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寿源于基因与习惯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b1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20年前,有幸目睹漫画家左川先生创作的一幅漫画,题目叫“殊途同归”。画面是一个记者请两位寿星介绍自己的养生之道,一位说:饮食清淡,不嗜烟酒;另一位说:每顿吃肉,抽烟喝酒。做了几十年科普期刊美编的左先生笑着说,这是人们很难搞明白的养生话题。
  好基因也有局限
  “百岁寿星”这个词儿正在变得既新鲜又平常,仅在美国,上寿之人就超过10万。大家很好奇,为什么他们可以活那么久?而无论国外还是国内,针对这一人群的研究都指向一个结果———基因。这说明,遗传是长寿与否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日本庆应大学的科研人员经过研究认为,人的寿命可以通过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六个人的死亡平均年龄加以预测,报道中也声称,有大量的调查研究证实此规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对此,也有很多科学家不以为然,他们表示,寿命预测不是天气预报,何况天气预报还没那么准呢!而且,天气预报通常只报24小时的天气,寿命预测要测几十年后的情况,这期间的变数太大了。单纯从理论上说,如果人能像实验室的小白鼠一样在一定的环境、一定的规律下生活,预测或许会接近真实,但实际上是很难测准的,说不定偶然生一场疾病、一次意外伤害,还有环境状况的变化,都可能改变寿命的轨迹。
  但基因决定论的声音仍不绝于耳。最近,一位研究人类寿命的世界级专家认为,长命百岁靠基因,非健康生活方式对百岁老人几无影响。纽约爱因斯坦医学院人类衰老研究所所长尼尔·巴尔齐莱表示,百岁老人可以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不受其影响。巴尔齐莱追踪研究了五百多位年龄在95岁~112岁之间犹太老人后发现,他们中大约30%的人身体肥胖,30%的人一直到95岁仍在吸烟,而这并不妨碍他们向一般人高不可攀的100岁冲刺。正是他们特有的顽强基因很好地保护了他们,把吸烟和饮食不健康等外在因素的影响降至最低的同时,延缓了心脑血管疾病和老年痴呆症等与年龄有关的疾患的发生。统计发现,导致百岁人瑞们健康恶化的原因也是那几样老年病,唯一的区别是,普通人七八十岁就罹患的疾病,他们却有能力抵御三十多年。
  令人遗憾的是,持基因决定论的科学家还无法弄清这种助人长寿的基因的工作机理,所以他们的观点尚不具备很强的说服力。
  中国寿星留下启示
  在四川绵阳出了件新鲜事。家住游仙区六里村的101岁的秦洪老人,一天三顿不离酒,旱烟袋随身带,人走到哪就抽到哪。秦洪老人至今身板硬朗,精神矍铄,耳不聋、眼不花、背不驼,记忆力也不错,不仅能清晰回忆如烟往事,还能背诵出大段古诗词,成为当地闻名的百岁奇人。新闻媒体报道了秦洪老人的故事后,引起健康研究机构的重视,他们决定对老人的基因、家族史和生活习惯进行检测追踪,希望能在某种程度上揭开老人长寿的秘密。
  科学界主流一直认为,影响人类健康寿命的无外乎三个因素:生存环境、生活习惯和遗传基因,三者的比例各占三分之一。有人形象地将人的寿命比作一个三角形面积,遗传因素是三角形的底边,环境因素和生活习惯因素是另外两边。底边遗传因素比较稳定,若欲延长寿命,则应着力于其他两边的延长,以期达到较高的寿龄。
  秦老爷子的基因,在某些重要的节点上均显示出明显的“鲜明独特”。一天一斤白酒,一个月一斤叶子烟,都在他的承受范围内。然而,这样的量对秦爷爷来说“不过量”,而对某些人来说已经足以致命了。
  酒量很大却没有伤及肝脏,每天吸烟却没有患上呼吸道的毛病,这说明老人家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代谢系统等重要系统的功能都先天顽强,是寻常人难以企及的。
  检测发现,老人体内的醇脱氢酶水平出奇地高,高于常人三四倍。而醇脱氢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人酒量的大小,它主要靠遗传获得。秦爷爷说自己年轻时每天能喝几斤酒,而他的大儿子,八十多岁的小秦爷爷,年轻时喝得更多,令周围人瞠目结舌。
  当然,老人生活在青山绿水、空气清新的环境中,他每天早上7点就出门走六公里,“沿着河堤徒步走到芙蓉桥头的凉亭与好友聚会”,买一根茄子吃两顿,一回家就“直接走进厨房,淘米、煮饭、洗菜”,一个星期吃一次肉等细节,都透露出老人的生活简朴,有规律。晚上,一台袖珍电视机就满足了,“不看未来,不思量过去,平平淡淡过好每一天”。
  实事求是地讲,世界上哪有完美无缺的人?每个人身上都会携带一些不良基因。比如,赵君和钱君同样都吸烟,但是赵君得了肺癌,錢君却没有,这里也许是基因起了点儿作用———或许是赵君的某个基因对尼古丁更敏感,也或许是赵君的修复基因较弱。但基因并不能决定一切,好的生活方式可以弥补基因上的劣势———如果赵君不吸烟,他也许就不会得肺癌;如果他生活在一个空气清新的环境里,他可能比钱君更长寿。
