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站在孩子这一边

来源 :情感读本·道德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BAOLAO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只要,这个生命健康存在,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让我有机会与他同行一段,一起感受温暖与幸福。
  “你在外面过得不开心,会不会告诉父母?”这是某期《奇葩说》的辩题。有网友评论:“说了,他们只会觉得是我没本事,让他们没面子。再苦,我也会咬牙挺住,因为根本看不到回家的路。”这段无比揪心的话,竟有无数人留言点赞,说自己也是这样。我们都相信,每一位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可事实上,好像很少有人知道,怎样对待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怎样爱孩子,才能让亲子关系变得真正紧密。
  让孩子知道,他比面子重要
   前几天,一位日本妈妈,在网络上分享了这样一件事。儿子读幼儿园时,曾跟着奶奶去别人家。当时,他看中了那家孩子自己做的高达模型,孩子母亲二话没说,就送给了儿子。后来儿子长大了,突然有一天意识到,虽然当时得到了对方家长的认可,但没经过本人允许就把玩具带回家,实在过分了。要是这种事发生在自己身上,他一定会哭的。几年前,婆婆曾擅自把女儿的玩偶送给了侄女,女儿为此大哭了一场。现在女儿已经是小学生了,偶尔想起那个玩偶还会很伤心。她说,那是她最喜欢、最珍爱的一个玩偶。
   蒙特梭利认为,每一种性格缺陷,都是由儿童早期经受的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我们为了人际关系不受影响,担心惹来小气的质疑,就自作主张地处理孩子的物品。本质上就是不尊重孩子,没有把孩子当作独立人看待。一旦意愿被忽视,孩子会觉得,遭到了父母的背叛,会失去安全感和归属感,甚至不再愿意信任父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如果父母对自己子女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非常痛苦。所以,不管发生什么事,请跟孩子站在一边。孩子,比面子更重要。
  父母越相信,孩子越优秀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做过关于“对学习和生活现状与期望”的调查,结果显示,孩子们最喜欢父母的10种做法中,排名第一的,就是“信任”我。电影《垫底辣妹》中的女主角沙耶加,学习成绩一直不好,经常闯祸被叫家长。有这样的孩子,相信大多数的父母都会觉得耻辱,可沙耶加的妈妈却不这么认为。她说,正是这些事情,她才能跟女儿多沟通;不苛求,期望不高,希望孩子开心就好。当女儿说,她要考日本一流的庆应大学时,妈妈没有丝毫的打击和不屑,而是立即想办法,在晚上去流水线兼职打工,帮女儿挣到足够的补课费。后来,老师指责沙耶加上课睡觉,妈妈表示,女儿是太累了,白天学晚上也学,上课忍不住了才睡一会儿。总之,她总能看到女儿好的一面,并且无条件地支持、信任孩子。
   在最后,沙耶加如愿考上应庆大学,实力打脸所有不看好她的人。就像郑渊洁,他在上小学时,常惹老师生气,还被称为“全班最没出息的人”,甚至被学校开除。没想到,父亲在看完他写的充满情节、铺垫和悬念的检讨后,反而安慰说:“没事,小子,我回家自己教你。”对于父亲站在他这一边的举动,郑渊洁在采访中说:“我一辈子对父母都非常感恩。”
   心理学中的罗森塔尔实验表明,你发自内心地相信、认同孩子,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那孩子就真的会在这种正向反馈中,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相信,不是因为孩子一直很优秀,而是尽管他很差,我们依旧愿意相信他。
  与孩子共情,而不是盲目较劲
   上周,朋友带孩子参加一个旅行团。在走玻璃栈道时,儿子没走两步,就吓得退回起点,再也不愿意迈出一步。不少旅客都在看着,朋友急得大吼。好好的亲子行,在朋友的斥责声中结束。教育家卢梭认为,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如果我们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和问题对立,这种理解和陪伴,反而会制造更多惊喜。要记住,共情,是一种不带功利目的的能力,在孩子需要时,让他知道,你永远跟他站在一起。
   知乎上有个话题是,生孩子,是为了什么?其中点赞最高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为了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而参与,意味着付出和欣赏,不求孩子完美,不用替我争脸,不用为我传宗接代,更不用帮我养老。我只要,这个生命健康存在,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让我有机会与他同行一段,一起感受溫暖与幸福。
