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徽州乡村医者的医事活动、行医范围与日常生活——以《民国婺源医家日记》为中心

来源 :中国农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15987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见《民国婺源医家日记》提供了一位婺源乡村医生在20世纪20年代末的日常生活轨迹.通过对《日记》的细致研读,发现乡村医生的行医范围基本局限于长轴约20km、短轴约10km的椭圆形区域内,而核心区域则为长轴约12km、短轴约7km的小椭圆.乡村医者诊治项目多,具有丰富的医疗经验,其日常生活除行医诊病,还多有读书、吃茶、看戏等娱乐活动,所涉范围亦局限在医者家乡周边.《日记》展示的乡村医者行医圈比较狭小,但通过比对,可以发现其与婚姻圈、市场圈、交友圈均有重合.即便到了民国中叶,乡村医者的行医轨迹大多仍然遵循传统脉络,人情、道义在行医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虽受一定的现代医学知识影响,但始终未能形成专业化、职业化的行医模式.
其他文献
麻醉的传入是西医东渐的标志性事件之一.关于中国首例成功哥罗芳麻醉术的日期说法不一,但却均称依据的是传教士医生伯驾发表在《中国丛报》上的医院报告.经查对,发现其实这些日期都不是《中国丛报》中首例成功哥罗芳麻醉术的时间.究其原因,主要是未注意到该报告病例并没按时间排序,病例号后的日期为首诊或手术日期并不统一,而且出现“首次”字样指的是患者或该病种的首次麻醉术而非医院的首次麻醉手术.研究还发现医院报告的单行本比公开发行版本多了两个哥罗芳麻醉病例,而且都是女性外生殖器手术.第一例女患者的手术时间是1849年6月初
宫颈癌筛查是人类首次就恶性肿瘤开展的大规模筛查,在当下施行的众多肿瘤筛查计划中扮演着模型示范作用.然而自巴氏涂片技术诞生之日起,围绕此筛查的争议就从未停止过.细胞学技术的高难度使得筛查的假阴性率居高不下,流行病学研究质疑筛查计划不证自明的有效性,HPV疫苗的出现更是极大降低了筛查的基本价值.尽管按照“有效筛查”原则,宫颈癌细胞学技术远非“适宜的试验或检查方法”,但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广泛开展的癌症筛查项目,考察其在不断争议中持续开展的历史,有助于理解新型诊断技术与疾病以及疾病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塑造过程.
期刊
土族酩馏酒酿制技艺是青海省一项省级土族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媒体对土族酩馏酒的原料、制作等曾有简要的介绍,但大多未见关于其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笔者实地调查了互助土族自治县的酩馏酒酿制技艺,结合文献记载对土族酿酒装置、技艺及习俗进行了有效记录.
19世纪中叶,西医产科止痛技术随着医书和报刊的译介进入中国.中国医学界就产痛的意义、止痛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女性需求等方面展开了争论.在女性报刊的宣扬下,少数上层阶级女性止痛意识觉醒,开始主动寻求止痛技术的使用,大多数女性依旧认为忍痛是理所当然的.本文利用书籍报刊等原始资料,追溯近代西医产科止痛技术传入的历史脉络,并探讨相关影响;认为分娩中是否应该止痛,不仅与止痛技术自身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关,也取决于医学界和社会对产痛意义的考量以及女性止痛意识的觉醒.在近代中国,尽管对止痛技术有诸多译介,但实践依旧鲜见
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中美两国科技交往是中美两国关系恢复最早的领域之一.美国耶鲁大学的植物生理学家阿瑟·高尔斯顿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微生物学家伊桑· 西格纳于1971年5月访问我国,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应邀来华进行学术交流的美国学者.他们的访华产生了巨大影响,被当时美国新闻界称为:“打开了第二轮的乒乓外交.”本文根据当事人的访谈、档案、西格纳日记及其他相关文献梳理了两位美国科学家的访华过程并进行分析.他们个人的访华得到了中国领导层的重视,开启了中美两国民间科技交流的大门,直接促成了美中两国科学家代表团互
由“四立”与“两分两至”组成的八节,在二十四节气内部具有重要结构性意义.文章从二十四节气的生成过程入手,讨论了二十四节气内部由一气而分为阴阳,由阴阳而分为四时,由四时而分为八节的形成过程;并对古代中国典籍中记载的“分、至、启、闭”概念以及时空一体化的宇宙想象做了梳理.文章指出八节与八风之间的对应性,并指出八节与八风的同构,都根源于一气周流的古代中国世界想象,并且是其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同构也为我们为什么要讨论二十四节气的生成结构,提供了外部的逻辑必要性.
爬梳剔抉日本古代气象史料中的怪奇记录并进行初步分类,比较后确定其中一大类的三种记录适合作为研究用的基础性史料.通过探讨怪奇记录的夸张书写方式,厘清其书写方式来源及其对于后人研究的影响边际,明确该书写传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减弱其夸张化.从“恠雨”的案例来看,怪奇记录中的若干种类需要强化辨析其真伪后方可使用.而挖掘该种史料的古代记录模式,也可用作为气候与政治的侧写.因此,怪奇记录在一定使用原则下的合理使用,能够获得更多古代自然环境变迁与气候政治的细节.
苏柯仁是英国著名博物学家,长期在中国进行博物学实践活动,对中国科学,尤其是生物学的发展十分关注.20世纪20年代左右,他的工作重心发生转变,由田野考察转向文字写作和学术团体,于1923年在上海创办《中国科学美术杂志》,第二年成立中国科学美术学会,学会与杂志有效推动了科学知识的传播与普及.本文主要以苏柯仁传记、美国克拉克艺术研究所图书馆藏书信、《中国科学美术杂志》及民国相关报刊等文献资料为基础,对苏柯仁工作重心转变的原因进行分析,还原杂志和学会的创办、发展及转变过程,并结合时代背景与外国人在华科考引发的争论
近日,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西藏,祝贺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看望慰问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给各族干部群众送去党中央的关怀.rn今年6月25日,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拉林铁路开通运营.7月22日上午,习近平来到川藏铁路的重要枢纽站林芝火车站,了解川藏铁路总体规划及拉萨至林芝段建设运营情况,听取推进雅安至林芝段建设情况汇报,坐上专列实地察看拉林铁路沿线建设情况,深入研究有关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