针一起动、一起停;有的发现时针走得慢,分针走得快;有的发现分针半圈时针正好走到7和8中间位置,还有的发现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1大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活动中都有自己不同水平的发现,这样的设计,教师就控制住了认知过程,真正体现了授人以“渔”。
  这样设计教学活动,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了不同的发展。所有学生都一直被组织在数学观察、数学思考和数学行为的活动中,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在思维的促动下,主动地想到与人交流,自主地获得新知。
  总之,教师在备课时,理解了教材,了解了教材的思想,有了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并不等于学生也理解了、了解了。因为学生不是靠教师头脑里的数学思想方法就可以掌握新知识的,而是靠教师把自己的思想变为教学活动,通过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到达知识的彼岸。所以在备课时,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要能本着以全体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多用一点心思,“蹲下来”从小孩子的视角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活动,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会多一些发展,我们的课堂就会绽放更多的精彩。
  参考文献:
  [1]郭军.探究式教学的操作误区与应对策略[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7(10).
  [2]张学敏.课堂教学技能[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彭刚.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J].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施金松.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几个误区及其纠正策略[J].学科教育,2004(02).
  编辑 段丽君
其他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情感是人行为的源泉,缺乏情感,人的道德人格大厦将无法矗立。情感体验有助于孩子道德认知的形成和内化,也是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那在教学中,我们要如何让孩子参与情感体验,最终发展其情感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以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爸爸、妈妈抚育我》一课为例,谈谈我的看法。  一、捕捉生活细节,引发情感认识  课标中指出:“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
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呢?从合理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玩转课外作业、以“坑”填“图”、发掘背后图文小故事等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与同行们相互切磋、探讨。
关于收入分配的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从兼顾经济与社会利益的角度出发,以国企作为切入点可以有效破解收入分配问题。在国企的具体收入分配过程中,要以企业所得税为基准,明确
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是催化花生四烯酸(AA)转化为前列腺素样物质(PGs)的限速酶,生殖过程的许多方面都依赖于前列腺素配体与受体间的相互作用.COX与雌性生殖密切相关
目的 判定在机械分离纯化犬胰岛过程中,胰腺原位灌洗时应用乌司他丁(UTI)的保护作用,观察胰岛的获取产量。方法将20只犬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HC-A组:胰腺经腹主动脉原位灌洗时用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的保证。从树立新的教师角色、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改变体育教学方式、建立合理公平的评价机制等方面阐述如何建立
目的验证新生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的成骨特性及扩增能力,从而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基本理论基础.方法分离新生7天Wistar大鼠股骨及胫骨,冲洗骨髓腔并培养,用成骨细胞诱导
哈耶克认为,古往今来人类的道德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小社群道德和大社会道德。与目的优先、特殊主义的传统小社群道德不同,市场秩序的道德是一种规则优先、普遍主义的大社会道德,它主要由一些抽象性、否定性、互惠性的行为规则所组成。哈耶克的道德进化论揭示了市场秩序的道德原理和人类道德演化的趋势,它对于中国道德转型问题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启发式课堂既能启迪学生思维,又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很适合当前的教学实际。从事高中化学教学多年,在教学中最有感触的是"学生变了,教学要变;年段变了,教学要变;教材变了,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