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电网下VSC控制环路对直流电压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来源 :高电压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si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研究弱电网下电压源型变换器(voltage source converter,VSC)控制环路对直流电压控制稳定性的影响,首先建立了弱电网下VSC直流电压时间尺度小信号模型,基于动力学特性分析法用阻尼分量和恢复分量表征VSC直流电压控制的稳定性.然后研究了不同电网强度和不同控制带宽下VSC锁相环和交流电压控制环对阻尼分量和恢复分量的影响规律,揭示了锁相控制与交流电压控制对直流电压稳定性的影响机理.最后,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详细的时域仿真模型,对稳定性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弱电网下锁相控制与交流电压控制对直流电压控制起相位滞后的作用,从而产生负的附加阻尼分量,减弱了直流电压控制的稳定性.
其他文献
为进一步提高光纤传输特性,设计了两种具有高双折射的新型光子晶体光纤,构建了光纤的模型.通过有限元法对光纤模型进行数值计算并研究了光纤结构参数对基模色散、双折射、限制性损耗、非线性系数等传输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波长为1550 nm处,本文所设计的两种光纤分别可获得高达3.676×10-2和4.477×10-2的双折射,两种光纤的限制性损耗都保持在10-8 dB/m数量级及以下,且都具有较低的非线性系数.因此,光纤传输性能的优化使得其更有利于光信号的长距离稳定传输,可应用于高速光通信、光纤传感、色散补偿等
在完整的二维正方晶格硅光子晶体中引入点缺陷和线缺陷,利用点缺陷和线缺陷的耦合效应,提出一种基于二维光子晶体的1×5等比分束器.利用平面波展开法和时域有限差分法,对提出的1×5等比分束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合理设置耦合区域的介质柱半径,可使1.55 μm入射光实现等比传输到5个输出端口;为提高总透过率,在1×5等比分束器的弯曲波导处增加散射介质柱,并对相关参数进行优化,最终实现99.65%的透过率,附加损耗0.015 dB.该分束器体积较小,结构简单,附加损耗低,在未来的集成光路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
从铌酸锂电光调制器的工作原理出发,介绍了不同种类的薄膜铌酸锂波导技术和近年来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薄膜铌酸锂电光调制器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配电系统逐渐发展为具有电能汇集、传输、存储和交易功能的新型区域电力系统,具有了新的形态和特征.在此背景下,首先从分布式新能源接入、电能替代、电力电子应用及数字化技术4个方面出发,对“双碳”背景下配电系统的新特性进行了总结;然后对其面临的静态问题、动态问题和管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未来低碳化新型配电系统的形态格局构想,对分布式电源与微电网技术、源荷互动技术、直流配电技术以及数字化管理技术等支撑新型配电系统建设的关键技术进行讨论,分析了现阶段成果与新型配电系统需求之间的差距;最后
为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今后较长时间,我国风力和光伏发电为主的新能源发电系统将继续迎来加速发展.风力和光伏发电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环境因素带来的挑战影响着系统的安全运行,同时带来高额的运维成本.因此,针对风光发电装备面临的雷击、覆冰、积尘、封装问题和智能运维等几个方面展开评述,对国内外已有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并梳理了5个尚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多气候因素影响下旋转风机的雷击接闪机制,适应复杂环境的全天候风机叶片研制,钙钛矿太阳电池隔水氧可靠封装技术,基于数字孪生的风光发电装备全天候智能运维技术和风光发电装
混合型直流换流器由全控辅助换流器与二极管整流器并联构成,相比传统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所需子模块数目大量减少,用于海上直流输电时的经济性显著上升,但目前针对该混合换流器的预充电尚无研究.为此,提出了混合直流换流器的启动策略.首先将混合换流器的启动分为不控充电与可控充电2个阶段,针对不控充电阶段分析了子模块电容电压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限流电阻的计算方法.针对可控充电阶段,提出了2种不同的预充电方案.第1种方案依托于参数设计,方案简单有效,但降
退役锂电池的性能衰退导致其安全风险增加,近年来退役锂电池梯次利用的安全问题已逐渐成为了制约其大规模产业化的关键问题.为推进电池电热管理技术的研究进展,针对退役锂电池梯级利用中的安全问题,首先分析了其风险评估技术现状以及其电、热两方面风险评估技术难点,然后针对电管理技术以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之后梳理了退役锂电池热管理技术的建模与管控方法.最后基于上述分析,对未来退役锂电池梯级利用的发展与走向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助力“双碳”能源战略,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以新能源为主力电源的电力系统,大规模风电并网消纳瓶颈亟待突破.提出了一种以消纳弃风为目标的海水淡化单元集群优化调度策略.首先,考虑海水淡化技术的运行特性,对海水淡化单元的能耗、产水量与用水需求和储水箱水位的时空变化关系进行建模.然后,结合海水淡化系统的运行边界,以最大化消纳弃风为目标,构建海水淡化集群优化调度模型.最后,以辽宁电网为例进行数值分析,某日弃风总量为42.86 MW·h,提出的集群优化策略消纳了该日94.8%的弃风电量,并且比传统运行方式和不考虑弃风消纳
为进一步约束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 energy system,IES)的碳排放,优化IES的运行总成本,提出了一种兼顾低碳性与经济性的优化调度模型.首先考虑气负荷的实际碳排放,完善实际的碳排放模型,并引入阶梯式碳交易机制进一步约束了IES的碳排放;接着提出了供需灵活双响应机制,供应侧引入有机朗肯循环实现热电联产机组热、电输出的灵活响应,需求侧在考虑电、热、气负荷均具备时间维度上需求响应的同时,提出了3种负荷之间具备可替代性;最后构建了以碳排放成本、购能成本、弃风成本、需求响应成本最小为目标的
聚合物电介质材料以其高充放电速率、高功率密度、高击穿场强和自愈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静电电容器中.然而新能源汽车、光伏并网、油气勘探、航空航天等应用对聚合物电容器在高温下的介电储能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介绍了电介质材料的基本物理背景,综述了一些典型的高温介电聚合物,重点介绍了介电聚合物复合材料,包括表面处理聚合物、基于填料形貌分类的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三明治结构复合材料和聚合物-分子半导体全有机复合材料.还对复合材料的电荷注入和输运特性与基体和纳米粒子的界面微区特性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最后对高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