  你不可能改变与生俱来的基因,但你可以通过改变生活习惯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其他文献
在独身老年人中,心理活动变化最大的是老年丧偶者。总的来说,丧偶的老年人心理比较消极,性兴趣和性活动受到严重的压抑。老年人丧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调适,性火会重新燃烧起来,但寻找什么样的伴侣却是一道难题。  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中,老年人再婚都喜欢找年龄相仿的伴侣,其理由是双方年龄相仿,比较容易相处,没有代沟。但国内外多年的婚介市场反映出来的实际情况却正好相反,人们发现了年龄差别和再婚成功的内在规律
这只眼角膜今年43岁了,它帮三个人“打量”过这个世界。如今,它正安稳地附着于丁凤芹老人的右眼之上,在北纬45°、气温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小村庄里,迎接冬日清晨从窗口投入的阳光。  它也曾帮助张子丽老人看清女儿的相貌,让她人生中最后的九年,得以欣赏生活中的五颜六色。  而它最初的主人,是黑龙江阿城市的记者闫阿红。  一只眼角膜移植两次  “把能看见光明的眼睛,捐给那些看不到光明的人,让他们享受光明,那
从中年步入老年便获得了很多优势,不过很少有人能合情合理地陈述出来.一般的陈述都笼统地说什么美髯如雪,宛如圣诞老人;智慧无穷,如同神话中的贤明长者.这些陈述反而使人产生
儿子打来电话,说要跟儿媳一起回来吃晚饭。老伴接完电话,叹一口气说:“电视剧上那些做父母的总是盼望儿女回来吃饭,我为什么就不这么想呢?”  这大概是因为儿女回来没说几句话,就把手机捧在手里看。我们老两口在一边嘘寒问暖,他们却表现出十分不耐烦的样子,不咸不淡地应付着。多说几遍,他们就说:“我这么大了,连这个都不知道啊?你那都是老皇历啦,行了行了,你就少说几句吧。”这让我们很尴尬。尤其是碰到什么节日,我
退休了,除法定的四个节日———“五一”、“十一”、元旦、春節外,也就无啥节日了。如果是妇女,在家包饺子庆祝“三八”节;或觉着自己老了,重阳节那天自己爬香山,倒也应景。自由度还是蛮大的。  有一年乍暖还寒日,几位老友在斗室闲聊,竟然谈兴未尽。我说:“找个地方随便吃点什么吧!”五个人相跟着走出屋门,到街上找餐厅。换作平时,我也就留朋友们在附近的小饭馆吃了,几个人,花不了多少钱。但这天同来的有位“款爷”
目的 研究双侧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DBS)对中晚期帕金森(PD)患者术后1a内开机未服药状态下运动症状以及震颤、肌强直2种突出症状的疗效.方法 对2016年3月至2016年11月
“走婚”,原本是摩梭族人的一种生活形态———“男不娶女不嫁”———男女双方不办理任何法定婚姻关系的登记手续。如今,这种婚姻形式却成了一些都市老年人“非婚同居”的代名词。  52岁的梅女士离异两次,靠卖盒饭好不容易把女儿培养成人。女儿出嫁后,梅女士的日子很孤单,她遇到67岁的仇先生,两人打算结婚。梅女士的女儿强烈反对,她说“怕母亲再次遭受伤害”,还拿走房产证,老人只能“走婚”试试。  女儿为阻止梅女
邻居老张退休多年了,最近,他和老伴作出一个重要决定:离开小城,到儿女所在地定居。  儿子劝父母搬到他那儿,说县城虽小,但山清水秀,风景优美,非常益于身心健康。而女儿说青岛的海滨气候对人体健康非常有利。到底去儿子的山区小城,还是去女儿的海滨都市,老张拿不定主意了。他来到我家,让我这个科普作家帮忙分析,以便定夺。  我先说了海滨气候的特点:“一般来说,海滨气候能给人带来舒适之感。在夏季,每当日出以后,
1869年11月,托尔斯泰完成了《战争与和平》这部不朽之作。这部作品从动笔到完成花了整整六年时间,托尔斯泰感到身心俱疲。他意识到自己必须休息一段时间,尔后才能够卓有成效地进行新的创作。  托爾斯泰的休息方式是独特的。他一生喜欢体育运动,总是用体育锻炼来调剂自己紧张的创作生活。溜冰、滑雪、体操、赛马,各种运动场合,都不难找到他的身影。尤其是摔跤运动,他更是堪称行家里手。这一次,托尔斯泰有意远离喧闹的
对于因花粉过敏、蚊虫叮咬引起的过敏性皮肤病,采用“一红一白”的食疗法能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一红,即红枣。红枣中所含的环磷酸腺苷,具有抗过敏的作用。每天嚼食干红枣六枚,坚持食用一个月,可有明显的预防效果。  一白,即山药。中醫认为,肺主皮毛,皮肤上所表现出来的毛病一般都与肺有关。所以,中医防过敏需从治肺入手,补肺即是补皮毛。山药性平,味甘,具有补肺益气养阴的功效。过敏体质的人可选用鲜山药5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