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_chiac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PICC置管常见并发症的原因,总结有效的处理措施。并给与及时的护理,从而延长PICC的使用寿命。方法 观察分析穿刺部位感染发生率,严格无菌操作,提高护士对穿刺部位感染并发症的评估能力和处理能力。结果 减少并发症发生。结论 严格落实预防措施,及时正确的护理,就可以降低病患的痛苦,从而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关键词】 PICC置管,并发症,处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17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952-02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经上肢的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穿刺置管,导管的末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处或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处。由于PICC感染的发生率较锁骨下静脉置管(CVC)低,操作简便,留置时间长,近十年在肿瘤化疗、刺激性药物输注、静脉营养治疗、长期静脉输液患者中得以普遍推广,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年5月至2013年4月我院普外肿瘤科行PICC的患者326例,其中男194例,女132例,年龄为23-78岁,其中胃癌108例,肠癌95例,乳腺癌80例,其他43例。
  12 方法 由PICC专职护师操作,认真评估病人情况后选择合适的静脉,严格按PICC置管操作流程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并行X线拍片确定导管位置并记录。
  2 并发症及处理
  21 PICC导管相关血行感染(CRBSI)
  211 原因 在穿刺点有皮肤感染,导管螺纹口或肝素帽有细菌生长。无菌操作技术不严谨。在使用时未遵照正规消毒程序。专家研究结果证明:多数感染的原因是医护人员所致,而不是患者体内的细菌所致。
  212 处理
  2121 经验性治疗 如果确诊存在CRBSI,最初的抗生素治疗属于经验性用药。以万古霉素为主。如果患者病情很重或者有免疫缺陷,增加三代或者四代头孢菌素(如头孢他啶或者头孢吡肟)及抗真菌药。
  2122 导管的保留 临床上怀疑存在CRBSI时,建议先通过导丝更换导管,更换的导管行尖端培养,如果培养结果为阳性则拔除重新置管;如果为阴性,可以继续保留,但如果出现持续的菌血症(包括真菌血症)和心内膜炎、骨髓炎、败血性血栓症及其他远处播种等并发症,或者采取抗生素治疗而临床症状没有好转等情况下而又不能发现其他可以解释的感染部位时,即使导管尖端培养结果为阴性,也应该立即拔出导管。
  22 机械性静脉炎
  221 原因 机械性摩擦主要与患者上臂肌肉有关。当患者上臂曲直时,肌肉带动血管与血管内的导管发生摩擦。多次重复此动作,血管内膜发生磨损,会导致机械性静脉炎。
  222 处理 置管前后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可以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但是并不能绝对避免,所以一旦确诊为机械性静脉炎,应及时采用局部治疗,包括停止该处输液、抬高患肢、局部湿热敷、超短波理疗或中药治疗等,一般2-3d症状消失。治疗期间另选一条静脉通路,待局部消肿后继续给予输液,但若再次出现局部肿胀应考虑拔管。
  23 细菌性静脉炎
  231 原因 由细菌感染而引起静脉内膜发炎。PICC导管所引起静脉感染率小于1%,
  虽然发病率很低,但细菌感染对于抵抗力已经低的患者仍然有威胁性。有时会导致并发症。
  232 处理 若怀疑是细菌性静脉炎,应通知医生行导管与血液培养,以作为诊断依据。若有脓液,应培养脓性液体,取样前避免消毒皮肤以免影响细菌的培养。若症状持续,需拔出导管。
  24 血栓性静脉炎
  241 原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静脉血栓形成,导管异位。
  242 处理 在去除诱因的基础上给予对症处理。肢体与躯体成60°、避免侧卧于穿刺侧,肿胀可在12h内消退。抬高肢体。用质量浓度为50%的硫酸镁湿敷或红外线照射,可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血栓性静脉炎引起的肿胀消退。静脉血栓的处理:卧床1-2周,并抬高患肢超过心脏水平,应早期应用抗凝剂,先以肝素5000U静脉注射,继以肝素静脉滴注,剂量为每小时750-1000U。双香豆素类口服抗凝剂作用缓慢,可用于维持治疗,于肝素治疗的第5天起应用。溶栓疗法:在起病6-9h静脉注射尿激酶和链激酶,可直接溶解血栓。因该疗法有导致出血的危险,一般只用于股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或并发肺栓塞時。
  25 PICC导管破损
  251 原因 与导管的质量,穿刺针斜面內缘锋利度及穿刺技术有直接关系。置管后护理不当,高压注射冲管,不正确固定或换药不当。另外导管留置时间过长,患者烦躁不安撕扯折压导管,肢体活动过度,外力的牵拉及患者的体位不良都可导致导管的断裂。
  252 处理
  2521 体外部分断裂的处理方法 当导管断裂的部位发生在体外且断裂位置离穿刺口较远时,可采用修复导管的方法,导管修复后继续使用。
  2522 体内部分断裂处理的方法 一旦患者出现断端导管缩至血管内,应及时结扎近心端血管,如腋下扎止血带等,以降低血流速度,减少导管的移位,防止其被拖入心脏,并迅速到放射科透视查找导管在体内的位置,根据位置可选择局部外科手术取出导管。如果已经拖入心脏,应及时请放射科、导管室等介入科会诊,选择合适的介入器材将其取出。
  26 PICC导管堵塞
  261 原因 维护不当,药物沉积,血液高凝状态。
  262 处理 ①回抽法;②肝素液再通法。
  27 导管拔除困难
  271 原因 血管痉挛或血管收缩,静脉炎,血栓形成,感染,导管易位。
  272 处理 感觉有阻力时应停止撤管,尽量保持平静、耐心的心情,热敷,避免沿血管走行加压,持续性的拔除阻力应考虑行放射检查除外血栓或导管打结,极个别的时候需要考虑手术取出。
  注意:试图强行拔除导管可能加重血管收缩和/或导致导管断裂,就会形成导管栓塞。
  参考文献
  [1] 张仙爱,常红利,黄利娜,等PICC导管异位原因分析和对策[J]现代肿瘤医学,2007,15(8):1210-1211
  [2] 王艳丽,张振香,徐照珉肿瘤患者PICC导管血栓形成及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4)
  [3] 张蕾蕾,王欣然,周亚娟PICC导管感染的相关因素的研究与进展[J]现代护理,2006(4)
  [4] 倪元红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预防和处理[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9(1)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076-01  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缺陷(previous cesarean section scar defect,PSCD)是指以前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的子宫切口处的解剖学缺陷,多在切口处出现与宫腔相通的凹陷,此处的子宫肌层分离,凹陷下方的瘢痕由于活瓣效应阻碍经血排出,经血聚集于凹陷内,导致患者经期延长、经
期刊
【摘要】 目的 研究老年人肺炎的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与实验室特征,并根据具体病情实施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3年3月共收治48例老年人肺炎患者,按照影像学资料、常规疾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经过临床诊断和治疗,显效病例为33例,占687%;有效病例为13例,占271%;死亡2例,占42%。结论 老年人日常合并慢性基础疾病较多,临床表现和特征不典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