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题材纪录片《中国》的中华美学精神刍议

来源 :当代电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l0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题材纪录片承载着国家与民族独特的历史印记与文化根基,能够提升受众的民族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纪录片《中国》从意象之美、意境之美、人格之美等方面彰显了历史题材纪录片的中华美学精神与审美价值,为历史题材纪录片创新提供了样板.
其他文献
“假定性”是纪录片得以成立的基本前提.《中国》和《如果国宝会说话》等纪录片在形式构成的“氛围感”和内容输出的“历史感”上树立起张扬“再现美学”的“假定性景观”,呈现出“假定性”边界扩张的态势.“假定性”边界的扩张,本质上反映了纪录片形态内部“虚构”与“真实”关系的变动.纪录片“假定性”的过度扩张势必会瓦解纪录片与观众形成的认知趋同,进而对纪录片形态结构本身造成具有危险性的反噬.
融媒体时代,媒介景观呈现出丰富性与复杂性的特点,作为各媒介的形象代言人,主播的语言特点也需在原播音主持语言的特点上做出相应调整,以满足当下的大众传播要求.
融媒体时代的来临,推动了国产电视剧传播模式的更新,受众的信息反馈渠道更为通畅.在众声喧哗的影视市场中,以传播效果和效率反向检验作品质量,能够提高电视剧创作的准入门槛,推动国产剧精品策略的实施.在国产剧类型多元化的背景下,电视剧衍生品和相关产业开发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有利于建构更加完整的产业价值链.当下,我国电视剧市场正在努力打造以品牌为核心、周边产业协同发展的良性格局.
近年来,我国主旋律纪录片从理念、文本和叙事三个向度不断追求融合创新:理念向度上,遵循艺术、文化、社会多元融合的价值理念和多平台联动的融媒体传播理念以及全球视野的跨文化传播理念;文本向度上,创新文本范式,探索平民化与青春化叙述语态;叙事向度上,通过以小见大的叙事视角、多元化的叙事结构以及善用修辞的叙事手法,来创新主旋律的影像书写.
文艺作品应该以反映时代精神为己任,《江山如此多娇》立足于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全面胜利的时代背景,为观众呈现了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为同类型电视剧提供了借鉴.
“戏剧性”是电视剧艺术审美建构的关键所在.当代国产电视剧戏剧性的建构尚存在一些误区,如将“戏剧性”理解成情节的“传奇性”、表演的“夸张性”,以及对“戏剧性”整体把控的不足.电视剧“戏剧性”建构可以扎根现实,与时代浪潮同频共振;可以写实为旨归,在人物的真实成长中营造戏剧氛围,回应主流价值观的召唤;也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准画像观众期待的戏剧性.
在虚拟现实技术与创新思路的影响下,全新传播形态不断产生.央视将具有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特征的VR虚拟现实技术作为前沿的热点技术逐渐引入各平台的新闻报道中,为受众带来了更加新鲜有趣的使用体验.
历史纪录片天然与年轻人的时间诉求和认同需要形成密切联系.在当前新媒体社会和后现代文化语境下,历史纪录片亟须召唤年轻人注意,巧妙实现价值引导.历史纪录片通过空白和否定形成召唤结构.召唤结构的根本在于形成本文与受众的交流.其构成层次包括视听层、意义建构层、修辞格层、意向意境层、思想感情层.历史纪录片召唤结构的舆论引导经由观众的心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历史纪录片以召唤结构为手段召唤年轻人,体现了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青年亚文化的对话.
作为《新闻联播》衍生的新媒体产品,《主播说联播》问世以来的“两翼”策略使其在网络舆论场的影响力迅速起飞.“联播系”多年来累积的品牌、人才和渠道等有形的资源禀赋是其一翼,而新旧基因的“杂交融合”、多种语言的“综合调用”与节目形态的“感性转向”则构成其另一翼.作为“隐形翅膀”,后者为《主播说联播》注入了独特的气质,助力探索传统新闻节目的 进化路径.
地面频道直播带贷的传播实践表明:收视率不等于用户流量;节目品牌影响力不等于带贷影响力;节目主持人不等于带贷达人;带货不是一个节目组能干的事.地面频道“变现生存”的探索呈现出“三个依托”和“两个创新”的特点.省级地面频道依然需要通过融媒化改革来变现自身应有的社会影响力和传媒价值.