   是啊,作为孩子,他们只要健康、快乐就好。作为父母,我们也不需要是万能博士,不需要是完全无过的圣人,只要永远跟孩子站在一边。就像《奇葩说》的嘉宾高秋梓说:“不管开心不开心,我都会告诉我爸妈,因为不管发生什么,他们都会接住我。”我想,这种踏实和信任感,才是父母子女一場,最温暖的滋养,最幸福的答案。
   张圣安摘自《妇女》
其他文献
印象里她永远低着头切卤味,从来不停歇,只有感觉人多了,才抬头招呼客人自己找座。她呢?她还能准时开门么?  “沈阳路口炸面窝的熊阿姨得了新冠走了。”林子给我发信息,我打心眼里不愿意面对这样的事实。  我隐约知道,一场疫情过后,很多小店或许会消失。但我自私地以为,只要不去看不去想,它或许就不会成真。  面窝是除热干面、豆皮之外,武汉过早里另一个“流行单品”。这是一个用黄豆和大米制作的炸物,黄豆大米加水
期刊
这天夜间,我好久好久没有睡着,我知道我是再也不会看到熊大哥了,但是,我是那么地珍惜它留下来的友情。  记得30年前,当我17岁的时候,曾干了一件蠢事——我跟朋友打赌,说我敢单独步行穿过加拿大西部的罗布森山。于是,我准备好行装后,独自一人出发了。   这天,我背着露营装备,整整走了一天。傍晚,在溪畔选择好了一块空地,架起了帐篷,正准备晚餐,猛一抬头,只见30米处有一头极大的雄黑熊,正在缓缓地沿着空
期刊
荷兰人请客就像请来了大少爷二少奶奶,穿梭于屋里屋外,伺候宾客忙得不亦乐乎,所以他们轻易不请人吃饭。   你如果不凑巧在吃饭时间来到荷兰人家里,他们耐心地等你走了再做饭吃饭;如果你不知趣賴着不走,他们就用眼睛看你,直到把你看走了事。不是荷兰人小气,而是因为他们做的饭总是正好够吃。   荷兰人每做饭之前都要去超市买菜,不多不少,就够一顿的。买就多买点呗,省得明天再跑腿,而且多买价钱还便宜些!他们说
期刊
我们经常互相问候:“你去哪里度假了?”“你睡得怎么样?”还有一个问题,我觉得大家应该互相多问一下,那就是:“你在读什么书?”这是一个简单却有力的问题,它可以改变生活,为被文化、年龄、时间和空间分割的人们创造一个共享的宇宙。   当我們问别人“你在读什么书”时,有时我们会发现与他人的相似之处,有时我们会发现不同的地方,有时我们会发现隐藏的共同爱好,有时我们会打开思索新世界、新想法的大门。当怀着真诚
期刊
王峰说,正月初二早上,有个人订购了一堆水果,订单上只有购买人却没有收货人。仔细往下看,才发现下面有一行备注:送给中南医院的医护人员。  靜静,我们真的不能回去了   窗外寂静无声,阳台上的虎皮兰长势依然。天还没有完全亮,妻子已经把早餐准备好,简单的鸡蛋煮面,外加一碟从湖南常德带回来的腌萝卜。业已成为半个武汉人的岳成军,每每品尝老家的腌菜,内心总会泛起淡淡的乡愁;虽说湖南湖北相隔不远,但定居武汉以
期刊
人一生总有一些事情让你觉得遗憾,在日本有这样一位年轻的临终关怀护士大津秀一。他在亲眼目睹、亲耳听到1000例患者的临终遗憾后,写下了《临终前会后悔的25件事》一书。今天小编带着大家来看看,人一生中,有哪些事情特别容易让人觉得遗憾吧。  没有做自己想做的事   大津秀一说:“人们临终前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人这一辈子啊,太短了。”有人削尖脑袋往上爬,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自甘平庸,也有人孜孜以求。人生
期刊
经历了这段日子,让我对这个世界的灾难苦痛、同情悲悯、相守相助有了直抵灵魂的感受。哪怕是让我窄窄的心房大了一厘米,也是命运的馈赠。  今年春天的经历,让我对生活的理解多了一点。   这些日子里,我理解了人类一地鸡毛中的声音。平日里我是一个喜欢安静生活的人,马路上车流的声音、空调滴水的声音、手机微信没转换成静音的提示声、楼上邻居深夜起来咳嗽的声音,这些声音都让我烦躁不安,影响我的冥想状态,影响我敏感
期刊
没有考取医学部的升学班,我悔恨交加,整整一个晚上都在默默流泪,一直哭到了第二天早上,枕头都湿透了。   然而实际上我成绩合格并被录取了,只是放榜时不知哪里出了错。第二天,当得知这个结果时,我喜出望外,这是我这辈子最开心的时刻。   这样的经历,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伤心和喜悦,就像钱币的正反面一样,紧密连在一起。   一晚上不停地流泪,让我深深地意识到自己想进医学部的心情是多么迫切。   夜
期刊
教室门口 他轻轻唤着她的小名  她迟疑着起身 走到跟前  他一言不发  把手里的袋子塞给她 转身离开  打开 是前天回家 她提到的棉鞋  当时她怯怯地說 天太冷  他突然生怒 一个一个催命鬼似的  那是母亲走后的第三年  那一年的雪 真大  一夜间 下白了父亲的鬓发
期刊
即便你身陷黑暗的时候,他也能陪你坐等天亮。  明代学者苏竣在《鸡鸣偶记》中,对世间的真朋友作了界定。他认为:真朋友应是在道义上能互相砥砺的人。读罢,不禁沉吟半晌。   我想到的是鲁迅与瞿秋白,两人可谓一见如故,言行十分投契。此后,他们一直为推动革命文化运动而并肩战斗,结下深厚友谊。在白色恐怖时期,瞿秋白几次避难于鲁迅家中,鲁迅不但为他安置住处,还让他用“白之”的笔名发表杂文,并以清人何瓦琴的联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